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复义理论对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合集下载

《锦瑟》诗朦胧意象的模糊策略

《锦瑟》诗朦胧意象的模糊策略

《锦瑟》诗朦胧意象的模糊策略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深沉、含蓄、朦胧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

本文试图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模糊语言的理论对《锦瑟》多义与朦胧的成因做出新的解释。

标签:李商隐《锦瑟》意象模糊策略引言李商隐的无题诗以意象的色彩给我们以感情的指向,从而形成深沉的含蓄与广博的浮想相融合的绝妙境界。

“这种超常的特质,导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诗理解、评价的不一致,乃至相矛盾、相对立,形成了古典文学中少有的‘李商隐现象’。

”(刘学锴《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李商隐现象》社会科学辑刊1998)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释读上,对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解读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历代对《锦瑟》诗的文学阐释已臻化境。

本文不着力于对《锦瑟》诗意境与意象的考证与确认,而是尝试运用模糊语言的理论对《锦瑟》的多义与朦胧的成因做出新的解释,从模糊语言研究的角度对其朦胧意象和多义理解的形成进行探讨。

一、语境的模糊语境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它包含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背景语境。

语境的不同以及语境是否明确等,都对语言的传递与接受产生影响,影响交际者对话语含义的正确理解。

诗歌意境的创设更是依赖于诗中的事语与景语的信息传递及其与心语的相互融合。

如果语境信息比较隐蔽或多义,语义就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从而扩大了听读者的接受空间,造成读者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解读。

《锦瑟》通篇关于人、时、地、事等现实信息几乎都是空白,未在诗歌中建构起一般诗歌常见的意境要素体系。

通读全诗,我们感受到的是弥漫在诗中的作者的迷茫恍惚和美丽的哀怨情结。

李商隐是以情感作为诗歌的形象来创作他的无题诗的,由此造成了语境的“空语”现象,使得读者在理解时无法通过显性语言获得明确与必要的信息。

因而读者对诗中情感形象的理解无法做单一的固定化的解释。

《锦瑟》中的语言没有传递丰富的具象事物信息,我们看不到确定的主体和客体、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现实环境与非现实情绪的区别。

试用复义理论解读《锦瑟》

试用复义理论解读《锦瑟》
学教 育
试用复义理论解读《 锦瑟》
回王 婷 孑 , } 、 昊
内容摘要 : 对于《 锦瑟》 的 阐释 , 历来有不 同的看法 , 人们总能不断发现它的新意。这首诗具有超越诠释学 的 穿透 与征服 力量 , 千百年来它既朦胧晦涩, 又家喻 户晓, 一直吸引着人们欣赏探究的兴趣 。该诗 的多义性 与燕 卜 逊 提出的复义理论有着异 曲同工之 妙, 文章 通过 用复义理论对此诗 的多角度层 层剖析 , 进 一步探究该诗所具有 的《 锦 瑟》 模糊
证发现 , “ 含混” 成 了诗 歌 最 重 要 的 语言技巧之一 , 显 示 出诗 歌 语 言极 大的张力。复义本身“ 可 以意 味着 你的意思不确定 , 意 味着有意说好 几种意思 , 意 味着 能 指 二 者 之 一 或 二 者 皆指 , 意 味 着一 次 陈述 有 多种
意义。” [ 2 J
心 灵体 验 , 站 在 不 同 的角 度 来 看 待
添 了整个诗歌 的“ 亦此亦 彼 , 非 此 非彼” 的虚 幻 色 彩 。 从 全 诗看 , 这 种模 糊 性 更 是 明 显: “ 一 弦一柱思 华年 ” 。“ 一 弦 一 柱” 何以“ 思华年” , 为什么要用“ 一 弦一 柱 ” 来 勾 起 作 者 的 回忆 。 “ 锦 瑟 无 端 五十 弦 ” 的“ 无端” 该 怎 样 去 看 待?“ 此 情 可 待 成 追忆 ” , “ 此情 ” 是 哪种情感 , 是爱情 、 亲情 、 友情, 还 是悲 哀 之 情 ?这 一 系 列 的 问号 , 牵 引 着 我们 的思 绪 , 但 又 因 缺 乏 具 体 的语 义 而 不能 明确 定 位 , 呈 现 出复 义 的 效 果 。I 4 作 家王 蒙 指 出 : I “ 情 种 从锦瑟中感受情爱 , 诗 家 从 锦 瑟 中 深得诗心 , 不 平 者 从 锦 瑟 中共 鸣牢 骚 ,久 旅 不 归 者 吟锦 瑟 而 思 想 垂 泪 ,这 都 是 赏 家 与作 家 的 合 成 效 果。 ” 语 境不 同 , 给予 读 者 的感 受亦 不相同。 二. 语 词 的模 糊 性 文学中的创造思维是模糊 的, 因 此 形 象 思 维 的 塑 造 和情 感 的 表 达 也 要 借 助语 词 的多 义 性 。 诗 的复 义具 有 主 观 性 和 不 确 定 性 ,作 家 、 读 者 对 同一 文本 的解 读 不 尽 相 同 。 1 . 表名 、 动、 形 等 实 词 的含 混 “ 锦瑟” 是一种古乐器 , 诗人兼 以 自况 , 体 兼 比兴 , 一 开 头 就 把 读 者 带 进 一 个 幽 怨 而 美 丽 的境 界 中 去。五十弦的锦瑟是个 象喻 , 但并

