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收入份额与收入不平等:基于历史的视角
库兹涅茨: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

库兹涅茨: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库兹涅茨在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上,许多里程碑式的论文对学界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这些观点与实证虽然部分已经过时,但对于加深我们对学科的理解,进行思维的训练仍有着很大的帮助。
UBCC宏观研究组特别选择了一些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有深度的论文与大家定期分享。
继上周的《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后,本周我们向大家分享来自SIMONKUZNETS的《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
希望我们的编辑能让读者对于一些话题形成一定的理解,我们期待能与您共同进步。
由于翻译的原因和自身水平的限制,部分文章的部分内容可能存在对于作者原意的曲解,希望读者见谅并多多指教。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01 –1985),生于沙皇俄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实证经济学大师,于1971年由于“for his empirically founded interpret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has led to new and deepened insight in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发展了统计方法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主要研究领域为长期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式,国家经济总量,经济增长下的不平等以及经济史。
本文于1955年3月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探讨了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不平等的关系。
前言要点本文采用的数据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统计数据,选取家庭年收入的完全样本并将家庭中主要收入来源者与以退休或正在进行学习的人进行分离。
本文将试图回答如下问题:“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是如何变动的?”作者发现,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现象有减轻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不平等有加重趋势。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

02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趋 势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定义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是指劳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反 映了劳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程度。
劳动要素收入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等,是衡量劳动者报 酬的重要指标。
全球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趋势
0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劳动要 素收入份额呈现出先上升后下 降的趋势。
要点二
政策变化
政策变化如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可 能影响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例如,税 收优惠可能提高企业利润,从而降低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而产业政策可能 改变劳动力需求结构,从而影响劳动 要素收入份额。
要点三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 劳动力需求,从而影响劳动要素收入 份额。同时,技术进步也可能改变劳 动力需求结构,对不同类型劳动力的 需求产生影响。
提升教育质量
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特别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劳 动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劳动力的资 源配置效率。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使 劳动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
中观因素
行业差异
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竞争程度、技术水平等可能影响其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例如,一些高技术行业 可能具有更高的劳动要素收入份额。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可能影响当地的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例如, 一些发达地区可能具有更高的劳动要素收入份额。
微观因素
企业特征
研究不足之处
1 2 3
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一、引言二、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1.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现状2.影响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因素三、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1.转移性收入的概念及特点2.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的分配影响3.转移性收入改革的方向和作用四、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转移性收入情况1.我国转移性收入的发展及作用2.我国转移性收入的现状及改革方向五、结论及建议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但是,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居民收入不平等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局限性。
本文从转移性收入的角度对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
二、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1.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现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不断加剧。
在我国的一线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极大,一方面有高收入者群体,另一方面有贫困人群群体。
同时,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也不平等,贫富差距明显。
此外,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大部分居民不但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而且在老龄化和其他风险方面也很脆弱。
2.影响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居民收入不平等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教育、技能和年龄。
高技能和年轻的人可能会比年老和未经训练的人赚更多的钱。
其次,人们所在的行业或行业也会影响他们的收入。
高收益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往往有更高的薪资水平。
此外,个人家庭的资产和负债状况,对工资和财富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税收政策和福利政策也会对收入产生影响。
三、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1.转移性收入的概念及特点转移性收入指的是政府部门通过一些经济手段向不同人群转移的收入。
这种收入是基于政府对市场和社会问题的干预,通过减税或提供福利来避免和减轻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作用。
即政府部门向穷人和无业人员提供一些福利和援助,以达到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的目的。
中国代际收入不平等传递研究

中国代际收入不平等传递研究中国收入不平等呈现两大显著特征:其一,收入不平等程度有所下降,但保持高位徘徊状态。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后持续下降,但始终维持在高位(0.46-0.49)。
其二,中国的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收入的“阶层固化”现象。
近年来,“穷二代,富二代”现象日益突出,社会大众和媒体对此现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收入阶层固化”、“底层向上流动困难”等问题己成为转型期中国的突出问题。
由此看来,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不仅是单纯的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而是居民收入不平等居高不下与收入阶层固化并存的问题。
这不仅会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将对社会结构产生不良影响,引发仇富心理,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更为重要的是,这会使赖以实现机会均等的制度和政策失灵,威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收入不平等居高难下与收入阶层固化并存的现象使得我们在研究我国收入不平等问题时,不仅要对同代人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研究,还要对不同代人收入不平等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然而,以往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多集中在同代人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上,要么侧重于利用现有不平等指数对收入不平等进行度量与分解,要么侧重于进行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的收入不平等对比分析,从代际角度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文献较少。
虽有学者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角度研究收入不平等问题,但这也仅能告诉我们两代人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代际流动性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程度,无法获知代际收入不平等变化的结构性原因以及背后蕴藏的传递机制。
本文正是在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居高难下与收入阶层固化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展开对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代际传递的经济学探讨,以期揭示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代际变化的整体趋势和内在传递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弱化收入不平等的代际传递,缩小贫富差距,帮助低收入群体摆脱低收入陷阱的政策建议。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在构建可以进行结构分解的代际收入不平等测度指标的基础上,测度五期代际收入不平等并对其进行结构分解,探究中国近20年来居民收入代际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和结构性原因。
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基于技能偏向性视角的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

