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热点大串讲第06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 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整理人董营涛(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 “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 “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 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考点3推断观点态度“推断观点态度”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经常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形式进行考查。

主要包括:(1)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2)根据作者在文章中对事件发展趋势所做的暗示进行推断、想象;(3)将作者对某些观点、现象的看法和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等进行分析、提炼、概括,进而做出推断。

答题四要点1.立足全局,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征引的事实材料和文献资料。

分析这些材料的含意和其在文中的作用,是推断作者观点的重要手段。

3.梳理信息,准确判断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本没有、命题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辨清关系分析选项中的条件和结论,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着眼整体,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最新201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指导课件ppt

最新201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指导课件ppt

方 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
法 有据与凭空 (无中生有)
相似与相关 (偷换概念)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 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 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 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 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 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 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 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命题陷阱之七: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时题干要求从“此 ”对象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有时题干 要求从事物“此”方面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方面入手 分析。
【对应文段】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 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 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 白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 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白鼠胰腺中,结果小白鼠的糖尿 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 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命题陷阱之一: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 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 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 况的判断。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 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五、曲解文意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 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甚 至有意把意思弄反。
1.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 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2013年新课标全 国卷Ⅱ)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的语句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凤属,神鸟也。……江中有,似凫而大,赤 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 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 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语句中的“似凫而大”的意思是凤外貌像“凫” 但个头比凫大,而不是说“跟凫一般大”。
2.A是B的必要条件,就是说证明B必须先要有 A,也就是有了A才能有B
3.A是B的充要条件,就是A是B的充分条件也 是B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有A就有B,有B就 有A
例如:
勤奋努力——学习进步 大脑正常——学习进 步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一是条件不充分。
10.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 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2002年 全国卷)
8.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 一步改进。(2013年浙江卷)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
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 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 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 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语段的意思是:传统建筑是从个体到个体的传播,每一代 的质量都有变化,这种变化是波浪式的,有高有低、不断 变化。而选项直接用“难以”否定了传统建筑的变化性。
三、无中生有
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从原文中 推断出来,属于凭空臆造。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核心突破二分析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化个为类,化类为篇实用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报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一是具体的文本具有自己个性的文体特征。

前者属“类”特征,后者属“篇”特征。

一篇实用类文本,是“类”与“篇”的统一。

实用类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主要指传记、新闻、访谈、科普文等文本各自在表现手法运用上的特点、效果等。

这几种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见下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向1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一般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选文字数从800到1200不等,多数超过1000,考题一般为三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社科知识。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考查角度多为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与分析,体现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本概念的理解,分析文本以外的相关信息与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的契合度)、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般是比照选项与文本信息的同与异);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是判断选项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得当与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主要考查考生快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

上述考查内容从根本上来看考查的都是考生快速准确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预计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应该会延续这样的命题思路和试题难度。

考生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要重点关注以下高频考点的试题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专题: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

专题: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

专题:2019年高考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专题09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专题09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考纲】按照新课标《考试说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新课标卷中是“必考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出题文本主要指论文、杂文、评论等。

论文主要指比较浅显的学术类论文,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杂感文章,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包括: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真题感悟】例1.(2018·高考全国卷Ⅲ)T1D项: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原文信息]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比对分析]答案:“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错误,全文只在末尾说“是意义重大的”,并没有关于“根本原因”的议论,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2.(2018·高考全国卷Ⅱ)T1 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原文信息] 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比对分析]答案:“‘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准确。

原文说“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指的是“被遗忘权”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而不是对抗大数据,此处以偏概全。

3.(2018·高考全国卷Ⅱ)T1 B项: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章阅读,几乎是新课标地区高考卷的必考题型。

高考考查的论述类文章,常常是有关经济、教育、文化、艺术、历史、法律、美学等方面的文章。

1.从选材的内容来看,社会性、时效性强,一般来说大都是新近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论述类的文章。

虽然各个地区在文本选材上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循,但命题时仍侧重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往往会淡化文章背景。

所选文章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文章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这类文章篇幅都不长(或是节选的),一般都是千字文,信息量大。

2.从考查知识点来看,对重要概念或重要句子的理解,对语段或全文内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对文章内容的归纳与概括是三个必考点。

而对思路的分析个别地区会有所涉及。

3.从考查方式来看,近几年高考的此类考题大都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但个别地区也增设了主观题。

