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学——有意注意
心理学视角下的广告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广告心理学研究作为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心理学研究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的关注。
通过深入研究广告背后的心理机制,心理学家能够揭示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为广告设计和营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广告心理学研究认为,广告的目的是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塑造其购买意愿。
因此,广告心理学的研究集中在广告激发消费者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其中,情感方面的研究包括情感诱导、情感共鸣以及情感激励等;认知方面的研究则着重于广告信息的加工和记忆;行为方面的研究则关注广告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的影响。
首先,广告心理学研究发现情感在广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告通过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促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加对广告的注意和记忆。
例如,在汽车广告中,广告商经常运用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卓越的车辆性能来勾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使消费者对该品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此外,广告还经常利用情感激励来鼓励消费者购买,如通过赠品、折扣等方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这些情感诱导和激励策略的运用,使得广告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广告心理学研究也揭示了广告信息对消费者的认知加工和记忆的影响。
研究发现,广告中所呈现的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复杂性对消费者的注意和记忆产生重要影响。
在信息可理解性方面,广告设计需要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像,以便消费者能够迅速理解广告信息。
而在信息复杂性方面,广告设计则需要注意避免信息过于复杂导致消费者的信息处理负荷过大,从而影响信息的加工和记忆。
此外,广告还可以利用词语和图像的多模态组合,通过增加信息的编码深度,提高记忆效果。
最后,广告心理学研究强调了广告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运用心理学实验和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者发现广告中的各种因素如对比效应、社会认同和权威性等可以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对比效应指出当广告将自身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做出对比时,消费者更有可能选择该品牌。
广告心理学相关名词解释

广告心理学相关名词解释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广告对消费者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学科,旨在通过了解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有效的广告策略。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广告心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概念。
1. 意象传播效应(Imagery Effect):意象传播效应是指通过广告中的图片、声音、文字等原素激发出消费者心中的意象和联想,从而影响其对广告内容和产品的态度和行为。
2. 情感营销(Emotional Marketing):情感营销是指广告通过创造和调动消费者的情感,使其与广告和产品产生共鸣和联系,从而提高其对产品的认知和好感度,并最终促成购买行为。
3. 注意力(Attention):注意力是指消费者在接收广告信息时,对某些刺激因素的关注程度。
广告通过设计独特的视觉元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手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4. 欲望诱发(Desire Induction):欲望诱发是指通过广告中的诱人描述、美化效果等手法,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欲望和购买欲望。
广告通过塑造产品的形象和各种好处,让消费者产生对产品的渴求,从而促使其产生购买行为。
5.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特定品牌或产品,来表达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或身份。
广告通过突出产品或品牌的独特特点和与特定社会群体的联系,使消费者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选择购买该产品。
6. 可信度(Credibility):可信度是指广告中的信息对消费者而言是否具有可信性和可靠性。
广告通过使用专业人士或名人的背书、证据支持等手段,提高广告信息的可信度,使消费者更倾向于接受并相信广告所传达的内容。
7. 知觉扭曲(Perceptual Distortion):知觉扭曲是指消费者对广告信息进行主观加工和变形的现象。
广告通过选择性展示产品的优点、隐藏缺点等手法,影响消费者的知觉和对产品的看法,以达到宣传和推销的目的。
广告心理学之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广告心理学之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广告对消费者心理产生影响的学科,它涉及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
广告的目标是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这就需要采用一系列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影响和说服消费者。
1. 社会认同原理:人们多半会在做出决策时参考他人的意见和行为。
广告通过呈现演员或利用名人代言的方式来塑造社会认同。
