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专题攻略 第二讲 阅读理解研究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2阅读理解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2阅读理解题Ⅰ、综合问题精讲 :阅读明白得型问题以内容丰富、构思新颖别致、题样多变为特点.知识的覆盖面较大,它能够是阅读课本原文,也能够是设计一个新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明白得其中的内容、方法和思想,然后在把握本质,明白得实质的基础上作出回答.这类问题 的要紧题型有:阅读专门范例,推出一样结论;阅读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阅读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等.这类试题要求考生能透彻明白得课本中的所学内容,善于总结解题规律,并能准确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明白得水平、数学方法的运用水平及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因此,在平常的学习和复习中应透彻明白得所学内容.搞清晰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更要把握在研究知识的过程中表达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Ⅱ、典型例题剖析【例1】(2005,模拟,9分)如图 2-7-1所示,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EFGH 的边长分别为2 2 和2 ,对角线BD 、FH 都在直线l 上,O 1、O 2分别是正方形的中心,线段O 1O 2的长叫做两个正方形的中心距.当中心O 在直线 l 上平移时,正方形 EFH 也随之平移,在平移时正方形EFGH 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1)运算:O 1D=_______,O 2 F=______;(2)当中心O 2在直线 l 上平移到两个正方形只有一个公共点时,中心距O 1 O 2 =_________.(3)随着中心 O 2在直线 l 上的平移,两个正方形的公共点的个数还有哪些变化?并求出相对应的中心距的值或取值范畴.(不必写出运算过程)解:(1)O 1D=2,O 2 F=1;(2)O 1 O 2 =3;(2)当O 1 O 2>3或0≤O 1 O 2<1时,两个正方形无公共点;当O 1 O 2=1时,两个正方形有许多个公共点;当1<O 1 O 2<3时,两个正方形有2个公共点.点拨:本题实际上考查的知识点是“两圆的位置关系”,但形式有所变化.因此,能够再次经历探究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认真分析并总结两圆五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圆心距d 与半径R 和r 的数量关系,五种位置关系要紧由两个因素确定:①公共点的个 数;②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外部依旧内部,按这两个因素为线索来探究位置关系.然后,把这种利用平移实验直观探究方法迁移到研究“两个正方形的位置关系”上来.【例2】(2005,内江,9分)阅读材料,大数学家高斯在上学读书时曾经研究过如此一个问题:1+2+3+…+100=?通过研究,那个问题的一样性结论是1+2+3+…+()121+=n n n ,其中n是正整数。
初中数学九年级中考复习《阅读理解型问题解部分》专题讲解导学教案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型问题解部分一、专题诠释阅读理解型问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中考试题中频频“亮相”,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类问题一般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考查的知识也灵活多样,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新颖数学题.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要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的材料,弄清材料中隐含了什么新的数学知识、结论,或揭示了什么数学规律,或暗示了什么新的解题方法,然后展开联想,将获得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进行迁移,建模应用,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三、考点精讲考点一:阅读试题提供新定义、新定理,解决新问题(2011连云港)某课题研究小组就图形面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他们发现如下结论:(1)有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这条边上的对应高之比;(2)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夹这个角的两边乘积之比;…现请你继续对下面问题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可直接应用上述结论.(S表示面积)问题1:如图1,现有一块三角形纸板ABC,P1,P2三等分边AB,R1,R2三等分边AC.1经探究知=3△S ABC,请证明.A P1P2R1R2BD Q1Q2C图2问题2:若有另一块三角形纸板,可将其与问题1中的拼合成四边形ABCD,如图2,Q1,Q2三等分边DC.请探究与S四边形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3:如图3,P1,P2,P3,P4五等分边AB,Q1,Q2,Q3,Q4五等分边DC.若S四边形ABCD=1,求.问题4:如图4,P1,P2,P3四等分边AB,Q1,Q2,Q3四等分边DC,P1Q1,P2Q2,P3Q3将四边形ABCD分成四个部分,面积分别为S1,S2,S3,S4.请直接写出含有S1,S2,S3,S4的一个等式.A P1P2P3BDS1S2S3S4 Q12Q3C图4【分析】问题 1:由平行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再由相似三角形面积比是对应边的比的平方的 性质可得。
初中数学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初中数学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和技巧1. 阅读理解题的概述初中数学阅读理解是一种常见的数学题型,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材料,理解并回答与其相关的问题。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下是几种解题方法和技巧供参考。
2. 解题方法和技巧2.1. 仔细阅读题目在阅读理解题目之前,学生应该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文字材料。
理解材料的内容和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答问题。
注意关注关键词、数字和重要信息。
2.2. 使用图表和图像辅助理解有些阅读理解题目可能会提供图表和图像来说明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图表和图像,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方法。
将图表和图像与文字材料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2.3. 提炼关键信息在阅读理解题目中,关键信息往往隐藏在文字材料中。
学生需要注意提取和理解这些关键信息,以便解答问题。
关键信息可能包括条件、限制和所需的计算步骤。
2.4. 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解答问题解答阅读理解题目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根据题目的要求,运用合适的数学公式、方法和推理能力来解答问题。
同时,学生需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逻辑的清晰性。
2.5. 实践和练掌握解答阅读理解题目的方法和技巧需要实践和练。
学生可以多做一些相关的练题,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在实践和练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逐渐掌握解答阅读理解题目的技巧。
3. 结语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解答问题,这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仔细阅读题目、使用图表和图像辅助理解、提炼关键信息、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解答问题,并进行实践和练,学生可以提高解答阅读理解题目的能力和水平。
以上是解答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目的方法和技巧,请结合具体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实际应用。
初中数学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超全整理!

