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省桑蚕原蚕区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蚕桑技术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也是传统的养蚕业。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蚕桑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在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从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 技术含量不高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蚕桑技术还停留在传统阶段,种桑品种陈旧,养蚕技术陈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蚕桑技术缺乏创新,导致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 缺乏人才许多地方蚕桑养殖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水平有限。
也缺乏蚕桑专业人才的培养渠道,导致蚕桑技术难以传承。
3. 市场不畅由于技术和品种问题,导致蚕桑产品质量不一,市场竞争力不足。
一些地方蚕桑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市场营销不力,导致产品销售困难。
4. 病虫害防治问题蚕桑生产中病虫害是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由于一些地区蚕桑技术落后,病虫害防治工作难以开展,导致产量下降,质量下降。
以上就是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
二、蚕桑技术推广中的对策分析要提高蚕桑技术含量,就要加大科技投入,引导技术人员和企业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蚕桑品种改良和培育技术水平,推广高产高效的养蚕技术。
要解决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就要加大对蚕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开设蚕桑专业,并提供奖助学金、奖励政策等,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事蚕桑专业。
要解决蚕桑产品市场不畅的问题,就要加强市场营销工作,推广蚕桑质量监督认证制度,推广蚕桑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蚕桑品牌。
要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就要加大对蚕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引导农民科学养蚕,提高蚕桑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在实际推广中我们还需要政府、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出台鼓励政策,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蚕桑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对蚕桑技术的推广力度,带动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问题分析蚕桑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之一,具有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民收入。
主要问题包括:1. 技术不平衡。
目前蚕桑技术的推广覆盖面不够广泛,一些地区的蚕桑种植者仍在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而缺乏适应当地特点的现代化种养技术。
这导致了蚕桑产量低下,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2. 信息不畅通。
蚕桑技术的最新信息传播不畅,使得蚕桑种植者无法及时了解技术动态,不知道哪些技术是适合自己的,也不知道应该从哪里获取技术支持。
3.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蚕桑技术推广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指导和支持,但是目前市场上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导致很多种植者无法得到专业的技术指导,造成技术推广不到位。
4. 缺乏政策支持。
一些地区存在着缺乏蚕桑产业政策支持的现象,政府对蚕桑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种植者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问题,都对蚕桑技术推广带来了困难和障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二、对策研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蚕桑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1. 加强技术培训。
针对蚕桑种植者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向农民介绍现代化的蚕桑种养技术,提高他们的种养技术水平,增加产量和质量。
2. 建立信息平台。
可以建立蚕桑技术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及时公布最新的蚕桑种养技术信息,提高种植者获取技术信息的渠道,降低获取成本。
3. 培养技术人才。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教育培训机构开设蚕桑种养技术专业,培养更多的蚕桑技术人员,满足蚕桑产业发展的需求。
4. 完善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完善相关的蚕桑产业扶持政策,鼓励种植者积极参与蚕桑生产,提高蚕桑产业的竞争力。
蚕桑技术推广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建立信息平台、培养技术人才和完善政策支持,可以有效解决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民收入。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蚕桑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其产出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问题,而且也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不错的表现。
然而,蚕桑技术推广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问题一:技术推广不到位对策:加强技术推广力度蚕桑产业发展需要技术支持,而技术推广是实现技术转化的重要环节。
因此,加强技术推广力度非常重要。
