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高一语文《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3篇)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3篇)《归园田居》教案篇一本次课总的来说,预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流程基本清晰,但是不足也是显然易见的。
现反思如下:本次上课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节奏把握得不够好。
前面朗读范读等耗时太多,导致后面的教学节奏过快,整堂课重点不够突出。
《归园田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陶式田园诗,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归园田居》的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读懂作者对于官场的厌恶。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节奏把握不当,对于写景诗句的鉴赏品读只采取了教师一边板书一边引导分析的形式,没有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
在延伸拓展环节我让学生将卢梭的《瓦尔登湖》节选部分与陶诗对读,希望他们一边读一边思考并讨论再者在描写景物方面的异同,然后引出白描和细描的区别,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将自己在陶诗中学到的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用于实践的过程。
由于时间关系和班上学生的学情,我直接列出了白描和细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区别两篇文章两个是白描哪个是细描,这样子同样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讲述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过程中,蔡诗诗同学认为“应束带见之”只是一件小事,陶为此辞官似乎有点小题大作。
当时我有点慌了神,告诉她是因为陶渊明这个人厌恶官场的繁文缛节,其实我对自己的这个说法都不太自信,回答她的声音很小。
好在学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追问。
课后有听课的老教师指出了我的回答并不完整,陶的归隐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另一方面还有社会的因素。
我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上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我经验不足,更重要的是我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现在想来,我当时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并借题发挥,将此问题与《归园田居》的主旨联系起来。
有时教态不太端正,比如拿书的姿势显得随便等;黄特认为我的范读虽然有激情,但是语调把握不到位;杨光亮老师指出我的板书水平还需要提升。
对于前辈们指出的这些缺点,我一定会加以改正。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上公开课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感谢每一位不辞辛劳前来听课并帮助我进步的老师!《归园田居》教案篇二《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田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归园田居》,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互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实的生活态度,增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 《归园田居》的诗意及艺术特色3. 诗句解析与欣赏4. 作品中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5. 创作实践:以《归园田居》为启发,学生自主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物或表达生活感悟的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归园田居》的兴趣。
2.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归园田居》,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内涵。
3. 讨论互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4.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创作实践:以《归园田居》为启发,让学生自主创作一首诗,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互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句解析:评估学生对《归园田居》诗句的理解程度,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关注学生在创作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资料2. 《归园田居》原文及注释3. 相关文学鉴赏资料4. 创作纸笔及辅助工具六、教学活动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生平图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归园田居》中的自然描写,以及这些描写如何反映出陶渊明的生活哲学。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随时补充。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散文》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该诗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
本节课将深入解读诗歌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诗歌内容,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并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如对仗、意象、抒情手法等。
2.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其一。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 讲解诗歌背景: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逐句解读: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的对仗、意象、抒情手法等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归园田居》其一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首自选的田园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分享对自然美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内容:描绘田园风光,表达归隐思想4. 艺术特色:对仗、意象、抒情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田园诗,不少于800字。
2. 答案要点:诗歌内容解读、艺术特色分析、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人其文,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2. 逐句解读与例题讲解的结合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一、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1. 对仗:分析诗句中的对仗结构,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让学生了解对仗在诗歌中的作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山水田园诗歌》第一节,详细内容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通过对该诗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山水田园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掌握其诗歌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歌的意境及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对《归园田居·其一》的深入分析,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陶渊明及其山水田园诗歌的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及诗歌特点。
3.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归园田居·其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详细解析诗歌内容,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山水田园诗歌,进行鉴赏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首山水田园诗歌的鉴赏,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分享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背景:山水田园诗歌4. 意境:自然、田园、宁静5. 艺术特色:意象、手法、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鉴赏一首山水田园诗歌,分析其意境和艺术特色。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包括诗歌背景、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2)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本诗通过对作者陶渊明回归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背景、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寓意丰富的意象,体会诗人陶渊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课外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其一》。
