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方式,而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特点,翻译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

本篇文章将从语言、文化和思维等方面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 语言方面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翻译的基础。

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对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例如,中文的语法比英文的语法更加灵活,句子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换。

而英文则注重顺序和时间的先后关系。

在翻译时,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异,有可能会造成句意不清的问题。

此外,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文会有成语、俗语等表达方式,而英文则更注重具体的描述和措辞。

为了准确翻译中文中的成语和俗语,需要有深入了解中文文化的基础。

中英两种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文文化注重面子和礼貌,在交际中注重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而英国文化则更加注重自由、独立和个人主义。

例如,在翻译商务文件中,对于礼仪的表达和态度的描写等方面,需要结合中英文化差异来进行翻译。

另外,两国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历史类文献时,需要对两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否则可能会误解文献的真实意义。

3. 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中文类似“大公无私”、“国家利益至上”这样的词汇时,需要结合中文文化的背景和思维方式,使翻译具有更真实的表达。

另外,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方式也不同。

中文注重抽象思维和整体观念,英文则更加注重具体化和抽象化。

在翻译时,需要结合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翻译。

综上所述,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务领域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而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往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引言: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增多推动了商务英语翻译的需求。

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门特殊的翻译形式,旨在传达商业信息以促进国际合作。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商务英语翻译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研究和理解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有效传达信息至关重要。

一、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语法和句法结构等差异。

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例如,英文中的直接表达和中文中的间接表达之间存在差异,在翻译商务文件时需要注意根据不同文化习惯进行转换。

另外,单词的多义性也会产生歧义,需要译者深入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和语言使用情况。

二、习俗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习俗和礼仪也对商务英语翻译造成影响。

商务文档中的祝福语、礼节用语等,需要翻译者根据目标文化的礼仪规范进行处理。

例如,英文中的“Dear”在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翻译,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礼节习惯进行选择翻译方式。

此外,商务英语中的谦虚和自夸的表达方式也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翻译者需要熟悉不同文化中的沟通风格。

三、法律和制度差异商务合作中的法律和制度差异也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重要影响。

商务合同、协议等文档中的法律术语和法律条款需要准确翻译,以保证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

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商务制度间的差异使得翻译者需要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在翻译这些文档时正确理解和传达相关信息。

四、文化认知商务英语翻译不仅需要准确传达文字表面信息,还需要传达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不同文化对于商业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商务英语翻译的效果。

翻译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以便在翻译中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和传达。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docx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docx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由于各国语言的不同,翻译应运而生。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饮食文化、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导致文化差异中西方无论在饮食文化、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首先从饮食文化说起,中国人讲究“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讲求实际,注重的是菜的质量与营养。

中国人吃饭使用的是筷子,西方人则使用刀叉,这同样也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刀叉带来的是分食,而使用筷子则代表一家人要共同围坐在餐桌旁夹同一份菜。

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而中国人则是有牢固的家庭观念。

在生活态度上,相比之下,西方人更加偏重于物质的实用价值,而中国人可能比较注重精神享受。

中国人喜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说话的时候也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讲究含蓄,而西方人则不用,他们喜欢简单,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不会给你留一点面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时,虽然源语要表达的内容很简单易懂,但我们通常要用华丽的辞藻加以修饰。

二、文化差异影响翻译1、习俗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西方由于所处地域不同造成了地域文化差异。

但尽管如此,各个国家还是出现了会用不同的比喻来表达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的现象。

例如在英语中的“blacksheep”如果直译意思是“黑色的羊”,但正确的汉语意思应译为“害群之马”。

语言虽不同,但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再比如说英语中的“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如果直译过来意思是“用一块石头杀死两只鸟”,而汉语中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一石二鸟”。

中西方对龙文化的理解更是有巨大的差异。

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而中国人则被誉为龙的传人。

在中国的许多传说与故事中龙的形象也是勇敢的、积极向上的。

龙的身上也同样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人中龙凤”就是用来比喻世间的杰出人物。

龙在西方所代表的含义则是与中国完全相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其所在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语言层面英汉两种语言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结构有很大差异。

