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知识总结第五章

合集下载

地质基础第五章1

地质基础第五章1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具有以下特点: ①变质岩中广泛发育纤维状、片状、长 柱状和针状矿物,如透闪石、阳起石、云母 类、石墨、夕线石、角闪石等。 ②变质岩中常出现相对密度大、分子体 积小的矿物,如石榴子石、硬玉等。 ③变质岩中同质异像(多形)矿物发育, 如红柱石、蓝晶石和夕线石,其化学组成相 同(Al2SiO3),但矿物稳定的压力-温度范 围很狭小。
晶结构(>3mm)、中粒变晶结构 1~3mm )、 中粒变晶结构( 晶结构 中粒变晶结构 细粒变晶结构( 细粒变晶结构 <1mm )。 不等粒变晶结构 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为连 续变化,有大有小。 斑状变晶结构 即在粒度较小的矿物集合 体中有相对较大的斑状晶 体,基质和斑晶粒度差别 悬殊,基质可是各种结构, 因为这些斑晶是在变质作 用中形成的,故称变斑晶 变斑晶。 变斑晶
③变余结构 由于变质结晶作用不彻底,原岩的矿物成 分和结构构造特征可能部分地保留下来,形成 变余结构。变余结构的命名只要在原岩结构名 称上加上“变余”二字便可。如变余花岗结构、 变余中砂结构等。
3、变质岩的构造 ①片理构造 片理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具特征性 的构造。由于变质作用过程中压力,特别是应 力的影响,使矿物呈现出互相平行的定向排列, 并且在此方向上往往能裂开一个面,这个面叫 片理面。片理面既有平整的,也有弯曲的。这 种构造特征就叫片理构造。 根据变质岩中矿物的组合和重结晶程度, 片理构造又分为以下五种。
黑云母,角闪石,辉石, 黑云母,角闪石,辉石, 碳酸盐矿物 , 橄榄石,磁铁矿, 橄榄石,磁铁矿,钛铁矿 蛋白石, 玉髓, 蛋白石, 玉髓, 鳞石英, 歪长石, 水铝石, 粘土矿物, 鳞石英, 歪长石, 水铝石, 粘土矿物, 白榴石, 方钠石, 海绿石, 盐类矿物, 白榴石, 方钠石, 海绿石, 盐类矿物, 黝方石, 蓝方石, 卤化物矿物, 黝方石, 蓝方石, 卤化物矿物, 玄武角闪石等

石油地质学(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石油地质学(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2.油(气)藏高度 五 2.油(气)藏高度 章 油藏高度 : 油藏最高点与油水界面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油气藏高度=气顶高度+ 含油高度 的 (气)面积 含油( 聚 3. 含油 集 • 含油面积: 含油外边缘 所圈定的 含油面积:含油外边缘 含油外边缘所圈定的
所圈定的封闭区面积。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背斜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示意图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对于断层圈闭,闭合面积按断层线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构 五 成的闭合面积。 章 同样对于不整合面、地层尖灭带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相交
构成的闭合区面积。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第 五 二、圈闭的度量 章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spill point):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 1.溢出点 溢出点(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 外溢出的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五 二、圈闭的度量 章 2.闭合面积(closure area):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
第 二、圈闭的度量 五 4.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章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岩心的实验室测定、测井解释资 料统计分析求得,作出圈闭范围内的等值线图。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性、物 性下限标准求得。 (最大聚集油气体积)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 5、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 V=F×H×φ • 3 V —有效容积,m ; F —闭合面积,m2; H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φ —储层有效孔隙度,%。 •

