广州南沙黄阁镇自然社会概况及气候概况

合集下载

广州南沙 调研报告

广州南沙 调研报告

广州南沙调研报告根据对广州南沙地区的调研,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总结:1. 地理位置和基本信息广州南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最南部,毗邻珠江口,是广州的一个重要区域。

南沙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和工业区。

2. 人口和民族概况南沙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超过100万人。

多数居民是广东本地人,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和移民。

南沙地区民族概况丰富多样,主要有汉族、粤籍人士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3. 经济发展情况南沙是广州市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也是全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南沙经济特区和南沙新区以及南沙自贸区的设立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南沙园区内有许多大型的企业和跨国公司,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

旅游业也是南沙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4. 交通状况南沙拥有先进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港口。

南沙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此外,南沙还拥有多个地铁站点和公交车站,方便居民和游客的出行。

5. 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南沙地区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南沙湿地公园和南沙湾热带雨林公园等。

这些地方对于生态保护至关重要,因此南沙政府致力于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鼓励居民和游客参与生态保护活动。

6. 教育和文化发展南沙地区有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中小学和大学。

此外,南沙还有许多文化活动和节日,如南沙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节等,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调研结果显示,广州南沙地区在经济、交通、自然环境和文化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和潜力。

然而,也需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同时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发展。

走读南沙 黄阁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

走读南沙 黄阁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

走读南沙黄阁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走读南沙黄阁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南沙黄阁,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南沙的许多景点中,黄阁又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地方。

这里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大批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那么,南沙黄阁的自然和人文变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变迁呢?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黄阁的自然变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所致。

黄阁位于南沙区东南部的海岸线上,地处珠江口东南角,三面环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一个优越的海岛聚居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开发商开始在这里兴建别墅和度假村,导致了黄阁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

很多原本静谧的海滩和沙洲被填埋、破坏,原本生长茂盛的红树林也逐渐减少。

这种自然环境的变迁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也给居民带来了很多不便。

南沙黄阁的人文变迁主要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黄阁曾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历经多次战乱和变迁。

在清朝时期,这里曾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与广州一起享誉盛名。

在20世纪初,随着国内乱局的加剧,南沙黄阁的地位逐渐式微。

军事要塞转变为废墟,曾经繁荣的港口成为了一片荒芜。

这种历史的变迁不仅导致了黄阁的人口减少,也使得许多重要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南沙黄阁的人文风貌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过去,这里曾是一个安静祥和的渔村,居民过着宁静平和的生活。

而如今,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南沙黄阁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和新人群。

这种人文风貌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给南沙黄阁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二篇示例:走读南沙,品味历史的变迁,探寻黄阁自然和人文的原因南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区域,也是广东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百科知识精选南沙镇

百科知识精选南沙镇

基本信息中文名:南沙镇所属地区:中国云南省面积:153.54平方公里GDP:9381万元(2006年)地理位置:南沙镇位于元阳县城所在地。

东接嘎娘乡,南连新街镇,西邻马街乡,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红河相望著名景点:南沙温泉、哈尼古墓群、镇江王庙、地标建筑:东经102°04′—102°51′、北纬23°09′—23°7′之间地方特产:蔬菜、甘蔗、木薯、香蕉、荔枝、芒果、酸角知名产业:农业、旅游业基础设施南沙镇交通、通讯发达,省道晋思线和元红公路纵贯穿境内,乡村公路60余千米,98%的自然村已通公路,农村公共卫生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有25个自然村铺设了水泥卫生路面。

南沙镇的市场主要以农产品交易为主、兼有建筑材料、百货批发、餐馆等各类市场。

市场内售有蔬菜、禽蛋、肉类、日常生活用品及农用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资料,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南沙镇农户生产生活需要,增加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另外,各村还有固定的香蕉收购场地。

民风民俗南沙镇是一个多民族的乡镇,主要有傣、彝、哈尼、壮、瑶、苗、汉七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4124人,少数民族人占总人口的50%以上,有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有集泡澡、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两个天然温泉山庄,有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万亩甘蔗园每年4月12日是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泼水节期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地游客前来参加,规模空前。

