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有答案)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有答案)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梁思成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

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

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

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

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

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

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

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

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

《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

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

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

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

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

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

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比可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孝感高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文艺高峰的启发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词人能够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宋诗的创新具有特别大的难度。

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如此宋人就特别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因此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接着向深处挖掘。

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

因此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关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巧,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的,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禳祓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

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是对高二师生一学期的语文教学效果进行的检测,来做份语文期末试卷复习一下吧。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一、基础知识(12分,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滟滟(yàn) 扁(piān)舟子钗擘(qíng)黄金临邛(qióng)道士洪都客B.殷(yǐn)岩泉东南坼(chè) 栖(xī))隐处雕栏玉砌(qiè)应犹在C.将(qiāng)进酒恣欢谑(xuè) 捣衣砧(zhēn)上惟觉(jué)时之枕席D.芙蓉浦(fǔ) 消溽(rù)暑小楫(yī)轻舟梦入神山教神妪(yù)2.下列关于课内诗句字词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3分)A.踯蹰镜中衰鬓岩扉松径常使英雄泪满襟B.燎沉香江流宛转芙蓉泣露夷歌数处起渔樵C.霁寒宵乾坤日月浮皓腕凝霜雪栗深林兮惊层颠D.江娥啼竹钟鼓馔玉同消万古愁一夜飞渡镜湖月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可羡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B.烟涛微茫信难求信:音讯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应当C.主人何为言少钱何为:为什么人事音书漫寂寥漫:到处D.春花秋月何时了了:了结,终止凭轩涕泗流涕,鼻涕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李白的一生中漫游过许多地方,许多经典的诗歌都是他在漫游时所创作的,如《将进酒》就是李白应邀到嵩山作客时所写。

B.20XX年,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

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时而杜甫肩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C.李清照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陆游辛弃疾那样有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甚至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至10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

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

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介绍相关概念。

“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

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

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

就日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

其中“四至”是四个正方向及某处到政区边界的距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某处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离。

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苏教版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苏教版

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三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此项探讨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视,我却要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②序列一经读出,它的质控、组装,递交、分析都有赖于生物信息学,而从现在起先,序列的意义完全确定于生物信息学。

③两者之间有时也相互仿照,比如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仿照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急的警戒符号——弱者的反抗,必需仿照恶才得以防卫。

A.冒失以至无济于事B.冒昧以致无济于事C.冒昧以至色厉内荏 C.冒失以致色厉内荏2.在下面一副对联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凤凰台上凤凰游,;蝴蝶梦中蝴蝶飞,。

①绘声绘色②有色有声③无影无踪④无踪无影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3.下面一则邀请函有语言不得体的地方,选择全部精确的一组是(3分)()邀请函①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10月24日至30日实行。

我们向教化系统的各位领导、老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②鼎力邀请。

③届时,您会观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④倾听到琴的悠扬,歌的奔放。

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建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幻想的蓝天。

⑤同行在热忱相邀,孩子在期盼,母校在⑥呼唤,⑦恭候您的⑧惠顾!XX中学2014年10月10日A. ①③④⑦B. ②③⑥⑦C. ②④⑤⑧D. ①②④⑧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同建筑一样,景观设计是一种缺憾的艺术,。

①设计之初,企图能全部利用厂房和宿舍的全部红砖、灰砖作为铺地,一些拆下的木柱和椽子能再利用作为环境小品或设施构筑物,旧有丰富的生态环境能完全保留②但施工过程中因担忧平安问题,不得不重新建立,使原有结构没能充分利用③本项目留有很多缺憾,这些缺憾包括废旧利用不够充分④但最终因工期和施工过程的不便利而放弃⑤从而只有形似而失去了更为深刻的环境与旧建筑再利用的含义⑥骨骼水塔和厂棚改建的茶舍,原设计都试图在旧有构筑物上进行改造A. ①②⑥④⑤③B. ①④⑥②③⑤C. ③①④⑥②⑤ C. ③①②⑤⑥④.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思厥先祖父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惟草木之零落兮C.及罪至罔加罔不因势象形D.襟三江而带五湖遥襟俯畅,逸兴遄飞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第Ⅰ卷阅读题 (共71分)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说“霾”樊良树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

从雨貍声。

《诗》曰,‘终风且霾’”。

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

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

《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ì,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

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

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

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

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

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

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

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

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

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

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

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

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烈向往。

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让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这是鲁迅散文抒情的主要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在“说(写)”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

这构成了整篇文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

鲁迅的内心始终交织着两种情感欲求:一方面是情感喷发的冲动,另一方面却是克制激情的欲求。

正是这情感的喷发和反抑的内在冲突所形成的张力,赋予了鲁迅情感表达形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

如第一节所显示的:将欲发,又觉“无话可说”;仿佛已是“痛定之后”,却因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平添阵阵“悲凉”;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顾及于“非人间”的“快意”;直至无可逃遁,才拼将一腔悲痛,全数掷出,化作灵前至哀至烈的声声哭诉。

情感的热流与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了心灵的大颤动。

将感情渗入叙事,在极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感情是鲁迅散文抒情的又一个特点。

他并没有身临其境,却能以雄辩的细节,描绘出现场感,把节制的情感释放出来。

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中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

极强烈的情感包裹沉淀在极严峻冷静的写实中,出之以中国气派的简洁凝练,也就构成了鲁迅前期作品所特有的美学风格。

它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道路的艰难。

鲁迅还善于运用多样的抒情手段,形成丰富多变的抒情风格。

他的情感,有时如火山奔突,瀑布直流;有时如清泉流水,细波微澜;有时又如深山幽谷,沉郁顿挫。

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藉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

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

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

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

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

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

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

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

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

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

B. 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

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C. 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一直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

D.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

B.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

C. 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于中国建筑中,更多的是给人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D. 中国建筑,“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魂的洗涤之处,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

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人同在的倾向。

B. 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C. 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也是气势雄浑。

D. 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因此也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六一居士传(宋)欧阳修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此吾之所以志也。

”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

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

吾素慕之,宜去一也。

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

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2)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

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聊.以志吾之乐尔聊:无聊B. 未足喻.其乐且适也喻:说明C. 区区..不足较也区区:微小 D.而讫无称.焉称:称道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B、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C、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D、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代规定朝官七十岁退休,但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

“乞骸骨”“告老还乡”都是主动请辞,提前申请辞去官职。

欧阳修就写本文的目的之一是想申请提前退休。

B、古代士大夫阶层,除姓名外,还有字、号、谥号、斋名等不同名号。

“号”指名字之外另起的称号,如“东坡居士”是苏轼自号,“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别号,“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

C、轩裳珪组,“轩”指古代大臣所乘的车驾;“裳”指官员所穿的服饰;“珪”官员参加朝会时所执的玉板;“组”官员所佩的印绶。

文中总指官场事务。

D、“士少而仕”是指读书人年轻时出来做官。

“出仕”“致仕”“仕宦”都有走上仕途,出任官职之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5分)(2)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乱后辛愿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

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

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的解说。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想起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刘裕,赞叹他在北伐中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分)摆手先生(马瑞璇)二十年前,摆手先生和我是大学同班同学。

帅气,诗人气质。

摆手先生酷爱文学,更酷爱写诗。

看书的时候有人和他说话,他摆摆手,不抬头;写诗的时候有人和他说话,他更摆摆手,皱着眉。

同学们都知道他喜欢摆手,不喜欢说话,但是最初并没有想到叫他摆手先生。

因为他另有一个绰号,叫“一首小诗”。

平时独来独往,神神叨叨的他,一遇集体活动却异常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