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的线性思维
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范文一: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大家好,我是一名高中生。
在我们学习现代文的过程中,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有关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解题思路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有一个很好的思路是“先易后难”。
所谓“先易后难”,就是先做自己较为熟悉或理解容易的题目,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信心和阅读理解能力,训练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辨析能力,为接下来的难题解答做好准备。
解题技巧首先,了解文章结构和主旨。
在读完文章后,我们要先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这有助于后续的问题解答。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关注文章的开头、段落开头和结尾等部分,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答与主旨相关的问题。
其次,重视细节题。
细节题通常是提问某个细节或者表现细节对文章的作用的问题,因此回答此类问题时,我们要特别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注意阅读技巧,挖掘文章中的词汇,其次可以通过画线或者做笔记强化记忆。
再次,多看题干和选项。
阅读问题时,我们最好先看问题和选项,了解我们需要关注的细节以及题目的要求,然后再回到文章中寻找答案。
遇到长篇烦琐的题目时,我们可以使用排除法减小答案范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
写作重点:本文介绍了解题思路和技巧,还分别对解答现代文阅读题中的难点进行了说明,包括了文章结构、主旨、细节和看题干等,体现了本文开门见山、精简明了的写作风格。
用词分析:本文中的用词准确简洁、恰如其分,符合学生应有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阅读理解能力、训练思维逻辑、挖掘文章中的词汇、排除法减小答案范围等等。
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用词恰当,直接突出重点,能够让读者很好地把握文章中的知识点。
范文二: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大家好,我是高中生。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必备技能。
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我们不仅需要拥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更需要有条理的解题思路和科学的解题技巧。
解题思路解题思路很重要,一般可以用“看全篇-看题干-照找细节-全局把握”四个步骤来解决。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解题思路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解题思路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考生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遇到的题型之一。
掌握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解题思路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效率非常重要。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解题思路。
一、理解文本主题和中心思想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一要点是理解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要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中心思想。
通常可以从文章的标题、首段、尾段以及关键词等方面寻找线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二、把握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二要点是把握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文本结构包括起承转合、因果关系、对比和类比等。
要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和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
这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三、细节理解与推理判断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三要点是进行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
在阅读文本时,关注细节信息对于正确解题非常重要。
细节信息可能存在于文章中间的某一段落、某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中,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思考来寻找答案。
同时,还需要进行推理判断,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来解答问题。
四、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四要点是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现代文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作者往往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五、培养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除了以上要点外,还需要培养一些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
例如,可以采用“先答简单题,后答难题”的解题顺序,将时间合理分配;也可以运用“排除法”或“归纳法”来缩小选项范围,提高回答正确的概率。
综上所述,要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就需要掌握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把握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进行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以及培养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
解决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思维定式

解决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思维定式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中学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也是让许多学生头疼的难点。
在应对阅读理解题时,很多学生会陷入一些常见的思维定式中,导致答题困难。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思维定式,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语文阅读理解题。
一、主旨定式主旨定式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过分追求找到文章的主旨,而忽略了文章中重要的细节信息。
这种思维定式会造成学生对细节问题的忽略,从而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
要避免主旨定式,学生需要注意在阅读文章时全面把握细节信息。
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划重点等方法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二、字面理解定式字面理解定式是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中过于局限于字面的表达,而忽略了背后的含义和隐含信息。
学生在解答题时,应该善于思考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意图,通过推测等方式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只有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回答相关问题。
三、设问偏见定式设问偏见定式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受到自身主观认知的影响,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解答问题,而忽略了文章中的具体表述。
这种思维定式会导致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偏差,答案不准确。