特色产业一、以荔枝、香蕉、芒果等为主的的经济林果业二、以生猪、小黄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三、以傣族风情为主的热区旅游业四、以印楝、甘蔗、膏桐、香蕉等为主的基地培植产业其余是生态旅游开发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南沙镇境内已建成了2个天然温泉山庄,特别是随着南沙电站的建成,南沙镇将逐渐成为旅游热点,生态旅游也将成为南沙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项目南沙镇特色产业、特色项目不断凸现。

建筑业在泰州市名列前茅,施工工程队16个,建筑队伍总人数2100人,施工地点分布于上海、北京、洛阳、苏州、常州、南京、深圳,企业资质已达4级,施工总产值2.3亿元,利润600万元。

广州市南沙区

广州市南沙区

四、人文风情
7.基本生活保障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572.6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776.2元 ;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86.2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174.1元城镇 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3258元 8.社会就业与保险 失业人员就业率76%;全年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9035人; 提供就业岗位22000个。 2013年,南沙区16岁以上本地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9%。 9.环境保护 南沙区空气优良率为85.48%。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7%。城市生活垃 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30.65平方米; 建成湿地林区1.5万多亩。
地理野外实习汇报 ——广州市南沙区
指导老师:陈修文、赵宏利 制作人:张泽山 小组成员:陈紫聪、李晓婕、李小燕、梁国灿 吕建玲、谢雨洁、杨松青、张泽山
图片欣赏
内容简要
一、理位置
1.海陆位置: 南沙区位于广州市最南端、珠江虎 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 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市隔江相望; 西与中山市、佛山市顺德区接壤;北 以沙湾水道为界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水 相连;南濒珠江出海口伶仃洋。 2.纬度位置: 北纬22.77°东经113.6° 3.地理区位 地处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 理几何中心,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 通道,连接珠江口岸城市群的枢纽, 广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距香港38海 里、澳门41海里。 4.面积:783.86平方公里
常出现雷雨大风、强降雨、强雷电等灾害性天气。
三、经济水平
1.三大产业产值情况 南沙区三大产业产值分布 2. 农业生产 3. 4. 第二产业强力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73.55亿元农业标志 2013 2013 年,南沙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年,南沙区实现国内商品销售总额 2474.33 418.31 亿元,比 亿元 第一产业, 45.95, 第三产业,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4 家,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 2012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 年增长18.8%; 实现工业增加值 646.68 亿元,住宿和餐 亿元, 5% 116.24 187.34, 21% 区 1 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比 饮业零售额 2012 年增长 31.07 14.6% 亿元。 。 2013 年全年接待游客870多万 107 家 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 人次,比 2012年增长 975.42 12.5% 亿元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49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91个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08 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 亿元,比2012年增长21.7% 67家 。 第二产业, 个,绿色食品认证 15 个。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 2013年,南沙区进出口总额 28.06 亿元 158.73 亿美元 674.74, 74% 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5亿吨 国际航线42条,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内航线15条

广州气候特点及分析

广州气候特点及分析

广州气候特点及分析教育科学学院吴佩文 082 2081611152主要摘要: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

广州是一个降水量较多的城市,广州降水量多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地形等因素。

除此之外,由于广州是一个工业区,所以到一定的月份的话,灰霾天气严重。

关键词:广州降水量气候1、广州的概况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广州市现包括10个区,2个县级市,位于东经112.8——114.2,北纬22.3——24.1之间,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南面是广阔平坦、肥沃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面是黄埔港,港阔水深。

平原和丘陵、山地、台地是广州的主要地貌特征。

地势上基本上自东北向西南倾斜。

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

广州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温暖、多雨,夏长冬短。

,夏季长达半年之久。

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少酷热,东无冰雪,纯常阴雨,秋高气爽。

1.1 气温广州站的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以7月份28.6?最大,次大的是8月份的28.4?;1月的13.6?最小,次小的是2月的14.6?;累年逐月的平均气温变化规律见图1。