由此可见,考点命题形式较为灵活,同时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从考查难易程度来看,题目设置的难度有所增加,已不再停留在筛选信息的阶段。

另外,材料的信息量有所加大,这就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在2014年高考中,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文会更广、更深,信息量会更多,故考生在备考中要特别注意训练自己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论述类文章有以下特点:学术性强,专业性强,跟读者的距离感大。

这就使考生读起来感到有些吃力。

有些考生为了节省时间,没读懂文章就糊里糊涂答题,结果得不偿失。

因此,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力避畏惧、浮躁的不良心态,以免影响准确答题。

只要我们能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解读,无论多难理解的文章都能很快把握其主要内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汉以来的古代中国社会严格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就城市商业和市场而言,市场是封闭性的,日市是其常态市场。

但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夜间开业、经营的夜市悄然出现,冲击乃至打破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模式。

夜市经济作为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是城市及城市经济的衍生关于夜市的缘起,有唐中晚期夜市论、宋代夜市论和汉代夜市论。

夜市萌芽于汉代论,推翻了传统的夜市最早起源于唐中晚期之说。

汉代的夜市,是带有一定民俗色彩或宗教意味的不完全形态的夜市,据其现存资料可视为夜市的萌芽。

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特别是到了中晚唐,坊市内外夜间经营逐渐增多,夜晚消费场所多为酒楼妓院,消费者多为官僚士大夫、仕子及行商。

诗人们集中而明确的歌咏,也说明中晚唐的夜市已经大量出现,渐成规模,成为值得关注与赞叹的唐代社会生活风俗意象。

而宋代夜市论则以坊墙的倒塌为据:城市市场成为完全开放的市场,地点开放、时间开放。

夜市消费的多样性、集市性与平民性特征,表明宋代夜市的确更典型、更成熟,更接近于现代夜市。

两宋时期夜市高度繁荣,以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为典型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夜市形成规模经济。

不仅有商圈夜市,还有流动夜市;不仅有饮食服务夜市、传统娱乐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休闲旅游夜市。

夜市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彰显出宋代城市化进程和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发达。

经元代的低迷之后,明、清夜市再现繁盛,除传统夜市经营外,还出现了主要用于商品集散的城外夜市,增加了更多的属于生产性的经济活动。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脉夜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渐进渐变的过程。

它不仅与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功能的变更、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的繁荣、社会需求的增多与多元化关系密切,更与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管理之坊市制度和夜禁制度的具体规定、执行程度及存废密切相关。

当夜间经营还只是个别活动时,我们称之为夜市现象,当夜市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实现常态化、规模化时,它就上升为城市经济的一种特殊形态——“夜市经济”。

从整个中国古代夜市发展看,夜市经济是商品经济与传统习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经济文化消费活动,其娱乐性和休闲性不仅服务了城市居民,满足了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也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选自《夜市经济: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有删改)1.下列对“夜市经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夜市经济是城市及城市经济的衍生物,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经济形态,是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

B.夜市经济始于夜间经营的个别活动,是夜间经营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实现常态化、规模化之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

C.夜市经济是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经济文化消费活动,促进了商品经济与传统习俗文化的结合。

D.夜市经济具有娱乐性和休闲性,不但满足了较高层次的城市居民的物质需求,而且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项,“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经济形态”表述不当,现代社会也有,由原文第1自然段末句可知,应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

C项,“促进了商品经济与传统习俗文化的结合”表述有误,由原文最后一自然段可知,“夜市经济是商品经济与传统习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D项,“满足了较高层次的城市居民的物质需求”有误,原文是“服务了城市居民,满足了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2.关于中国古代的夜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后出现的汉代夜市论、唐中晚期夜市论、宋代夜市论中,汉代的夜市,据其现存资料可以视作夜市的萌芽。

B.夜市在中晚唐时已经大量出现,渐成规模,成为诗人在歌咏中集中而明确地关注与赞叹的社会生活风俗意象。

C.宋代夜市更典型、更成熟,夜市消费具有多样性、集市性与平民性的特征,大中型城市夜市形成了规模经济。

D.明、清时期,除传统夜市经营外,还出现了主要用于商品集散的城外夜市,增加了更多属于生产性的经济活动。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先后出现的汉代夜市论、唐中晚期夜市论、宋代夜市论中”表述有误,原文说“夜市萌芽于汉代论,推翻了传统的夜市最早起源于唐中晚期之说”,可见“汉代夜市论”出现较“唐中晚期夜市论”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夜市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悄然出现,打破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取代了常态市场。

