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版 (共34张PPT)

5.怎样预防噪声的危害:
(1)给发声物加装消声器
(2)在室内加装吸声材料或改变某些建筑物的结构。
(3)植树造林。
(4)控制人类活动。
(5)……
6.怎样保护自己的听力?
(1)不随便掏耳朵。 (2)防止水进耳道。
(3)防止打击耳部。 (5)慎用药物
(4)远离噪声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人怎样听见声音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 由物体振动 产生的。
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敲小鼓,看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现象:小球随着鼓声跳动。 其中的道理:
敲小鼓产生振动,发出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 面八方传播,其中一部分冲撞纸屏,使纸屏产生振 动,从而引起吊靠着纸屏的小球随着跳动。
6. 保护听力:不随便掏耳朵、防止水进耳朵、防止打击、远离噪声、慎用药物、……
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B )
A、耳郭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2.人的听觉产生于( C ) A、听觉感受器 C、听觉中枢
B、耳蜗 D、鼓膜
3、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2、用手堵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 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能否听到 音叉的声音?
讨论:在这几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 经,引起听觉。科学家把这种声音的传导 方式叫做骨传导。
声音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声音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产生振动,并传播出去,形成声音波动。
声音的产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 物体振动: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自身发生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例如,乐器的弦线振动产生音乐声音,人类的声带振动产生语音等。
2. 空气振动:当声音的振动传播到空气中时,空气分子会跟随声波的振动而振动,从而传播声音。
空气的密度和压缩性使得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 声源和传播媒介:声音的产生需要声源和传播媒介。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或振动源,传播媒介是声音传播的介质,通常是空气。
声源通过振动产生声波,并将其传播到空气中,而空气将声波传输到接收器或人的耳朵,最终使其成为可听见的声音。
4. 频率和幅度:声音的产生还与振动的频率和幅度有关。
频率指的是振动的快慢程度,决定了声音的音高。
幅度指的是振动的强度,决定了声音的音量。
总而言之,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空气振动和传播媒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人们通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现了语言的交流、音乐的演奏和环境的感知等各种功能。
第6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知识网络新课引入:根据课本P27图2一l、图2—2、图2—3、图2—4素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新课讲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要怎样才能听到声音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一、声音产生的条件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2.有很多同学误认为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嘴,蚊子的嗡嗡声也是靠嘴,实质上它们是翅膀振动产生的.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二、声音传播的条件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同学认为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为自来水管传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实际上还有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3.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应该作为常数记住,平常我们讲的音速,指的就是此值大小.三、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波类似于投石激起的水波.但声波是以发声体为中心,向周围各个方向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声音逐渐分散,声波逐渐减弱.四、声速与回声1.常温(150C)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声纹识别:利用人类声音的独 特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用于安
全认证等领域。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声音的特性
音调
定义:声音的高低特性,由振 动频率决定
影响因素:空气柱长度、粗细、 松紧等
举例:女高音、男低音等不同 音调的歌唱家声音
应用:乐器调音、歌唱训练等
响度
定义:声音的强 弱程度
影响因素:振幅、 距离声源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介质
单位:分贝(dB)
举例说明:不同 音量下,声音的 响度不同
音色
声波的传播速度:在同一种介质中, 声波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声波的传播方式:通过介质传播, 如空气、水等
声波的反射和折射:当声波遇到障 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声音的感知
声音的传播方式:通过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3米/秒 声音的频率范围:人耳可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 声音的响度与音调:声音的响度取决于振幅,音调取决于频率
管乐器:通过气流 的振动产生声音, 如长笛、单簧管等
键盘乐器:通过敲 击键盘引发机械振 动产生声音,如钢 琴、风琴等
声音在通信中的应用
语音识别:将人类语音转换 成文本信息,实现人机交互。
语音通话:利用声音信号进行 远程交流,是最常见的通信方 式之一。
语音合成:通过技术手段将文 本信息转换成人类语音,实现
声音的产生与举例说明
汇报人:XXX
目录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特性
01
02
声音的应用
举例说明
03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探究新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 3 声速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的速度称为——声速。
温度越高,声音 传播速度越大。 小资料
结论:(1)声速与介质种类有关。 (2)声速与温度有关系。
不同介质,声音 传播速度不同。
探究新知
回声的形成
点 击 图 片 播 放 视 频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反射
探究新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思考: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点 击 图 片 演 示 听 觉 的 形 成
巩固练习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 百米比赛中,终点记时员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在看见起点发
令员发令枪冒烟的瞬间开始计时。若计时员操作失误,听到枪
声才开始计时,那么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长些
1. 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 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了解不同介质中的声 速。
探究新知
点 击 图 片 播 放 实 验 视 频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 1 声音的产生
探究新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 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
声波和水波都属于机械波,都能够传递能量,它们具有 相似的特点。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类比法。
探究新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体验探究:固体和液体能否传声?
亲身体验
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个同学把
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敲击声。
点 击 图 片 演 示 液 体 传 声
液体能否传声?
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
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声音是如何生成的

声音是如何生成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传播出来并产生声音。
声音的生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步骤:1. 振动: 声音的生成始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者自身能量转化为动能时,就会开始振动。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空杯子时,杯子会产生振动。
振动: 声音的生成始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者自身能量转化为动能时,就会开始振动。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空杯子时,杯子会产生振动。
2. 传输: 振动会通过物质传输。
传输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杯子的振动会通过空气传输。
传输: 振动会通过物质传输。
传输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杯子的振动会通过空气传输。
4. 侦听: 当声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它们会引起耳膜振动。
然后,这些振动会通过耳朵内的骨骼和液体传递到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会将这些信号传送到大脑,最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侦听: 当声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它们会引起耳膜振动。
然后,这些振动会通过耳朵内的骨骼和液体传递到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会将这些信号传送到大脑,最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总结起来,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然后通过传输和震荡形成声波,并通过侦听过程被我们感知。
这一过程是声音生成的基本原理。
请注意: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对声音生成的过程进行了简化说明。
在实际情况中,声音的生成可能涉及更多的细节和复杂性。
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对声音生成的过程进行了简化说明。
在实际情况中,声音的生成可能涉及更多的细节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物理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土电话:请一个学生对着杯子轻声说一句话,让 对方同学听,最后让对方同学说出话的内容。
分析土电话:你认为是什么物体将声音传 到对方耳朵的?_______ 等物质 作媒介进行传播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这些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的传播:
液体传播声音的例子:
声音也能够 在液体中传 播。
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讲话 花样运动员在水下动作整 齐一致,是因为听到了水上的 乐曲的节奏
液体传播声音的例子:
如: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捕鱼.水中的鱼 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固体传播声音的例子:
伏地听声:印第安人在狩猎时,他 们伏在地面上,通过聆听声音来预 测即将来到的牛群
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本节知识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物 体就停止发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传播声音 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声波。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5、声速:声音在一秒内通过的距离。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 中传播的速度最慢。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在15 摄氏度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
达标检测: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通常声音是
通过 空气 传播到人耳的, 真空 中声音是不
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 声入耳”. 说明: (1) 气体 、 液体 、 固体 、都能发声; (2) 空气 能传播声音.
读一读
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20Hz 15Hz 60Hz 人 狗 猫 1000Hz 150Hz 蝙蝠 海豚 20000Hz 50000Hz 65000Hz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
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
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
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
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个现象实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实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升,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使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实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实行积极思考。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水平。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准确的理解,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
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
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
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
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能够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
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实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
(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
所以,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
(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准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能够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使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巩固提升,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
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能够发出声音了。
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
(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
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
(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即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
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
不过,因为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
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能够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实验台,将所有的实验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备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