由于一年中,太阳在夏至日这一天到达北回归线(23?27′N)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北的位置,在冬至日这一天到达南回归线(23?27′S)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南的位置,太阳辐射量与大气环流、地理环境等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形成【】1了广州夏长冬短、夏无酷热、冬天冰雪的气候特征。

1.2日照广州站累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201.9小时最大,次大的是10月的181.8小时,3月的62.4小时,次小的是4月的65.4小时;日照时数不仅与太阳辐射有关,而且与一日中的云量多少有关,但总体而言,以下半年居多,这与上半年常出现连阴雨及锋面降水以致长时间无日照不无关系。

1.3雾日数全年以3、4月份发生雾现象最多,各站中,番禺平均年发生雾日数为15.3天居全市之冠。

走读南沙 黄阁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

走读南沙 黄阁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

走读南沙黄阁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南沙黄阁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自然风光的地方。

走读南沙黄阁,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

自然方面,南沙黄阁地处珠江口,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首先是黄阁湿地,这里有大片的红树林,是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

在黄阁湿地,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鸟类在树梢上歌唱,优美的鸟鸣声回荡在湿地上空。

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也为众多的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条件。

其次是南沙黄阁的海岸线,这里有绵延的沙滩和清澈的海水。

在这里,我们可以享受到沙滩上的阳光和海风的拥抱,尽情畅游于蔚蓝的海水中。

这些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探索和记录。

而人文变迁方面,南沙黄阁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黄阁古镇是南沙黄阁的核心区域,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古镇中的传统民居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示了南沙黄阁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古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手工艺品和当地特色的文化表演。

此外,南沙黄阁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和庙会,这些寺庙代表着南沙黄阁居民的信仰和宗教文化。

庙会则是当地居民举办的一种传统节日活动,人们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各种当地特色美食和观赏到精彩的表演。

南沙黄阁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得南沙黄阁成为了各类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其次,南沙黄阁的独特文化和历史遗迹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前来探索和研究。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南沙黄阁的自然和人文发展,使其成为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方。

走读南沙黄阁,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的变迁。

无论是在黄阁湿地中观鸟,还是在古镇中感受传统文化,南沙黄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魅力都让人流连忘返。

走读南沙黄阁,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个美丽的地方,感受自然和人文的变迁带给我们的触动和启发。