工程地质学——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工程地质学——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一、滑坡概述
1、滑坡定义: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内某一滑动面(或带) 作整体下滑的过程。
2、滑坡形态特征:
滑坡体: 滑动面: 滑床: 滑坡周界: 滑坡壁: 滑坡台阶: 封闭洼地: 滑坡舌: 滑坡鼓丘: 主裂缝: 拉张裂缝: 剪切裂缝: 鼓张裂缝: 扇形张裂缝:
圈椅型构造:
其它特征:
双沟同源: 醉林:
3、崩塌的类型: 鼓胀-崩塌
拉裂-崩塌
错断-崩塌
4、崩塌防治措施:
1)大型崩塌:绕避2)中型崩塌:明洞、棚洞
线路外移
拦石墙、拦石桩
3)小型崩塌:拦石墙、拦石天沟、封堵裂缝
、落石:斜坡上个别岩块在重力作用下脱离坡体掉落的现象。
三、岩堆:
1、岩堆定义:陡峻斜坡上,因崩塌、落石、剥落等原因形成的岩块和碎屑,
在重力作用下滚落至坡脚平缓处堆积而成的锥体。
为松散堆积体 表面坡角为天然休止角 易沿原地面产生滑动 形态上多为锥形
3、岩堆防治原则;
(1)对于正在发展的岩堆:绕避
(2)对于停止发展的岩堆:
厚层岩堆:
上部:允许通过路堑注意排水
下部:允许通过路堤
薄层岩堆:任意位置: 均可用上、下挡土墙通 过
第二节 滑坡
第五章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第一节 崩塌、落石与岩堆
、崩塌:
1、崩塌定义:陡峻斜坡上的巨大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
发生崩落和倒塌的现象。
陡峻的斜坡(55-75最易崩塌) 坚硬或软硬相间的岩性 倾向坡外的结构面
2、崩塌的形成条件:
水的作用 人为因素(爆破、开挖 坡脚) 地震
倾倒-崩塌
滑移-崩塌

地质学基础-第五章 沉积相改

地质学基础-第五章 沉积相改

7、瓦尔索相律
瓦尔索相律(Walther, 1894):只有那些没有间断的,现在 能看到的相互邻接的相和相区才能重叠在一起。
8、相模式
对特定沉积环境和某种沉积作用特征的全面概括就是相模式。 Walker(1976)认为,好的相模式除了本身是一个环境的概
括之外,必须起到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可以作为对比的标准。 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提纲和指南。 可以对新区进行预测。 可以作为环境或体系水动力条件解释的基础。
地区
二、河流相沉积的一般特征
1、岩石组合:
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等各类碎屑沉积物组成。上游偏粗、 下游偏细。砾石成分复杂,底部冲刷面之上具有泥砾;砂岩以 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低。
2、结构:
分选差-中等。
3、沉积构造:层理多样,以大型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为特
征,常见流水不对称波痕及砾石叠瓦状排列;河漫沉积可见钙 质结核和泥裂。
垂向上,向上演变为三角洲等。
三、亚相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河流相可进一步分为:
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亚相、牛轭湖亚相
1、河床亚相(河道亚相):
河床:河谷中经常流水的部分,即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最 低部分。横剖面呈槽形,上游较窄、下游较宽,流水的冲刷使 河床底部显示明显的冲刷界面,构成河流沉积单元的基底。
(1)可具侵蚀下切能力。 (2)向平原枝状分叉; (3)暂时性河道,迁移快;
沉积特征
沉积物: 砾石、粗砂 结构: 分选中等—差、磨圆差 构造: 块状、交错层理,底冲刷
河道沉积中的交错层理
横剖面上: 透镜状。
2.漫 流 沉 积(片流沉积) 洪水漫溢沉积,河道间或末端,占主体。
平面形态: 片状、透镜状

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上层的岩石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种。

地球的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球的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铁镍合金构成。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上被划分为若干个大板块,并且这些板块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运动的理论。

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推移运动、边界相互汇聚和边界相互切割。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中的岩层发生的变化和破碎的运动。

地壳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构造地壳运动和地震地壳运动。

构造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和岩层的变化,地震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中发生的地震活动。