为了避免设问偏见定式,学生需要在回答问题前先仔细审题,理解题目要求,再结合文章细节给出准确的答案。
四、好坏归宿定式好坏归宿定式是学生在解答题时带有主观臆断,根据对文章内容的个人偏好做出判断。
学生在解答题时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根据文章提供的证据和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避免主观意见的干扰。
五、重复记忆定式重复记忆定式是学生在解答题时只关注于文章表面的重复,而忽略了重复中的变化与发展。
学生在解答题时应该善于发现文章中的差异和变化,从中寻找线索,提升答题准确性。
六、错误理解定式错误理解定式是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对某些关键信息理解错误,导致无法准确回答问题。
为避免错误理解定式,学生应该加强对文章的仔细阅读,注重理解文章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总结:语文阅读理解题思维定式是学生在解答题时常见的思维陷阱。
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归类总结

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归类总结一.题目类:1.结合文意,说说题目的含义。
记叙文:答题思路:两方面——(1)回答题目的表面意思;(2)结合主题,回答题目的深层意思。
例1:《拒绝稀释的爱》:结合文意,说说题目的含义。
答(1)指在献血之前,拒绝通过喝水的方式来稀释血液;(2)指帮助别人要真诚,拒绝掺假。
2.题目的作用:记叙文:①兴趣:以平常的事物为题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线索:(事物)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事物)展开;③主题:(事物)凝聚(包含、表现)了(主题),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例2:《18个红包》:文章以“18个红包”为题,有什么作用?答:(1)“18个红包”是全文的线索,全文的情节围绕这“18个红包”展开。
(2)以“18个红包”为题目,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3)“18个红包”在文中是父爱的象征,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祝福、温暖和希望,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说明文:①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②题目新颖别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点明(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④概括了本文的说明内容。
例3:《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本文以“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答:(1)点出说明对象——“战靴”(2)点明高科技跑鞋的作用(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例4:《甲型H1N的前世今生》:本文以“甲型H1N的前世今生”为标题,有什么作用?答:(1)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甲型H1N1;(2)采用拟人手法,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前世今生”概括了本文的说明内容;二.开头与结尾类:1.记叙文:开头的作用:开篇点题,总领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结尾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点明中心,升华感情,解开悬念,引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说明文:讲故事的作用:(1)引出说明对象——。
(2)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点明说明对象隐身衣具有的特点例5:《神奇的“隐身衣”》:文章开篇介绍神话故事中的仙人们来无影去无踪,有什么作用?答(1)引出说明对象——隐身衣。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一、把握行文线索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请找出本文的线索思路解析: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
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
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模式补充小说的线索特点: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
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但需主要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二、梳理故事情节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事件原因:⑤事件经过:⑥事件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析小说常见结构特点:①明暗双线②巧设悬念③一波三折④铺垫伏笔⑤出人意料⑥前后呼应)a.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b.概括段意、层意: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
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常考题型: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思路解析: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即“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解析

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解析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解析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解析一、整体阅读,把握中心整体阅读一篇现代文,先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了解一些非文本的相关信息,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间,及作品后面的注释等。
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往往是解读文章的关键。
其次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识,它包括:(一)理清文章脉络,即了解文理。
做到知晓文章每一部分内容是什么,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彼此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二)在理清文脉的前提下,跳出文章之外,博观而约取,归旨摄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
对于大阅读而言,看不清文章的中心主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二、提取信息,综合加工(一)理解型试题其主要考查的要点是:一是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题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一是对指代作用的词语内容的理解,如“其”“这”等。
对于此类试题从技术层面上讲先应找到指代对象的位置、范围,再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内容;最后将答案代入原文分析是否恰当。
二是对运用修辞手法词语的理解。
对于此类试题先要弄清修辞手法的自身特点,然后借助原文界定其具体含义。
三是对术语(概念)的理解。
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群,之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转化为通俗的文字。
2. 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往往是针对那些内涵比较丰富,主旨比较晦涩的句子,这些句子常常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复杂;二是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如文眼句、总括句、过渡句等。
三是使用修辞手法;四是信息量比较大;五是主旨含蓄或内涵丰富,如具有潜在意、引申意、双关意、多重意的'句子。
对于这些语句的理解都应紧密地结合语境,首先要分析文句与相邻语句之间的关系,如复指、比较、呼应、总分、分总、说明、阐述、解说等,之后结合文章的中心主旨挖掘其深层含意。
(二)分析综合型试题现代文阅读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是根据试题要求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整合的分析综合型试题。
现代文阅读思路及答题方法