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多组织培训会议,将有效的技术推广到更多的农户手中。
此外,农业技术推广站、种苗繁育机构等可以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咨询,推广先进的蚕桑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蚕桑良种的繁殖和推广。
问题二:良种缺乏对策:建立完善的良种保护和繁育体系良种蚕种是蚕桑产业的重要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容易面临良种缺乏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良种保护和繁育体系,开展蚕种良种的筛选和改良,推广良种蚕种种植,提高生产效益。
同时,加强蚕种的贮存和保护工作,提高良种的利用率。
问题三:销售渠道不畅对策: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规模蚕桑产业是一个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销售渠道的畅通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销售方面,要加强对蚕桑产品的宣传和包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价值,打开更多的销售渠道。
此外,可以加强对技术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对市场的了解,进而稳定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规模。
问题四: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对策:加强技术研发,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在蚕桑产业中,部分核心技术需要自主研发。
当前,一些关键技术还存在着进口的问题,问题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需要加强自主研发的力度,建立专业的研发团队,鼓励科研机构加强研究,推进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实现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制和应用,提高蚕桑产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蚕桑产业在技术推广、良种缺乏、销售渠道不畅、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加强技术推广、建立完善的良种保护和繁育体系、拓宽销售渠道、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等对策可以帮助蚕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挑战,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态势。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蚕桑技术是指用于蚕的种植和养殖的技术方法,对于蚕桑产业来说,技术推广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蚕桑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着蚕桑产业的发展和生产效益。
解决这些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对策对于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技术信息不对称在蚕桑技术推广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往往只在一些示范基地或者一些知名的大型饲养场使用,而普通的蚕农往往无法及时获得这些信息。
这导致了技术推广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的蚕桑产业发展缓慢,影响了蚕业整体的发展。
2. 缺乏专业人才蚕桑产业需要有一批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技术推广和指导工作。
在部分地区,蚕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专业人才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导致了技术推广的效果不佳,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技术倒退的情况。
3. 技术更新不及时蚕桑技术更新换代较快,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然而部分蚕桑养殖户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源和技术更新渠道,导致他们无法及时获得最新的养殖技术信息,影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4. 技术操作复杂部分蚕桑技术操作复杂,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经验。
一些蚕农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导致了他们在使用和操作蚕桑技术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影响了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
二、解决对策1. 加强技术宣传和培训针对技术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可以加强技术宣传和培训,通过建立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展技术交流会等活动,向广大蚕农传播先进的蚕桑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
2. 建立技术更新平台针对技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可以建立蚕桑技术更新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方式,及时向蚕农推送最新的蚕桑种植和养殖技术信息,让他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资讯,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3.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为蚕农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可以建立技术服务热线、技术服务网点等渠道,让蚕农能够及时寻求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帮助,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
