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概论
印刷概论

7、网目调(半色调)
颜色深浅是利用网点面积来表现的画面阶调。
一、印刷品阶调再现方式
黑化深度 墨层厚度——凹印 墨层厚——颜色深;墨层薄——颜色浅 黑化面积 网点面积——平、凸、丝网印刷 网点面积大——颜色深;网点面积小——颜色浅
二、网点
1、网点的作用
构成连续调图像的基本印刷单元,并组织图像的阶 调、颜色及图像轮廓的作用。
二、网点
调幅网点
调频网点
二、网点
3、网点的要素
调幅网点 网点(面积)覆盖率(网点百分比) 表现图像的颜色深浅 网点(面积)覆盖率 = 网点面积 单位面积
×100%
亮调——10~30%;暗调——70~90%; 中间调——40~60%;
二、网点
网点线数
表现图像的阶调层次的丰富程度。 单位长度内,所能容纳的相邻网点中心连线 的数目。
1、雕版印刷术的技术基础是什么?大约在什么时候发明 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 2、雕版印刷术是如何印刷彩色图画的?较著名的作品是 什么?由谁印制的? 3、活字印刷术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记载于哪本著 作?在我国以后又由谁做了什么改进? 4、谷登堡对现代印刷术作了什么贡献? 5、我国21世纪初,印刷技术发展的28字方针是什么?
二、网点
2、网点的种类
调幅网点(AM)(传统网点) 单位面积中,网点数目固定,利用网点大小变 化来表现图像的明暗层次,且网点排列有规律。 网点大——颜色深;网点小——颜色浅 调频网点(FM) 单位面积中,网点大小固定,利用网点数目变 化来表现图像的明暗层次,且网点排列没有规律。 网点多——颜色深;网点少——颜色浅
中
一、文字排版的基础知识
印刷概论课件

化、自动化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印刷行业规模庞大
02
印刷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涉及到出版、包装、广告等多个
领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印刷市场竞争激烈
03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和竞争的加剧,印刷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
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印刷行业的未来趋势
绿色印刷成为主流
02
印刷的定义与分类
印刷的定义
01
印刷是将文字、图像或其组合原 样复制到纸张、织物、塑料等材 料上的过程。
02
印刷术是一种古老的复制技术, 它通过在版面上施加墨水,然后 将版面上的墨迹转移到承印物上 ,从而得到复制品。
印刷的分类
平版印刷是使用平版(如石版、 金属版等)作为印版的印刷方式 。
凸版印刷是使用凸版(如活字凸 版、铅字凸版等)作为印版的印 刷方式。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印刷将成为未来印刷行业 的主流趋势,印刷企业需要加强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个性化印刷需求增加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个性化印刷需求不断增加, 印刷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满足消费者的个 性化需求。
数字化印刷技术广泛应用
数字化印刷技术具有高效、环保、灵活等优点,未来将在 印刷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印刷行业的转型升级。
标签印刷
将各种材质的标签进行印刷,如纸质标签、塑料 标签、金属标签等。
软包装印刷将塑料薄膜、纸张等料制成的软包装进行印刷 ,如食品包装、化妆品包装等。
广告印刷
海报印刷
将广告海报进行印刷制作,用于宣传、展示等。
宣传册印刷
将企业或产品的宣传册进行印刷制作。
广告传单印刷
将广告传单进行印刷制作,用于派发或邮寄。
印刷概论(附课件)

06
总结与展望
课程回顾与总结
1 印刷技术发展历程
从活字印刷到数字印刷,介绍了印刷技术的历史变革和 发展趋势。
2 印刷工艺与原理
详细讲解了印刷工艺的流程、原理及关键技术,包括印 前处理、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等环节。
3 印刷设备与材料
介绍了印刷设备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常用材料,如 纸张、油墨等。
4 印刷质量控制与检测
我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较高的努力程度,认真完成每一项学 习任务。