广州及其临近地区地质资料

广州及其临近地区地质资料

火炉山:燕山期.斑状花岗岩.球形风化.卸荷裂隙等黄阁:白垩纪(与七星岗的为上白垩统红色砾岩层,大致相仿)红色砾岩层:砾多为花岗岩岩屑;海蚀感化,石漠化等下文仅作参考,非地质材料,非陈述格局:黄阁镇大湾村与坑仔村之间的小虎山海蚀地貌让人称奇,当地白叟正在讲授这里的地形.“沧海变桑田”这一天然界奇不雅在广州可以亲眼验证啦!记者近日获悉,在南沙区黄阁镇发明了一种独专程质地貌——海蚀遗迹,五千年前这里照样一片汪洋,一些礁岛不竭被冲蚀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岩洞,怪石嶙峋,从而形成了今朝国内最大的海蚀遗迹群和最大的海蚀穴.地质专家暗示,这对研讨广州以及珠三角的地壳形成.珠江口古海湾的变迁供给了重要的科学根据.文/记者杨进通信员刘希日前,记者在黄阁镇的小虎山看到如许一个独特气象,该山形如蒲伏的小虎,山岩为红褐色,山上无树,少有荒草,最为称奇的是,山脚有很多大小不均的岩洞,有的如盆碟大小,有的深达数米,洞口滑腻呈弧形,奇形怪状,一路走过,可看尽万物,有的像婴儿脸蛋,有的像一艘划子,有的像把白?,看后让人啧啧称奇.记者看到,洞壁内异常光滑,不合外形石头黏合在一路,挂在洞内,稳如磐石.据介绍,有些海蚀穴的石粒最大的直径可达1米.海蚀地貌呈西北—东南走向据村平易近介绍,这些窟窿不单巧夺天工,天然雕饰,并且还在当地留下了很多传奇,更具有神秘颜色.村平易近说,因为山脚这些窟窿又正好在风口上,一到秋冬,北风刮来的时刻,洞口风声如鬼哭狼嚎的声音,异常吓人,小孩哭泣油滑,只要以此来警告,必不敢出声.记者在现场看到,黄阁镇今朝大部分为平原陆地,离邻近比来的海水还稀有公里,为安在陆地也会消失这些海蚀窟窿呢?当地研讨人员介绍,数万年前,南沙黄阁一带除了几个露出的小岛外,四周皆为汪洋大海.后来,海陆不竭变迁,约五千年前,境内丘陵地四周都是大海,波浪不竭冲击,逐渐形成溶洞,而保存至今,是当地沧海变成桑田的汗青见证.据介绍,黄阁镇海蚀地貌的散布呈西北—东南走向,几乎在统一条直线上,骝岗.二岗.三岗.乌洲山.小虎山.大虎山都有散布.据有关材料显示,个中,在该镇大湾村坑仔村之间,还有一个现存最大.最完全的海蚀穴,该窟窿长35米,深8米,最大高度7.5米,比新塘海蚀洞的洞长.洞宽.洞高都要大.有名地质学家黄少敏考核后,指出该窟窿不但我国少见,并且活着界上也很罕有.一些窟窿正面对工资损坏据介绍,这些独有的地貌特点为广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地壳形成.古代海岸线的进退.珠江口古海湾的变迁.古代海平面的高下以及气象变更.平原聚积等方面的研讨,都供给了重要的科学根据.但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窟窿内已经被用来存放木柴等物品,面对一些工资损坏,今朝该现象已经引起了当地当局的看重,正采纳措施将其呵护起来.三处海蚀穴景致各不合小虎山海蚀遗迹:小虎山海蚀地貌的岩石包含了两种岩种:红色沙砾岩和红色砂岩.海蚀穴最为显著,大大小小的海蚀穴密布于山脚.小虎山的西端,也就是小虎村的“坑仔”邻近,这里的岩石主如果红色砂岩,砂岩的岩石比较坚硬,所以这里形成的海蚀穴比较小.但是这里有一较大的海蚀平台,沿着平台往南走50米阁下,还有两个海蚀穴,个中一个是尺度的海蚀穴,穴宽10米,深5.8米,穴口高4.10米.小虎山西南的岩石主如果红色沙砾岩,岩石比较松散.这里是黄阁镇海蚀穴最多的一段.大虎山海蚀遗迹:大虎山一年中吹西冬风的时刻很少,所以大虎山海蚀地貌重要散布在西南.东南和南部.在这里,山的岩石由比较松散的红色沙砾岩构成,有深进山里的海蚀穴.因为大虎山四周都是珠江水围绕,这里的海蚀地貌几乎没有被损坏的迹象,嵬峨的海蚀崖,深进山体的海蚀洞,都充满大天然的气味.乌洲山海蚀遗迹:乌洲山的海蚀地貌岩石由红色砂岩构成,比较坚硬,所以较前面的小虎山西南的海蚀地貌从形态上有所不合.这里形成的海蚀穴鹰嘴很油滑,不像小虎山的鹰嘴那么尖突.乌洲山的东南偏东的偏向有黄阁最大的海蚀崖,但这个海蚀崖已被轻微损坏.全部海蚀崖宽60米,高40米.海蚀崖的左侧仅存海蚀穴一个,宽3.7米,高3米,深5.5米.西南偏南偏向有个保管较好的海蚀穴,高10米,宽6米.东南偏南的偏向是一个较大的海蚀平台,这个海蚀平台是黄阁镇最早的海蚀平台,是属于前期海蚀地貌,海蚀平台长100米,宽10~30米.海蚀地貌作为一种惊心动魄的地貌景不雅,必需要阅历万万年潮至汐退.白云苍狗才干够形成.在岁岁不止的波海潮汐冲击下,软硬不一的岩石构成的海岸会形成很多奇不雅:有的海岸向海一侧成了峻峭的断崖,称海蚀崖;有的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比较较平展的沙岸,称为海蚀滩;还有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比较较平展的石滩,称为海蚀平台.此外,还可以在海蚀地貌中见到很多窟窿,称为海蚀洞.海蚀穴等等,形态各种.南沙区金花鸡山石场:O陶的花岗岩:见郑博士的南沙地质材料。