新蚕区蚕病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新蚕区蚕病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作者:董辉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9期我们国家是农业生产大国,这过程中蚕桑生产是重要的农业经济之一,也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近几年蚕桑养殖的数量越来越多。
很多养殖户也越来越积极养殖的整体数量在逐渐的增加。
但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爆发性的蚕病,这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
1新蚕区蚕病防治存在的问题1.1饲养管理粗放首先是蚕房简陋。
养蚕的房间没有设置专门的通风排水系统,不能对室内的湿气和温度进行把控。
如果蚕处于温度比较高,或者是湿度较高的环境,抵抗力就会下降,甚至会出现抗逆力。
还有一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没有设立专门的桑室蚕房,大多数都是人蚕共处一室的情况,使用的桑叶随处乱放,生病的蚕,也没有经过消毒处理,随意的丢弃,这会增加病毒的感染几率。
再次是忽视蚕具消毒。
多数蚕农均未重视对方格蔟等蚕具进行严格消毒,导致病原未能得到彻底清除。
最后是养蚕批次过多。
在同一养蚕室同时饲养大小蚕,导致大蚕病原直接传染给小蚕,增加蚕病危害发生概率,同时大大增加蚕病防治工作难度。
1.2桑园及饲养管理水平较低在管理桑园的过程中没有工作经验,种植桑树的时候出现了过密的情况,虽然整体的产量会增多,但是质量就会下降。
不能根据具体的长势,来控制施肥浇水以及杀虫的工作。
在杀虫的过程中不够及时,也不够彻底,可能会导致病害增多,进而出现交叉感染,如果这些桑叶质量比较低,那么蚕食用之后抵抗力也会下降。
同时,新蚕区专业饲养技术人员往往相对较少,未能及时向蚕农普及科学的养蚕技术及饲养管理方法,养蚕技术培训和饲养管理指导工作均较为滞后。
2新蚕区蚕病防治建议2.1增强蚕农防病意识,提高饲养技术水平在蚕桑科研院校以及一些养殖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病害,防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积极的措施。
在大理宣传的过程中,提高养殖户的防病意识,让他们提高自身的养殖水平。
在推进养蚕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原则。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蚕桑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产业,也是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
蚕桑业对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推广蚕桑技术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种桑技术、蚕种质量、病虫害防控、丝织品市场营销等方面。
一、种桑技术不规范问题种桑技术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农民种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首先是种植的桑树品种单一,品种的选择不够多样化,不适应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影响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是对于桑树的管理不够科学,缺乏对桑树病虫害的防治知识,造成了桑叶的质量下降和产量减少。
解决对策:政府可以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向农民提供种植桑树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培训,引导农民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桑树品种,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建立农民桑园合作社,引进先进的桑树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
二、蚕种质量不高问题蚕种是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国蚕种的质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是蚕种的选择不够科学,缺乏对蚕种的优良品种的认识,影响了蚕种的产量和质量。
另一方面是蚕种保存和繁育技术还不够完善,导致了蚕种数量的减少和品质的下降。
解决对策:政府可以加强对蚕种的培育和繁育技术的推广,提供优质蚕种和技术指导给农民,提高蚕种的质量和产量。
建立蚕桑产业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对蚕种的品质监管,提高蚕种的市场竞争力。
三、病虫害防控问题病虫害是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在病虫害防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对病虫害的监测和诊断不够及时,缺乏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导致了蚕桑产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
其次是对病虫害防治药品的使用不规范,存在着滥用农药和药害残留的现象,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解决对策:政府可以加强对蚕桑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的防治技术和产品给农民,提高病虫害防控的效果。
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和监管,加大对农民使用农药的指导和培训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食品的安全隐患。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前言蚕桑技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蚕桑技术推广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缺乏专业人才、技术推广效果不明显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问题分析(一)缺乏专业人才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蚕桑技术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很多农民对于蚕桑技术并不了解,导致技术推广的效果并不明显。
如何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成为当前的紧迫问题。
(二)技术推广效果不明显目前,部分地区的蚕桑技术推广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推广方式和手段的不当。
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蚕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建议(一)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要解决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蚕桑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身于蚕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二)改进技术推广方式为了提高技术推广的效果,需要改进推广的方式和手段。