初中数学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超全整理!初中数学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阅读理解是数学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并解答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数学题目。
下面是一些初中数学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的超全整理。
1. 仔细阅读题目在回答阅读理解题前,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
注意理解题目的背景信息和问题要求,包括给出的数据、条件和限制等。
只有充分理解题目,才能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2. 把握关键词汇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汇,这些词汇对于理解问题和解答问题非常重要。
关键词汇可能是数学术语、计量单位、运算符号等,需要认真掌握其含义。
对于不理解的词汇,可以在书本或者其他资料中查找解释。
3. 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关键。
根据题目提供的数据和条件,通过分析和推理,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公式或方程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4. 善于利用图表有些阅读理解题会附带图表、图像或者表格,学生可以善于利用这些视觉辅助材料。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问题,获得答案所需的信息。
同时,注意图表中的刻度、单位等细节,避免因为对图表的理解错误而导致答案错误。
5. 多思考、多验证在回答阅读理解题时,多思考多验证是很重要的策略。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利用逻辑推理、数学公式和实际数据等方法进行验证。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验证,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最合适的解答方式。
6. 认真检查答案最后,在完成阅读理解题后,一定要认真检查答案。
检查的目的是避免疏忽和错误,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可以重读题目,重新计算数值,确保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以上是初中数学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的超全整理。
希望这些技巧能够帮助你在数学考试中更好地应对阅读理解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加油!。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二 阅读理解题

专题二阅读理解题专题讲解阅读理解题是近年中考常见题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考察内容,它要求学生根据阅读获得的信息回答问题,提供的阅读材料主要包括: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运用过程,或一个新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或提供新闻背景材料等,考察内容既有基础,又有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等综合素质等。
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阅读材料的实质,把握方法规律,然后甲乙解决。
阅读理解题是近几年考试热点,出现形式多样。
【典型例题】考点1 新知学习型问题新知学习型阅读理解题,是指题目中首先出现一个新知识(通常是新概念新公式),通过阅读题目提供的材料,从中获得新知识,通过对新知识的理解来解决题目提出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便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例1 高斯函数[x],也称为取整函数,即[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
例如:[2.3]=2,[−1.5]=−2.则下列结论:①[−2.1]+[1]=−2;②[x]+[−x]=0;③若[x+1]=3,则x的取值范围是2⩽x<3;④当−1⩽x<1时,[x+1]+[−x+1]的值为0、1、2.其中正确的结论有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考点2 探索归纳型问题这时一类将阅读与探索猜想结合在一起的新型考题,其特点是要求学生从给出的特殊条件中,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出一般规律。
例3 如图,将正n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后,发现旋转前后两图形有另一交点O,连接AO,我们称AO为“叠弦”;再将“叠弦”AO所在的直线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后,交旋转前的图形于点P,连接PO,我们称∠OAB为“叠弦角”,△AOP为“叠弦三角形”.【探究证明】(1)请在图1和图2中选择其中一个证明:“叠弦三角形”(△AOP)是等边三角形;(2)如图2,求证:∠OAB=∠OAE′.【归纳猜想】(3)图1、图2中的“叠弦角”的度数分别为,;(4)图n中,“叠弦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填“是”或“不是”)(5)图n中,“叠弦角”的度数为(用含n的式子表示)例4.如图1,我们把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叫做垂美四边形.(1)概念理解: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问四边形ABCD是垂美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2)性质探究:试探索垂美四边形ABCD两组对边AB,CD与BC,AD之间的数量关系.猜想结论:(要求用文字语言叙述)垂美四边形两组对边的平方和相等.写出证明过程(先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问题解决:如图3,分别以Rt△ACB的直角边AC和斜边AB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CFG和正方形ABDE,连接CE,BG,GE,已知AC=4,AB=5,求GE长.考点3方法模仿型问题方法模仿阅读理解题,是指材料先给出一道题的解答方法,要求模仿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
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总结二:阅读型问题

二轮专题复习2:阅读理解型问题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理解型问题的特点及类型,能够运用阅读理解型问题的解题思路解决有关问题2.通过对各种类型的阅读理解型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文字概括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总结解题规律等能力3.通过富有情趣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激情。
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知识梳理主要题型:(1)阅读特殊范例,推出一般结论(2)阅读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3)阅读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等解题关键: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其中的内容、方法和思想,把握本质,理解实质的基础上作出回答三、典型例题 1、《几何原本》的诞生,标志着几何学已成为一个有着严密理论系统和科学方法的学科,它奠定了现代数学的基础,它是下列哪位数学家的著作 ( ) A 、欧几里得 B 、杨辉 C 、费马 D 、刘徽 2、若自然数n 使得作竖式加法n +(n +1)+(n +2)均不产生进位现象,则称n 为“可连数”,例如32是“可连数”,因为32+33+34不产生进位现象;23不是“可连数”,因为23+24+25产生了进位现象,那么小于200的“可连数”的个数为3、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翰,发送方将明文加密为密文传输给接收方,接收方收到密文后解密还原为明文.己知某种加密规则为:明文a 、b 对应的密文为2a -b 、2a +b.例如,明文1、2对应的密文是-3、4.当接收方收到密文是1、7时,解密得到的明文是 ( ) A .-1,1 B .1,3 C . 3,I D .1,l4、有一个运算程序,可以使:a ⊕b = n (n 为常数)时,得 (a +1)⊕b = n +1, a ⊕(b +1)= n -2现在已知1⊕1 = 2,那么2010⊕2010 =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内任一点(m,n ),规定以下两种变换: ①(,)(,)f m n m n =-,如(2,1)(2,1)f =-; ②(,)(,)g m n m n =-- ,如(2,1)(2,1)g =--.