广州南沙黄阁镇自然社会概况及气候概况

广州南沙黄阁镇自然社会概况及气候概况

第三章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3.1自然环境概况3.1.1地理位置本建设项目位于广州南沙黄阁镇小虎岛上,地理位置为东经113°32ˊ,北纬22°50ˊ,厂址位置的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池塘。

小虎岛为广州市番禺区黄阁镇的管辖区域,小虎岛四面环水,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中心——南沙地区的北端。

该岛的东面为狮子洋水道和莲花山水道的交汇口,紧邻珠江主航道,航道以东为东莞市;南面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隔江相望;西面为黄阁镇,通过小虎大桥与黄阁镇相连:北面为莲花山水道,水道以北为番禺区石楼镇。

小虎岛距黄阁镇中心约5km、距番禺区中心——市桥镇约20km、距广州市中心区约40km。

项目厂址位于小虎岛粤海大道的南侧,厂区西侧为珂迪树脂广州有限公司(己建)用地,厂区东侧为广州南沙泰山石化发展有限公司石化仓储项目规划用地,厂区南侧为小虎沥。

项目地理位置见图1-1。

3.1.2气象气候小虎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气温:年平均气温:21.8℃最热月平均气温:28.3℃最冷月平均气温:13.2℃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冷气温:0℃湿度:最热月平均湿度:84%最热月平均湿度:70%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1702.5mm10min最大降雨量:28.1mm10min最大降雨量:28.1mm小时最大降雨量:83.9mm日最大降雨量:284.9mm四月至九月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2%历年日照时数:1575-2130h风向:夏季:东南风为主冬季:北风为主风速:年平均风速:2.1m/s30年一遇最大风速:30m/s夏秋季有台风候袭,在珠江口登陆的台风约为1.3次/年。

气压:年平均气压1012.3hPa珠江流域的洪水对小虎岛影响不大,小虎岛的堤围高+4.5m,比历史最高水位高出0.5m。

3.1.4水文小虎岛的通海航道是珠江口主航道,全长32n mile,航槽-12m。

根据1964-1981年的实测数据,小虎岛有关潮位资料如下:最高潮位: 4.04m(1974年7月22日)景低潮位: -0.08m(1968年12月22日)平均高潮位: 2.68m 平均低潮位: 1.05m平均涨潮历时: 5h43min 平均落潮历时:6h46min3.1.5农作物与植被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农业现以种植水稻和甘蔗为主,还盛产荔枝、芒果、柚子、柑、桔、香蕉和菠萝等水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3.1.1地理位置
本建设项目位于XX南沙黄阁镇小虎岛上,地理位置为东经113°32ˊ,北纬22°50ˊ,厂址位置的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池塘。

小虎岛为XX市番禺区黄阁镇的管辖区域,小虎岛四面环水,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中心——南沙地区的北端。

该岛的东面为狮子洋水道和莲花山水道的交汇口,紧邻珠江主航道,航道以东为XX市;南面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隔江相望;西面为黄阁镇,通过小虎大
桥与黄阁镇相连:北面为莲花山水道,水道以北为番禺区石楼镇。