2. 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讲解:分析诗的背景、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详细讲解。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如“诗中描绘了哪些田园风光?”、“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意象分析田畴、绿树、村庄、炊烟3. 情感表达追求自然,超脱世俗4. 艺术特色以景寓情,平淡自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象,并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诗中的意象如田畴、绿树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明白了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归园田居》其一。
内容详细解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诗歌,通过分析诗句、意境、主题等方面,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以及其隐逸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理解诗句的意义,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解读诗歌意境和主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其独立思考、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及诗歌的意境分析。
2. 教学重点:《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其一。
2. 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歌意境,讲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4. 例题讲解: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句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句解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 诗歌意境:田园风光、隐逸思想5. 主题思想:追求自然、淡泊名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田园生活的认识。
2. 答案提示:关注诗句的意象、节奏、情感等方面,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如《桃花源记》、《杂诗》等,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及其思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读2. 诗歌意境与主题思想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诗句解读1. 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花”、“篱笆”、“南山”等,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怀。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本诗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诗歌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及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押韵、意象等。
2. 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
2.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a. 请学生朗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b.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押韵、意象等。
c. 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审美价值。
5. 例题讲解:以一首类似的田园诗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6. 随堂练习: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首其他田园诗。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田园诗的审美特点及诗人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2. 诗人:陶渊明3. 背景介绍4. 诗歌内容概括5. 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中的意象,并阐述其作用。
答案:意象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通过描绘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
2. 拓展作业: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田园诗,分析其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人生观。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归园田居其一》。
内容详细包括:对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的分析,对诗人陶渊明归隐思想的理解,以及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字词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2. 分析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诗歌: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意境。
3. 讲解诗意:对诗中的字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分析归隐思想:引导学生探讨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中的体现。
5. 例题讲解: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某一联,分析其艺术特色,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归隐思想:逃离尘世、向往田园、追求自然5. 艺术特色: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艺术特色,选取一联进行详细解读。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归隐思想。
推荐阅读《归园田居》其他篇章及《桃花源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2. 陶渊明归隐思想在诗中的体现。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一、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1. 意境优美:诗中描绘了宁静的田园风光,如“悠然见南山”、“鸡鸣桑树颠”等,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他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都说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作者的情感体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品味作者情感。
二、解题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归园田居》我们应该怎么翻译“归园田居”最终要的是要把握哪个字?生:回到田园去生活。
“归”字师:到底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出于什么想法和目的想回到田园去生活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对于陶渊明你们都有什么了解?生答:号“五柳先生”、热爱大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师:有哪位同学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吗?生:……师:“不为五斗米折腰”主要讲陶渊明在任县令时,有一天郡里派了一位督邮来县巡视。
县吏劝陶渊明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
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补充背景:东晋末年盛行老庄,社会处于一个空谈,不务实的状态。
并且官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师:正是无法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陶渊明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顺便圈出不会读或难以理解的字词,等下我们再一起进行梳理并把诗歌内容。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好不好?(纠正字音,提醒朗读节奏、轻重音等。
)最后一句应读得缓慢而放松,如释重负那样。
老师上课的时候曾经说过,音乐是能走进灵魂的东西,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听配乐朗读,对比提高的同时走进诗人灵魂深处,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
(播放朗读音频)三、整体感知听完录音,我们现在一起来把握诗歌内容。
(讲解翻译,把握诗歌图景,特点及表现的思想感情)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们应该怎么翻译?生:……师:“适俗”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生:迎合世俗。
