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1《沁园春雪》(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小组学习
勾画诗句
组内交流
发挥想象
总结方法
板书设计
当堂作业
用自己的话描述北国雪景
课外作业
背诵这首词
教学札记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某某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某某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某某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 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某某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某某;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2.解词: 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3.教师X读
4.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听读感受.
(上阙)
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上阙.
2概括上阙内容.
明确:这首词上阙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
3小组学习
勾画出你喜欢的词句,说出理由.并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描绘出你心中的北国风雪图.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人教版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思想感情。
2、走进诗词意境,感受词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园FFNet]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园FFNet]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教学难点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教具准备:幻灯片、朗读素材教学时:2时第二时教学过程:1、检查背诵,检查默写2、上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3、根据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江山是这样的(壮丽),让无数英雄为此(倾倒)。
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帝王,(略差文学才华);像唐太宗宋太祖那样的帝王,(缺少一点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道使用武力而不懂得得文治)。
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现在的人们。
分析词的下阕,问题展示:1、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
“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
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坚信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成功,文武双全的共产党人会建立不朽的功勋。
3、如何理解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评价?秦始皇(前29年—前210年),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了秦朝,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为了统一思想,他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
由于注重武力统治,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1年。
汉武帝刘彻(前16年—前87年),1岁登基,才位4年。
功绩主要是北击匈奴,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拓展了统治区域。
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1. 了解词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词语言的准确性;2. 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重点、难点:1.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 通过分析与诵读,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的豪迈,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
雪在诗篇里是诗人情趣的寄托,人格的化身,今天我们也要一起去感受一篇气势恢弘的词——《沁园春•雪》(二)相关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1. 关于词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每首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那么,现在你能结合词的相关知识说说对“沁园春•雪”这个题目的认识吗?答:“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 如何朗诵《沁园春•雪》?你是如何朗读这首词的?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再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听完了朗读录音,同学们想不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甚至比老师还好呢?你知道怎样读一首词才能读出感情和和谐的节奏吗?①要读准字音理解文意;②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③在理解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把握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停顿和重读哦!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感情,帮助学生树立建设祖国的伟大理想和远大抱负。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词的下阕第三层。
教学难点:词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颂今的关系。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来感知词的内容。
通过提问法、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来引导学生理解词中具体语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雪,冬天纯洁的使者,带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是堆雪人的乐趣和打雪仗的快感。
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展现了一位领袖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下面学习他这首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
二、简介背景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在粉碎了敌人第五次“围剿”后,毛泽东同志率领红一方面军进行东征,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此词于1940年发表后,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
在《沁园春雪》这首词里,毛泽东以文人的气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与气魄征服了大后方的民众,鼓舞了人民。
三、题目阐释“沁园春”,词牌名。
“雪”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诵读全词五、整体解读设置四个大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北方壮丽雪景图:辽阔的北国漫天飞雪,大地冰封。
长城内外,白雪覆盖,滔滔黄河停止奔流,群山如银蛇飞舞,高原如蜡象奔驰。
雪晴之后,红装素裹,更是妖娆。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价古代帝王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三)、请找出主旨句,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正称得上是英雄人物的,还要看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深入领会作品蕴含的崇高情感。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通过问答讨论,使学生在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情况下,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探究,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借辽阔景象表达的伟大胸怀、坚定的信心,获得诗词鉴赏的审美愉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本首词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词主旨,初步学会知人论世的阅读赏鉴方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教学难点: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体会诗词大气磅礴的创作特点源于献身国家、民族的伟大的人格与胸怀。
三、教学策略1.教学实践中不主张在一篇文本中面面俱到讲很多琐碎的知识点,无论是在学习方法、知识技能、情感价值的哪一方面,都要力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课有一得,突出重点。
2.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激发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
本课主要采用扩展思维的学法,调动历史课及日常积累的学习成果,贯通文、史、哲思维为语文课堂所用。
在朗读中不追求表面的抑扬顿挫,而是加大思考力度,赏读、评议结合,以真正的情感领悟自然地带动朗读语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今天学生对毛主席已经非常生疏的教学背景下,注重在课文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伟人、诗人毛泽东,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阅读毛主席诗词的兴趣。
4. 在讨论中教师不能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
九年级语文上册1《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3、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在这节课的开始,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多媒体播放大雪纷飞的北国风光视频)冰清玉洁、晶莹剔透的雪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
然而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胸襟的人,面对漫天飞雪,会有迥然不同的个性情怀。
边塞诗人岑参,坚韧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遭贬诗人柳宗元,郁闷流露“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一生爱雪,那么在他的笔下与胸中又有一幅怎样的雪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领略!二、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有感情地朗读本文,也可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在学生朗读时,添加背景音乐)2.再听名家的配乐朗诵,并完成下列任务.(媒体链接名家配乐朗诵)①找学生说说大屏幕上绿体字的读音.(学生读,教师幻灯随之展示)②找学生说朗诵者的感情基调.(教师引导提示并幻灯展示:激昂慷慨、气势磅礴)⒊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一、整体感知:通过预习和刚才几遍的朗读,词的大致意思应该明白了吧!谁来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也可分上下两片来概括。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沁园春 雪》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无限赞美之情。
◎确定支撑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1、采用教师示X读男女分别读、齐读等形式的朗读。
2、品析“望”、“须”“惜”等关键字词。
3、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写景状物达到品评英雄人物的目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发言: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更是一位才能出众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的特点:大气磅礴,格调高远,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今天,我们通过《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来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操。