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现场示范等方式,让农民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蚕桑技术的优势和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接受程度,并将技术真正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四、个人观点作为一名专业的农业工作者,我认为解决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
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农业专家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蚕桑技术推广的支持和帮助,持续改进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蚕桑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总结蚕桑技术推广中的问题虽然存在,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推广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只是阻碍技术发展的一时难题,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和相关政策的完善,相信蚕桑技术一定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着力解决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推广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蚕桑技术的稳步发展。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蚕桑技术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农业技术,通过养殖蚕蛹,饲养蚕蛹,培育蚕种,生产蚕丝等一系列工艺来开展蚕桑业,可以为农民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
在推广蚕桑技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技术培训不到位。
蚕桑技术是一门复杂而独特的技术,需要农民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开展蚕桑业。
目前的蚕桑技术培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时间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农民很难完全理解和掌握蚕桑技术。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蚕桑技术培训。
应该制定完善的培训大纲,确保培训内容全面、系统。
培训课程应该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通过实地考察、模拟训练等方式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
还应该与专业的科研机构、高校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培训,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缺乏科技支撑。
蚕桑技术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新的科技手段和工艺对蚕桑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的蚕桑技术推广缺乏科学化的方法和技术支撑,无法及时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艺。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在蚕桑技术推广中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应该建立科研机构和实验站,负责对蚕桑技术进行研究和推广。
建立蚕桑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展示和推广先进的蚕桑技术和工艺。
还应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蚕桑产业的科技水平。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
应该举办市场推广会议和研讨会,邀请农民代表、企业代表和相关专家共同讨论蚕桑技术的市场需求。
然后,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蚕桑技术推广的方向和目标,确保蚕桑技术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可以开展一些市场推广活动,提高蚕桑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之四是缺乏政策支持。
蚕桑技术的推广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但是目前很多地区缺乏相关的政策,导致蚕桑技术推广面临一定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省桑蚕原蚕区生产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王坤龙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河南南召474676)
摘要:系统分析了我院近几年来农村桑蚕原蚕区茧质下降,制种成绩差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原蚕区现状建议
蚕种生产单位在自有桑园不足或没有种茧桑园的情况下,选择条件适宜的农村饲育原蚕,生产蚕种,满足市场需要,多年来一直如此。
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大幅提升。
原蚕基地出现了桑园面积萎缩、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种茧质量下滑、斤茧制种量和克蚁收茧量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我省家蚕良种的繁育与推广。
为此,笔者对我省桑蚕原蚕区生产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供大家参考:
1 生产现状分析
1.1 群众养蚕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格和种粮补贴地不断提高,种粮从播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上升。
而栽桑养蚕从桑园管理到采叶养蚕,均需大量人工,比较效益降低。
