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违法与犯罪——2015年教师资格统考初中政治“法律知识”复习纲要(2)
2015年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思品复习资料法律教育部分

第三部分法律教育主题七学法用法考点38: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理解﹚考点40:了解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运用﹚考点41: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理解﹚﹙八上九﹚1、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有哪些?两部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还有《教育法》、《婚姻法》、《劳动法》等。
2、《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实施那些特殊性保护﹙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3、家庭侵害:⑴家庭侵害的表现有哪些?一些父母因各种原因殴打、虐待,甚至遗弃自己的孩子;歧视女性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给未成年人订立婚约;让未成年子女辍学务工等。
⑵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二条:对未成年人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一条:被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遗弃、虐待的未成年人有权向有关部门和组织请求保护。
⑶父母毒打或虐待自己子女的原因有哪些?①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
②打骂子女是关心、帮助子女。
③打骂子女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
⑷受侵害的子女为什么很少报案?认为父母是自己的亲人,父母被关起来受苦的还是自己。
4、校园侵害:⑴校园侵害的现象有哪些?老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校园暴力、食物中毒、“小霸王”收取保护费、校园安全设施的安全隐患等。
⑵遇到暴力侵犯怎么办?①相信正义在你这一方。
②寻求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成年人的帮助。
③尽量避免一个人呆在可能遭受到暴力侵害的地方。
④尝试在班级里解决问题。
⑤及时报警。
5、青少年易受侵害的原因有哪些?①未成年人各方面都不成熟,属于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②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未成年人受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法律专题

重要性
侵权行为表现
正确的维权途径
受
教
育
权
①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八下P59—60)
②教育对国家的作用
(八下P60)
①家长不让或终止孩子上学;
②学校随意开除学生;③非法占用教育场地;④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妨碍学生学习等。
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或诉讼方式,依法维护受教育权。可寻求亲戚朋友、老师的帮助;寻求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当地居委会、社会新闻媒体帮助。必要时可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八下P74-75
智
力
成
果
权
①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给予创新成果以智力成果权保护,是对创新精神的最有效的鼓励。
②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没有年龄限制,享有知识产权当然也不受年龄限制。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荣誉权不受侵害。
①发表或转载的作品没有付稿酬;②盗用他人的专利发明、商标;③剽窃他人作品、盗版等。
①干涉他人决定、使用自己的姓名;②干涉他人变更自己的姓名;③盗用、冒用他人姓名等。
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恢复被侵害的权利,赔偿造成的损失,惩罚侵权者,讨回公道。
隐私权
①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②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③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道德的呼唤,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④个人隐私权是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能够自觉地尊重和维护隐私及隐私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权利
重要性
侵权行为表现
正确的维权途径
人
有关法律的政治考点

有关法律的政治考点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律作为束缚人们行动的规范,是巩固政权,保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没有法律必定会天下大乱。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法律的政治考点,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之违法与犯法的区分1、什么是违法行动?是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不实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制止的行动。
根据对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可分为:一样违法行动和严重违法行动﹙犯法﹚。
根据所违背的法律不同可分为:违宪行动、民事违法行动、行政违法行动和刑事违法行动。
2、什么是犯法?是指触犯刑法,应遭到刑罚处罚的行动,它是严重的违法行动。
基本特点: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质特点﹚、触犯刑法﹙法律标志﹚、应遭到刑罚处罚﹙必定结果﹚。
3、一样违法与犯法的区分与联系是什么?它给我们青少年那些启示?⑴区分:①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不同。
②触犯的法律不同。
③所遭到的处罚不同。
⑵联系:①都是违法行动。
②都对社会具有危害。
③一样违法与犯法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样违法行动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可能走向犯法。
⑶启示:①一样违法与犯法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②要及时改正不良知理和行动。
③要加强自身修养,依法自律,抵制不良诱惑,防微杜渐。
④要学法、知法,做一个遵法的公民。
4、未成年人违法犯法的原因有哪些?⑴个人原因:无知、盲目仿照、从众心理、报复心理以及寻求刺激、逞强好胜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法。
⑵社会原因:不良社会风气、精神文化产品的影响等。
⑶学校因素:对学生道德、法制教育的忽视;对差生缺少有效教育;忽视学生的养成教育等。
⑷家庭因素: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不良行动的影响等。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之法不可违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寻求的较高境域,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动的底线。
2.违法行动的含义:凡不实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制止的行动都是违法行动。
3.违法行动根据其违背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动、民事违法行动、刑事违法行动、违宪行动4.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行政违法行动、民事违法行动,归为一样违法行动;刑事违法行动,属于严重违法行动,也是犯法行动。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之违法犯罪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之违法犯罪
1、:违法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1)定义: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2)分类:①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违反刑法)②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法规)
③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行政管理法律)④违宪行为。
(违反宪法)
(3)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2、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①违犯宪法:违宪制裁;②行政违法:行政制裁
③民事违法:民事制裁;④刑事违法:刑事制裁;。
七年级下册粤教版政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粤教版政治复习提纲(一)法不可违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答:(1)违法行为的含义: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
(3)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对社会危害不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严重社会危害性;第二刑事违法性;第三应受刑罚当罚性。
它们的关系: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5)犯罪的含义:违法的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为什么说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答: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开始是沾染上了坏思想、坏习气;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干一些违法的事;若再不回头,就会越走越远,直至滑向犯罪的泥潭。
3、未成年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答:(1)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2)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
(3)热情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同学。
4.(1)为什么要对犯罪分子给予刑事制裁?制裁有什么作用?答:因为任何犯罪行为都对社会、对他人造成危害。
对犯罪分子加以惩处,一方面可以及时制止他们继续犯罪,另一方面也可以遏制其他犯罪行为,对社会上的不法分子起到儆戒和震慑作用。
5.我国刑罚的种类: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的含义:主刑也叫基本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
主刑分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主刑只能独立运用,不能相互并用) 附加刑的含义: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
附加刑的种类: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附加刑既可作为主刑的附加刑适用,又可独立适用)6.青少年应该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答:(1)当遇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灵活的方法,沉着对付。
例如,机智地求助他人;巧妙周旋,趁机逃脱险境;记住不法分子的特征和行为,事后报案等。
2015年中考思想品德综合复习提纲