对未来学习建议
01
02
03
04
深入学习印刷技术
建议继续深入学习印刷技术的 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自 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注行业发展趋势
建议关注印刷行业的发展趋势 和前沿技术,了解新技术、新
工艺的应用情况。
加强实践锻炼
建议多参加实践活动和项目, 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动 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承印材料
塑料薄膜
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 )、聚酯(PET)等,具有优良 的耐水性、耐油性、透明度和机 械强度。
其他材料
如玻璃纸、布匹、皮革等,用于 特殊印刷需求。
01
纸张
包括新闻纸、胶版纸、铜版纸等 ,具有不同的克重、白度、平滑 度和吸墨性等特性。
02
03
04
金属箔
如铝箔、铜箔等,主要用于高档 包装和标签印刷。
绿色印刷技术发展趋势
环保油墨
研发和应用环保油墨是绿色印刷 技术的重要方向,如水性油墨、 UV油墨等,这些油墨具有低污
染、低能耗、可再生等优点。
环保纸张
推广使用环保纸张是绿色印刷的 另一重要方向,如再生纸、轻质 纸等,这些纸张具有可降解、可 回收等特点,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第一章印刷概论90P

第一章 印刷基本原理
印刷的定义
涉及印刷品制造及加工的整个过程的总称。 •从狭义上说是将原稿的图文成像在印版上,然 后 给印版的图文部分涂上油墨,使印版上的原 稿信息转移到纸等印物上进行大量的、准确 的、迅速的、经济的复制以便于广泛传播和长 久保存的图文技术。
印刷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密 切相连,同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 形影不离。 印刷工业担负着与其它工业不同的 任务,它的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性 2、严肃性 3、艺术性 4、时间性 5、加工性
1.思想性
2.严肃性
重要的历史事件图片 (开国大典)
商标
重要文件
3.艺术性
4.时间性
5.加工性
将要模切成盒子的印张
待切单张的印张
待折页的印张
印刷的工艺流程
•1、印刷工艺 设计
照相分色 画稿、彩色 照相原稿 电子分色 并加网
加网 凸版 平版 凸版印刷 平版印刷
拼版 原稿 活字的选 字和排版 凹版 凹版印刷
凸版印刷机
墨辊 印版滚筒
压印滚筒和印张
凹印:图文部分凹于印版表面
1、印版有:电子雕刻凹版、照相凹版、直接雕刻 版、腐蚀凹版。 2、印刷特点:质感好、质量好、层次丰富,且耐 印力高。 3、缺点:独特之处在于凹版印版与印版滚筒实为 一体,图文部分就制作在印版滚筒的筒体表面 上。因此制作较为复杂,成本也高。 4、凹版除了印品精美之外,还具有不易被仿造的 特点,因此适用于纸币、邮票等有价证券,以及 杂志、食品包装类等。
装 订 加 工
孔版
孔版印刷
文字原稿 照相排字
印 前 准 备
印 刷
印 后 加 工
印 刷
平版印刷工艺流程
印刷的工艺设计
印刷概论重点

第一章1、纸是由东汉蔡伦发明的。
2、笔、纸、墨的相继发明,为印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盖印与拓石是印版出现的雏形。
盖印和拓石为以后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技术基础。
3、雕版印刷技术和活字版印刷术是印刷术发明史上两大里程碑事件。
4、《金刚经》是印刷史上第一部载有明确日期的印刷作品(使用雕版印刷术·唐)5、宋朝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公元1000年左右)6、印刷术的发明历程:木——铜——铅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德国人约翰·古登堡)铅活字的出现为现代印刷技术奠定了基础7、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是德国人古登堡8、印刷种类并举例说明A.书刊印刷(书籍、期刊等)B.报业印刷(报纸等)C.包装印刷(包装盒等)D.商业印刷(各种票据、发票、车票、门票等,账簿、表格等)E,有价钞券印刷(钞票、邮票、彩票等)F,工业印刷(烫金、软管、箔片等)9、印刷是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
10、印刷品的生产需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等过程。