按照以上变换有:()()()3,43,43,4f g f =--=-⎡⎤⎣⎦,那么()3,2g f -⎡⎤⎣⎦等于 A.(3,2) B.(3,-2) C.(-3,2) D.(-3,-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叫做此一次函数的坐标三角形.例如,图中的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 ,y 轴分别交于点A ,B ,则△OAB 为此函数的坐标三角形.(1)求函数y =43-x +3的坐标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2)若函数y =43-x +b (b 为常数)的坐标三角形周长为16, 求此三角形面积.7、我们给出如下定义:若一个四边形中存在相邻两边的平方和等于一条对角线的平方,则称这个四边形为勾股四边形,这两条相邻的边称为这个四边形的勾股边. (1)(2)如图16(1),已知格点(小正方形的顶点)(00)O ,,(30)A ,,(04)B ,,请你画出以格点为顶点,OA OB ,为勾股边且对角线相等的勾股四边形OAMB ;8、阅读后,请回答已知x>0,符号[]x 表示大于或等于x 的最小正整数,如:[0.3]=1,[3.2]=4,[5]=5 … ⑴填空:[21]=____;[6.01]=____;若[x ]=3,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
中考数学复习第二讲《开放探究型问题》经典题型含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第二讲开放探究型问题【要点梳理】开放探究型问题的内涵:所谓开放探究型问题是指已知条件、解题依据、解题方法、问题结论这四项要素中,缺少解题要素两个或两个以上,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判断等探索活动来确定所需求的条件或结论或方法.(1)常规题的结论往往是唯一确定的,而多数开放探究题的结论是不确定或不是唯一的,它是给学生有自由思考的余地和充分展示思想的广阔空间;(2)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可以不拘形式,有时需要发现问题的结论,有时需要尽可能多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则需要指出解题的思路等.对于开放探究型问题,需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猜想,展开发散性思维,充分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经过归纳、类比、联想等推理的手段,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解开放探究题时,常通过确定结论或补全条件,将开放性问题转化为封闭性问题.【学法指导】三个解题方法(1)条件开放型问题:由已知的结论反思题目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即从题目的结论出发,结合图形挖掘条件,逆向追索,逐步探寻,是一种分析型思维方式.它要求解题者善于从问题的结论出发,逆向追索,多途寻因;(2)结论开放型问题:从剖析题意入手,充分捕捉题设信息,通过由因导果,顺向推理或联想、类比、猜测等,从而获得所求的结论;(3)条件和结论都开放型:此类问题没有明确的条件和结论,并且符合条件的结论具有多样性,需将已知的信息集中进行分析,探索问题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特定的条件应该有什么结论,通过这一思维活动得出事物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和一般性.【考点解析】条件开放型问题(2017贵州安顺)如图,DB∥AC,且DB=AC,E是AC的中点,(1)求证:BC=DE;(2)连接AD、BE,若要使四边形DBEA是矩形,则给△ABC添加什么条件,为什么?【考点】LC:矩形的判定;L7: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1)要证明BC=DE,只要证四边形BCED是平行四边形.通过给出的已知条件便可.(2)矩形的判定方法有多种,可选择利用“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来解决.【解答】(1)证明:∵E是AC中点,∴EC=AC.∵DB=AC,∴DB∥EC.又∵DB∥EC,∴四边形DBCE是平行四边形.∴BC=DE.(2)添加AB=BC.( 5分)理由:∵DB AE,∴四边形DBEA是平行四边形.∵BC=DE,AB=BC,∴AB=DE.∴▭ADBE是矩形.结论开放型问题(2017广西河池)(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 上,AE⊥BF于点M,求证:AE=BF;(2)如图2,将(1)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矩形ABCD,AB=2,BC=3,AE ⊥BF于点M,探究AE与BF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考点】S9: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LE:正方形的性质.【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BC与∠C的关系,AB与BC的关系,根据两直线垂直,可得∠AMB的度数,根据直角三角形锐角的关系,可得∠ABM与∠BAM的关系,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BAM与∠CBF的关系,根据ASA,可得△ABE≌△BC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答案;(2)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ABC=∠C,由余角的性质得到∠BAM=∠CBF,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C=∠C,AB=BC.∵AE⊥BF,∴∠AMB=∠BAM+∠ABM=90°,∵∠ABM+∠CBF=90°,∴∠BAM=∠CBF.在△ABE和△BCF中,,∴△ABE≌△BCF(ASA),∴AE=BF;(2)解:AB=BC,理由:∵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C,∵AE⊥BF,∴∠AMB=∠BAM+∠ABM=90°,∵∠ABM+∠CBF=90°,∴∠BAM=∠CBF,∴△ABE∽△BCF,∴=,∴AB=BC.存在开放型问题(2017广东)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四边形ABCO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是A(0,2)和C(2,0),点D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不与A,C重合),连结BD,作DE⊥DB,交x轴于点E,以线段DE,DB为邻边作矩形BDEF.(1)填空:点B的坐标为(2,2);(2)是否存在这样的点D,使得△DEC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AD 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①求证: =;②设AD=x,矩形BDE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可利用①的结论),并求出y的最小值.【考点】SO:相似形综合题.【分析】(1)求出AB、BC的长即可解决问题;(2)存在.连接BE,取BE的中点K,连接DK、KC.首先证明B、D、E、C 四点共圆,可得∠DBC=∠DCE,∠EDC=∠EBC,由tan∠ACO==,推出∠ACO=30°,∠ACD=60°由△DEC是等腰三角形,观察图象可知,只有ED=EC,推出∠DBC=∠DCE=∠EDC=∠EBC=30°,推出∠DBC=∠BCD=60°,可得△DBC是等边三角形,推出DC=BC=2,由此即可解决问题;(3)①由(2)可知,B、D、E、C四点共圆,推出∠DBC=∠DCE=30°,由此即可解决问题;②作DH⊥AB于H.想办法用x表示BD、DE的长,构建二次函数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四边形AOCB是矩形,∴BC=OA=2,OC=AB=2,∠BCO=∠BAO=90°,∴B(2,2).故答案为(2,2).(2)存在.理由如下:连接BE,取BE的中点K,连接DK、KC.∵∠BDE=∠BCE=90°,∴KD=KB=KE=KC,∴B、D、E、C四点共圆,∴∠DBC=∠DCE,∠EDC=∠EBC,∵tan∠ACO==,∴∠ACO=30°,∠ACB=60°①如图1中,△DEC是等腰三角形,观察图象可知,只有ED=EC,∴∠DBC=∠DCE=∠EDC=∠EBC=30°,∴∠DBC=∠BCD=60°,∴△DBC是等边三角形,∴DC=BC=2,在Rt△AOC中,∵∠ACO=30°,OA=2,∴AC=2AO=4,∴AD=AC﹣CD=4﹣2=2.∴当AD=2时,△DEC是等腰三角形.②如图2中,∵△DCE是等腰三角形,易知CD=CE,∠DBC=∠DEC=∠CDE=15°,∴∠ABD=∠ADB=75°,∴AB=AD=2,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D的值为2或2.(3)①由(2)可知,B、D、E、C四点共圆,∴∠DBC=∠DCE=30°,∴tan∠DBE=,∴=.②如图2中,作DH⊥AB于H.在Rt△ADH中,∵AD=x,∠DAH=∠ACO=30°,∴DH=AD=x,AH==x,∴BH=2﹣x,在Rt△BDH中,BD==,∴DE=BD=•,∴矩形BDEF的面积为y= []2=(x2﹣6x+12),即y=x2﹣2x+4,∴y=(x﹣3)2+,∵>0,∴x=3时,y有最小值.