李商隐《锦瑟》的美学意蕴

李商隐《锦瑟》的美学意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
虽然这首诗的中心难以定论,但是它的美学意蕴是确实存在的。

细品此诗,我们就会发现它蕴含的美学意义,即朦胧美,悲剧美,缺憾美。

一、朦胧美
朦胧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意境,当然也是一种美。

品读李商隐的《锦瑟》我们就会发现该诗的朦胧美。

这首诗的每一联都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情境。

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

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

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

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美玉。

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

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

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

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2019朦胧歧解千古谜 空幻莫测通境情──李商隐《锦瑟》赏析精品教育.doc

2019朦胧歧解千古谜 空幻莫测通境情──李商隐《锦瑟》赏析精品教育.doc

朦胧歧解千古谜空幻莫测通境情──李商隐《锦瑟》赏析千古诗谜《锦瑟》已选人新编高中语文课本,这是很能体现编者审美眼光的重要举措,然而对这首最能激发学生想像、引发解读兴趣的杰作,课文注释中却只采取悼亡一说,虽然把它仅仅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不能说错误,但我认为这对学生深刻把握多角度理解这首诗是不利的,因此对这首诗的主旨诠释及艺术特证做一些介绍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学生感悟古典诗歌艺术韵味的能力。

一、主旨隐晦:诠释学的困境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难解的一首诗,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就曾感慨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

”清代诗人王士帧也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这首诗具有超越诠释学的穿透与征服力量,千百年来它既膝陇晦涩,又家喻户晓,一直在激起人们欣赏探究的兴趣,因此它又是解释最分歧的一首诗,它似乎具有笼罩大地的可变性抒情结构,在它那七宝楼台光怪陆离的大厦中,人们不断发现它的新意。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诠释《锦瑟》的文章多达一百五十余篇,而且还不断有人在进行新的探索。

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月版)共收录清代之前(含民国初年)的四十种解释,加上今人钱锤书和他们自己的按语,一共是四十二种。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咏令狐家青衣说;2、咏瑟声适怨清和说;3、悼念亡委说;4、自伤身世说;5、自题诗集序诗说等。

这些说法中以“悼亡说”和“自伤说”最有名。

刘。

余二师的解释是承民国初年张采田的“自伤身世说”而来的,但他们抛弃了张氏解释中的穿凿附会成分,因而显得更圆通,比较能为人们所接受。

先不妨总体上来把握一下全诗的大意:首联“思华年”是一篇总纲。

“无端”这个虚词揭示迷茫情感的意绪总源。

两句大意是:锦瑟啊,你为什么凭空白地有五十条弦呢?面对着弦弦柱柱弹奏的乐声,我不禁追忆起自己的盛年光景来。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庄子梦中幻化成蝴蝶而人蝶两茫;一个是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啼血悲鸣。