11、印刷五要素A,原稿:作用是影响印刷成品的质量。
原稿的分类分为反射原稿、透射原稿和电子原稿等。
B,印版:用于传递油墨至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印版表面分为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
印版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孔版。
C,油墨:作用是成像物质。
常规油墨(CMYK)D,承印物:作用是接受油墨并呈现图文。
纸张的分类:新闻纸、胶版纸、铜版纸克重的概念:就是1平方米纸张的重量E.印刷机械:作用是使印版图文部分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的表面12、印刷的分类,从工艺而言,分为直接印刷和间接印刷两种方式。
13、印刷的四种类型A凸版印刷原理:墨辊首先滚过印版表面,使油墨粘附在凸起的图文部分,然后承印物和印版上的油墨相接触,在压力的作用下,图文部分的油墨便转移到承印物表面代表是柔性版印刷、木板年画(此种方式较为环保)B凹版印刷原理:印刷时,先使整个印版表面涂满油墨,然后用特制的刮墨机构,把空白部分去除,而图文部分仍保留在“孔穴”之中,再在较大的压力作用下,将油墨转移到承印物表面。
印刷概论资料整理

印刷概论资料整理第一章概述1.印刷术发明的几个重要转折点?答:萌芽:“印章”和“拓石”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是印刷术发明的萌芽。
诞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印刷术的诞生(唐朝初年)。
发展:毕昇的活字版印刷(泥活字)王祯木活字传播:公元7世纪开始,印刷术从中国向外传播。
进一步发展:德国人谷登堡的铅合金活字排版印刷1845年,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2.传统印刷有几种要素?各要素在印刷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答:原稿:原稿是制版、印刷的基础,原稿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
印版:印版时用于传递油墨到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信息的载体。
油墨:油墨是在印刷过程中,被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成像物质。
承印物:承印物是指接受油墨或其他黏附性色料后能形成所需要印刷品的各种材料。
印刷机械:印刷机械是指用于生产印刷品的机器、设备的总称。
3.原稿大致可分为几种?它们各有何特征?答:①反射原稿,以不透明材料为图文信息载体的原稿②反射线条原稿,以不透明材料为载体,由黑白或彩色线条组成图文信息的原稿③照相反射线条原稿,以不透明感光材料为载体的线条原稿④绘制反射线条原稿,以不透明的可绘画材料为载体,由手工或机械绘(印)制的线条原稿⑤反射连续调原稿,以不透明材料为载体,色调值呈连续渐变的原稿⑥照相反射连续调原稿,以不透明的可绘画材料为载体,由手工或机械绘(印)制的连续调原稿⑦实物原稿,复制技术中以实物作为复制对象的总和⑧透射原稿,以透明材料为图文信息载体的原稿⑨电子原稿,以电子媒体为图文信息载体的原稿4.印版是如何分类的?答:按版面的特征和传递油墨的方式方法:凸版、平版、凹版、孔版。
按制版材料:金属版和非金属版①凸版,印版上的空白部分凹下,图文部分凸起并且在同一平面或同一半径的弧面上,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高低差别悬殊。
②平版,印版上的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差,几乎处于同一平面上。
③凹版,印版上图文部分凹陷下去,空白部分凸起来并在同一平面或同一半径的弧面上,版面的结构形式和凸版相反。
印刷概论.ppt

• 五大要素---原稿分类:
– 按载体是否透明,可分为 – 透射原稿和反射原稿 – 按原稿的色彩,可分为 – 彩色原稿和黑白原稿 – 媒体原稿和软件形式原稿
17
• 五大印刷要素—印版
– 是用于 – 传递油墨至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 – 印版上吸附油墨的部分为 – 印刷部分,也称图文部分 – 不吸附油墨的地方为 – 空白部分,也称非图文部分 – 用于制版的材料有 – 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 1845年,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这以后才开始了 印刷技术的机械化过程。
• 1860年,美国生产出第一批轮转机,以后德国相继生产了 双色快速印刷机,印报纸用的轮转印刷机,到1900年,制 造了6色轮转机。