综合开放型问题(2017山东泰安)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AC,AD⊥AC,E 是AB的中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1)若ED⊥EF,求证:ED=EF;(2)在(1)的条件下,若DC的延长线与FB交于点P,试判定四边形ACPE 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请先补全图形,再解答);(3)若ED=EF,ED与EF垂直吗?若垂直给出证明.【考点】LO:四边形综合题.【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想知道的AD=AC,AD⊥AC,连接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F=AD,等量代换得到AC=CF,于是得到CP=AB=AE,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四边形ACPE为平行四边形;(3)过E作EM⊥DA交DA的延长线于M,过E作EN⊥FC交FC的延长线于N,证得△AME≌△CNE,△ADE≌△CF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1)证明:在▱ABCD中,∵AD=AC,AD⊥AC,∴AC=BC,AC⊥BC,连接CE,∵E是AB的中点,∴AE=EC,CE⊥AB,∴∠ACE=∠BCE=45°,∴∠ECF=∠EAD=135°,∵ED⊥EF,∴∠CEF=∠AED=90°﹣∠CED,在△CEF和△AED中,,∴△CEF≌△AED,∴ED=EF;(2)解:由(1)知△CEF≌△AED,CF=AD,∵AD=AC,∴AC=CF,∵DP∥AB,∴FP=PB,∴CP=AB=AE,∴四边形ACPE为平行四边形;(3)解:垂直,理由:过E作EM⊥DA交DA的延长线于M,过E作EN⊥FC交FC的延长线于N,在△AME与△CNE中,,∴△AME≌△CNE,∴∠ADE=∠CFE,在△ADE与△CFE中,,∴△ADE≌△CFE,∴∠DEA=∠FEC,∵∠DEA+∠DEC=90°,∴∠CEF+∠DEC=90°,∴∠DEF=90°,∴ED⊥EF.【真题训练】训练一:(2017日照)如图,已知BA=AE=DC,AD=EC,CE⊥AE,垂足为E.(1)求证:△DCA≌△EAC;(2)只需添加一个条件,即AD=BC(答案不唯一),可使四边形ABCD 为矩形.请加以证明.训练二:(2017湖北荆州)如图,在矩形ABCD中,连接对角线AC、BD,将△ABC沿BC方向平移,使点B移到点C,得到△DCE.(1)求证:△ACD≌△EDC;(2)请探究△B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训练三:如图,在△ABC中,∠ACB=90°,点D,E分别是边BC,AB上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至点F,使EF=2DF,连接CE、AF.(1)证明:AF=CE;(2)当∠B=30°时,试判断四边形A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训练四:(2017广东)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四边形ABCO 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是A(0,2)和C(2,0),点D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不与A,C重合),连结BD,作DE⊥DB,交x轴于点E,以线段DE,DB 为邻边作矩形BDEF.(1)填空:点B的坐标为(2,2);(2)是否存在这样的点D,使得△DEC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AD 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①求证: =;②设AD=x,矩形BDE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可利用①的结论),并求出y的最小值.训练五:(2017•黑龙江)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如图1:则有AC=BD,AC⊥BD.旋转图1中的Rt△COD到图2所示的位置,AC′与BD′有什么关系?(直接写出)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旋转Rt△COD至图3所示的位置,AC′与BD′又有什么关系?写出结论并证明.参考答案:训练一:(2017日照)如图,已知BA=AE=DC,AD=EC,CE⊥AE,垂足为E.(1)求证:△DCA≌△EAC;(2)只需添加一个条件,即AD=BC(答案不唯一),可使四边形ABCD 为矩形.请加以证明.【考点】LC:矩形的判定;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1)由SSS证明△DCA≌△EAC即可;(2)先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90°,即可得出结论.【解答】(1)证明:在△DCA和△EAC中,,∴△DCA≌△EAC(SSS);(2)解:添加AD=BC,可使四边形ABCD为矩形;理由如下:∵AB=DC,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CE⊥AE,∴∠E=90°,由(1)得:△DCA≌△EAC,∴∠D=∠E=90°,∴四边形ABCD为矩形;故答案为:AD=BC(答案不唯一).训练二:(2017湖北荆州)如图,在矩形ABCD中,连接对角线AC、BD,将△ABC沿BC方向平移,使点B移到点C,得到△DCE.(1)求证:△ACD≌△EDC;(2)请探究△B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考点】LB:矩形的性质;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Q2:平移的性质.【分析】(1)由矩形的性质得出AB=DC,AC=BD,AD=BC,∠ADC=∠ABC=90°,由平移的性质得:DE=AC,CE=BC,∠DCE=∠ABC=90°,DC=AB,得出AD=EC,由SAS即可得出结论;(2)由AC=BD,DE=AC,得出BD=DE即可.【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AB=DC,AC=BD,AD=BC,∠ADC=∠ABC=90°,由平移的性质得:DE=AC,CE=BC,∠DCE=∠ABC=90°,DC=AB,∴AD=EC,在△ACD和△EDC中,,∴△ACD≌△EDC(SAS);(2)解:△BDE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AC=BD,DE=AC,∴BD=DE,∴△BDE是等腰三角形.训练三:如图,在△ABC中,∠ACB=90°,点D,E分别是边BC,AB上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至点F,使EF=2DF,连接CE、AF.(1)证明:AF=CE;(2)当∠B=30°时,试判断四边形A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考点】L9:菱形的判定;KX:三角形中位线定理;L7: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1)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出DE∥AC,AC=2DE,求出EF∥AC,EF=AC,得出四边形ACEF是平行四边形,即可得出AF=CE;(2)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AC=60°,AC=AB=AE,证出△AE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CE,即可得出结论.【解答】(1)证明:∵点D,E分别是边BC,AB上的中点,∴DE∥AC,AC=2DE,∵EF=2DE,∴EF∥AC,EF=AC,∴四边形ACEF是平行四边形,∴AF=CE;(2)解:当∠B=30°时,四边形ACEF是菱形;理由如下:∵∠ACB=90°,∠B=30°,∴∠BAC=60°,AC=AB=AE,∴△AEC是等边三角形,∴AC=CE,又∵四边形ACE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CEF是菱形.训练四:(2017广东)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四边形ABCO 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是A(0,2)和C(2,0),点D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不与A,C重合),连结BD,作DE⊥DB,交x轴于点E,以线段DE,DB 为邻边作矩形BDEF.(1)填空:点B的坐标为(2,2);(2)是否存在这样的点D,使得△DEC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AD 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①求证: =;②设AD=x,矩形BDE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可利用①的结论),并求出y的最小值.【考点】SO:相似形综合题.【分析】(1)求出AB、BC的长即可解决问题;(2)存在.连接BE,取BE的中点K,连接DK、KC.首先证明B、D、E、C 四点共圆,可得∠DBC=∠DCE,∠EDC=∠EBC,由tan∠ACO==,推出∠ACO=30°,∠ACD=60°由△DEC是等腰三角形,观察图象可知,只有ED=EC,推出∠DBC=∠DCE=∠EDC=∠EBC=30°,推出∠DBC=∠BCD=60°,可得△DBC是等边三角形,推出DC=BC=2,由此即可解决问题;(3)①由(2)可知,B、D、E、C四点共圆,推出∠DBC=∠DCE=30°,由此即可解决问题;②作DH⊥AB于H.