现代文阅读思路及答题方法现代文阅读思路现代文阅读的卷面分值约占1/4,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而这一块的提高也是最需要花时间和下功夫的。
它需要语感和技巧两方面的配合,而贯穿其始终的是一条基本的解题思维或者说答题思路,在有效思路的引导下才能做对题目,这一思路需要我们在平时有意识的训练和强化,在此,将基本答题思路做一归纳分析。
阅读的基本思路是分别从整体和细节两部分掌握一篇文章,而这两方面是分步进行的,两遍阅读分别完成这两个部分。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整体略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整体意思;同时凭借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阅读速度可以稍快)。
文章整体意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章的大致内容。
也即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文章的脉络结构。
表层结构是指事件的行文结构,即分为几个自然段,哪几段是一个意思,讲述一个主要内容,这样的大段有几段,即可知道一共讲述了几件事,或是几个方面,做到对文中事件心中有数,了如指掌;深层结构是指事件背后的感情线索,即每一个结构层面上的感情发展程度,这对于理清作者情感思路,以致最终找到文章主旨非常有帮助。
(3)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通过对事件的了解和作者感情的分析,得出这篇文章的通篇情感倾向,价值取向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或者阐明的道理。
以上是读第一遍文章时需要从整体上获知的三方面信息。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
文章细节关键信息的获取方法:(1)找特殊位置的语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以及独立成段的句子都需要高度关注,这些句子会直接、间接的表明中心主旨及作者的立场;(2)找特殊含义的语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这些句子往往和语句赏析或者段落作用一类的具体感知题相结合,所以在通读时要对这类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格外关注;(3)找含有关联词的语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何况,然而)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情节的突变,作者的观点、文章的深层次内容、以及有特殊内涵的词句。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15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附中考真题)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15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附中考真题)概括类题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类题型,首先看文章的标题,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要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也很可能作为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概括记叙文的内容,要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四个要素,然后按照“(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答案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即可。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在中间,同学们要仔细阅读文段后进行判断。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阅读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的各个段落,需要进行提炼总结。
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注意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这些词引起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个特点;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注意观察前后文段相同位置的句子,其他的特点往往就在那里。
还要注意看分值答题,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提取出关键词,自行组织语言。
鉴赏类题型5.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①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②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④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当然,回答时不要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6.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针对加点词不同的词性,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思路:①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事)物……的心情(特征)。
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答题的线性思维
作者:罗玉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1期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力是有方向性的,同样大小的力,作用方向如果不同,作用的结果往往是截然不同的。
同样,在思考问题时,思维也是有着方向性的,如果在思考问题时,没能准确地把握思维的方向,往往会远离应得的思考结果,甚至得出完全错误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思维的灵活性,就必须注意思维的方向性。
而思维的方向性往往又是带有线性特征的,无论是正向思维,反向思维,还是发散思维,会聚思维,大多都是在某一方向的引领下,以线的方式拓展。
以下就以语文答题中的几种线性思维方式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正向线性思维
正向线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某一个点开始,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拓展,经过一个或是几个点,最终达到思维的正确结果,在答题中,也就是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
比如: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片沁人心脾的冷雨。
我在草地上走着,忽然,在鲜嫩的春草上看到一只雪白的蝴蝶。
蝴蝶给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沾湿的翅膀轻微地簌簌颤动,张不开来。
它奄奄一息,即将逝去。
但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么可怜呀!
它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我痴痴望着它,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
(刘白羽《白蝴蝶之恋》)
问题:“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比喻什么?
这个问题考查的点涉及到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句子的含义。
要获得最终的答案,就必须从寻找“一滴圣洁的水滴”的本体开始,其本体指的是白蝴蝶,再沿着正向的方向向前思考,而白蝴蝶的圣洁,实际上是指白蝴蝶的洁白之美。
继续向前思考,就得搞清白蝴蝶的洁白之美与“落在灵魂深处”的关系。
不难明白,正是因为白蝴蝶的洁白而又坚韧,才打动了“我”的心,从而使我生出珍爱之情。
归纳起来,就可以得到“由惊叹白蝴蝶的美丽而产生的珍爱之情”,这正是这个句子的含义,也就是整个问题的最终答案。
整个思维过程是由比喻的修辞方法开始,到句子的含义结束,始终沿着正向线性发展,如果用图示来表达,就是下面的正向线性思维图:
一滴圣洁的水滴→白蝴蝶→白蝴蝶的洁白之美→落在灵魂深处→打动“我”的心→珍爱之情
二.逆向线性思维
逆向线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某一个点开始,如果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拓展,无论经过多少个点,最终都难以达到思维的正确结果。
既然正向走不通,就得向着相反的方向思考,经过一个或是几个点,最终得到正确的思维结果,在答题中,也就是最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比如:
原文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部分第三段。
问题:这段文字重点写母亲给作者的生存启迪。
作者得到怎样的生存启迪?