火山与地震火山爆发是地壳中岩浆喷出地表或地壳裂缝中气体和扬尘喷发的现象。

火山的喷发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积聚和释放导致的。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岩层滑动或地层塌陷引起的地壳运动。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构造、板块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形与地貌的形成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地形的总体特征,地貌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区域的地形特征。

地形和地貌的形成与地球的内部运动、地壳运动、水体侵蚀、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形和地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山地与高原地形、盆地与平原地形、丘陵地形和河流地貌。

气候与植被的关系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态,植被是指某一地区生长着的植物群落。

气候与植被的分布和相互作用关系密切。

气候条件对植被的分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植被对气候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被类型也不同。

地球资源与环境保护地球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例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地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

环境保护是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结语高二地理第五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火山与地震、地形与地貌的形成、气候与植被的关系以及地球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

地质学基础第五章沉积相

地质学基础第五章沉积相
28
地质学基础
29
地质学基础
一、概述 二、河流相的亚相类型 三、河流标准相层序 四、古代河流鉴别标志 五、河流相砂体与油气的关系
30
一、概述
地质学基础
按照河道的平面几何形态,可将河流分为四种类 型:
1.平直河流 弯度小,弯度指数小于1.5,通常又称低弯度河。 平直河流比较少见,一般仅存在于河流某一段较短的 距离内,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宽度的10倍。
主要由次棱角状的粗大砾石组成,分选较好, 其间充填物较少,无明显的成层界线,常形成块状 沉积层。
22
地质学基础
三、洪(冲)积扇亚相类型及其相组合
23
地质学基础
靠近山口,为碎屑流形成的混杂砾岩或含 砾泥岩,呈相应的杂乱块状构造和洪积层理。单层厚 度大,砾石占的比例也高。洪积层理是分选差的砂和 砾在垂向上频繁交互,由于粒级变化而微显平行层理, 但是没有明显的层面,是由结构和成分都不相同的多 个洪积物透镜体的相互叠置形成的。
6
地质学基础
7
地质学基础
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 积物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现代和古代研究 的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展和演变加以高度规律性 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 形式,称为相模式。
相模式和相标志是恢复和再现古代沉积环境的 两个重要手段和钥匙。
8
地质学基础
随着冲积扇的发展,其范围逐渐扩大,山前的 冲积扇彼此逐渐联结起来,并掩埋和充填了山前的 坡积和坠积物,形成了环绕山脉的山麓-洪积相。
13
地质学基础
14
二、冲积扇的沉积类型
地质学基础
泥石流沉积
泥石流是一种高密度流,当水流携带的砾、 砂、泥沉积物达到足够数量时,就形成了密度大、 粘度高、呈可塑性状态的流体,称为泥石流。含 固体物质很多者,称之为颗粒流或碎石流。当泥 石流中呈拖曳状态搬运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山前堆 积后,就形成了泥石流沉积。它经常出现在冲积 扇的根部。