• 70年代,感光树脂凸版、PS版的普及,使印刷迈入了向多 色高速方向发展的途径。
• 80年代,电子分色扫描机和整页拼版系统的应用,使彩色 图像的复制达到了数据化、规范化。
• 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它 和指南针、造纸术、火药一起被称为我 国古代四大发明。
3
• 1.1 印刷技术的发展史
-文字的产生 –
–4
结绳记事
刻木记事
4
• 汉字的字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在不断地变化。 • 最早的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周朝的钟鼎文(也叫金
文)。自秦朝以下,逐渐规范化,经篆书、隶书、到 现今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 静电印刷:指利用正、负静电的吸引力进行油墨转移的印 刷方式,又称无压印刷。
– 喷墨印刷:指将计算机和喷墨机相结合,图像和文字信息 通过软件存入计算机,喷墨机根据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喷出 墨点子,构成图像和文字的印刷方式。喷墨印刷没有印版, 没有压力。
– 立体印刷:
– 指用一般印刷方式印出能反映两眼视角差异的图像,然后 在画面上注塑光栅柱镜片,使图像显立体感的印刷。
第一章-印刷概论-包装与印刷-学院印刷概论-教学课件

第一章 印刷概述
第一节 印刷技术发展简史
一、印刷术的起源 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三、印刷术的传播与发展
印刷术发明之前
•记录方法的发展
结绳记事
刻木记事
图画
文字
•文字的发展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记录工具的变化
甲骨,青铜器, 竹简,石头,绢
纸(东汉蔡伦)
刻刀, 毛笔(公元前3-4世纪)
朱砂,石墨,漆,墨鱼墨汁
近代印刷术的发展
由西方传入,凸版
平版
凹版
谷登堡(Gutenberg 德)的贡献:
1. 以字母为活字 2. 应用压印原理制成简单的木质印刷机
—— 为印刷机械化开创了道路 3. 创造金属字模使活字规格得到严格控制, 便于排版
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
照相制版
电分制版
铅排
激光照排
速度、精
DTP
CTP 度和质量
电脑录入文件
扫描识别文件 编辑
语音识别文件
数码图像 设计图像
分色加网
图库图像
扫描识别文件 语音识别文件
修改
排版
凸印版 凸版印刷
平印版 平版印刷
拼大版
凹印版 凹版印刷
孔印版 孔版印刷
原稿Biblioteka 印前设计制版印刷 印后加工
1、原稿分析 需要复制的原稿内容一般包括文字、图像、图
形等。为了获得好的印刷效果,应选择质量高的 原稿,并进行分析。对于原稿不足的地方,如图 像偏色等,要注意校正。 2.原稿输入
2.印版
• 定义: 用于把油墨传递到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 包括 图文部分(印刷部分):着墨部分 非图文部分(空白部分):不吸附油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概论
印刷工艺设计是对一件产品的印刷制作流程做整体考虑, 从原稿处理到印刷再现产品
的质量要求标准; 从设备、材料等生产技术条件到各工序的工艺方法与工艺操作数据质量, 制定出该产品印刷全部工艺流程的整体施工工艺方案。
目的是明确复制的目标, 确定施工措施、工艺方法、操作标准以及全部工艺流程, 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返工, 使生产顺利进行。
在印刷作业中印刷工艺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同的印件, 可以采用相应的工艺设计方法。
对于稳定的生产技术条件, 一般的系列产品,正常的原稿, 只需要作规范化的常规性设计; 当材料、设备等生产技术条件有较大的改变, 新工艺的推行或是重点产品, 除作必要的试验与试生产外, 还应当分工序做出细致而周密
的整体工艺设计。
在印刷生产工艺流程的整体工艺设计中, 一方面是产品格式与版面布局的常规设计;
另一方面是对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施工方案的设计; 同时还要对重点工序如分色过程, 做出
图像复制调整的详细分步工艺设计。
印刷工艺设计必须根据具体情况, 遵循印制工作的一定规律, 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印刷工艺设计的一般程序为:
产品格式与版面设计→ 总体工艺方案设计→编制工艺施工单→技术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设计方案的评定和实验。
一、产品格式与版面设计