李商隐《锦瑟》文学批评

李商隐《锦瑟》文学批评

李商隱《錦瑟》詩的文學批評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這首《錦瑟》詩,歷來被人們認為是難解之作。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之十二特別提出了“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

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隨後,王士禎也在《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五首》之十中說到“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

於是這首詩成為了大家競相評論的對象,縱觀中國文學批評史,自宋以後,諸家解釋,聚訟紛紜,也給這首詩平添增加了幾分神秘之感。

諸家之說,大體可以歸為以下幾類:一、青衣說此提法最早見於劉攽的《中山詩話》云:李商隱有《錦瑟》詩,人莫曉其意,或謂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

“之後計有功《唐詩紀事》,也贊同這說法,“錦瑟,令狐楚之妾。

”胡應麟在《詩藪》云:《錦瑟》是青衣名也,見唐人小說。

謂義山有感作者,觀此詩結語句及“曉夢”“春心”“藍天”“淚珠”等,大概《無題》中語,但首句略用錦瑟引起耳。

宋人認作詠物,以適怨清和字面附會穿鑿,遂令本意懵然。

且至“此情可待成追憶”處,更說不通。

學者試盡屏此等議論,只將題面作青衣,詩意作追憶,讀之當自踴躍。

二、適怨清和說該說最早提出者是許顗,他在《彥周詩話》中云:李義山《錦瑟》詩曰:“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古今樂志》云:“錦瑟之為器也,其柱如其弦數,其聲有適怨清和。

”又云:“感(當做“適”)怨清和,昔令狐楚侍人能彈此四曲,詩中四句,狀此四曲也。

“章子厚曾疑此詩,而趙推官深為說如此。

之后黃朝英《緗素雜記》中提到“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山谷道人讀此詩,殊不曉其意,後以問東坡,東坡云:“此出《古今樂志》,云:‘錦瑟之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聲也適、怨、清、和。

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

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

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晚唐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纷繁复杂,以其诗意的朦胧美著称。

一、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早在一个世纪前就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后由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在观察周围环境时,人们倾向于把所关注的物体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而把周围环境作为背景,即突显原则。

经过各理论家对图形背景理论的丰富与拓展,如今,图形背景已经淡化了具体事物的外衣,它们所各自代表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甚至是思想、意境等也可分别对应到图形和背景上。

Stockwell认为,阅读是影像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声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正式建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之上。

(刘立华、刘世生:2006)诗歌之所以感人且让读者产生共鸣,与诗歌本身所提供的图形背景的建立与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运用图形与背景理论调控自己的作品(尽管作者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让文学文本尽可能的传达自己的意思;而读者在阅读时根据作者的安排和思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码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意象等等。

二、《锦瑟》: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关系主要是根据联想特征中空间大小、突显性、依赖性决定。

(梁丽、陈蕊,2008)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前三句全部为名词,没有一个动词和介词,通过几个意象的叠加,构成了一副画面。

前三句中,“瘦马”为图形,其余的“枯藤、老叔、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均沦为背景。

后两句,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断肠人”依然在“漂泊”。

人物相对于整个环境成为图形,而前面所有环境均为背景。

众多密集意象的使用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李商隐的无题诗意象丰富、意境幽远、情感浓郁,《锦瑟》作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由于本文意象繁多,意境深远,主旨众说纷纭,因而笔者仅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解读文本本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

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

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本文以《锦瑟》语境的若干意见为引首,浅析《锦瑟》诗情感内涵:以心境作为表达对象,表达复杂精微的人生感受和人生经验。

同时知道了多解的原因源于此,而且只有对李商隐创作的特殊性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诗歌。

