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案 鲁教版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案 鲁教版
请你当总指挥:
假如你是消防大队的总指挥,你将如何去做?(从可燃物用哪种方式灭火、人员分配、救助伤员等方面去考虑)
经典题目剖析: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燃烧必定引起爆炸 B 只要是发光发热的反应就是燃烧
C 所有的氧化反应都是燃烧 D爆炸有可能是物理变化
快乐自测:
1、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不当的是()
乙炔的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当氧气的量充足时,乙炔会发生充分燃烧,生成
和,文字表达式为;当氧气的量不足时,乙炔就会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和,文字表达式为。
知识点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你知道吗?
1、(1)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有什么优越性?
(2)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是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3)“人要实,火要虚”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燃烧的更旺的实例有哪些?
旗城学校理化生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年级主任签名处:学科主任签名处:
拓展延伸:
1、燃料不完全燃烧的危害有:
①浪费燃料;②产生有害气体(如:CO)或烟尘(如;炭黑)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造成污染。
2、CO中毒的原因:
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输氧的功能,从而使人缺氧窒息死亡。
归纳总结:
1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
2、结合生活实例,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能使可燃物燃烧的更旺的实例有哪些?
我会总结: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
(1)
(2)。
知识点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用一根烧红的细铁丝将一个塑料瓶的瓶盖中间切开大约0.5cm直径的小孔,用一块湿润的纸片盖住瓶口,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满纯净的氢气后,将塑料瓶固定在桌面上,揭开纸片,点燃氢气,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初中化学_6.1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6.1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6.1燃烧与灭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及其危害,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

2、知道发生爆炸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知识点:重点: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及其危害;促进燃烧的方法。

难点:发生爆炸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实验准备:制取氢气的装置、自制爆炸装置、铁架台、火机、PPT 课件等. 板书设计:6.1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一、促进燃烧的方法 二、爆炸是如何发生的①增大氧气的浓度。

①发生急速的燃烧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②在有限的空间里生:根据出示的自学指导进行自学教材,解决上述问题。

师:做好巡视工作,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认真自学。

自学展示: 乙炔不充分燃烧乙炔充分燃烧不充分燃烧与充分燃烧2C 2H 2+O 2= 4C+2H 2O 点燃2C 2H 2+5O 2= 4CO 2+2H 2O 点燃2C 2H 2+3O 2= 4CO+2H 2O点燃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发生条件O2充足O2不充足燃烧速率快慢放出热量多少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CO等有毒气体和炭黑等小颗粒问题3答案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气体,难溶于水。

一氧化碳易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组织缺氧而中毒。

使用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有效的排气。

[播放视频动画]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模拟动画。

直观展现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

讨论与交流一氧化碳有毒,对环境有污染,它真的没有用吗?生:结合课本P121“多识一点”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一氧化碳的用途。

答案:由于它具有可燃性,通常用于做燃料,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

养成学生的合作习惯。

[过渡语]我们继续发挥集体的力量,请同学们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解释下列现象,并据此归纳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加工成粉末状。

2.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气缸。

3.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膛吹入空气。

4.家庭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实验步骤: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
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通过“趣味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在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对于手帕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3号蜡烛点燃后往烧杯中加适量的Na2CO3和稀HCl
4号蜡烛点燃后用嘴吹灭
5号蜡烛点燃后保留不变
现象
熄灭
熄灭
熄灭
熄灭
继续燃烧
原因
清除
可燃物
隔绝空气
隔绝空气
(O2)
降温至着
火点以下
不变
讨论
为什么1、2、3、4的蜡烛会熄灭,而5号依然燃烧?
学生回答:1号蜡烛心被截去后,就分离了可燃物,因此蜡烛熄灭;
2号蜡烛被烧杯罩住后,氧气很快被消耗完了;因此蜡烛熄灭;
设计实验
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学习的兴趣。
探究实验
点燃五支蜡烛,1号蜡烛点燃后截去蜡烛心、2号蜡烛点燃后扣上一个烧杯、3号蜡烛点燃后往烧杯中加适量的Na2CO3和稀HCl、4号蜡烛点燃后用嘴吹灭、5号蜡烛点燃后保留不变。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活动探究:灭火的条件
实验
1号蜡烛点燃后截去蜡烛心
2号蜡烛点燃后扣上一个烧杯
新课讲解
课件展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灭火器”可能是比较常见的。那么灭火器都一样吗?他们的原理都相同吗?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灭火器。
灭火器
灭火器原理
使用范围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1.学生对燃烧现象充满好奇,但对其本质和原理理解不深,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燃烧的奥秘。
2.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灭火设备,但对其种类、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不足,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灭火技能。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设想:通过模拟火场情景,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模拟灭火操作,同时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火情并做出决策。
3.燃烧和灭火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难点,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想:布置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和项目,如家庭火灾预防计划、火场逃生路线设计等,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
4.针对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知水平,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学生在火灾预防和环保意识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特性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燃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的关系。
-重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出燃烧的必要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设想:通过设计系列实验,如不同物质的点燃实验、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等,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深入理解燃烧的本质。
2.灭火的原理和实际操作是另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灭火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重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灭火原理,并能够根据火情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实验教学:利用实验直观性强、趣味性高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第六单元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起点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

