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宝玉挨打》一课,内容包括第二十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林黛玉误剪香罗带”和第二十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两部分。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宝玉因误剪香罗带一事受到贾母责打,以及宝玉与黛玉、宝钗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典故的含义及用法。

2. 分析课文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技巧。

3.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典故,体会课文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3. 词语解释:讲解课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典故,如“香罗带”、“误剪”、“中山狼”等。

4. 人物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答题方法和技巧。

6. 随堂练习:针对课堂所学,进行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宝玉挨打》2. 人物关系图:展示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之间的关系。

3. 重点词语:香罗带、误剪、中山狼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性格的认识。

答案示例:宝玉挨打的原因:误剪香罗带,引起贾母不满。

人物性格分析:宝玉:多情、善良、任性;黛玉:敏感、多疑、善良;宝钗:端庄、贤惠、稳重。

2. 拓展延伸: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了解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在全书中的命运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分析宝玉挨打这一事件,让学生了解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性格特点,提高了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宝玉挨打》一课,内容包括第二十五章的全部内容。

该章节详细描绘了贾宝玉因受到贾母责骂而心情沮丧,后被贾政误打一顿的故事,通过事件展示了贾府的人物关系和宝玉的个性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成语、典故及修辞手法。

2. 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反叛性格的形成原因。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领会作者曹雪芹通过事件反映封建家族矛盾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宝玉挨打事件背后的人物关系和封建家族矛盾。

教学重点:宝玉挨打情节的理解,以及贾宝玉、贾母、贾政等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宝玉挨打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内容。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成语、典故等,理解宝玉挨打的过程。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典故进行解析。

b. 分析贾宝玉、贾母、贾政等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宝玉挨打事件背后的人物关系和家族矛盾。

4.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宝玉挨打情节的一道阅读理解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分析并讨论宝玉挨打事件对贾府家族矛盾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宝玉挨打事件经过。

2. 重要人物性格特点:贾宝玉、贾母、贾政。

3. 小说的情节结构及创作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宝玉挨打事件背后的人物关系和封建家族矛盾。

答案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对贾府家族矛盾进行深入分析,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宝玉挨打事件的讲解,学生对贾府家族矛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深入了解贾宝玉的成长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红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红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红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材定位】《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二篇文章,在延续“青春”这一主题的同时,拓展了生命的意义。

“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有更多的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

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有时是需要足够的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这篇课文,就是诗人闻一多在面对红烛时的思考,由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入对红烛的思考,由“红烛”到自己,写出的是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道出的是自勉自励,不断向前的无畏精神。

这对青少年树立人生理想,培养人文情操具有指导意义。

【素养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2.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3.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难点】把握整首诗歌的情感结构,体会闻一多诗歌的“三美”艺术。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诵读法、点拨法。

2.点拨法:抓关键核心意象“红烛”,了解情感结构,进而深化主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初读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时,可曾引发你的思考?可曾被诗句所描写的“蜡烛”所触动?那么,你曾经想到的,可以用蜡烛来形容的人,包括谁?我想,这些问题,在懵懂时期的我们,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诗人—闻一多,看看他是怎么写“烛”的。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

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

“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

在学校中颇有诗名”。

“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

……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课题《登泰山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掌握通假字及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味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梳理写景记游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教学难点赏析精彩的写景片段,掌握写景的角度和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当自然山水遇见中国文人,山水也就拥有了生命。

《登泰山记》,以登山为内容,以游记为体裁,列为名篇,意趣盎然。

一、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姚鼐,_________ 代著名散文家,与并称为“桐城三祖”。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___,世称___先生,安徽桐城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著有《____________ 》等,曾编选《》。

(二)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以为名,告归田里,道经与挚友泰安知府于此年十二月二十日傍晚。

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十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题目解读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 平方公里,海拔1524 米。

泰山古称_____________,别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元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高一语文备课组XXX【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

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XXX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XXX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XXX的诗了解XXX,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XXX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XXX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