小虎岛距黄阁镇中心约5km、距番禺区中心——市桥镇约20km、距XX市中心区约40km。

项目厂址位于小虎岛粤海大道的南侧,厂区西侧为珂迪树脂XXXX(己建)用地,厂区东侧为XX南沙泰山石化发展XX石化仓储项目规划用地,厂区南侧为小虎沥。

项目地理位置见图1-1。

3.1.2气象气候
小虎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气温:年平均气温:21.8℃
最热月平均气温:28.3℃
最冷月平均气温:13.2℃
极端最高气温:38.7℃
极端最冷气温:0℃
湿度:最热月平均湿度:84%
最热月平均湿度:70%
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1702.5mm
10min最大降雨量:28.1mm
10min最大降雨量:28.1mm
小时最大降雨量:83.9mm
日最大降雨量:284.9mm
四月至九月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2%
历年日照时数:1575-2130h
风向:夏季:东南风为主
冬季:北风为主
风速:年平均风速:2.1m/s
30年一遇最大风速:30m/s
夏秋季有台风候袭,在珠江口登陆的台风约为1.3次/年。

气压:年平均气压1012.3hPa
珠江流域的洪水对小虎岛影响不大,小虎岛的堤围高+4.5m,比历史最高水位高出0.5m。

3.1.4水文
小虎岛的通海航道是珠江口主航道,全长32n mile,航槽-12m。

根据1964-1981年的实测数据,小虎岛有关潮位资料如下:
最高潮位: 4.04m(1974年7月22日)
景低潮位:-0.08m(1968年12月22日)
平均高潮位: 2.68m 平均低潮位: 1.05m
平均涨潮历时:5h43min 平均落潮历时:6h46min
3.1.5农作物与植被
XX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农业现以种植水稻和甘蔗为主,还盛产荔枝、芒果、柚子、柑、桔、香蕉和菠萝等水果。

区内低丘台地植被以马尾松、XX相思竹、柠檬桉、细叶桉和荷树等人工林为主。

项目所在地黄阁镇东湾村的植被主要树种有XX相思竹、潺槁树、朴树、羊蹄甲和苦楝等.
3.2社会经济概况
3.2.1行政区域
黄阁镇位于番属区的中部偏东南,西北离市桥18.5公里。

镇境被小虎沥分割为东西两部。

东部(大、小虎山)较小,属岛丘台地。

黄阁镇总面积为67平方公里,耕地3.54万亩,其中水田34329亩,早地1082亩,鱼塘1279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香蕉等。

2000年总人口数33635人,工农业总产值13亿。

黄阁镇管辖1个居民委员会,14个村民委员会和151个村民小组。

3.2.2社会经济概况
工业方面,2000年工业总产值93亿元,全镇工业企业95家,其中镇属企业28家,村属企业48家,个体、私营企业19家.主要工业项目有港口、化工储运、工艺陶瓷、电子、小家电、机械制造、轧钢、服装、化工、石化.黄阁镇利用小虎、沙仟两岛拥有优良天然深水岸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港口工业。

农业方面,2000年农业总产值1.6亿。

全镇有耕地面积22908亩,农业人口有29387人。

水稻种植面积33900亩,平均亩产314kg,总产10636吨:香蕉2259亩,平均亩产1393公斤,总产3147吨;荔枝1880亩,总产862吨;水产养殖面积6081亩,各种水产品产量2837吨。

黄阁镇在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三高”农业。

一是利用各种场合和媒体大力宣传推介“小虎麻虾”、“蕉门红番薯”,打响有黄阁特色的农业品牌。

二是精心制订和组织实施“小虎麻虾”、“蕉门红番薯”种养面积。

三是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利条件
据卫生部门统计,本项目所在地区未发现有地方性疾病,肝炎发病类较高,次是胃肠炎,风湿病较为常见。

3.3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概况
拟建项目位于XX南沙黄阁镇小虎岛,根据附近地区近年环评资料,项目所
在地的S0
2和N0
2
的小时平均值和日平均值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2000年修正版),目前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尚好。

根据建设项目附近水体小虎沥近年水质监测结果,常规监测项目中,除石油类的监测结果超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限值外,其余监测项目均符合III类标准限值。