消费者看到自己尊敬和羡慕的人推荐某个产品,就会认为自己也应该购买。
2. 偏见和讯息失真原理:人类在处理信息时,会对不同选项进行偏见和失真,从而为某一选择提供有利条件。
广告会有意制造某种偏见,通过呈现有利的信息来引导消费者的选择。
3. 强化原理:广告在呈现商品或服务时,会强调其独特性、价值和功能,从而激发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和欲望。
使用积极的情感和语言,加强产品的吸引力,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会满足他们的需求。
4. 即时满足原理:人们往往追求即时满足感,对立即可获得的商品更感兴趣。
广告为了利用这一原理,会强调产品的速度、方便性和容易获取。
例如,快速配送、随时在线购买等。
5. 置换原理:广告会通过展示某一产品能够代替或改善现有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
这就要求广告表达清晰、具体的替代方案,让消费者相信换购这一产品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为了应用上述原理,广告制作需要遵循以下方法:1. 情感营销:广告通过诱发消费者的情感和情绪,使其与产品产生共鸣。
使用吸引人的图像、音乐、故事情节等手段来打动消费者的心弦,从而引起购买的动机。
2. 触动潜意识:广告经常利用潜意识暗示技巧来唤起消费想法。
通过使用隐喻、隐形信息和暗示,激发消费者潜在的欲望,使他们对广告商品产生兴趣。
3. 增加关注度:广告需要通过独特和吸引人的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使用鲜艳的颜色、引人注目的图像等元素,将广告产品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增加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度。
4. 强调不可或缺:广告经常强调产品的独特性和独家功能,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是不可或缺的。
广告心理学之消费者知觉、注意及其意义

广告心理学之消费者知觉、注意及其意义广告是现代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影响消费者的知觉和注意力,激发消费欲望,诱使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
以下将探讨广告心理学中消费者的知觉和注意力,以及它们在广告效果中的重要意义。
消费者的知觉是指感知和意识到外部刺激的过程。
广告通过设计独特而引人注目的视觉元素,如鲜艳的颜色、吸引人的图像和创新的布局,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消费者经常会被各类广告所包围,因此广告需要让产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通过引起消费者的知觉,广告能够在消费者的心智空间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与产品品牌紧密联系起来。
消费者的注意是指在感知过程中,选择性关注某些信息并忽略其他信息的能力。
广告通过使用各种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如视觉吐司、声音和运动效果,以及与消费者的情感相关的元素,如幽默、情感和情感相关的情节等,吸引和保持消费者的注意力。
广告还可以利用悬念、冲突和矛盾等元素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继续关注广告内容。
消费者的知觉和注意力在广告效果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们是广告传达信息的关键途径。
只有引起消费者的知觉和注意力,广告才能成功地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特点、优势和价值,以及品牌的形象和理念。
其次,它们对于建立品牌认知和记忆至关重要。
当消费者对广告内容产生强烈的知觉和注意时,他们更有可能将广告与产品品牌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购买时考虑这个品牌。
最后,它们还对广告的传播效果和销售业绩产生重要影响。
广告若未能引起消费者的知觉和注意,即使在传播范围广泛的情况下,其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对于推动销售业绩的作用也会大大削弱。
在广告策划和创意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消费者的知觉和注意力。
广告需要具备独特性、吸引力和亲和力,以引发消费者的知觉和注意。
此外,广告还应有针对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以增强广告的影响力。
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广告人可以应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技巧,更好地利用消费者的知觉和注意力,从而提高广告效果,促进产品销售。
第二章 注意理论及其在广告中的运用

体验式广告是一种软广告。让消费者自身去 感受,去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个品牌。形 成了品牌爱好和品牌认同之后。消费者自然会去 购买该品牌的产品,这种广告形态比较适应于互 动性强的新兴媒介。特别是网络。
(四)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 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广告注 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广告受众主动把注 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 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注意的 初级形式。
2、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①刺激物的强度 度 刺激物的特点 ②刺激物之间的差异程 ③刺激物的变化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①需要和兴趣 ②良好的心境 主观状态 ③饱满的精神状态 ④期待心理
3、无意注意的应用
无意注意可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 人们获得对新异事物的清晰认识。 无意注意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 离开,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 对广告人而言,正确掌握无意注意的规律,对 做好一件广告作品很有帮助。
(二)有意注意