想办法用x表示BD、DE的长,构建二次函数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四边形AOCB是矩形,∴BC=OA=2,OC=AB=2,∠BCO=∠BAO=90°,∴B(2,2).故答案为(2,2).(2)存在.理由如下:连接BE,取BE的中点K,连接DK、KC.∵∠BDE=∠BCE=90°,∴KD=KB=KE=KC,∴B、D、E、C四点共圆,∴∠DBC=∠DCE,∠EDC=∠EBC,∵tan∠ACO==,∴∠ACO=30°,∠ACB=60°①如图1中,△DEC是等腰三角形,观察图象可知,只有ED=EC,∴∠DBC=∠DCE=∠EDC=∠EBC=30°,∴∠DBC=∠BCD=60°,∴△DBC是等边三角形,∴DC=BC=2,在Rt△AOC中,∵∠ACO=30°,OA=2,∴AC=2AO=4,∴AD=AC﹣CD=4﹣2=2.∴当AD=2时,△DEC是等腰三角形.②如图2中,∵△DCE是等腰三角形,易知CD=CE,∠DBC=∠DEC=∠CDE=15°,∴∠ABD=∠ADB=75°,∴AB=AD=2,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D的值为2或2.(3)①由(2)可知,B、D、E、C四点共圆,∴∠DBC=∠DCE=30°,∴tan∠DBE=,∴=.②如图2中,作DH⊥AB于H.在Rt△ADH中,∵AD=x,∠DAH=∠ACO=30°,∴DH=AD=x,AH==x,∴BH=2﹣x,在Rt△BDH中,BD==,∴DE=BD=•,∴矩形BDEF的面积为y= []2=(x2﹣6x+12),即y=x2﹣2x+4,∴y=(x﹣3)2+,∵>0,∴x=3时,y有最小值.训练五:(2017•黑龙江)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如图1:则有AC=BD,AC⊥BD.旋转图1中的Rt△COD到图2所示的位置,AC′与BD′有什么关系?(直接写出)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旋转Rt△COD至图3所示的位置,AC′与BD′又有什么关系?写出结论并证明.【考点】LE:正方形的性质;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L8:菱形的性质;R2:旋转的性质.【分析】图2:根据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得到AO=OC,BO=OD,AC⊥BD,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OD′=OD,OC′=OC,∠D′OD=∠C′OC,等量代换得到AO=BO,OC′=OD′,∠AOC′=∠BO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D′,∠OAC′=∠OBD′,于是得到结论;图3:根据四边形ABCD是菱形,得到AC⊥BD,AO=CO,BO=DO,求得OB=√3OA,OD=√3OC,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OD′=OD,OC′=OC,∠D′OD=∠C′OC,求得OD′=√3OC′,∠AOC′=∠BO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D′=√3AC′,于是得到结论.【解答】解:图2结论:AC′=BD′,AC′⊥BD′,理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O=OC,BO=OD,AC⊥BD,∵将Rt△COD旋转得到Rt△C′OD′,∴OD′=OD,OC′=OC,∠D′OD=∠C′OC,∴AO=BO,OC′=OD′,∠AOC′=∠BOD′,在△AOC′与△BOD′中,{AO=BO∠AOC′=∠BOD′OC′=OD′,∴△AOC′≌△BOD′,∴AC′=BD′,∠OAC′=∠OBD′,∵∠AO′D′=∠BO′O,∠O′BO+∠BO′O=90°,∴∠O′AC′+∠AO′D′=90°,∴AC′⊥BD′;图3结论:BD′=√3AC′,AC′⊥BD’理由:∵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AO=CO,BO=DO,∵∠ABC=60°,∴∠ABO=30°,∴OB=√3OA,OD=√3OC,∵将Rt△COD旋转得到Rt△C′OD′,∴OD′=OD,OC′=OC,∠D′OD=∠C′OC,∴OD′=√3OC′,∠AOC′=∠BOD′,∴OBOA =OD′OC′=√3,∴△AOC′∽△BOD′,∴BD′AC′=OBOA=√3,∠OAC′=∠OBD′,∴BD′=√3AC′,∵∠AO′D′=∠BO′O,∠O′BO+∠BO′O=90°,∴∠O′AC′+∠AO′D′=90°,∴AC′⊥BD′.【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旋转的性质,正确的识别图形是解题的关键.。
中考数学复习攻略 专题2 阅读理解与类比推理(含答案)

专题二 阅读理解与类比推理两类事物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当我们了解其中一类事物的某些属性后,往往可去认识、猜测另一类事物是否也有类似的属性,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称作类比.类比和归纳一样,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阅读理解型问题一般篇幅比较长,由“阅读”和“问题”两部分构成,其阅读部分往往为考生提供一段自学材料,其内容多以“定义一个新概念(法则),或展示一个解题过程,或给出一种新颖的解题方法”为主.阅读理解型问题按解题方法不同在百色中考考查的题型可能有:(1)新定义概念或法则;(2)新知模仿;(3)迁移探究与应用.解答阅读理解型问题的基本模式:阅读→理解→应用,即重点是阅读,难点是理解,关键是应用.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阅读给定材料,提取有用信息;(2)分析、归纳信息,建立数学模型;(3)解决数学模型,回顾检查.在解题过程中要避免以下几个问题:(1)缺乏仔细审题意识,审题片面;(2)受思维定式影响,用“想当然”代替现实的片面意识;(3)忽略题中关键词语、条件,理解题意有偏差;(4)缺乏回顾反思意识.中考重难点突破新定义概念或法则新定义概念或法则类以纯文字、符号或图形的形式定义一种全新的概念、公式或法则等,解答时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解答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要善于挖掘定义的内涵和本质,要能够用已学的知识对新定义进行合理解释,进而将陌生的定义转化为熟悉的已学知识去理解和解答.【例1】对于两个非零实数x ,y ,定义一种新的运算:x *y =a x +by.若1*(-1)=2,则(-2)*2的值是__-1__.【解析】所给新定义的运算中,有a ,b 两个字母,而题中只给了1*(-1)=2一个条件,就不能把a ,b 两个值都求出来,但能求得a 与b 的数量关系,将a 与b 的数量等式代入到(-2)*2中即可得出结果.【例2】对于实数a ,b ,我们定义符号max{a ,b }的意义为:当a ≥b 时,max{a ,b }=a ;当a <b 时,max{a ,b }=b .例如,max{4,-2}=4,max{3,3}=3.若关于x 的函数为y =max{x +3,-x +1},则该函数的最小值是( B )A .0B .2C .3D .4【解析】可分x ≥-1和x <-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x +3≥-x +1,即x ≥-1时,y =x +3,此时y 最小值=2;②当x +3<-x +1,即x <-1时,y =-x +1,此时y >2.∴y 最小值=2.也可以通过图象很直观地求出最小值(如图,该函数图象为实线部分),即为直线y =x +3与直线y =-x +1的交点的纵坐标.1.(2021·包头中考)定义新运算“⊗”,规定:a ⊗b =a -2b .若关于x 的不等式x ⊗m >3的解集为x >-1,则m 的值是( B )A .-1B .-2C .1D .2 2.(2018·百色中考)对任意实数a ,b 定义运算“∅”:a ∅b =⎩⎪⎨⎪⎧a (a >b ),b (a ≤b ), 则函数y =x 2∅(2-x )的最小值是( C )A .-1B .0C .1D .4新知模仿新知模仿类以范例的形式给出,并在求解的过程中暗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再以此为载体设置类似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是类比、模仿和转化,主要是通过对数学公式、法则、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准确掌握,运用其进行解答问题.【例3】(2017·百色中考)阅读理解: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2x 2-x -3的方法. (1)二次项系数2=1×2;(2)常数项-3=-1×3=1×(-3),验算:“交叉相乘之和”;(3)发现第③个“交叉相乘之和”的结果1×(-3)+2×1=-1,等于一次项系数-1. 即(x +1)(2x -3)=2x 2-3x +2x -3=2x 2-x -3,则2x 2-x -3=(x +1)(2x -3).像这样,通过十字交叉线帮助,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仿照以上方法,分解因式:3x 2+5x -12=__(x +3)(3x -4)__.【解析】如图,验算:1×(-4)+3×3=5,根据“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得出3x 2+5x -12=(x +3)(3x -4)即可.3.(2019·百色中考)阅读理解:已知两点M (x 1,y 1),N (x 2,y 2),则线段MN 的中点K (x ,y )的坐标公式为:x =x 1+x 22 ,y =y 1+y 22.如图,已知点O 为坐标原点,点A (-3,0),⊙O 经过点A ,点B 为弦P A 的中点.若点P (a ,b ),则有a ,b 满足等式:a 2+b 2=9.设B (m ,n ),则m ,n 满足的等式是( D )A .m 2+n 2=9B .