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李商隐-教案

合集下载

《锦瑟》教案(通用14篇)

《锦瑟》教案(通用14篇)

《锦瑟》教案(通用14篇)《锦瑟》教案篇1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或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是谁吗?(李商隐)今日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同学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沟通。

老师对同学沟通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同学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始终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苦痛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宠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动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一)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会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尝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同学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会诗的意境。

3.同学结合解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肯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从诗中捕获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李商隐诗《锦瑟》教案(通用7篇)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

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提供的李商隐诗《锦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由于它的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

相传宋朝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读了《锦瑟》也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找他的老师苏东坡请教。

可见一千多年来,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

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认定并认同,这个“谜”已被俄狄浦斯回答:“人”。

)李商隐的《无题》诗确实堪称一绝。

所谓“无题”,是诗人别有寄托而又不愿明说,就用“无题”名篇。

此外,也有诗人仿照《诗经》的办法,取诗的起首二字作为标题,而标题又不能概括全诗的主旨,这类诗仍属于“无题”之类。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锦瑟》教案3篇

《锦瑟》教案3篇

Only your smile can make you find light in the endless darkness.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锦瑟》教案3篇《锦瑟》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

(二)能力目标: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三)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四)重点:鉴赏本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五)难点:本诗的旨意。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朝的诗人灿若繁星。

但其中有一个诗人,他一不小心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个诗人就是李商隐;他的一首《锦瑟》诗,让无数人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旨意,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这一首诗。

二、对于李商隐,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三、作者简介: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他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

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

“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

《锦瑟》教案完美版

《锦瑟》教案完美版

《锦瑟》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锦瑟》诗歌;(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锦瑟》诗歌文本、相关注释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锦瑟》诗歌,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题目“锦瑟”,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会(1)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背诵《锦瑟》诗歌;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锦瑟》与其他唐代诗歌的异同;(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总结唐代诗歌的特点。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仿写《锦瑟》风格的诗歌;(2)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2)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背诵《锦瑟》诗歌的情况;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困惑;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锦瑟》教案

《锦瑟》教案

《锦瑟》教案《锦瑟》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锦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锦瑟》教案1一、教学内容分析李商隐的《锦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

这个单元是学习唐代诗歌。

学习本课的要求是,在理解诗意、把握意境的基础上,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鉴赏时,要学会知人论世,同时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锦瑟》是古典诗歌里的精品,想象丰富,意象精美,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弄懂诗歌的内涵,感悟该诗的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古典诗词的美,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自学习惯不是太好,自学能力不是太强。

我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能根据课文注释及其他资料鉴赏诗词的能力,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内容为一课时,为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①重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②难点:结合具体意象,理解诗歌的多义性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目标解读: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下面是我分享的《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供大家赏析。

《锦瑟》教案1◆自读导言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

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

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

◆自读点拨1、背景说明2、总体内容把握《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

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3、重、难点分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锦瑟》李商隐一、导入。

由《无题》“青鸟殷勤为探看”引出作者。

二、解题1、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沁阳人。

2、(注释1)主题:悼亡之作。

3、特色:典故雅致精工;基调哀怨悲愁;意境迷离凄婉;语言清丽隽永。

三、教师范读四、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颂读五、思考:1、“五十弦”的锦瑟会联想到什么?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自己年近半百。

传统的比兴手法。

2、典故分析:庄周梦蝶——美好扑朔迷离望帝化鹃——相思南海蛟人——破灭蓝山暖玉——迷惘六、主旨归纳:请同学据自己的感受自由谈,可发挥想象和联想。

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的破灭;才情不为人知的悲哀;悼亡之作……七、背诵八、作业: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

锦瑟语文教案

锦瑟语文教案

锦瑟语文教案锦瑟语文教案7篇锦瑟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领会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重点难点: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理解,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1、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文:(1)白居易的《琵琶行》。

(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3)苏轼《赤壁赋》。

(4)刘鹗《明湖居听书》。

(5)韩愈《听颖师弹琴》。

(6)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7)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8)李商隐《锦瑟》。

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3、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

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

锦瑟试讲教案模板(3篇)

锦瑟试讲教案模板(3篇)

第1篇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题:《锦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锦瑟》的文学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格律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李商隐的忧愁情怀,理解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主题。

教学重点:1. 理解《锦瑟》的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把握《锦瑟》的诗歌格律和表现手法。

3. 领悟《锦瑟》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锦瑟》的象征意义。

2. 体会诗人李商隐的忧愁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李商隐会选择“锦瑟”作为诗歌的意象?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锦瑟》,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分析《锦瑟》的格律和表现手法。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诗歌中的“锦瑟”有什么象征意义?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 教师总结:诗歌中的“锦瑟”象征着人生的美好与无常。

四、朗读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锦瑟》。

2. 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学生分组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顾《锦瑟》的文学背景、格律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锦瑟》,谁能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分析1. 教师提问:诗歌中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 教师总结: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感慨。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李商隐的忧愁情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何意义?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李商隐的忧愁情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顾《锦瑟》的主题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瑟》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锦瑟》(板书课题),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锦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锦瑟》是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也是最难索解的一首诗.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

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课型:讲授新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境:传统课堂。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李商隐诗歌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些名句均出自同一人之手。

今天的这位诗人,他虽没有李白杜甫那样的显赫,但依然是晚唐诗空上最灿烂耀眼的一颗明星,与杜牧一起被人称为“小李杜”,
他便是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解释题目,通读体会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诵读诗歌,初步感知(准确字音,把握节奏)、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锦瑟sè 惘然wăng
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现在请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

整体把握这首诗。

接下来我们进行课堂讨论。

第一个小问题: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学生:诗的画面看上去比较宽松舒畅,但是却暗含着一股非常悲凉的气氛。


唐诗是古典美学的象征,因而《锦瑟》一诗亦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又因为此诗的具体意境具有朦胧性,很多评论者都发出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艨胧诗的主要特点就是把感情隐藏的很深,它以含意的隐晦、意境的朦胧著称,也以特有的朦胧美和丰富的暗示性,故而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通过具体的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特征,以透视诗歌本身的“境界”。

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诗中的典故找出来。

板书:庄周梦蝶、望帝啼鹃、南海鲛人、蓝田玉气。

用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

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用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用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

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
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
用典四: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

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与典三所涵一致。

四、《锦瑟》主旨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

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以五十弦比五十岁,以锦瑟起兴,含蓄深沉。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

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

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

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

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

“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

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

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

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

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

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
真是一言难尽。

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翻译: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

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翻译: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

六、小结诗歌艺术特色:
1.意境朦胧
本诗创造了朦胧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东西,但不能明言。

2.基调哀怨
这首诗的基调是哀伤的、怨恨的,反映的可能是爱情伤感与无奈。

3.语言清丽
李商隐的诗歌语言清新华丽,让人耳目一新。

4.比兴手法
以五十弦比五十岁,以锦瑟起兴,含蓄深沉。

5.运用典故
庄生晓梦、沧海鲛人、杜鹃泣血
七、板书设计
锦瑟
首联追思逝去年华起兴
颔联人生迷惘年华流逝用典
颈联怀才不遇理想难酬用典
尾联怅惘苦痛抒情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请同学们结合从小学到初中、从课内到课外对李商隐的诗作的了解,搜集资料,认真思考,准备以“我所知的的李商隐”为题写一篇短文。

各位老师,我的试讲内容完毕,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