1、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 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 。
(三)创作符合受众心理的广告
1、富有感染力的广告 在广告设计中有意识地增大广告各组成部分的 感染力,激发消费者对广告的各种信息的兴趣, 是维持注意的一根支柱。 在广告中,新奇的构思,艺术的加工、诱人关 心的题材,都可以增强广告的感染力。 从生活的细节出发,利用令人感动的题材,通 过意境和情感的营造,或者在形式上利用音乐、 色彩等都能增强广告的感染力。
心理学派别知识:广告心理学——广告对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派别知识:广告心理学——广告对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广告心理学——广告对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广告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推广产品和服务的重要途径,而广告心理学则是研究广告对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广告新旧不同,但始终贯穿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最终触发购买行为。
认知和情感广告心理学的第一个研究领域是广告对人们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广告需要触发消费者的情感,并让他们记住品牌和产品。
广告刺激消费者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但关键在于它如何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起来。
遵循情感理论,广告心理学家研究广告如何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反应,特别是高度积极的情感。
正面的情感如喜欢、同意和轻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接受广告。
消极的情感如愤怒、不满和烦恼则会使人对广告产生负面反应。
除了情感之外,广告对人们的认知也有影响。
广告通常涉及到一些概念、规则等等,这些都需要消费者进行认知处理才能理解。
广告应该通过特定方式构建它的主题,使消费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记住广告内容。
这就意味着广告设计必须认真考虑消费者的认知效果,并必须采取确保广告信息在消费者记忆中的不断提醒。
广告行为另一个广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广告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广告不仅仅起到宣传和推销产品和服务的作用,更是希望能激发人们行动。
这些行动可以是一个购买行为,也可以是表现出对品牌的忠诚度。
广告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是如何让受众在看到广告后采取特定的行动。
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通过多种途径达成的。
首先,广告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促使他们购买产品,或者对品牌产生好感。
其次,广告往往采取心理诱导方式来激发消费者的需求,并在防止后悔情况出现时采取积极的措施,比如提供保证或者优惠活动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广告心理学家所注重的是如何在不断发展的广告市场中不断创造广告,以便激发人们的购买行为。
为此,广告需要遵循人们的心理实际需求,并融入市场的趋势和潮流。
适应消费增长缓慢时,广告策略必须精炼、灵敏,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广告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广告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广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广告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了解和应用心理学原理,揭示广告的有效策略和技巧,以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销售和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
以下是广告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1. 情感与认知影响:广告心理学研究如何利用情感和认知因素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激发购买欲望。
广告通过渲染积极情感、刺激感官、触发记忆、提供新鲜感等手段,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态度和触发购买行为。
2. 消费者行为决策:广告心理学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的思考和行为过程。
了解消费者决策模式和购买行为,广告商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广告,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影响其购买行为。
3. 品牌认知和形象:广告心理学研究如何通过广告来打造和塑造品牌形象。
它关注于如何建立品牌认知,提高品牌知名度,并塑造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价值。
通过适当的广告传播策略,品牌可以获得积极的认知和良好的形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 心理激励与引导:广告心理学研究如何利用激励和引导手段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广告通常通过提供奖励、优惠券、折扣、紧迫感等方式,创造消费者购买的动力,并引导他们做出决策。
5. 创意和视觉传达:广告心理学研究广告中的创意和视觉传达手段对消费者的影响。
通过艺术、图像、色彩、音乐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广告可以在视觉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激发购买欲望。
总之,广告心理学探索了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关联,以及广告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心理学原理,广告商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高效的广告,增加销售和促进品牌发展。
