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行知实验学校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3

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标画并记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范围、最远、规模、意义等相关知识。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
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
(可分组讨论完成)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分组讨论完成)(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四)系统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示意图:(五)巩固训练: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A、1553年,1999年B、1554年,2000年C、1355年,1999年D、1533年,1997年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第1页(共2页)张洪中学七八年级政史备课组1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方法】自主交流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1、明朝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遣郑和下西洋。
西洋指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年,郑和率领________多人,乘坐__________,从________出发,第一次下西洋 。
到_______年,郑和先后______次下西洋。
到过亚非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___世纪。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___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举例说明)2、戚继光抗倭:在 __________ 九战争九捷,荡平了_________倭寇。
后来又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肃清倭寇。
3、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其_______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__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___________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3、__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二、课内学习活动一、、试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自主学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试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自主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背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郑和下西洋派遣。
3.过程:(1)时间:从年到年前后,先后七次下西洋(2)路线:郑和的舰队从出发,到过亚非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4.意义:加强了我国和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2.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3.过程:戚继光组建出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浙江九战九捷。
后又赴,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
4.意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
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从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二、儿歌记忆我国航海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亚非经济大交流,友好关系长又长。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战斗是名将,英勇善战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浙江。
知识拓展动脑筋:1.郑和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答: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郑和远航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这些都是郑和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的科学技术条件。
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有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也是他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导学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导学案【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难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是:“行省制度”。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一)、郑和下西洋。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对郑和作大致了解,并思考:1、 条件: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2、 目的:为了加强同 的联系.3、 时间:从 年到 年,前后共 次出使西洋.4、 规模:5、 出发地:6、 到达地区:7、 地位:8、 意义:(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举例说明)2、戚继光抗倭:在 九战争九捷,荡平了 倭寇。
后来又进入 、 ,肃清倭寇。
3、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其 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4、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二、合作探究,展示反馈。
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相信你是最棒的!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三、拓宽延伸,深入提高。
郑和为什么能成功的实现远航?四、达标检测,复习巩固(一)、慧眼识真:选择题。
1.下列促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
①明成祖时国力强盛,府库充实②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先进③皇帝的支持④联合东南亚其他国家,抵抗倭寇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2.下列杰出历史人物中,属于明代民族英雄的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名校导学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学生姓名使用时间月日编写质量评价完成水平评价【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1、背诵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郑和下西洋(重点);3、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难点)。
【学具准备和学法指导】1、班班通多媒体系统、《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导学案、历史地图册等。
2、课前自学法、课堂讨论法、及时小结法。
【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阅读课文P93-P97,并标注在课文中。
)一、预习导学(一)交往:郑和下西洋1、条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概况:年——年,郑和先后次下西洋,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3、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和友好关系。
4、评价: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二)冲突1、戚继光抗倭(1)倭寇的侵略:元末明初,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的沿海地区,被称为“”。
(2)戚继光抗倭:组建“”,英勇抗敌,荡平倭寇,平息倭患。
他是历史上杰出的。
2、葡萄牙的侵略: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的居住权。
二、课堂研讨:阅读材料(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达标检测】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的是()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崇祯帝2、下面图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A.祖国统一B.民族团结C.中外交往D.抵抗侵略3、“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
”歌谣中的“戚爷”()A.统一了女真各部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月日星期
课题: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课时
累计课时
学习过程:(定向导学教材P93—98)
流程及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解读目标(3分钟)
导入:请同学们看P93的导入框
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重点)
2、戚继光抗倭(wō)
(1)背景:①元末明初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他们就是“倭寇”。
②明朝中期,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2)经过:戚(qī)继光率军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3)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夯实基础”:
1.先独立完成夯实基础
2.再自觉对学(对答案、对笔记),将答案板书在黑板上,对子间互相批改,用彩笔在书本上划记重点
3.对子间背诵
4.课堂抽测(形式:开火车小组间互抽)
小知识:
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被发棺椁(挖坟盗棺)四十余县。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联系材料二中戚继光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中学“导学·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导学学案班级 姓名 编号 日期: 2014-4- 审批:课题: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设计者:燕子 年级·组制 一年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同类演练(时段:正课 时间:10分钟)“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题” 自评: 师评:基础题: *1、郑和一生,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 .1400年 B .1405年 C .1417年 D .1433年 *2、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地点是 ( ) A .广州 B .福州 C .刘家港 D .泉州 *3、郑和下西洋的物质条件是 ( ) A .皇帝的支持 B .郑和坚韧的毅力 C .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D.造船技术先进 4.派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 .朱元璋 B .明太祖 C .建文帝 D .明成祖 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 A .开拓殖民地 B .掠夺财富 C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6.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今年(2013年)相距多少年 ( ) A .605 B .609 C .607 D .608 *7. 郑和下西洋到达的最远地方是 ( ) A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 .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8. 郑和下西洋时,带去的货物中最受欢迎的是 ( ) A .丝绸、纸张 B .金属器皿、青瓷碗盘C .纸张、金属器皿D .丝绸、瓷器 *9.下列人物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A .岳飞B .陈胜C .曹操D .戚继光 10、1553年,攫取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 ( )A .西班牙殖民者B .英国殖民者C 法国殖民者D 葡萄牙殖民 11、在继承了父职后,他激昂地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他是A .文天祥 B .戚继光 C .郑成功 D .俞大猷 ( )发展题: 识图回答问题(互帮互学,共同提高)1、说出右图中的人物是谁?2、他生活在哪个朝代?3、他组织的一支抗倭军队被称为什么?4、他领部队在台州抗倭中取得了怎样的战绩?5、请你结合史实来评价图中的人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年级:七年级科目:数学执笔人:审核:【】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七年级【】班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图史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地理范围,主要事迹,重大影响;比较分析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活动情况,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这一结论。
2、分析讨论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得出: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
3、简要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事实。
4、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学习方法】1、借助历史地图册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比较、讨论法学习历史。
3、幻灯片辅助教学【学具准备】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
(课前完成)要求如下:1、阅读本课文字内容,用心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配套资料《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获取相关历史知识活动探究文字,回答问题。
3、完成下面填空,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
(2)年,郑和舰队从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
至年,先后次,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沿岸。
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4)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被称为“”。
为此明政府派到浙东沿海抗倭。
经过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被誉为民族英雄。
(5)从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殖民侵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
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
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标画并记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范围、最远、规模、意义等相关知识。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
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
(可分组讨论
完成)
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分组讨论完成)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
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
(四)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示意图:
(五)巩固训练: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
B、温州
C、福州
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C、1355年,1999年
D、1533年,1997年
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
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
5、看教材95页的资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朝代什么事情?反映出一种什么精神?
(2)这件事起了什么作用?
(3)观察郑和下西洋图片,你能想象并描绘一个片断吗?
(4)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日趋明显,你觉得材料中反映的几百年前的这件事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
(六)当堂反思:
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