6.犯罪的特征:①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7.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无知、盲目模仿、从众心理、寻求刺激、逞强好胜等。
8.青少年怎样加强自我防范?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②自觉预防不良行为,矫治严重不良行为。
③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因此,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 9.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联系:区别:①一般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小,触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②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比较大,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和行为。
联系:①它们都是违法行为,都对社会具有危害性,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②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10.案例分析:1)原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由于严重违法,而受到法律的严惩,这表明:①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②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政,依法行使职权;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④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2)“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蝼蚁之穴,毁千里之堤”,旷课,屡教不改。
初二时沉迷于网吧,为了上网,花完了零用钱就偷家里的钱,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结果被处以行政拘留。
初三时在网吧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经常在社会惹是生非。
一天晚上,在朋友唆使下,一起到居民家里抢劫,案发后,陈某被公安机关抓获,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
(1)上述案例中,陈某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偷手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抢劫)(2)陈某从违纪到一般违法再发展到犯罪,从陈某的发展过程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或如何才能避免陈某悲剧的重演?)①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从小事做起;②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中考政治知识梳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

中考政治知识梳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亲爱的同学们也将步入紧张而充实的初三最后一学期的生活。
初三是一个神秘的名词,它又是三年学习中终期的一个代名词。
人生的道路虽然很长,但关键的往往却只有几步,而初三就是这关键几步中的第一步。
我们只有迈好这一步,才能顺利通往人生的顶点。
同学们,初三是机遇,初三是挑战,初三这座大山就横在我们面前。
为此,我们只能选择拼搏,不能后退!寒窗九载,只剩最后一搏,同学们,再加一把劲,每天进步一点点,那就是成功,只要不放弃追求,就永远不会被打败!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区别:
(1)两者在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存在严格的界限。
(2)一般违法: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还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联系:
(1)它们都不同程度的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2)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3)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4一般违法与犯罪

第四课一般违法与犯罪
【复习内容】考点13: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a)《7思下P91-93》
考点14: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b)《7思下P94-95》
考点15:学会依法自律,预防违法犯罪(c)《7思下P99-100》
※知识梳理
一、违法行为及其分类
注意:1、一种行为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基本特征,才能认定为是犯罪行为。
2、刑法、刑罚的如何区分?
3、用图示的方式表示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之间的关系。
三、依法自律,预防违法犯罪
1、为什么?:
(1)
(2)
2、怎么做?:
※知识拓展
比较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1、不同点:
2、相同点:
3、关系:
※考题传真
1、初三学生王强在学校读书期间,经常旷课去网吧玩游戏。
勉强毕业后,走上社会的他时常偷窃,并多次受到派出所的教育。
但王强不思悔改,终于在一次抢劫他人财物并致人重伤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处王强有期徒刑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
(1)据材料,指出王强的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2)结合材料,指出王强的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并说明理由。
(3)材料中涉及到的“诉讼”是哪一类型的诉讼?
(4)王强所受到的刑事处罚中,主刑和附加刑各是什么?
(5)王强的人生蜕变经历,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政治“法律知识”复习纲要二一般违法与犯罪1、违法行为的含义: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分类: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或分为:①行政违法行为②民事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违宪行为)。
3、犯罪的特征:(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①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的特征)②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③刑罚当罚性(犯罪的法律后果)。
4、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违反的法律不同。
犯罪违反了刑法,而一般违法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
②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比较轻微。
③所受到的处罚不同。
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而一般违法要受到刑罚以外的处罚。
(2)联系:①都是违法行为,都违反了我国法律。
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一般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有一般违法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5、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收听、观看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6、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7、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不良行为会发展为犯罪行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1)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改正,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大错往往是从小错开始的。
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淖。
(3)那种“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大错不犯、犯点小错无所谓”、“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4)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8、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1)家庭原因:家教不严,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方法单一、粗暴,家庭生活不和睦,家庭成员不良行为的影响等。
(2)学校原因:只重视知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法单一,效果不佳等。
(3)社会原因:社会环境复杂,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如黑网吧、色情歌舞厅、不健康的音像制品、图书等。
(4)个人原因:身心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是非观念、法制观念淡薄,自制力差,无心向学,有不良行为等。
9、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1)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2)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