石油类超标率达100%,说明该评价水域可能受工业废水及往来船舶影响。

项目所在地声环境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II类标准
5.1.2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1)地面风场特征
a、风向,本项目拟建址位于XX市南沙开发区小虎岛,根据南沙气象站2002年资料统计表明,该区年平均主导风向为SE风(见表5-1及图5-1),占13.2%,次主导风向为N风,占11.5%。

由各季的风向分布来看,秋、冬季以N风为主,春季、夏季主要为SE-SSE风向。

表5-1 2002年全年及各月风向频率统计(%)
b、风速,将风速分为≤1.0m/s、1.0~2.0m/s、2.0~4.0m/s、4.0~6.0m/s、
≥6.0m/s五档,统计2002年中1月及7月的逐时风速,得出两个冬、夏代表月各风速档的风速频率,具体见表5-2.
表5-2 冬、夏季代表月各风速频率(%)
由表5-2可知,冬季(1月)以静小风为主,≤1.0m/s风频为46.73%,风速≤2.0m/s的频率为76.7%,而≥4.0m/s风速频率很小,>6.0m/s来出现过。

可见本项目拟建址所在地区冬季以静小风为主,夏季以2.0-4.0m/s的中档风速出现频率最高。

根据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华南地区酸雨来源、影响和控制对策研究》的低空风实测资料表明:XX地区300米高度以下、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加较
快,以幂指数形式[U=U
10(Z/Z
10
)m,Z
10
=10米]拟合了各稳定度在300米以下的风速
廓线指数(m),结果如表5-3所示。

该结果与国际(HJ/2.1~2.3-93)推荐的指数相当接近。

图5-1 南沙全年风向频率玫瑰图
表5-3 各稳定度条件下的风速廓线指数m
(2)温度场特征
根据近30年地面观测资料统计,番禺区年平均气温为21.8℃,全年中7、日月平均气温最高,1月、12月份最低。

番禺曾出现极端最高气温为38.7℃,最低气温0.0℃。

番禺区全年月平均值均在15℃以上,其中1月和12月较低,6、7、8、9月均较高,冬夏两季相差10℃左右。

月平均温度变化较北方城市小得多.这主要是由于番禺地处珠江流域,受南海海洋气候的影响。

表5-4列出了评价区域各月份多年的平均气温情况。

表5-4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3)逆温层特征
逆温种类技高度分为贴地逆温,低层逆温和上部逆温。

贴地逆温一般是辐射逆温,多在夜间形成,低层逆温的底部离地面稍高,多为辐射逆温被破坏后抬升而成,上部逆温的底部一般在一公里左右,是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并且有相当的随机性,规律性不强。

番禺区逆温特征如表5-5所示。

表5-5 番禺区逆温特征
(4)混合层高度
症合层高度是表征湍流垂直方向的一个特征量,反映污染物在垂直方向扩散的高度,一般污染物垂直扩散的高度限于混合层内。

根据XX地区的气象资料统计,混合层高度年平均为693米,其中夏季最高789米,最低为春季579米,见表5-6。

表5-6 混合层高度统计表单位:米
(5)污染指数
污染指数=风向频率
平均风速
风向频率的大小与下风向的污染程度成正比,而风速大小与下风向的污染程度成反比。

为全面综合反映风向、风速对大气污染的作用,现将南沙地区的污染指数统计结果列于表5-7,从表5-7可以看出,南沙地区的地面污染指数相对最大方位在北面,其次在东南方向。

表5-7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污染指数
根据近年气象资料,统计出本项目拟建址所在地区各个季节和全年的大气稳定度出现频率,稳定度分类法采用Pasquill分类法,具体结果详见表5-8。

表5-8 大气稳定度出现频率分布(%)
从表5-8可见,本项目所在地区以中性D类稳定度为主,全年占65.5%。

而不稳定类(A、B类)和弱不稳定C类出现频率很小,共占13.3%。

由此可见,该地区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