产品格式与版面设计, 主要在整稿工序进行,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接单检查
在进行印刷工艺设计前, 要先审查客户来稿、生产指令、产品格式与版面要求, 检查其是单图版面还是多图版面; 原稿剪裁与放缩比例是否正确; 图片的拼接方式, 文字、底纹、花边等附属图案的要求; 稿件是否齐全, 页码与装订、裁切方式, 印数与印刷版面安排, 以及有无其它特殊要求等。
2. 原稿整理
要对原稿进行整理、归类、清整工作。
对有缺陷的原稿, 根据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 进行力所能及的修整及修版工作; 按画面要求, 测定或计算出精确的缩放倍率和准确的裁剪
位置, 标记清楚。
3. 规划版式
根据客户及编辑的要求, 规划出整个成品版面的格式尺寸、规矩线、裁切成型线等, 其中各单图的大小位置、抽空、拼接与套图等形式关系, 都需按正式产品格式, 规划准确, 标注清楚。
4. 标识清楚
标明文字、边框、底纹、装饰图案的位置、大小、颜色、网点大小、阴阳图、专色或叠色等, 以及其它特殊要求。
5. 图文的处理方式
印前处理采用DTP 和电子拼版技术制版时,不论是桌面系统, 还是电子分色拼版, 或者整页拼版系统, 除规划出版面布局完整、准确、详细的版式外, 还要根据拼版设备的技术要求, 标出各自的坐标数据。
凡版面所需要的拼版内容和详细要求, 都要齐全。
6. 印后加工工艺安排
规划出出版物装订成册的版面折叠与页码安排形式、装订方式与裁切尺寸, 以及印刷大版的各单元画面的安排方式; 包装装潢产品结构和成型要求。
7. 其他
规划版式, 可用制图仪或借助千分尺进行。
成品版式一定要经审核确认无误, 按工艺流程随工艺设计指令单传送各工序, 各工序要严格遵照执行。
二、总体工艺方案设计
不同的印刷产品, 应根据产品对象选择印刷设备及承印物、油墨、版材等, 确定印刷数据及产品质量标准。
根据版式设计, 确定印前处理工艺方案包括确定各原稿采用照相制版或电子分色制版, 以及其阴阳、色数、网点点型、网线数及网点角度等; 确定选用何种印版制作方式以及采用哪种工艺方案; 确定最简捷的工艺路线和工序流程, 或者针对性地设计特
殊的工艺方案。
印刷工艺流程的总体工艺方案设计, 是根据原稿和产品要求, 从设备、材料等技术条件出发,由印前准备逐步推向各工序, 其中包括各生产工序的设备、材料性能数据、工艺流程、工艺方法、各工序岗位的操作数据, 以及半成品与产品的质量数据标准等主要生产技术内容来进行的。
一般对同类原稿、同批或同系列产品, 可以一次设计,其中个别原稿需改变复制工艺时, 再单独设计。
总体工艺方案设计大致步骤如下:
1. 印前材料器材准备
根据原稿、客户要求及产品质量标准等级,选配使用纸张、油墨等印刷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 并从材料测试记录卡中获得其主要印刷适性数据, 使其各自印刷适应性达到最佳配合; 确定适应产品质量要求的印刷设备和器材。
2. 印前数据准备
根据印刷材料、设备器材性能条件, 按已测定其达到的规范数据, 确定印刷与打样应执行的网点扩大值、墨层密度及相对反差值等主要操作数据。
3. 印刷版材选择
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印刷材料与设备性能以及印刷操作数据, 选定相应的印刷版材; 按印刷与打样的差距, 确定晒制印刷版与打样版的网点转移数据, 并按印刷版面要求, 确定所晒制印版的版面布局。
4. 印刷工艺确定
根据版面的布局设计、拼版的难易程度, 确定使用套图晒版、拼图晒版或连晒, 还是采取阳图片拼版或阴图片拼版拷贝, 以及放网等相应的工艺方法。
5. 原稿处理
针对版面上的所有原稿, 确定哪些原稿需要电子分色制版或桌面分色制版, 并根据后工序决定所采取的工艺方法及制版设备功能条件, 确定分色应记录阳网图片, 还是阴网图片或连续调图片。
针对产品要求、原稿等, 决定加网线数, 网点点型及四色版网线角度。
每一原稿的制版工艺方法确定之后, 安排出合理而最简捷的工艺流程,各工序遵照执行。
6. 复制调整要求
根据印刷条件与印刷数据, 色彩与灰色平衡再现数据, 以及各中间工序的转换数据, 推导出分色图片的复制要求数据; 结合原稿的数据测量阶调层次与色调的综合分析, 提出复制调整的具体要求, 再进行电子分色、桌面系统制作的分步工艺设计及其它的工艺设计。
将上面针对产品对象、材料设备与生产技术条件设计出来的工艺方法、操作数据和各项要求标准, 依次详细填入总体工艺设计施工单, 连同版面设计按工艺流程依次传送各工序执行。
三、编制工艺施工单
印刷工艺施工单是按照复制原稿的性质、特点、印刷品的规格、用途、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原材料的种类、规格型号、加工过程中的规范数据以及委印单位的意见制成的表格, 是
工艺设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依据。