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常常朗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朗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高中的学生在头脑上逐步从老练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朗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XXX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

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

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XXX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XXX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精品教案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精品教案

高一语文《宝玉挨打》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宝玉挨打》一课,内容包括小说的第四十一至四十五�回。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贾宝玉在贾府中因误会被打的情节,通过事件展开对贾府人物性格的描绘,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贾府人物性格特点。

2. 掌握小说的叙述手法,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本。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的叙述手法,理解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教学重点:掌握贾府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红楼梦》的简介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情境。

2. 课堂讲解:a. 对小说第四十一至四十五回的情节进行梳理,分析贾府人物性格特点。

b. 讲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如视角切换、插叙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例题讲解:分析第四十二回中贾母对宝玉的态度转变,讲解答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第四十三回中贾政打宝玉的原因,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主要人物:贾宝玉、贾母、贾政等。

2. 情节概括:宝玉挨打、贾母态度转变、贾政打宝玉原因。

3. 叙述手法:视角切换、插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宝玉挨打》中贾府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2. 答案:要求学生对贾府人物性格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文本阐述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深入了解贾府人物形象,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2. 板书设计中的叙述手法部分。

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及答案。

一、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1. 引导学生关注第四十二回中贾母的态度变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001]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001]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00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及特点;–通过学习李白《将进酒》等诗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境界;–能够默写一定篇幅的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能够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古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兴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及特点;•通过李白的《将进酒》等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把握文学风格;•学习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分析诗歌内涵和文学风格;•运用修辞手法深化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词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全班齐读和个人默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 绪论(10分钟)•引入教学主题:今天我们的课程是关于古诗词的;2. 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及特点(15分钟)•通过PPT呈现古代诗词的历史发展过程,并简要介绍各个时代的诗词特点;•让学生能够自己归纳总结,体会每个时代诗词的不同,比较不同时代的诗词特点。

3. 学习李白的《将进酒》(40分钟)•教师先快速讲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齐读全诗,并结合情境,让学生进入作者的视角,感受其文化背景的独特性,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并运用平凡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让学生自己举例子来说明;•让学生分组合作,互相讨论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 教学总结(10分钟)•简要回顾本堂课涉及的课程内容,强调学生需要记住的重点知识;•提出下堂课程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分析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歌,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文学风格,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艺素养。

高一语文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灯下漫笔》

高一语文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灯下漫笔》

高一语文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灯下漫笔》高一语文教案《灯下漫笔》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灯下漫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教学价值《灯下漫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编者将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定位为“说理性散文”。

“说理性散文”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和人文性,与高一册第二单元和高三册第三单元以记叙描写为主、重抒情的散文相比,是思维水平上的提升,与高五册第一单元“哲学随笔”相呼应,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也符合高中生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规律。

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意义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散文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意识。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灯下漫笔》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灯下漫笔》选自鲁迅先生早期杂文集《坟》,原文分“谈古”和“论今”两部分,选文是“谈古”部分。

尽管选文与鲁迅的其它杂文相比,没有复杂的背景,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文脉清晰,但由于鲁迅先生的叙述方式比较独特、所传递的思想比较深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相当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的解剖和对深沉思想的领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养成深入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进而发展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的知情结构及与文本的契合点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学生已经接触较多复杂散文,有一定的鉴赏意识,但这种意识只是概念化的模糊的影子,还不具备有意识的解读、鉴赏的能力,特别是面对难度较大的文章,这种能力往往显得很苍白软弱。

当然,这种模糊的影子已经可以使学生敢于面对这类文章,至少在这类文章面前不会有畏惧感。

从情感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年学生已经基本摆脱初中生的稚气,其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基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和认知倾向,可以并且愿意把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历史、文化,关注人生和人性,关注人类整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

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

《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

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

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烛之武的劝说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以上各句中划线词为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3.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学生讨论: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
么水平?
点拨: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

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四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问: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形成板书。

一、志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二、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三、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5.课堂小结:《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附:板书设计
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劝说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勇士、辩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