关键词:李商隐情感内涵熔铸物象锦瑟绪论李商隐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诗人。

他的诗歌我看过不少,和许多人一样,尤为喜欢他的《无题》诗,这首《锦瑟》以诗歌的前两个字作题目也应该是他的无题诗。

对于这首诗,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我认为《锦瑟》这首诗是以作者的整个心境作为描写对象的,写出了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

在本文的写作中,我首先阅读了大量关于《锦瑟》文章的注解,历来它获得了较全面的感性认识;然后查阅了关于它的论文,获得了于此相关的理性认识,并了解到对李商隐的研究动态。

然后形成自己的文字,这是自己对《锦瑟》的一次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难解的一首诗,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就曾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们瑟怨年华。

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做郑笺。

[1]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从九世纪至今1000多年来,对此诗所反映的具体内容的解说仍无定论。

原因何在值得我浅析探索。

对此诗内容的说法,归纳起来约有如下诸说:一、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

宋刘《中山诗话》及计有功等持此说,认为李商隐此诗是写他和令狐楚之子令狐淘府中的爱妾或侍女名叫锦瑟的爱情。

首句即指其名,第三句写爱情如梦幻,未成。

第四句诗人把春心托诸杜鹃;第五句写归还爱情之信物明珠,悲伤有泪;第六句写爱情的美好愿望化为烟雾。

清纪昀在《玉溪生诗说》中认为此诗是“别有所欢,中有所恨,故追忆而作”。

苏雪林在《唐诗概论》中则说这是李商隐掉念与宫女私情之作,以上所说都不出爱情诗的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唐王朝的 日渐衰弱 ,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 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在我们现在看来 , 李商隐的《 锦瑟》 昂提倡“ 汉魏风骨” 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 、 恢宏气度 、 积极 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 、富于感 伤、 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在人们看来 , 李商隐“ 无题诗 ” 的总体基调是“ 浓厚的感伤” , “ 凄艳而不 轻佻” , “ 浓烈而凄清” 。袁行霈在《 中国文学史》 中将李诗
此情可待成追忆 , 只是 当时 已惘然。
首先 , 此诗语境含混不明, 从而引起主旨复义。人们
胧瑰丽的诗境 , 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 中, 形成凄艳 之美” , “ 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 , 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 自伤生平说”、 “ 悼亡说 ” 、 气象和完整性” 。在意境方 面, 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 历来对其 主旨颇有异议 ,有 “ 政治寄托说 ” 、 “ 诗序说” 、 “ 寄托不 明说” 、 “ 自寓创作说 ” 朦胧美。 “ 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 , 而是一种情绪 ; 不 “ 感受到的不是具体 的情与事 , 而是弥漫在 是一幅时 间、 地点清晰可考 的画面 , 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 等。通读全诗 ,
但 是 可 以把握 的意境 ……在 一 定程 度 上 ,它 们具 有 可 以
诗中的迷茫恍惚和哀怨情结 。我们不禁要 问: 为何是“ 锦
之弦勾起作者的回忆 , 而不是其他的弦?“ 锦瑟” 在此 意会 、 较难言传 的特点 。 ” q 这 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 瑟” 华年” 是指什么?庄生梦 渡情感 , 不 同于豪放 、 张扬的“ 盛唐之音 ” , 而是寻求 一种 有什么重要的含义或是作用?“ 含蓄蕴藉的“ 韵外之致” 、 “ 味外之趣” 。 作为“ 无题诗 ” 之一 蝶、望帝杜鹃、沧海珠泪、蓝 田玉烟这些典故和意象与 的《 锦瑟》 也具有 以上特点 , 并且 巧妙地运用 了复义理论 “ 锦瑟” 有什么关系? “ 此情” 是哪种情感 , 是爱情 、 亲情 、 友 构建起一幅幅缥缈 、 朦胧 的美丽画卷 , 书写 了人世间的悲 情 , 还 是 自怀 心 事 的悲 哀 之情 ?为何 “ 可待 ”的情 感 却 成 欢离合 、 世事沧桑 , 感伤之余又产生元尽的共鸣 , 朦胧之 为“ 追忆 ” ……这 么多 的不确定造成诗歌语境的模糊 , 从 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的基 调概 括 为“ 凄 艳浑 融 ” , 认为“ 他 把感 伤 的情 绪注 入朦