例如英语的动词时态非常丰富,而中文则使用助词表示时态。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英文句子可能需要在语法和逻辑层面做出调整才能更准确地表达中文原意。

同时,两种语言的词汇中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文中通常使用成语、典故等表达方式,而英语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实用性。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注意不能只字翻译,而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

二、文化层面除了语言差异之外,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首先,英汉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中文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英语文化更强调个体主义。

因此在翻译中,如果将一个英语句子中的个体主义理解为中文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就会使原意产生严重误解。

其次,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中文中的“狗尾巴草”就有“愚弄人”的意思,而在英语中“dog's tail grass”则只是一种植物的名字。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挖掘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意。

三、社会层面不同的社会背景、习惯和风俗也会对翻译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例如,在英语中“United Nations”通称为“UN”,而在中文中则通常直接称为“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文中通常不使用缩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不能直接将英语缩写翻译成中文。

此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国,男女年龄相差较大的情侣被称为“couple”,而在中国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老少配”。

在翻译过程中,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区别进行注意和把握。

结论总的来说,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避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 引言1.1 中英文化差异的背景中英文化差异是指中文和英文在语言结构、文化背景、习惯用语、情感色彩和文化隐喻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中英两国的历史、民俗、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在翻译领域中,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翻译工作者充分理解和应对这些差异才能确保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变得越发重要,需要引起重视和深入研究。

通过加强中英文化交流和合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中英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发展。

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促进中英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

1.2 翻译的重要性翻译在中英文化差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密切。

而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承载着文化、历史和思想的传承,因此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翻译帮助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起互相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在中英文化差异中,语言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存在差异,而翻译的出现可以帮助人们跨越这些障碍,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翻译在促进文化输出和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学术成果只有通过翻译才能被更广泛地传播和理解。

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起纽带,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分享到各种不同文化的精华。

翻译在中英文化差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和共享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的地位和价值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2. 正文2.1 语言结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语言结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在中英文化差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文和英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许多不同之处,这会直接影响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传达和理解。

中文和英文的语序差异会在翻译中带来困难。

中文的语序通常是主谓宾,而英文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1. 文化差异导致翻译困难文化语境的不同往往导致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礼貌称谓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而某些英语习语在汉语中也难以直接翻译。

在翻译时,如果不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语境,很容易导致翻译困难和错误。

2. 文化背景影响翻译选择翻译活动中,翻译者往往会受到自己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度本土化或异化的现象。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难免会受到自己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影响,导致译文和原文在情感色彩和意境上产生差异。

3. 跨文化传播效果受限文化语境的差异使得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限制。

即使翻译工作做得再好,也很难完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原始意义。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1. 政治和社会环境对翻译的影响2. 经济因素影响翻译市场3. 社会价值观影响翻译内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会对翻译内容产生影响。

某些敏感话题或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可能会受到社会审查和道德规范的限制,从而在翻译过程中面临一些难题。

三、应对策略1.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者需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更好地理解源语言的意义和情感,并将其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去。

2. 注重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翻译者需要注重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保持翻译工作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避免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保证翻译质量和可靠性。

3. 加强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翻译者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提升自己在不同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翻译情况。

4. 注重实践经验和专业培训翻译者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参与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翻译情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汉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之一。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社会体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翻译难度逐渐增加。

本文将探讨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是英汉翻译中不能避免的存在。

这种差异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表达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汇、词序、语态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强调部分放在句首,而在汉语中放在句尾。

这种差异使得翻译中的语言表达非常困难。

2、逻辑思维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英语思维方式较为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汉语思维方式则较为象征与比喻,强调意象和情感。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译者对语言的理解、选择和表达,导致翻译的精度和准确性下降。

3、文化内涵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

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而英语文化则更加开放多元,讲究个人自由与权利。

这种文化差异会涉及到翻译中的词汇选择、语言表达、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二、解决方案为了在英汉翻译中有效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以下方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1、读懂原文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必须先理解原文的文化特点和背景知识。