加上地方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不用出门,在家乡附近很容易找到挣钱门路,月收入2000—3000元轻松就能获取,对养蚕逐步失去热情。
1.2 种茧繁育技术要求不易落实到位
1.2.1 由于受外出务工的影响,农村的养蚕人员多为老弱群体,推广与使用养蚕技术有难度,特别是大部分养蚕户还要照看留守儿
童,蚕期落实技术要求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1.2.2 有些原蚕区由于长期养丝茧,习惯了丝茧育的省力化操作,原蚕相对难养,在小蚕喂养、温湿度控制、消毒防病、除沙次数、饲育次数等各方面都有区别,群众嫌麻烦。
有的不愿搞小蚕共育,或共育结束后不按标准温湿度要求喂养,使小蚕期温度偏低,导致后期发生生种;有的随意减少饲育次数,原蚕吃不好,体质下降;有的一发现有少量熟蚕,就添食蜕皮激素,降低了茧质。
1.2.3常规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不能很好落实。
野外害虫及其虫粪等排泄物是引起家蚕发生微粒子病害的重要传染源,桑园治虫与喷施防微灵工作尤为重要,而在农村原蚕区却很难落实。
主要原因为:一是群众嫌麻烦不愿进行桑园治虫;二是有的误认为蚕期叶面施药会影响原蚕食叶量,怕影响茧质,不愿配合。
1.2.4重蚕前消毒,轻蚕中防控;重养蚕过程,轻簇中管理。
在养蚕前,群众大都能按照要求认真操作,而小蚕共育结束分回家后,则只重视自家蚕室的消毒,不注意周围环境的清洁消毒与维护,残桑、蚕沙、病死蚕随意倒置,任由鸡鸭乱刨,造成病原扩散;有的蚕户一旦上簇结束,就万事大吉,认为营好茧就可以了,疏于簇中管理,遇到高温闷热或多雨潮湿等不利天气,簇中闷死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1.2.5重蚕轻桑思想普遍存在。
受劳动力紧张和饲养热情下降等影响,农户对桑园管理的力度和投入大幅下降,许多农户往往只在养蚕前多少施入一些速效肥料,抛弃长远饲养、长远管护思想,对桑
园存在掠夺性、破坏性生产;同时,大部分原蚕基地原先是基于丝茧育规划,桑园密度多是密植,通风透光性差,不符合原蚕生产,农户养普通蚕往往只施化肥,改为种茧育后,这种习惯难以改变,大量化肥投入使桑园土壤地力减退,土壤板结,耕性变差,桑叶品质下降,种茧死笼率增高。
4、运输过程中蚕茧容意发生伤蛹、蒸热
有些农村原蚕区距离较远,运输过程中种茧受到剧烈震动,蛹体易受伤出血,降低出蛾率;有的堆积过多,运输时间长,散热透气不良,极易发生蒸热,有害蛹体生理,影响蚕种产量及品质。
5、农药、工厂废气污染情况增多
近几年来,大面积的、相对独立的整块桑园逐步萎缩,多数桑园和麦田、水稻、果园等交叉种植,农作物喷药时,如果风大或方向不对,雾状农药颗粒就会飘落在临近桑树上,引起家蚕急、慢性中毒,如我单位2010年春季内乡县原蚕基地和群众小麦相邻,“国家小麦三喷一防”农药防治大风影响,造成1200克蚁量绝收;随着工业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氟化物、含硫氧化物、含氮氧化物、碘、重金属元素、和工业粉尘等工业污染物对蚕桑生产危害越来越大,养蚕效益受到很大制约,如我单位2010年秋季在伊川县原蚕基地受当地一家大型铝厂排污影响,造成近1000克蚁量原蚕氟化物中毒后陆续死亡,给单位和农户造成很大损失。
农村原蚕区是蚕种生产的重要补充,饲养农户的技术水平,饲养条件,蚕病防治,桑园管理等等方面,都直接制约着蚕茧、蚕种质
量的提高,关乎着广大丝茧育蚕农的经济利益,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必须根据原蚕区不断变化的现有矛盾做出适时调整,方能确保蚕桑生产的持续发展。
笔者根据多年来下乡养蚕的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同仁参考:
(1)、加强原蚕区技术培训工作:农村受外出打工影响,年年都存在养蚕队伍不稳定、养蚕人员不固定现象,必须加强对农户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可在每年春、秋季养蚕开始前安排技术人员对所有原蚕农户进行技术培训,统一原蚕生产管理技术,确保蚕种生产。
(2)、改善提高原蚕区饲育条件:要给予原蚕户系列补贴政策,增加农户饲养积极性。
实行小蚕共育,要免费提供一些共育设备(蚕具、加温设备、燃料等),减轻共育压力;认真做好原蚕区各个阶段消毒工作,每个原蚕区根据饲养量和农户多少,适当配置高压消毒机械,赠送消毒药品,保证农户在蚕前蚕后能够消毒方便、彻底;;每户建立消毒池和蚕沙坑,根据消毒池和蚕沙坑具体大小适当给予一次性补贴,以便对养蚕用具做到充分浸渍消毒,防止蚕沙污染,对蚕沙、残桑倒置在蚕沙坑中发酵腐熟后施入田中;配备伐条机,农药喷洒机,加强桑园耕耘、浇灌、除草、治虫等方面管理,鼓励农户对桑园多施饼肥、人粪尿等为主的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做到N、P、K等营养元素平衡化,蚕种生产单位可以根据茧质和平时管理情况对农户给予肥料补贴等,提高群众管理桑园积极性。
(3)、推广省力化养蚕:适当掌握给叶量,减少饲育回数,减轻劳动强度;加强蚕体、蚕座的消毒与隔离,实行大蚕蚕台育或地面育,减
轻除沙工作量;上簇自动化:三眠时及时做好分批提青,四龄饷食分批上蚕台或下地,在昼夜78华氏度,约见50%熟蚕时加第一个簇,大部分蚕固定营茧位置时,加第二个簇,低于78。
,约见70%时加第一个簇,晚上熟蚕少于50%时,不加簇,同时温度不能加高。
总的原则是加簇宜偏熟,加簇时间根据当时温度灵活掌握。
(4)、健全种茧收购机制:种茧价格在充分调研市场基础上,应高于丝茧价格30%,行情差时,实行保护价,对于少量不合格种茧,也要不低于丝茧价予以收购;
(5)高度重视微粒子病防治工作。
蚕种场可在春、秋季养蚕前、结束后安排组织四次基地大清扫大消毒,统一时间、统一药品、统一浓度、统一要求,由蚕种场员工分组对农户进行指导和监督,与农户共同完成。
下乡人员务必要求原蚕区群众结合桑园春、夏、秋、冬季管理,最大限度降低虫口密度,减少传染污染机会,推广桑园频振式杀虫灯并免费配置灯具等物理防虫技术;制订补助鼓励措施,免费配备电动喷雾桶、防微灵药品,要求原蚕区蚕农1-4龄及5龄饷食叶采取桑叶浸泽消毒,4-5龄后按照防微灵药品说明,进行桑园喷消;下乡人员要认真对待预知检查工作,做好提靑分批,及时要求淘汰病弱小蚕、迟眠蚕、迟熟蚕,及时送检各龄迟眠蚕。
单位蚕种检验检疫部门健全送检登记手续,制订相关奖罚措施,保障蚕种生产的安全性。
(6)、加强簇中保护,适时收购运输::原蚕上簇营茧至种茧收购前,下乡人员仍要坚守岗位,一方面根据中、日系原蚕发育情况进行发育调节,另一方面加强簇中管理,防治出现极端天气后,蚕农忙于
庄稼收割播种而疏于簇中管理,造成对种茧的伤害;种茧运输时间掌握在原蚕上簇7-8日,蛹皮坚韧或复眼着色后较为合适,在考虑发蛾调节情况下,宁迟勿早;运茧过程中,以专用运茧筐为好,避免日晒、雨淋、和接触有害气体,尽可能减少震动,高温天气,要夜间运输。
运输回家后,及时摊放蚕匾内,妥善保护。
(7)、搞好桑园周边环境,桑园尽量集中连片,要加强协调,通过转让、转租等方式,把桑园周围的土地尽量掌握到养蚕户手里,减少交叉污染;在发展新桑园时,统一规划,栽植农桑14等优良品种,稀植,以1000株左右为宜,使新发展桑园尽量集中连片,并考虑与四周农田协调发展,降低粮经作物病虫害对桑园的影响;喷药用具专一,推广使用桑树专用农药,掌握合理浓度,降低因施药不当造成原蚕农药中毒的可能性;对于工业污染,应在栽桑时充分考虑,远离铝厂、砖厂10公里以上。
(8)、在桑蚕桑综合利用上做文章,全面提高经济和比较效益。
蚕种生产单位可安排人员在秋季养蚕结束后,指导农户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进行桑园套装榨菜、马铃薯、大蒜、萝卜、菠菜等适宜项目;利用摘芯桑芽和养蚕余叶加工桑叶茶、桑叶菜;利用桑枝屑栽培木耳、香菇、灵芝等食用菌,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实施蚕桑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效益,稳定蚕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