《工程地质学》第五章地下水解析

《工程地质学》第五章地下水解析

4 流砂的防治
产生流砂现象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
内 因
取决于土的性质,当土的孔隙比大、含水量大、粘粒含量少 、粉粒多、渗透系数小、排水性能差等均容易产生流砂现象。流 砂现象极易发生在细砂、粉砂和亚粘土中,但是否发生流砂现象 ,还取决于一定的外因条件。
共70页 第65页
流砂发生后,土完全丧失承载力,土体边挖边冒,施工条件 极端恶化,基坑难以达到设计深度。严重时会引起基坑边坡塌方 ,临近建筑物出现下沉、 倾斜甚至倒塌。
地下水的垂直分带
地 下 水 的 类 型
埋藏条件、 空隙性质
组合分类表
含水介质类型 孔 隙 水 ( 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水 ) 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 包气带水 的重力水,主要是季节性 存在 潜 水 各类松散沉积物浅部的 水 山间盆地及平原松散沉 积物深部的水 裂 隙 水 ( 坚硬基岩裂隙中的水 ) 岩 溶 水 ( 可溶岩溶隙中的水 ) 埋藏类型
裸露于地表的裂隙岩层浅部 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 裸露于地表的坚硬基岩上部 裂隙中的水
裸露岩溶化岩层上部岩溶通 道中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 裸露于地表的岩溶化岩层中 的水
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 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 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各类裂隙岩 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岩溶化岩 层中的水 层中的水
承压水
一、上层滞水
(3)用途
与潜水等位埋深 3)承压水头
地形等高线 B
A
含水层顶板等高线 承压水等水压线
嵩山北翼的巩义市米河镇小里河村打成了一口深460米的自流 井,自流量每昼夜120吨,水头高出地面1.5米,是巩义市目前唯 一的自流井。
85 83 81
1)机械潜蚀:土粒在地下水的动水力作 用下受到冲刷,将细粒土冲走,使土的 结构破坏,形成洞穴的作用。 2)化学潜蚀:在地下水和一氧化碳等作 用下,能使岩石中的长石、云母等矿物 变为高岭石、绢云母和其他粘土矿物。 **由人类工程活动所引起的这种现象叫管涌。

地质学第五章答案

地质学第五章答案

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一、简述地层层序律,并分析该定律在确定地层相对年代和认识地壳发育历史方面的意义1.第一问:在地壳发展史中,伴随着各种岩层的产生,在不同地震年代,各种岩层形成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新老地层。

一般情况下,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称正常层位。

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

2.第二问:地层层序律可以推断两新老地层之间所夹地层的年代;或根据不整合关系,结合地层层序律推断地层年代。

总之,对地层相对年代的确定是通过与地层层序律所确定的标准剖面进行对比实现的,如果出现地层间断,则可推断其地壳的升降活动。

二、略三、何谓地层划分?何谓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意义何在?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是什么?1.第一问:确定地层上下顺序,并划分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的过程2.第二问:对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比较3.第三问:略4.第四问:1)地层划分依据: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2)地层对比依据:古生物化石四、如何判断特定地层的形成环境?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构造历史?1.第一问:运用“凭古论今”分析法,综合沉积物的后生变化情况,通过对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和结构、特殊矿物的研究,可确定各种海陆相沉积相,并与当时海陆分布、地信、气候等情况联系起来绘成古地理图,就能还原古地理环境。

2.通过地层层序律,可确定一个构造旋回,即一个构造层;通过区域性的不整合可区别不同构造层,再结合海陆分布、生物演化、岩浆活动等可确定构造阶段,进而推断构造历史。

七、概括地球气候变化历史,地球经历了哪几个大的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各时期特征如新构造运动使日本列岛与中国大陆间的距离逐年靠近,青藏高原隆起,使北半球形成不同以往的环流形式——季风。

由于板块碰撞和俯冲,还造成大陆内部断裂运动增加,如泰山等地一直上升,华北平原一直下降等。

十一、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具有哪些主要特征?1.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主要是哺乳动物2.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处于喜马拉雅构造阶段3.第四纪大冰期,呈现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并造成植被带迁移和海平面升降4.第四纪沉积物和矿产:沉积物多数未胶结,保存完整,厚度不深,沉积类型复杂,以陆相沉积为主,其最大特点是有大面积黄土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岩石(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或变位,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2.褶皱:层状岩石弯曲变形,不管其体积大小和弯曲形态如何,都称作褶皱。

褶皱的基本类型有背斜和向斜。

3.背斜、向斜: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边对称出现,岩层向上拱起,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的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的称为向斜。

4.断裂是指岩石受力作用发生的破裂变形。

其中两侧岩石未发生显著移动的称作节理,发生显著移动的叫做断层。

5.水平岩层是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标高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岩层。

Δ6.水平岩层的特征
(1)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在山顶或孤立山丘上的地质界线呈封闭的曲线,在沟谷中呈尖齿状条带,其尖端指向上游。