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效地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2、适度的文化调整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受众和文化内涵适度地对原文进行调整。

例如,将饮食和节日的翻译调整为与受众文化相符的词汇和表述方式,从而使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3、避免直译直译是指将原文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直接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方式。

在翻译中,直译往往会导致译文的意思不准确或者表达方式拗口,因此应该尽量避免直译的方法。

4、加大文化学习与交流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需要通过增加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来进行解决。

翻译者需要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提升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对英语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进行探讨。

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人的认知方式、态度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也不尽相同。

2. 语言表达方式差异:中国人在表达中喜欢使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这导致同一概念在中西文化下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

3. 礼仪习惯差异:中西方的礼仪习惯,包括问候方式、交际礼数、场合礼仪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是一大挑战。

4. 文化内涵差异:中西文化内涵的不同会导致一些表达在翻译时难以准确转换,甚至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

1. 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翻译人员应该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历史、传统、价值观等方面,尤其是在涉及到文化内涵的翻译时更应谨慎行事。

2. 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翻译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要熟练掌握中西文化下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做到言辞恰当、情感传递准确。

3. 尊重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尊重中西文化的不同,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在维护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情境。

4. 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翻译人员应该积极参与中西文化交流活动,增加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的语言差异。

5. 寻求多方意见:在翻译过程中,不妨寻求多方意见,包括中西方朋友、专业人士等,以获得更准确更丰富的语境信息,避免翻译中的不必要误解或错误。

三、结语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只要翻译人员能够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尊重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并积极寻求多方意见,就能有效应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更好地发挥翻译作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希望本文提供的对策能够对英语翻译工作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目录摘要 (1)一、前言 (2)(一)提出中心论题 (3)(二)说明写作意图 (4)二、本论 (5)(一)中西方对翻译的看法 (6)1.中国对翻译的看法 (7)2.西方对翻译的看法 (8)(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9)1.历史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10)2.风俗习惯对翻译的影响 (11)3.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12)4.人文教育对翻译的影响 (13)(三)解决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策略与方法 (14)1.直译法 (15)2.直译加注法 (16)3.意译法 (17)4.音译法 (18)三、结论 (19)(一)正确翻译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0)(二)如何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3)简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摘要: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和视频翻译。

中西方不管是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就中西方的历史背景、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和人文教育展开对翻译影响的原因,最终得出中西方翻译的常用方法,并总结了翻译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中西方;影响;文化差异一、前言(一)提出中心论题翻译是在语言的平台上进行的,而语言反映着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当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体系,彼此间具有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说明写作意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文化。

有效的交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更要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章主要就中西方对翻译的看法、文化差异的各种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而展开研究,最后还通过搜集资料得出了中西方翻译的常用解决方法。

文章最后给出了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对中西方的意义。

二、本论(一)中西方对翻译的看法1.中国对翻译的看法中国存在很悠久的翻译历史,最早出现于夏代,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存在用不同文字进行记录的甲骨文。

到了周代,华夏名族对域外名族进行交往的历史更是增多了,而且在《周礼》、《礼记》中都有记载我国口译史的术语。

这样算来,中国翻译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

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施行,中国日益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翻译事业的新发展。

1987年乃至1988年中国先后发表了建立翻译学的相关文章,唤起了翻译界学者们的学科意识。

中国翻译理论得到重视,翻译学科地位得以建立,“青岛会议”和2001年举行的“全国译学学科建设专题讨论会”对翻译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两次会议标志着14年来译界学从“翻译学是否存在”到“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应该怎样发展”这一认识上的历史转变。

中国翻译史上,对翻译的认识受到时代的认识水平限制,有些可能难免片面、甚至错误。

但正是这些围绕进行的不懈探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翻译的认识,会聚在一起,通过分析综合、通过批评吸收,让我们由表及里,从粗浅到深刻、从片面到比较全面,形成了今天对翻译的相对正确、相对科学的认识。