⎝⎛⎭⎫m -32 2+⎝⎛⎭⎫n 2 2=9 C .(2m +3)2+(2n )2=3 D .(2m +3)2+4n 2=9 迁移探究与应用迁移探究与应用类,即阅读新问题并运用新知识探究问题或解决问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其内容,理解其实质,把握其方法、规律,然后加以解决.【例4】(2018·百色一模)材料:对于式子2+31+x 2,利用换元法,令t =1+x2,y =3t .则由于t =1+x 2≥1,所以反比例函数y =3t 有最大值,且为3.因此分式2+31+x 2的最大值为5.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当x 的值变化时,分式x 2-2x +6x 2-2x +3的最大(或最小)值为__2.5__.【解析】根据题意将分式变形,即可确定出最大值或最小值.4.在Rt △ABC 中,以下是小亮探究a sin A 与bsin B之间关系的方法(如图①):∵sin A =a c ,sin B =b c ,∴c =a sin A ,c =bsin B .∴a sin A =b sin B. 根据你掌握的三角函数知识,在图②的锐角△ABC 中,探究 a sin A ,b sin B ,c sin C 之间的大小关系是__a sin A=b sin B =csin C __(用“>”“<”或“=”连起来). 5.(2021·广东中考)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秦九韶曾提出利用三角形的三边求面积的公式,此公式与古希腊几何学家海伦提出的公式如出一辙,即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记p =a +b +c2,则其面积S =p (p -a )(p -b )(p -c ) .这个公式也被称为海伦-秦九韶公式.若p =5,c =4,则此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为( C )A .5B .4C .25D .5中考专题过关1.(2021·张家界中考)对于实数a ,b 定义运算“☆”如下:a ☆b =ab 2-ab ,例如3☆2=3×22-3×2=6,则方程1☆x =2的根的情况为(D)A .没有实数根B .只有一个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D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我们根据指数运算,得出了一种新的运算,如下表是两种运算对应关系的一组实例.指数运算 21=2 22=4 23=8 … 新运算 log 22=1 log 24=2 log 28=3 … 指数运算 31=3 32=9 33=27 … 新运算 log 33=1 log 39=2 log 327=3 …①log 216=4;②log 525=5;③log 212=-1.其中正确的是( B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3.(2021·甘肃中考)对于任意的有理数a ,b ,如果满足a 2 +b 3 =a +b2+3,那么我们称这一对数a ,b 为“相随数对”,记为(a ,b ).若(m ,n )是“相随数对”,则3m +2[3m +(2n -1)]等于( A )A .-2B .-1C .2D .3 4.(2020·百色二模)阅读材料: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P (x 0,y 0)到直线Ax +By +C =0的距离公式为:d =|Ax 0+By 0+C |A 2+B 2.例如,求点P (1,3)到直线4x +3y -3=0的距离.解:由直线4x +3y -3=0知,A =4,B =3,C =-3,∴点P (1,3)到直线4x +3y -3=0的距离为d =|4×1+3×3-3|42+32=2.根据以上材料,求点P 1(0,2)到直线y =512 x -16的距离为____2__. 5.先阅读理解下面的例题,再按要求解答下列问题: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 2-4>0.解:不等式x 2-4>0可化为 (x +2)(x -2)>0.由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得 ①⎩⎪⎨⎪⎧x +2>0,x -2>0 或②⎩⎪⎨⎪⎧x +2<0,x -2<0.解不等式组①,得x >2;解不等式组②,得x <-2.∴(x +2)(x -2)>0的解集为x >2或x <-2,即x 2-4>0的解集为x >2或x <-2. (1)一元二次不等式x 2-16>0的解集为__x >4或x <-4__;(2)分式不等式x -1x -3>0的解集为__x >3或x <1__.6.阅读下列运算过程: 13 =33×3 =33 , 25 =255×5 =255 ,12+1 =1×(2-1)(2+1)(2-1)=2-12-1 =2 -1,13-2 =1×(3+2)(3-2)(3+2)=3+23-2 =3 +2 .数学上将这种把分母的根号去掉的过程称作“分母有理化”.通过分母有理化,可以把不是最简的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请参考上述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化简:26 =__63 __,25-3 =,1n +1+n=;(2)计算:11+3 +13+5 +15+7 +…+12 021+ 2 023=___ 2 023-12 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攻略第二讲阅读理解研究【专题解析】阅读理解问题是通过阅读材料,理解其实质,揭示其方法规律从而解决新问题.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这类题目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方法点拨】该类问题一般是提供一定的材料或介绍一个概念或给出一种解法等,让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获得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用于解决后面的问题.基本思路是“阅读→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类型突破】类型一:新定义学习型(2017•黄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标准”的矩形,如我们的课本封面、A4的打印纸等,其实这些矩形的长与宽之比都为:1,我们不妨就把这样的矩形称为“标准矩形”,在“标准矩形”ABCD中,P为DC边上一定点,且CP=BC,如图所示.(1)如图①,求证:BA=BP;(2)如图②,点Q在DC上,且DQ=CP,若G为BC边上一动点,当△AGQ的周长最小时,求的值;(3)如图③,已知AD=1,在(2)的条件下,连接AG并延长交DC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BF,T为BF的中点,M、N分别为线段PF与AB上的动点,且始终保持PM=BN,请证明:△MNT的面积S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考点】SO:相似形综合题.【分析】(1)如图①中,设AD=BC=a,则AB=CD=a.通过计算得出AB=BP=a,由此即可证明;(2)如图②中,作Q关于BC的对称点Q′,连接AQ′交BC于G,此时△AQG 的周长最小.设AD=BC=QD=a,则AB=CD=a,可得CQ=CQ′=a﹣a,由CQ′∥AB,推出===;=•TH•CK+•TH•BK=HT•(3)如图③中,作TH∥AB交NM于H,交BC于K.由S△MNT(KC+KB)=HT•BC=HT,利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求出HT即可解决问题;【解答】(1)证明:如图①中,设AD=BC=a,则AB=CD=a.∵四边形ABCD是矩形,∴∠C=90°,∵PC=AD=BC=a,∴PB==a,∴BA=BP.(2)解:如图②中,作Q关于BC的对称点Q′,连接AQ′交BC于G,此时△AQG的周长最小.设AD=BC=QD=a,则AB=CD=a,∴CQ=CQ′=a﹣a,∵CQ′∥AB,∴===.(3)证明:如图③中,作TH ∥AB 交NM 于H ,交BC 于K .由(2)可知,AD=BC=1,AB=CD=,DP=CF=﹣1,∵S △MNT =•TH•CK +•TH•BK=HT•(KC+KB )=HT•BC=HT , ∵TH ∥AB ∥FM ,TF=TB , ∴HM=HN , ∴HT=(FM+BN ), ∵BN=PM ,∴HT=(FM+PM )=PF=•(1+﹣1)=,∴S △MNT =HT==定值.【点评】本题考查相似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勾股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梯形的中位线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 变式练习:(2017•温州)我们把1,1,2,3,5,8,13,21,…这组数称为斐波那契数列,为了进一步研究,依次以这列数为半径作90°圆弧P 1P 2 ,P 2P 3 ,P 3P 4 ,…得到斐波那契螺旋线,然后顺次连结P 1P 2,P 2P 3,P 3P 4,…得到螺旋折线(如图),已知点P 1(0,1),P 2(﹣1,0),P 3(0,﹣1),则该折线上的点P 9的坐标为( )A .(﹣6,24)B .(﹣6,25)C .(﹣5,24)D .(﹣5,25) 【考点】D2:规律型:点的坐标. 【专题】17 :推理填空题.【分析】观察图象,推出P 9的位置,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由题意,P 5在P 2的正上方,推出P 9在P 6的正上方,且到P 6的距离=21+5=26,所以P 9的坐标为(﹣6,25),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规律型:点的坐标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确定P 9的位置.