工艺施工单的内容有: 产品设计的规格和技术要求; 原材料加工成产品的工艺方法;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规范数据; 原材料的性质、质量及规格、型号; 产品的质量要求; 产品的完成时间等。
工艺施工单制定后, 要经工艺师和生产主管签字批准下达, 由生产调度人员统一调度进行施工。
四、进行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对产品进行全面的、具体的技术规划。
它要对原稿进行测量和分析, 确定复制标准, 确定后加工所用的设备和原材料, 是工艺设计的定型阶段。
短版印件由于生产周期短, 各种原材料和设备的印刷适性变化不大, 对印刷品的质量影响也不大, 因此技术设备较为简单; 而长版印件由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 受环境温、湿度的影响, 原材料及设备的印刷适性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因此, 在技术设计阶段, 要根据印件的数量与工艺部门进行协商, 及时提出有关的数据和要求, 以便综合技术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工作, 采取措施,加速准备。
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必须抓住这一环节, 协调设计、工艺和供应等方面的工作, 为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合理交叉、平行进行创造条件。
五、进行工艺流程设计
工艺流程是工艺操作的基本路线, 是由原稿到印刷品整个工艺过程的操作顺序。
工艺流程设计的目的是选择合理的工艺路线。
进行工艺流程设计时, 既要考虑原稿的种类、产品的用途, 又要考虑本厂的设备条件、技术水平、原材料的消耗以及工艺的先进性、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 同时, 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也应充分考虑。
采用何种工艺路线与设计人员对各工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的熟悉程度有密切关系,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 选用适当的工艺, 充分发挥印刷设备的效率, 然后用工艺设计卡的形式确定下来, 用于指导生产。
六、进行工艺设计方案的评定和实验
针对工艺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找出方案中存在的工艺不合理和错误之处, 并进行改进,取得实验数据, 统一操作规程和标准。
特别是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这个过程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评定工艺方案要从技术上、工艺上、经济上进行综合考虑。
1 . 技术上的先进性
印刷产品都是运用一定的印刷技术来完成的, 从事工艺设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印刷新技术,更新知识结构, 充分运用新的科学成果为工艺设计服务。
如果工艺设计人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就会增加成本, 降低效益。
2 . 工艺上的合理性
工艺设计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前后工序的特点, 在工艺上进行合理的安排, 如机器设备的配套使用; 劳动人员及工作量的合理配置; 各种印刷材料的适性要求等。
前后工序之间不能发生矛盾或脱节, 尤其是生产线的流水作业, 若出现待工或窝工现象, 其损失将影响整条生产线。
3 . 经济上的高效性
图文复制工艺设计要遵循节约的原则, 以最小的劳动消耗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不能一味强求要达到某种工艺要求而不惜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造成成本大幅上升。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合理的工艺安排, 目的是为了减少消耗、节约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综上所述, 印刷工艺设计是获得高质量印刷产品的前提和保证, 必须规范而准确地实施, 从而使印刷工艺过程能有序和合理地进行, 并在工艺设计上实现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经济的高效性, 使企业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