这个问题考查的是对阅读段落的思想内容的概括。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应该是作者的境遇,即自己的残疾。
如果沿着正向向前思考,那么就只能是由自己的残疾,到自己的不幸,到自己的痛苦,到……,无休止地思考下去,最终也离不开自己,离不开自己的痛苦、不幸、生命没有价值和死亡等等,因而得不到正确的思维结果。
既然正向走不通,不妨逆向一试。
要逆向思考,就得由自己而想到别人,在这里与作者自己联系得最近的别人就是母亲了。
自己的痛苦和不幸,带给母亲的又是什么呢?儿子的痛苦和不幸带给母亲的也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母亲为什么会因为儿子的痛苦和不幸而痛苦和不幸呢?只因为母亲对儿子有着无私的关爱。
如何回报母亲无私的关爱呢?这就还得回到自己,只有自己不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中,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好好的活”,以生命的顽强来面对自己的不幸,才能给母亲以宽慰,从而解除母亲的痛苦和不幸。
概括起来,得到的启迪就是“不要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中,残疾是生命自己的阴影,生命的顽强可以从阴影中走出来”。
整个思维过程不断逆向发展,如果用图示来表达,就是下面的逆向线性思维图:
顽强地生存←回报母亲的无私关爱←母亲的无私关爱←母亲的痛苦和不幸←自己的残疾、痛苦和不幸
三.正向线性发散思维
正向线性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某一个点开始,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发散。
如果思维不线性发散,而只是沿着直线向前,就只能得出一个最终的思维结果,从而难免造成思维结果的片面性。
因此,思维线性发展的方向必须是多向的,最终得到思维的结果也是多个的,正是这多个结果,才是思维最终要得到的全面的正确结果。
在答题中,也才能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
比如: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在的。
……他不仅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
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
……
……
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
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从伏尔泰开始。
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
……(节选自雨果的《在伏尔泰墓前的讲话》)
问题:作者认为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中涉及到的是伏尔泰和“时代”所具有的特点,最终通过特点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也就找出了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可以从伏尔泰开始,也可以从“时代”开始,但无论从哪个点开始,思维都必须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发散,否则,得到的原因就只能是一种,也就难免得出片面的结果。
如果从伏尔泰开始思考,就可以找到,他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该时期又是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对这个时代他的贡献在于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可见,他不仅与那个时代的特点紧密相连,而且他的特点也正代表这个时代的特点,因此,他就是整整一个时代。
归纳起来,其原因就有四个方面,即他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该时期又是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整个思维过程不断正向线性发散拓展,如果用图示来表达,就是下面的正向线性发散思维图:
四.正向线性会聚思维
正向线性会聚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开始,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会聚成为一个点。
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如果从多点开始的思维始终各自正向线性向前发展,就会漫无边际,不能最终会聚,得到正确的思维结果,在答题中,也就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思维的关键是在恰当的时候会聚为一点。
比如:
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不安和无名的烦闷会突然弥漫了我们的心头。
每当夜幕徐徐降临,这种朦胧的情绪便会吞没一切。
这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一团茫然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归宿感在心中蠕动。
精神的归宿因为是无形的,所以更不容易觅得。
在寻找归宿和家园的过程中,人们还常常会表现出一种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
唐朝诗人贾岛的《渡桑乾》便绝妙地表达了这种思绪:
客舍并州已十载,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诗人的感情,可以说具有普遍的人生哲学意义。
(摘自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问题:引用贾岛的诗的作用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中,要搞清引用该诗的作用,就必须搞清该诗所写的内容与文段的联系。
诗中出现了“并州”、“咸阳”、“桑乾”等地名,这些地名又都是与“故乡”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的故乡是咸阳,居住地是并州,可是当诗人渡过桑乾水后,回望的却是并州,并把并州当作了故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觉呢?诗人客居并州已十年了,可以说并州已是诗人现实世界中的家园。
当诗人渡过桑乾水后,诗人远离家庭,自然会思念家园,家庭是现实世界的家庭,思念的家园自然也就是现实世界的家园,那就是并州,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错觉。
然而,这两条线并没有会聚到一起,那究竟是什么才能使这两条线会聚在一起呢?那就是诗人心中始终挂念着的故乡咸阳,可见,咸阳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故乡,与之相对应,那就是精神的故乡,精神的家园。
原来,作者引用这首诗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在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中寻找的家园不是现实的家园,而是精神的家园。
整个思维过程的关键,就是两条线的最终会聚,如果用图示来表达,就是下面的正向线性会聚思维图:
把思维过程用线性来进行描述,目的就是为了使原本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可感,从而使思路更加清晰,使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灵活,再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进而培养出更为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以上探讨既显粗浅,也不够完善,可以说是浅尝辄止。
罗玉祥,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老河口。
责任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