广告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广告和消费者心理关系的跨学科领域。
它研究了广告对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并为广告创意和传播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了解广告心理学对于企业成功推广产品和提升品牌形象至关重要。
首先,广告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点是情感与认知影响。
广告心理学之消费者知觉、注意及其意义

最新研究认为广告心理
还包括品牌(资产)心理 及其增值规律。因为通过 它(品牌)才能更深入与 持久地满足消费者心理需 求和体验品牌价值。目前 它已成为广告心理学研究 的新领域。
研究广告心理学规律的意义
一是它让广告人了解消费者是如何接触、选择 、知觉和理解广告信息,以保证传播的广告信息能 有效地到达消费者心目中(认知心理)。
大小比率 1 2 3 4 5 6 7 8 9
注意率(%) 9.7 16.5 23.3 30.0 36.7
43.4 50.2 56.9 70.4
12
版面位置
我国学者曾研究了观察者第一眼所看的位置及 路线,观察者第一眼所看得到的字母,最多集中在 左方,然后是上方,最少是右方。
上
上
上
左
右左
右左
右
Ⅰ
下
Ⅱ下
广告态度 (情感)形成
对产品或 品牌的
态度形成
购买意向 或购买行为
广告与消费者的交互作用机制
记忆 (原有知识)
暴露(感觉) 注意
广告
知觉
卷入 或参与 (情感与认知)
接受
保持(记忆)
消费者广告知觉及其特征
消费者广告知觉是指从环境(广告)中将其感知信息加 以组织,并根据个体经验、情绪、动机、态度等进行解释 从而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悬念广告的作用
悬念广告是指广告信息不只一次,而是通过系列广 告,由粗到细、由部分到整体,或者说,随着广告系列 的发展,广告信息逐渐充实和完善。
它的始发信息常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受众的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受众可能更注意去寻找信息或信息 的线索,这无疑有利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化,并 加深对已给信息的记忆。
消费者广告知觉的差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改前
修改后
(3)内容连贯不跳跃,文字或图片连续不间断 用户浏览网页时,大脑会将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也就是 通过对信息整理与组织,来对事物做出解释,知道其意义并形成一个完整的 印象。在将信息知觉为一个整体时,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大脑遵循 接近、相似与连续的组织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主义或完形心理学,由惠特海默、苛勒和考夫 卡三位德国心理学家于1912年联快创立,是一种注重整体组织的心理学理论 体系。他们认为,元素的聚集不是一堆不相关、片段的单元和混乱的聚集, 而是以相似性、接近性、连续性等原则组织成了有意义的整体。 所以我们在观看banner时,根据相似性原则与接近性原则,在物理属性 方面相似的或者在空间上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成分容易被组织在一起形成整 体,所以将同类型元素组合在一起,既节省了用户二次归类的时间又可以节 省认知资源的分配,而且好的归类能使banner符合根据中国人阅读习惯,从 左到右从上到下进行排版,有助于用户更省时省力方便地加工信息。
修改之前的banner配色多达8种,虽然很漂亮,但banner内主要文字 信息没有很好凸显;修改之后的banner配色控制在5种之内,不仅banner 好看,而且各个内容比较清晰,一目了然。
修改前 修改后
(3)信息单元≤7±2个组块
1956年美国人米勒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神秘的七加减二》, 提出短时记忆(亦称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 内的记忆)的广度是7±2个组块,记忆广度是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 所能记住的最大量;短时记忆广度的大小不决定其项目数,而决定其 组块的大小,组块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 它可以是7个字母、7个熟悉单词、或7个常用短语。
设计中的有意注意问题: Banner 设计中的有意注意问题:
1、刺激物适量 (1)banner中区块数量不超过5个:一方面过多的区块会分 散用户的视觉焦点,产生凌乱感;另一方面令banner适当 留白、防止过度拥挤。
修改前banner 分为4区块
修改后banner 为3区块
(2)颜色保持在3-5中之间,防止视觉疲劳
(4)在展现广告时,避免多个元素动态展现(gif格式)
修改之前多个元素同时动态展现会令用户抓不住重点,造成视觉 疲劳;修改之后只对重点加以动态处理,主次分明。
2、编码流畅性:
(1)文字风格相同或相似,防止字体风格反差太大,以保持认知 流畅性易于信息快速加工。
修改前
修改后
(2)当大小字体在banner上下排列,选用小字可以适当夸大字间距, 大字则适当减少字间距:视觉上令二者和谐,减少视线跨度与避免 遗忘。
修改前
修改后
修改之前的banner同为文字信息的小字内容没有放在一起,造 成用户浏览时视觉跳跃;修改之后将同类型元素进行整合,既方便 用户加工信息,又符合阅读习惯,可谓一举两得。
在banner设计中呈现的组块越多,加工信息就需占用更多认知资 源,也就更费力费时。而用户是以“最小费力”原则浏览网页一切, 如果组块过多,用户为了避免费力加工就会放弃继续浏览,所以组块 数量要适当,最好不要大于7个组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修改前
修改后
修改之前,banner将各个元素分开排列,每一元素自成组块共 5个组块,无疑增加认知负担;修改之后banner将同性质内容放一起, 组成人名、地址、联系信息三个组块,减少信息加工单元,减少认 知负担更利于加工。
广告
心理学
Banner设计 ——有意注意
广告心理包含以下流程: 广告心理包含以下流程: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增强说服效果(记忆与再现、意象与联想)→情感 → 与决策。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标,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 努力的注意;在心理学中有时有意注意也称为积极注意或意 志注意,因为它需要个人的积极性和意志努力。有意注意 主动服从既定的目的任务,它受人们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 配。当人对活动目的、信息理解得越清晰、越深刻,与该 活动有关的一切事物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