类型二:新运算应用型 (2017•安徽)【阅读理解】 我们知道,1+2+3+…+n=n (n +1)2,那么12+22+32+…+n 2结果等于多少呢?在图1所示三角形数阵中,第1行圆圈中的数为1,即12,第2行两个圆圈中数的和为2+2,即22,…;第n 行n 个圆圈中数的和为n +n +⋯+n ︸n 个n,即n 2,这样,该三角形数阵中共有n (n +1)2个圆圈,所有圆圈中数的和为12+22+32+…+n 2.【规律探究】将三角形数阵经两次旋转可得如图2所示的三角形数阵,观察这三个三角形数阵各行同一位置圆圈中的数(如第n ﹣1行的第一个圆圈中的数分别为n ﹣1,2,n ),发现每个位置上三个圆圈中数的和均为 2n+1 ,由此可得,这三个三角形数阵所有圆圈中数的总和为3(12+22+32+…+n 2)=n (n +1)(2n +1)2,因此,12+22+32+…+n 2=n (n +1)(2n +1)6.【解决问题】 根据以上发现,计算:12+22+32+⋯+201721+2+3+⋯+2017的结果为 1345 .【考点】37: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分析】【规律探究】将同一位置圆圈中的数相加即可,所有圈中的数的和应等于同一位置圆圈中的数的和乘以圆圈个数,据此可得,每个三角形数阵和即为三个三角形数阵和的13,从而得出答案; 【解决问题】运用以上结论,将原式变形为16×2017×(2017+1)×(2×2017+1)1×2017×(2017+1),化简计算即可得.【解答】解:【规律探究】由题意知,每个位置上三个圆圈中数的和均为n ﹣1+2+n=2n+1, 由此可得,这三个三角形数阵所有圆圈中数的总和为: 3(12+22+32+…+n 2)=(2n+1)³(1+2+3+…+n )=(2n+1)³n (n +1)2,因此,12+22+32+…+n 2=n (2n +1)(n +1)6;故答案为:2n+1,n (n +1)(2n +1)2,n (n +1)(2n +1)6;【解决问题】 原式=16×2017×(2017+1)×(2×2017+1)12×2017×(2017+1)=13³(2017³2+1)=1345,故答案为:134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数字的变化类,阅读材料、理解数列求和的具体方法得出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练习:(2017内蒙古赤峰)如图1,在△ABC 中,设∠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过点A 作AD ⊥BC ,垂足为D ,会有sin ∠C=,则S △ABC =BC ³AD=³BC ³ACsin ∠C=absin ∠C , 即S △ABC =absin ∠C 同理S △ABC =bcsin ∠A S △ABC =acsin ∠B通过推理还可以得到另一个表达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定理﹣余弦定理: 如图2,在△ABC 中,若∠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则 a 2=b 2+c 2﹣2bccos ∠A b 2=a 2+c 2﹣2accos ∠B c 2=a 2+b 2﹣2abcos ∠C用上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和余弦定理解决问题:(1)如图3,在△DEF 中,∠F=60°,∠D 、∠E 的对边分别是3和8.求S △DEF 和DE 2.解:S △DEF =EF ³DFsin ∠F= 6;DE 2=EF 2+DF 2﹣2EF ³DFcos ∠F= 49 .(2)如图4,在△ABC 中,已知AC >BC ,∠C=60°,△ABC'、△BCA'、△ACB'分别是以AB 、BC 、AC 为边长的等边三角形,设△ABC 、△ABC'、△BCA'、△ACB'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S 4,求证:S 1+S 2=S 3+S 4.【考点】KY:三角形综合题.【分析】(1)直接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即可得出结论;(2)方法1、利用正弦定理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再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方法2、先用正弦定理得出S1,S2,S3,S4,最后用余弦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在△DEF中,∠F=60°,∠D、∠E的对边分别是3和8,∴EF=3,DF=8,∴S△DEF=EF³DFsin∠F=³3³8³sin60°=6,DE2=EF2+DF2﹣2EF³DFcos∠F=32+82﹣2³3³8³cos60°=49,故答案为:6,49;(2)证明:方法1,∵∠ACB=60°,∴AB2=AC2+BC2﹣2AC•BCcos60°=AC2+BC2﹣AC•BC,两边同时乘以sin60°得, AB2sin60°=AC2sin60°+BC2sin60°﹣AC•BCsin60°,∵△ABC',△BCA',△ACB'是等边三角形,∴S1=AC•BCsin60°,S2=AB2sin60°,S3=BC2sin60°,S4=AC2sin60°,∴S2=S4+S3﹣S1,∴S1+S2=S3+S4,方法2、令∠A,∠B,∠C的对边分别为a,b,c,∴S1=absin∠C=absin60°=ab∵△ABC',△BCA',△ACB'是等边三角形,∴S2=c•c•sin60°=c2,S3=a•a•sin60°=a2,S4=b•b•sin60°=b2,∴S1+S2=(ab+c2),S3+S4=(a2+b2),∵c2=a2+b2﹣2ab•cos∠C=a2+b2﹣2ab•cos60°,∴a2+b2=c2+ab,∴S1+S2=S3+S4.类型三:新方法展示型(2017广西百色)阅读理解: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2x2﹣x﹣3的方法.(1)二次项系数2=1³2;(2)常数项﹣3=﹣1³3=1³(﹣3),验算:“交叉相乘之和”;1³3+2³(﹣1)=1 1³(﹣1)+2³3=5 1³(﹣3)+2³1=﹣1 1³1+2³(﹣3)=﹣5(3)发现第③个“交叉相乘之和”的结果1³(﹣3)+2³1=﹣1,等于一次项系数﹣1.即:(x+1)(2x﹣3)=2x2﹣3x+2x﹣3=2x2﹣x﹣3,则2x2﹣x﹣3=(x+1)(2x﹣3).像这样,通过十字交叉线帮助,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仿照以上方法,分解因式:3x2+5x﹣12= (x+3)(3x﹣4).【考点】57: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等.【分析】根据“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得出3x2+5x﹣12=(x+3)(3x﹣4)即可.【解答】解:3x2+5x﹣12=(x+3)(3x﹣4).故答案为:(x+3)(3x﹣4)变式练习:(2017深圳)阅读理解:引入新数i,新数i满足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已知i2=﹣1,那么(1+i)•(1﹣i)= 2 .【考点】4F:平方差公式;2C:实数的运算.【分析】根据定义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原式=1﹣i2=1﹣(﹣1)=2故答案为:2【变式训练】(2017张家界)阅读理解题: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记为i2=﹣1,这个数i叫做虚数单位,把形如a+bi(a,b为实数)的数叫做复数,其中a叫这个复数的实部,b叫做这个复数的虚部,它的加、减,乘法运算与整式的加、减、乘法运算类似.例如计算:(2﹣i)+(5+3i)=(2+5)+(﹣1+3)i=7+2i;(1+i)³(2﹣i)=1³2﹣i+2³i﹣i2=2+(﹣1+2)i+1=3+i;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填空:i3= ﹣i ,i4= 1 ;(2)计算:(1+i)³(3﹣4i);(3)计算:i+i2+i3+ (i2017)【考点】2C:实数的运算.【分析】(1)把i2=﹣1代入求出即可;(2)根据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再把i2=﹣1代入求出即可;(3)先根据复数的定义计算,再合并即可求解.【解答】解:(1)i3=i2•i=﹣i,i4=(i2)2=(﹣1)2=1.故答案为:﹣i,1;(2)(1+i)³(3﹣4i)=3﹣4i+3i﹣4i2=3﹣i+4=7﹣i;(3)i+i2+i3+…+i2017=i﹣1﹣i+1+…+i =i.【提高巩固】1.2017湖南岳阳)已知点A在函数y1=﹣(x>0)的图象上,点B在直线y2=kx+1+k(k为常数,且k≥0)上.若A,B两点关于原点对称,则称点A,B为函数y1,y2图象上的一对“友好点”.请问这两个函数图象上的“友好点”对数的情况为()A.有1对或2对B.只有1对C.只有2对D.有2对或3对【分析】根据“友好点”的定义知,函数y1图象上点A(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B(a,﹣)一定位于直线y2上,即方程ka2﹣(k+1)a+1=0 有解,整理方程得(a﹣1)(ka﹣1)=0,据此可得答案.【解答】解:设A(a,﹣),由题意知,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B((a,﹣),)在直线y2=kx+1+k上,则=﹣ak+1+k,整理,得:ka2﹣(k+1)a+1=0 ①,即(a﹣1)(ka﹣1)=0,∴a﹣1=0或ka﹣1=0,则a=1或ka﹣1=0,若k=0,则a=1,此时方程①只有1个实数根,即两个函数图象上的“友好点”只有1对;若k≠0,则a=,此时方程①有2个实数根,即两个函数图象上的“友好点”有2对,综上,这两个函数图象上的“友好点”对数情况为1对或2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双曲线上点的坐标特征及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将“友好点”的定义,根据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转化为方程的问题求解是解题的关键.2.