具体地说,就是将学生已知的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通过对氢气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乙炔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条件的探究,知道控制燃烧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防火、灭火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分析
难点: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分析
教学准备:木条、A4纸、秒表、酒精灯、火柴、烧杯、坩埚钳、酒精、水
课时:1
课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精品教案

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精品教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爆炸发生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

2.能够区分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等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爆炸发生的条件。

难点:易燃、易爆物相关知识。

三、教学准备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定是物理变化吗?【明确】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大多数化学性爆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

物理爆炸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等,是气体在有限空间内膨胀、压强增大造成的,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性爆炸如火药爆炸、煤矿瓦斯爆炸、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爆炸等,都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爆炸,都有新物质生成,都是化学变化。

【交流讨论】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氧化反应、自燃、燃烧、爆炸,请同学们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总结】讨论、并回答变化。

通过学生先讨论自己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总结,规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过渡】可燃物在一定的空间急剧燃烧就有可能燃烧爆炸,为了预防危险发生,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

【展示】展示图标。

【交流】请同学们说说下面这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的含义。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与易燃物、易爆物有关的图标,那么到底什么是易燃、易爆物呢?【讲述】易燃物:一般指的是那些易燃交流与讨论,认识并说出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让学生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五、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一、爆炸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的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2.了解不同类型的燃烧,如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的特点及区别。
3.学会使用灭火器,掌适的灭火器材。
4.通过实验观察燃烧和灭火现象,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燃烧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我会提出一个关键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控制和灭火呢?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详细讲解燃烧的条件、化学变化以及灭火的原理。
1.燃烧条件:我将阐述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即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这些条件的重要性。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燃烧的条件、化学变化和不同类型的燃烧特点。
3.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和灭火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他们思考灭火原理。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灭火器的种类、适用场景和操作方法。
5.案例分析:分析火灾案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
(一)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特别是不同类型的燃烧特点及区别。
2.灭火原理及灭火器的种类、适用场景和操作方法。
3.学生对火灾危害性的认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操作,加深理解:组织学生进行燃烧和灭火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增强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化学_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一、目标解读1、知道引起爆炸的原因,防范爆炸的方法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识记与燃烧、爆炸的图标学习重点:知道引起爆炸的原因,防范爆炸的方法学习难点:知道引起爆炸的原因,防范爆炸的方法二、夯实基础【温故知新】燃烧的条件分别是:1. 2. 3.下列灭火的措施,分别运用了哪些灭火的原理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木材或纸箱起火时,用水浇灭釜底抽薪【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探究:爆炸的条件1、实验一:火药的爆炸和燃烧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氢气的燃烧和爆炸用排水法收集一塑料瓶的氢气,点燃,观察现象。

用火柴点燃后开始看到,之后看到讨论:为什么刚开始时氢气在小孔处能够安静的燃烧,而片刻后瓶内的氢气就会发生爆炸呢?3、分析现象:氢气从小孔处跑出,点燃后能燃烧是因为氢气具有性,且。

这时瓶内的氢气(燃烧或不燃烧)。

随着氢气的燃烧,瓶内氢气减少而进入,这时瓶内的氢气_________________(燃烧或不燃烧)。

这时我们看到的现象是爆炸。

总结:爆炸的原因:可燃物在内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而引起爆炸。

如:鞭炮燃放、煤气爆炸等。

可燃物既可以是可燃性的,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也可以是可燃的,如面粉、煤粉。

【拓展】1、从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若点燃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可能引起,或爆鸣。

因此使用氢气前必须验纯。

其他可燃性的气体也一样使用前要。

2、爆炸有两种:_____爆炸、_____爆炸,如汽车爆胎属于_____变化。

分析粉尘爆炸试验装置,为什么要用塑料盖盖住罐?鼓入空气的目的是什么?点燃的蜡烛起什么作用?3、阅读“多识一点”了解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4、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记住一些燃烧与爆炸有关的图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学案、准备实验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说明
个案补充
导课
探究新知
归纳总结
实验探究
归纳总结
应用
小结
达标
作业
走进生活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
氧气的接触面积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爆炸的条件
2、防爆的措施
达标练习题
师:列举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如:铁丝
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纯氧中可以燃烧等。
总结知识,提高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知识提升能力
查缺补漏
教学反思
科目
化学
课题
第四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2)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学科组长签字
教案编号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
2、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易燃物和易爆物
3、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促进燃烧的方法、爆炸产生的原因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师:列举生活中爆炸的现象及燃烧与爆炸的图示生:提出解决办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总结防爆的措施
生生互动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生:独立完成并组内解决疑难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乙炔的燃烧有一定的危险,只能通过图片认识现象。
由现象到结论符合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氢气的爆炸初步认识的爆炸发生的条件
师:引导学生观察86活动天地的实验现象
生:观察实验,填写表格
师:引导学生思考两次燃烧现象不同的
原因
生:生生互动总结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促进燃烧同时认识充分与不充分燃烧
师:引导学生思考p87活动天地1、2、4
生:通过组内讨论得出促进燃烧另一的方法
师:演示实验
生:观察实验并结合微观图组内解决88
页的问题
生:生生互动总结爆炸的条件并认识爆炸极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