二、整体感知作品:1、教师示X朗读全文,学生注意把握其中的朗读节奏2、介绍词的特点。
明确:“沁园春”是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调;“雪”是这首词的题目,概括了词的内容。
3、点学生首先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补充。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词,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三、赏析写景状物部分(一)女生整齐朗读上阕,概括其内容。
(描绘北国雪景。
)(二)师生讨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前三句:总写;中间七句:实写;后三句:虚写。
(三)教师提问:本节写景用到了哪些写作技巧?(师生共同探究作者写景状物方法的运用。
)答案预设:1、巧用修辞手法: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写景,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事物以生命力。
②“欲与天公试比高”,“妖娆”等词语运用了拟人,不仅逼真的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情感。
整个上阕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教师提醒:同学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使用:答案预设:⑴从“千里”、“万里”等词语,表现了我国幅员的辽阔,景色的壮观;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
⑵“望”字统领了实写部分的“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内容。
⑶“顿失”表现了寒冷天气的巨大力量。
⑷“须”字引领了虚写部分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 雪》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4、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级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1、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级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回顾积累写雪的诗篇导入新课: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一个孤寂死灰、了无生气的世界;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是一个灿烂至极、瑰丽奇幻的世界。
伟大领袖主席也曾描绘过雪景,在他笔下,这个被冰雪覆盖的世界又有一番怎样的情趣?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听读课文,初谈感受。
教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我们从诵读入手,来领读全诗。
同学们认真听,标出需要注意的字词,并说说听读后的感受。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做好标记。
2、读准加线字的读音分外fēn莽莽máng妖娆ráo折腰zhē稍逊风骚sāo成吉思汗hán3、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鞠躬,倾倒。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后来泛指文学,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4、交流听读感受。
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这首词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5、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情。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同志在陕北的清涧县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渡河前,适逢大雪,曾与雪后登某某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妆素裹、多娇、天骄”等词语;体会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凝练准确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诗人,领会其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1.学习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掌握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
学情分析:
学法指导: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歌。
词中展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了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预习指导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加黑的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
分外()稍逊()成吉思汗()今朝()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 zhuāng 素裹()顿失 tāo tāo()
江山多 jiāo()一代天 jiāo()
3.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惟余莽莽()A.只有我B.只剩C.只有
②惟余莽莽()A.景色迷茫B.草木茂盛C.无边无际
③顿失滔滔()A.立刻B.停顿C.安顿
④须晴日()A.必须B.须要C.等到
⑤引无数英雄竞折腰()A.弯腰B.折服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
⑥稍逊风骚()A.文学才华B.妇女举止轻佻C.指“国风”《离骚》
4.填空:
①《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沁园春”是_____,“雪”是____。
②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①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6.《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A.望/长城内外B.数/风流人物C.山/舞/银蛇D.欲/与天公试/比高
8.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9.熟读、理解、背诵这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队伍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清涧县,毛于一场大学之后攀到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于是诞生了这首《沁园春雪》。
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是一种什么心情?那这首词又会流露毛泽东什么样的心情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诗词,领略北国风光。
《沁园春雪》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文学常识:
①走进作者:毛泽东,字,笔名,1893年12月26日生,1976年在北京逝世,中
国人民伟大的、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②文体常识: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
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一般分为上下两阙。
你还想到了哪些?
三、初读诗歌思考问题
1.自由朗读诗歌,概括归纳这首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提示:词上阙写,
展现了;下阙论,抒发了。
)
2.找一找,品一品
①上阙的总领句是:,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②作者用“”字,领起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③在雪景中,作者既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前句是静态描写,后句是动态描写,“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
④除了静态动态的描写之外,作者更是由眼前的壮丽风光,引起了心中无限的豪迈,想到了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点出了此时是作者的想象,是虚景,前十句是实景。
四、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①上阙与下阙之间的过渡句是:,。
其中承上,总括上阙雪景,一句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②下阙中“”一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等古代英雄的评论,这一字就写出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之情。
③“”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到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的主题:“,。
”
④感悟主旨:《沁园春雪》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上阙写北国风光,展现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阙议论抒情,评说历代英雄,抒发了词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词人要,担当的抱负。
五、课外延伸:诵读《满江红》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背诵这首词,谈谈你的感受?
六、课堂检测:
1.默写上阙:
2.指出下列句子用的修辞手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3.“惟余莽莽”中“惟”的意思是,写出白雪。
“顿时滔滔”中“顿”的意思是,写出冰封。
这两个副词准确的写出了北方冬季的。
4.本文用“,”两句由上阙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阙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5.《沁园春雪》一文中点明全文主旨,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6.古诗中有很多写雪的句子,请写出三句:
7.积累与运用: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南方的雨啊,在兰溪,在巴山,打湿了苏轼的衣衫和李商隐的思绪。
在巴南落雨的时候,北方总在落着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
”这北方的雪啊,在天山,在黄河,染白了边关将士的征袍,冷却了李白济世的豪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诵读《沁园春雪》
2.词的上阙侧重写,抒发了的思想感情,下阙侧重写,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二、诵读思考研讨交流
1.词的上阙中哪些句子是写北方雪景的?这些句子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作者在上阙中“望”到了哪些景物?其中虚写的是?
3.词的上下阙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4.作者在下阙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5.词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6.“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写出了地域的,显示了作者的胸襟。
三、品味语言赏析诗词。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一句描写的景物是和,运用了、、修辞手法。
2.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3.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须”的意思是什么?
4.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是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四.比较阅读。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毛泽东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
2.请将本词与《沁园春雪》在内容、写法、感情上的异同作一比较分析。
五、课外延伸。
请写出分别含“雪”“雨”“星”“月”“风”的诗句各一句。
雪:雨:
星:月:
风:花:
六、随堂检测:
1.词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分别指、、、。
2.风骚原指《》里的《》和《》里的《》,这里指。
3.下阙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4.“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5.“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6.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7.“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8.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