(2)一套水平岩层,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若地形切割轻微,地面只出露最新地层。

如果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则在低洼处出露较老的地层,自低谷至山顶地层时代依次变新。

(3)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岩层的厚度,水平岩层的厚度即其顶、底面的标高差。

(4)岩层出露宽度是其顶、底面出露线之间的水平距,水平距的大小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

厚度一致的岩层出露宽度决定于坡度,坡度大出露宽度小,坡度小则出露宽度大。

坡度一致时,出露宽度决定于厚度,厚度大出露宽度大,厚度小则出露宽度小。

7. 产状:岩层的产状即岩层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包括岩层的倾向、走向和倾角
产状三要素:
指倾斜岩层的走向、
倾向和倾角。

•走向:倾斜岩层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长方向。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叫真倾斜线,它的水平投影所指向的方向即真倾向(倾向)。

它代表层面倾斜的方向,恒与走向垂直;层面上与走向线斜交的直线都是视倾斜线,它们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方向都叫视倾向。

•倾角:层面与水平面的最大交角。

也即倾向线与倾斜线的夹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称为视倾角。

视倾角<真倾角。

产状要素的测定与表示法
•通常在实地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

方位角(0-360°)和象限角(0-90°)两种。

•表示法:文字表示法和符号表示法。

8.褶皱要素
1).轴面:一个假想的将褶皱分为大致对称的两部分的平分面,它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平直的或弯曲的。

(或说:由许多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联成的面。

)
2).轴迹:轴面与任一平面(地面)的交线。

3.)核、翼:褶皱靠近轴面的中心部分,叫做核;远离轴面的两侧部分,叫做翼。

4).转折端:指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曲部分,即两翼的汇合部分。

Δ5).枢纽:轴面同岩层面的交线,也就是褶皱的任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称作枢纽。

它可以是直线、曲线,水平的或倾俯的。

当枢纽倾伏时,褶皱称作倾伏褶皱。

枢纽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作倾俯角。

6).脊、脊线和槽、槽线:背斜或背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称为脊,它们的联线称为脊线;向斜或向形的同一褶皱面上的最低点称为槽,它们的联线称为槽线。

9.褶皱的类型
•根据轴面的产状可
把褶皱分为以下常
见类型:直立褶皱,
歪斜褶皱,倒转褶
皱,穹隆和构造盆
地及其组合类型
10.节理的分类Δ
可分为原生节理(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和次生节理。

次生节理又分为非构造节理(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和构造节理(内力作用下形成的)。

构造节理根据力学性质不同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

按照分布范围节理又可分为区域性节理和局部节理。

按节理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又可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纵节理、横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等。

11.剪节理与张节理
(1)剪节理的特征:共轭剪节理,成对出现。

①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倾向延伸较远。

②剪节理面平直光滑,有时可见滑动擦痕及镜面现象,有时可见剪切羽裂。

③剪节理通常闭合,若被矿物充填,则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

④常切过砾石、结核而不改变方向。

⑤密度较大,且间距大致相等。

若两组剪节理同时发育,常将岩石切成菱形。

2)张节理的特征: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①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而弯曲。

②张节理面粗糙不平,节理面擦痕较少或不发育。

③张节理多开口,常被岩矿脉充填,成楔形、扁豆状或其它不规则形状,脉
壁不平直,脉宽变化大。

④常因追踪X型剪节理而成锯齿状张节理。

12.断层要素
1)断层面:使岩层或岩体发生滑动的断裂面。

可以平直或弯曲,其产状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

2)断层线:断层面同地面的交线,也就是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它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3)断盘:断层面两侧被切断的岩块叫断盘,当断层面倾斜时,按照相对位置将位于断层面以上的断块叫上盘,以下的叫下盘。

若断层面直立,则无上下盘之分。

相对上升的叫上升盘;反这叫下降盘。

看课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