诗 就运 用 了复 义理 论创 造 出无 穷无 尽 的艺术 魅 力 。
锦 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柱思华年 。 庄 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 心托 杜鹃。
沧海 月明珠有泪 , 蓝 田 日暖玉生烟。
也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 无题诗” 也无愧于“ 诗迷” 称号。本文以李商隐的《 锦瑟》 一诗为例 , 阐释新批评复义理论在诗歌中
建构 的构 建过 程 , 分 析其 如何 突出 诗歌所 蕴含 的朦胧 之美 、 含 蓄之美 。 [ 关键词 ] 李商 隐 ; 《 锦瑟》 ; 新批评 复义 理论 ; 朦胧 美 [ 中图 分类号 ] I 2 0 7 . 2 2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3 ) 2 4 — 0 0 3 8 - 一 0 2
3 8 i i
“ 沧海桑田” ; “ 月” 与“ 日 ” 又象征着永恒 , 清寥( 失意 ) 、 缥缈 , 这也是生命体验 的四种象征性符号的 征着世事的变迁 , “ 与 日月 同辉 ” 。美好与永恒却随着世事变迁成为“ 泪” 与 隐喻。 烟” 。“ 泪” 和“ 烟” 象征着美好 、 缥缈 而不可及 的事物 , 同 “ 庄生梦蝶 ” 出 自《 庄子 ・ 齐物论 》 , 意在 阐述一种 “ 均 “
2 0 1 3 年第 2 4期
总第 2 6 5 期
T H I E S I L K R 0 A D
盘飒 三 谚
文学探 微 I
新批评复义理论对李商隐《 锦瑟》 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杨 静
( 陕 西师范 大学 文 学院 ,陕 西 西安 7 1 0 0 6 2 )
[ 摘要 ] 李商 隐 的“ 无题 诗 ” 所 描绘 的画 面唯美 、 感 情真 挚 、 逻辑 跳跃 、 意蕴 含 蓄 , 为 其增 添 了许多 朦胧 之美 、 悲怆 之美 、 生命 之美 。 诗句 中含 蓄 、 蕴藉、 多 义 的艺术表 达特 点 , 不 仅使 之在 晚唐 诗坛上 独树 一帜 , 放 射 出绮 丽的光 芒 , 而且 对后 来诗 歌 的发 展
复 义理 论 是 2 0世 纪英 美新 批 评 派 的代 表 理论 之 一 。
而给读者 以阅读后巨大的想象空间,根据 自己的主观情 感对诗歌进行再创造 , 所谓“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 一千
。 但全诗追忆感伤的主题与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言的分析 , 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 的解读 , 从文本的 其模糊、 朦胧的意境却是毋庸置疑的。 意思、 情感、 语调、 用意人手 , 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 流的 目的。 其次 , 是由隐喻引起的复义。萨特认 为, 隐喻不仅体 内在结构和意义 ,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 现在语言细节上 ,有 的诗整体就是一种不 明显的隐喻结 《 锦瑟》 就是如此。《 锦瑟》 的隐喻性在于大量用典 , 这 卜 逊在《 朦胧 的七种类型》 中对“ 复义” 所 构 , 做的定义是“ 任何语义上 的差别 , 不论如何 细微 , 只要它 些典故不仅有它的出处和本身 的意义 ,而且作为一种象 使 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 。② 他认为在古典诗 征性的意象并不仅仅代表本义 ,它直接参与 了诗歌意境 这些典故不是要追忆具体事实 , 而是构造一种象 歌 中, 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 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 的营造 , 四个典故描绘出四种艺术 意境 , 即幻梦、 哀怨、 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 ,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 征性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