B.古代夜市的发展,先出现商圈、饮食服务、传统娱乐夜市,后出现流动、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夜市。

C.古代夜市一直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与城市规模的扩张、功能的变更、社会需求的增多与多元化等密切相关。

D.不同时期城市管理中的坊市制度和夜禁制度的具体规定、执行程度及存废,对夜市的发展影响很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取代了常态市场”属无中生有。

B项,“先出现……后出现……”有误,原文无此信息。

C项,“古代夜市一直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有误,原文说“夜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渐进渐变的过程”,且存在“元代的低迷”时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庙堂与山林之间晋宋时期,无论是当代和后世褒贬不一的谢灵运,身前身后均有盛名的王羲之,还是死后方逐渐赢得“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大名的陶渊明,他们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

王羲之曾经在给谢万的信中,自得于他异于古之辞世者的“坐而获逸”之乐:“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

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

”王羲之欣喜于自己的“坐而获逸”是“遂其宿心”,似乎退隐山林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

但据史载,他的退隐始末大概是这样的:在王羲之出仕前,本也是一再推辞,但殷浩用“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等语极力敦劝他,与谢安出仕前朝野上下所谓“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出一辙,足令王羲之对自己的出山充满期待。

不过事与愿违,王羲之的庙堂经历显然没有谢安那样顺利。

他在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与王述不和,后王述升为扬州刺史,会稽隶属扬州,王羲之不甘心成为王述辖下的地方官,派遣使者向朝廷提出将会稽从扬州分出来,独立为越州,结果“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

既而内怀愧叹”。

后来王述巡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

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

王羲之在辞官退隐前,我们无法否定他曾产生过立身庙堂,甚至如谢安般在庙堂里干出一番事业的念头,他之所以毅然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是因为耻做王述下辖的地方官,而并非向慕山林,希求高远。

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呢,也并非彻头彻尾的“羲皇上人”,这是自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的事实。

从陶渊明的文字作品来看,他不但少壮时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猛志”,盛年也时有庙堂之念的流露,只不过他对难以把握的庙堂有所顾虑而已,其《拟古(其六)》所写的“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之”,正是对这种顾虑重重的复杂心理的描画。

虽然陶渊明也有“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的诗句,但正如谢灵运实际上终未能以山林熄灭庙堂之念一样,陶渊明也不时受到曾经的“猛志”的侵扰。

其实无论是谢灵运,还是王羲之和陶渊明,他们在面临生命价值自我考问时的这种徘徊矛盾的心理,几乎可以说是大多数个体生命寄托模式单一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士的宿命,只不过他们在这种情境中自我排解的方式和效果存在差异而已。

王羲之比较决绝,他在父母墓前立誓辞官归隐的特别方式,不但断绝了庙堂中人再次征他出仕的可能——“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也保全了自己的晚节,没有因“去而复还”而遭人讥笑。

陶渊明虽然难免为自己的“有志不获骋”而彷徨不安过,但终究慑于“人我欺”的复杂局面,没有再踏入庙堂,免受了“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之”的窘状。

与王羲之、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心理斗争要激烈得多,代价也就格外大。

如同陶渊明表示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样,谢灵运留下的文字中也有过不止一次类似的表述,如他在《游名山志序》中所说:“山水,性分之所适。

”但他所谓“性分之所适”的山水并未能战胜他的庙堂心,当元嘉三年宋文帝征他出山做官,且派他的旧交范泰写信敦奖他时,他便复还庙堂了。

而且从他复出后被重用的期望破灭后“意不平”的表现来看,他所谓“性分之所适”恐怕只是刹那的感喟。

比起王羲之的“坐而获逸”和陶渊明的“羲皇上人”,谢灵运这种瞬间的感悟对于庙堂之念的遏止更缺乏持久的疗效,他一直是“欲希心高远”。

这个“欲”字,点出了谢灵运虽然一直在期望和向往高远的境界,但因为无法摆脱那时时晃动的曲盖身影,所以也就永远只是“欲”,而难以最终获致。

(选自《清华大学学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他们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羲之出仕前虽一再推辞,但也曾想如谢安般干出一番事业,后来他因与王述不和,又耻于做王述下辖的地方官,于是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

B.陶渊明虽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从其作品可以看出他仍不时受到曾经的“猛志”的侵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