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七上语文12.最后一课
吉林省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12 最后一课教案1 长版

最后一课授课内容十二.最后一课授课班级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梳理小说情节结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重点难点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和主要内容教学步骤教学设计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及组织教学导言新授.古今中外有很多表达爱国情怀的诗歌,大家列举?1、请学生简介作者。
2.简介课文背景:1870 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学生口述教师简介3、介绍小说三要素:在小说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特定场所,是人物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的总和,犹如鱼不能离开水而生存一样,人物也不能离开环境而存在。
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动情节的变化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用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情节被称为“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即是说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正是通过情节的一步步发展来完成的。
例如小弗朗士由调皮淘气到开始懂事这一性格变化是通过“最后一课”的情节发展展示出来的,所以离开了情节,人物性格也就难以展示。
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是小说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者,小说创作的成败主要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
4、学生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诧(chà) 惩(chéng)赚(z 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懊(ào) 皱(zhòu)5.、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初中语文长春版七年级上册一二最后一课 全省一等奖

序号:
授课
内容
十二.最后一课
授课
班级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
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和主要内容
教学
步骤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及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及
组织教学
4、学生读课文圈画生字词:、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
懊(ào)皱(zhòu)
5.、梳理情节、分析人物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本文通过一个小学生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反映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长春版语文七上第12课《最后一课》

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上课之中 宣布下课
课文情节
1.“我”上学路上的见闻 和 心理活动。(1-6)开端
2.我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的情景。(7-23)
发展
3.下课时韩麦尔先生悲壮、 不屈的精神。(24-29)
高·潮和结局
问题二: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转变
升华
行为:认真执教 语言:自责 赞美 服饰:极为庄重
贪玩 怕老师 上课前
不爱学习 不懂事
3.环境
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 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 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 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 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布 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
• 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 受到老师的影响,
•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 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开端
贪玩 幼稚 怕老师
发展
感到诧异 爱国情感萌发展 理解学习的重要 懂得怎样爱国
高·潮和结局
爱国情感升华 理解老师、敬爱老师
小弗朗士形象及意义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是一个 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 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 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 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 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 人们的爱国热情。
问题研讨
4.“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 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 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全 句的含义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最后一课》教案 长春版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3.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3.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诗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最后一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
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背景介绍: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小说的文学常识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根据篇幅可分为:短篇小说、小小说、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5、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描写。
四、朗读课文1.听范读,理顺字音。
2.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新词的障碍。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五、整体感知1.小说的主要人物有谁?明确:小弗郎士和韩麦尔。
长春初中语文七上《12最后一课》PPT课件 (12)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gěng
zhuàn
duó
chéng
wǎn
chà
wǔ qídǎo
想一想,回答
“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 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有什么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和情节。
这篇文章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 化理清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பைடு நூலகம்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上课之中 宣布下课
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开端
贪玩 幼稚 怕老师
发展
感到诧异 理解学习的重要 懂得怎样爱国
高潮和结局
理解老师、敬爱老师
小弗朗士形象及意义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 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 过程。
本文以小弗朗士,即“我”的所见 所闻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 公,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 主题。
合作探究
1、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上最后一课 时穿上漂亮的礼服?
2、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 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 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3、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 举止和表情?
质疑释疑
1、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 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小 说是怎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
2、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最后 一课上课之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
3、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 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语言不 是更激动人心吗?
体验与反思
有人说,在和平环境里,我 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 国主义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果真如此吗?
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
长春初中语文七上《12最后一课》PPT课件 (33)

动作——
例3、“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 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 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至极,只能 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 心都碎了。
文章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 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 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 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 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 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 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 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 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 •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把
2.你认为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
(1)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2)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普鲁士侵略 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郎 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3)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 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服装、语言、 表情、动作。
服装—— 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 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 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都德(1840——1897)
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 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 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 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 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 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 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 作之一。
《最后一课》课件 长春市153中学穆洪良

七、布置作业
(多媒体投影,作业题目及相关要求) 1、小练笔:以《下课以后》为题目,续写 《最后一课》,要修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不 少于100字? 2、课外搜集爱国故事和以爱国为主题的古诗 词曲、名言,看一看谁找得最多。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小弗朗士 变 亡国痛 民族魂 爱国情 韩麦尔先生
【预设想法与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 态以及小弗朗士后悔备份心情的分析,深 刻地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用讲故事的方式感染学生的心灵,将学生引入 意境。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 与思维能力。 3、适时合理运用长春市第一五三中学“自主乐学 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即“激趣导入——下 放学案——自主探究——成果展现——应用共 享——反思升华”。
课题名称
最后一课
年级:七年级 版本:长春版教材 七年级上册 单位:长春市第一五三中学 姓名:穆洪良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最后一课》。 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 本文是外国短篇小说,作者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 出的小说家都德,《最后一课》是作者都德爱国主义短 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 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 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 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 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应用共享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所显现出的是法兰斯民族的爱国之情, 深深地感染着全世界各民族。 谁怜爱国千行泪,无独有偶壮志心。读完《最后一课》这篇文 章,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也曾有过的一段段为民族振 兴而抗争的历史,“九·一八”亡国奴的遭遇时时扣击着我们的 心扉,“新中国成立”的宣言时时激励着中华儿女对从饱经沧桑 而繁荣富强的祖国肃然起敬,让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为我们能当家做主而感到自豪!而现在,我们正在编织着民族振 兴的美丽“中国梦”,努力构建和谐中国、和谐世界。那么,就 让我们一齐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共同 体会那高亢激昂的爱国情怀。 (多媒体投影《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师生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最后一课》课件(53张)

•
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3月 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 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月10 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 争结束。 • 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 林省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 ,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 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这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 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 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 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 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 的典型形象,反映法国人民深厚 的爱国感情。
小说: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 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 生活的矛盾。 说说中心词: 人物 情节 环境
上课经过(
分为四部分:
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分为: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小说的三要素
•
•
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动 作,语言,心理,肖像等进行描写 故事情节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都德(1840~1897), 法国小说家。1868 年出版长篇自传体 小说《小东西》, 获得巨大成功,并 以此在法国文坛上 享有“著名小说家” 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 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 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 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 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 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duó
惩罚 督学 踱来踱去
hǎo sǒu
郝 叟 祈 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12.最后一课
达标训练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________________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2.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情节,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记叙。
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
3.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é________持hǎo________叟chà________异
qí________祷gěng________咽ào________悔
4.解释加粗的字
①喧闹________ ②诧异________
③思量________ ④宛转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③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6.分析句意填空
“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作者
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热爱。
能力提高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普士兵的号声——①他们已经收
操了。
[A]站起来,脸色惨白,[B]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②”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
马明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