2.西方对翻译的看法西塞罗,是西方一位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翻译了大量希腊文学,并在《论优秀的演说家》、《论善与恶之定义》上面提出对翻译的看法。

被称为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翻译思想家。

西塞罗推崇翻译要以演说家的身份进行翻译,要保留语言的总体风格和力量,译者必须考虑到读者以及文本的接受效果,反对逐字翻译,强调自由翻译,翻译是一种文学创作,译者必须以译文的效果作为追求目标。

西塞罗开启了西方翻译史上文艺学派的先河。

除了西塞罗,西方还有许多伟大的翻译家。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家,16世纪德国著名的神学者,重要的宗教改革者和伟大的《圣经》翻译家,被称为德国文学语言之父和宗教改革奠基人。

马丁·路德崇仰用通俗,简明,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本民族语言教学翻译。

只有意译才能再现原文的形式、风格和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对翻译注重于译文的意义,以及易懂性。

(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历史背景对翻译的影响历史背景对翻译风格的发展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翻译风格的诠释从来都不是孤立、静止的个体行为,而是被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是一门学问高深的艺术。

翻译风格的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褒贬好恶,因而不能掉以轻心。

译者唯有在翻译时正确把握原作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知悉翻译风格的各种表现形式,保持并尽量在目的语中寻找与之对应的语言形式,才能准确、艺术地缩小与作者思维的差异,在译文中通顺地、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形象。

语言本身是表达思想的手段, 而所表达的思想则又必然归属于某种专门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教育、文学乃至风土人情等。

英汉两个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政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 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例如: 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 End home. 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大多数人会误译为“那些日子里, 太阳从未在英国国旗上落下, 也未在东方家庭升起”。

实际上,从地理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叫West End ,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 End ,则是穷人居住的地区。

East End 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

因此其正确译文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 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再来看看“apple”组成的两个习语“be the apple of someone’s eye”和polish the apple”, 译者若按照字面上去理解和再现,便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只有深挖其文化的沉积和习俗才知前者源出圣经《旧约〈申命记〉》(Deuteronomy)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严重的复杂情况”。

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可见,要想译作传意, 甚至传神。

2.风俗习惯对翻译的影响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

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

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

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息,如此译文会使西方人难以接受,不如译为“婚丧嫁娶”较为恰当。

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中,尊重各自的风俗文化是不同民族之间顺利沟通的关键。

而表现在翻译过程中则必须尽量忠于原文翻译出与译语国文化存在差异的风俗习惯。

比如在某些国家点头代表不同意,但翻译的时候如果翻译成“点头不同意”就会令译入国读者费解,所以按照通常习惯译成“点头同意”。

各种语言反映各种文化的个性,反映各个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包含不同价值,不同定义会引起不同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

再举一例来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认为“鹤”是一种有灵性,有仙骨的动物,冠之为“仙鹤”,也被画家推崇,常常出现在国画中,代表吉祥与如意。

而在法语中“鹤”“la grue”却是“荡妇、娼妓”的代名词。

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尽量忠实原文,必须注意译语国不同的风俗习惯,注意异民族所独有的语言习惯,包括习语、谚语和俚语,并根据读者群体和目标语言的特点使翻译尽量贴切生动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直译,不然就会造成错译、误译。

3.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和融化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只有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个性的诸多差异,理解语言中独特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错译、误译,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宗教信仰的典故丰富多彩,如“女蜗补天”、“大禹治水”等等。

在西方文化中,也有许多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渊源,就不能准确翻译出源文的内涵。

例如,“You are just doubting Thomas.You won't believe what tell you”。

我们可以将其译为:“你这个人真多疑,我说什么你都不信”。

因为“doubting Thomas”源于圣经故事,“Thomas”是耶稣的门徒,此人生性多疑,于是在西方文化中就用“doubting Thomas”来表示多疑之人。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god) 可创造一切, 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的说法。

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脚”等。

再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

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

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

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语:One boy’s boy; two boys are half a boy; three boys are no boy. 再看下面实例: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

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 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 或clay 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

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