(2017湖北荆州)规定: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实数根,且其中一个根是另一个根的2倍,则称这样的方程为“倍根方程”.现有下列结论:①方程x2+2x﹣8=0是倍根方程;②若关于x的方程x2+ax+2=0是倍根方程,则a=±3;③若关于x的方程ax2﹣6ax+c=0(a≠0)是倍根方程,则抛物线y=ax2﹣6ax+c 与x轴的公共点的坐标是(2,0)和(4,0);④若点(m,n)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则关于x的方程mx2+5x+n=0是倍根方程.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有()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考点】G6: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AA:根的判别式;AB:根与系数的关系;HA: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分析】①通过解方程得到该方程的根,结合“倍根方程”的定义进行判断;②设x2=2x1,得到x1•x2=2x12=2,得到当x1=1时,x2=2,当x1=﹣1时,x2=﹣2,于是得到结论;③根据“倍根方程”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④若点(m,n)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得到mn=4,然后解方程mx2+5x+n=0即可得到正确的结论;【解答】解:①由x2﹣2x﹣8=0,得(x﹣4)(x+2)=0,解得x1=4,x2=﹣2,∵x1≠2x2,或x2≠2x1,∴方程x2﹣2x﹣8=0不是倍根方程.故①错误;②关于x的方程x2+ax+2=0是倍根方程,∴设x2=2x1,∴x1•x2=2x12=2,∴x1=±1,当x1=1时,x2=2,当x1=﹣1时,x2=﹣2,∴x1+x2=﹣a=±3,∴a=±3,故②正确;③关于x的方程ax2﹣6ax+c=0(a≠0)是倍根方程,∴x2=2x1,∵抛物线y=ax2﹣6ax+c的对称轴是直线x=3,∴抛物线y=ax2﹣6ax+c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是(2,0)和(4,0),故③正确;④∵点(m,n)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mn=4,解mx2+5x+n=0得x1=﹣,x2=﹣,∴x2=4x1,∴关于x的方程mx2+5x+n=0不是倍根方程;故选C.3.(2017齐齐哈尔)经过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的线段把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如果其中一个是等腰三角形,另外一个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那么把这条线段定义为原三角形的“和谐分割线”.如图,线段CD是△ABC的“和谐分割线”,△ACD为等腰三角形,△CBD和△ABC相似,∠A=46°,则∠ACB的度数为113°或92°.【考点】S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KH: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析】由△ACD是等腰三角形,∠ADC>∠BCD,推出∠ADC>∠A,即AC≠CD,分两种情形讨论①当AC=AD时,②当DA=DC时,分别求解即可.【解答】解:∵△BCD∽△BAC,∴∠BCD=∠A=46°,∵△ACD是等腰三角形,∵∠ADC>∠BCD,∴∠ADC>∠A,即AC≠CD,①当AC=AD时,∠ACD=∠ADC==67°,∴∠ACB=67°+46°=113°,②当DA=DC时,∠ACD=∠A=46°,∴∠ACB=46°+46°=92°,故答案为113°或92°.4.(2017浙江湖州)对于任意实数a,b,定义关于“⊗”的一种运算如下:a⊗b=2a ﹣b.例如:5⊗2=2³5﹣2=8,(﹣3)⊗4=2³(﹣3)﹣4=﹣10.(1)若3⊗x=﹣2011,求x的值;(2)若x⊗3<5,求x的取值范围.【考点】C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C:实数的运算;86:解一元一次方程.【分析】(1)根据新定义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之可得;(2)根据新定义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可得.【解答】解:(1)根据题意,得:2³3﹣x=﹣2011,解得:x=2017;(2)根据题意,得:2x﹣3<5,解得:x<4.5.(2016²黑龙江龙东²3分)如图,等边三角形的顶点A(1,1)、B(3,1),规定把等边△ABC“先沿x轴翻折,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为一次変换,如果这样连续经过2016次变换后,等边△ABC的顶点C的坐标为.【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分析】据轴对称判断出点A变换后在x轴上方,然后求出点A纵坐标,再根据平移的距离求出点A变换后的横坐标,最后写出即可.【解答】解: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3﹣1=2,∴点C到x轴的距离为1+2³=+1,横坐标为2,∴A(2, +1),第2016次变换后的三角形在x轴上方,点A的纵坐标为+1,横坐标为2-2016³1=-2014,所以,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是(-2014,+1)故答案为:(-2014,+1).6.(2017湖北随州)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定义直线y=ax﹣a为抛物线y=ax2+bx+c(a、b、c为常数,a≠0)的“梦想直线”;有一个顶点在抛物线上,另有一个顶点在y轴上的三角形为其“梦想三角形”.已知抛物线y=﹣x2﹣x+2与其“梦想直线”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x轴负半轴交于点C.(1)填空:该抛物线的“梦想直线”的解析式为y=﹣x+,点A 的坐标为(﹣2,2),点B的坐标为(1,0);(2)如图,点M为线段CB上一动点,将△ACM以AM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翻折,点C的对称点为N,若△AMN为该抛物线的“梦想三角形”,求点N的坐标;(3)当点E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运动时,在该抛物线的“梦想直线”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以点A、C、E、F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E、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HF:二次函数综合题.【分析】(1)由梦想直线的定义可求得其解析式,联立梦想直线与抛物线解析式可求得A、B的坐标;(2)过A作AD⊥y轴于点D,则可知AN=AC,结合A点坐标,则可求得ON的长,可求得N点坐标;(3)当AC为平行四边形的一边时,过F作对称轴的垂线FH,过A作AK⊥x轴于点K,可证△EFH≌△ACK,可求得DF的长,则可求得F点的横坐标,从而可求得F点坐标,由HE的长可求得E点坐标;当AC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设E(﹣1,t),由A、C的坐标可表示出AC中点,从而可表示出F点的坐标,代入直线AB的解析式可求得t的值,可求得E、F的坐标.【解答】解:(1)∵抛物线y=﹣x2﹣x+2,∴其梦想直线的解析式为y=﹣x+,联立梦想直线与抛物线解析式可得,解得或,∴A(﹣2,2),B(1,0),故答案为:y=﹣x+;(﹣2,2);(1,0);(2)如图1,过A作AD⊥y轴于点D,在y=﹣x2﹣x+2中,令y=0可求得x=﹣3或x=1,∴C(﹣3,0),且A(﹣2,2),∴AC==,由翻折的性质可知AN=AC=,∵△AMN为梦想三角形,∴N点在y轴上,且AD=2,在Rt△AN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DN===3,∵OD=2,∴ON=2﹣3或ON=2+3,∴N点坐标为(0,2﹣3)或(0,2+3);(3)①当AC为平行四边形的边时,如图2,过F作对称轴的垂线FH,过A作AK⊥x轴于点K,则有AC∥EF且AC=EF,∴∠ACK=∠EFH,在△ACK和△EFH中∴△ACK≌△EFH(AAS),∴FH=CK=1,HE=AK=2,∵抛物线对称轴为x=﹣1,∴F点的横坐标为0或﹣2,∵点F在直线AB上,∴当F点横坐标为0时,则F(0,),此时点E在直线AB下方,∴E到y轴的距离为EH﹣OF=2﹣=,即E点纵坐标为﹣,∴E(﹣1,﹣);当F点的横坐标为﹣2时,则F与A重合,不合题意,舍去;②当AC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C(﹣3,0),且A(﹣2,2),∴线段AC的中点坐标为(﹣2.5,),设E(﹣1,t),F(x,y),则x﹣1=2³(﹣2.5),y+t=2,∴x=﹣4,y=2﹣t,代入直线AB解析式可得2﹣t=﹣³(﹣4)+,解得t=﹣,∴E(﹣1,﹣),F(﹣4,);综上可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F,此时E(﹣1,﹣)、F(0,)或E(﹣1,﹣)、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