师:当时候的是怎样的一个世俗环境呢?作者为什么不愿意去适应、去迎合?生:……师:社会黑暗,腐败,官员尔虞我诈。
并且诗人本性就热爱山川田园。
这里交代了作者为何而归。
继续往下看“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生:翻译师:“尘网”具体指什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生:比喻,喻指庸俗污浊的官场犹如一张罗网。
突出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师:那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官场的厌恶及为官的悔恨之深?生:“误”师:“一去三十年”看到注解,作者真的为官三十年吗?生: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为官时间之长,痛苦之深师:作者本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但却无奈在为官的罗网中苦苦煎熬,这时候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师:怎么理解“羁鸟”与“池鱼”?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失去自由,失去最合适他们的生活环境,只会痛苦。
也暗示作者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师:作者自比“羁鸟”“池鱼”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突出对自由的向往。
师:在束缚与自由的较量中,作者最终如何选择,它是怎么做的?生:选择自由,回归自然。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师:前面我们说了,陶渊明辞官归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性本爱丘山”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生:不是,最关键应是“守拙归园田”师:作者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生:如果不归园就不能守拙,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失去本性。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师:诗人最终回归了田园生活,他笔下的田园景色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找出来相关语段,并齐读。
生:“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师:诗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生: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烟、狗吠、鸡鸣。
师:非常普通的景色,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我们先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生:译(住宅周围有十几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师:地方虽然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呢?生: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屋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师: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是你们种树,真的房前屋后分得那么清楚吗?生:……师:其实,这句诗最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堂前屋后都栽植了榆柳桃李等树木”作者这么写,只是运用一种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师: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种修辞手法——互文。
互文: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话或者同一句话中前后两个词语,看似各说一件事,实际上是互相呼应、互相解释或者互相补充,这种语法现象叫做互文。
可能这么直接看定义你们也还很难理解,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个例子:五、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句子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照在秦汉时候的边关上”,而不可能是“秦时候的明月”照在“汉时候的边关上”,也就是说,“秦”与“汉”互相补充。
例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释义:木兰跑遍所有的集市,备齐了出征所需的行头。
现在同学们能理解“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和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了吧?师:这四句写近景,衬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师: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然情绪,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接下来看作者写什么?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师:“暧暧”怎么理解?生:昏暗、模糊师:既然作者看见的村落是模糊的,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观看的距离怎么样?生:远师:对了,从那依依的炊烟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
同学们想象一下“深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生:安静,清幽。
师: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狗在深巷中吠,去打扰这份安静呢?生:以动衬静,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平和。
小结:这八句写作者归向何处,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充满着自然的气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的官场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里诗人歌颂田园,无言的批判官场的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平静和谐的心境。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把握作者归去之后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杂”怎么理解?“无尘杂”说明了什么?生:“尘杂”指尘世的杂事。
“无尘杂”说明作者归终于摆脱了官场的束缚,获得自由。
师: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摆脱束缚后的生活状态?生:闲。
师:这体现了作者生活的安逸,心态的超然。
因此有了作者最后的感慨“久在樊笼里的我啊,现在总算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中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总结,也是对刚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四、主旨归纳刚才我们已经一起把握了诗歌的内容,那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主旨。
我们都知道到,答任何题,都是有方法可循的,那对于诗歌主旨题,我们有怎样的模式可以借鉴?师: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师生:这首诗通过对(美好动人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农村生活舒心愉快)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写作手法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那它具体写得好在哪里?在刚才的翻译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本诗当中的一些写作手法,现在我们再一起来归纳一下。
首先,我们刚才说了,诗歌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同学们找找看都有哪些?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师:作者是如何做比的?有什么作用?生:把尘网比做官场生活,突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作者自比“羁鸟”“池鱼”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师:接下来看看我们重点分析过的互文。
互文的定义什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话或者同一句话中前后两个词语,看似各说一件事,实际上是互相呼应、互相解释或者互相补充,这种语法现象叫做互文。
师:课本上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以及老师举例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和《木兰辞》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些句子对于同学们理解互文都是十分有用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
当然本诗还有很多手法,如对比、白描等,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探讨了。
等在以后的学习中在逐渐了解学习。
六、探究、讨论对于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七、小结全文:《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最后也请同学们返璞归真一回,放下一切杂念,再一次朗读全诗。
布置作业: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