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基于技能偏向性视角的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为显著的影响之一便是其对劳动市场的重塑,特别是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重新分配。
本文旨在从技能偏向性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其内在机制与具体效应。
我们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对劳动市场的冲击进行概述。
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从简单的自动化生产到复杂的决策分析,其身影无处不在。
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进而影响了劳动收入份额的分配。
我们将重点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技能偏向性影响。
由于人工智能对技能的需求和替代效应存在差异,因此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在收入上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技能劳动者由于具备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其收入往往能够得到提升;而低技能劳动者则可能面临就业困难和收入下降的风险。
这种技能偏向性影响,不仅加剧了收入不平等,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本文将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在理论阐释方面,我们将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在实证检验方面,我们将利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数据,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人工智能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
本文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针对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技能偏向性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包括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缓解人工智能对劳动市场的冲击,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公平分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现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龚 刚 杨 光摘 要: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而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无限劳动力供给则是其主要原因。
在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下,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工资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反应,而且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也不敏感。
这意味着,当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由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由经济增长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
基于此,要彻底扭转中国收入分配恶化趋势,根本途径仍然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尽快被吸收。
关键词:功能性收入 二元经济 劳动力供给作者龚刚,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天津 300071);杨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生(天津 300071)。
一、引 言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979年到2006年,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 69%, 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则在2%#3%左右。
∀然而,伴随高增长,中国经济也同样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针对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经济理论界已从各种角度进行研究。
但是总结已有研究,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研究都是从国民收入在不同阶层的分布出发,利用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如基尼系数等,来研究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选择从功能性收入分配的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
所谓功能性收入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其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
按照这样一种定义,功能性收入可以分为劳动所得的工资、土地所得的地租以及资本所得的利润等。
以个人收入为视角研究的是个人的收入差距,与此不同,功能性收入分配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工资、利润和地租等之间的分配。
经济学解释收入不平等

经济学解释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是当今社会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愈加显著。
不平等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收入不平等的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收入不平等的概念收入不平等通常指的是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
测量收入不平等的常用指标包括基尼系数、惠更斯指数等。
基尼系数是从0到1之间的数值,0表示绝对平等,1则表示绝对不平等。
随着全球化及技术进步,许多国家和地区经历了显著的收入差距扩展。
收入不平等的成因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经济学家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文化、技术水平及资源禀赋不同,导致其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从而产生了收入不平等。
例如,发达国家由于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其居民通常享有更高的收入水平,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初级产业以至于丰富劳动资源也未能保障高收入。
教育与技能差异教育程度与个人能力是决定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高教育水平通常能够带来更高的工资待遇。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人往往拥有更好的职业选择,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在受教育阶段就开始出现差异。
这种教育上的分化又进一步造成了收入上的分化。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直接影响着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
技术进步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许多传统岗位被自动化或外包取代,而新兴行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需要特定技能的人才,却往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这种结构性的转变,使得高技能劳动力获得了更高报酬,而低技能岗位薪资停滞甚至下降,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
财富积累与资本回报率根据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提(Thomas Piketty)的理论,财富的回报率往往高于经济增长率。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拥有资本的人能够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没有资本积累的人只能依靠劳动获取收入。
收入不平等已成21世纪中心议题

收入不平等已成21世纪中心议题【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克提所著《21世纪资本论》一书,用翔实数据和生动事例揭露了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的总趋势,在西方许多国家成为畅销书。
该书中文版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本文为《参考消息》特约译者巴曙松摘编的该书主要内容。
观察者网转发,以飨读者。
】财富分配已成为时下最广泛讨论和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但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其漫长的演进过程呢?私有资本的不断积累真如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预言的那样,将导致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吗?或者如西蒙•库兹涅茨在20世纪所设想的那样,增长、竞争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不断博弈将会逐渐降低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促进其更加和谐地发展?我们对财富和收入从18世纪演变至今真正了解多少?当下,我们从中又可以汲取怎样的经验呢?从马尔萨斯到李嘉图经典政治经济学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法两国,关于社会分配问题的讨论贯穿始终。
人口的持续增长——这是以前不曾出现的情况——再加上农村人口的外迁以及工业革命的来临,使每个人都深深意识到激烈的变革正在进行。
这些剧变又是如何影响财富分配、社会结构以及欧洲社会政治稳定的呢?托马斯•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人口过剩是影响财富分配的首要因素。
他建议要立即停止所有给穷人的福利资助,严格控制贫困人口的增长速度,否则这个世界将会因人口过剩而变得混乱而痛苦。
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出版了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主要关注的是土地价格和土地租金的长期演进。
和马尔萨斯一样,他的著作几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统计。
尽管如此,他对其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知识是非常精通的。
他受到马尔萨斯模型的影响,但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对以下逻辑悖论十分感兴趣。
一旦人口和产出开始稳步增长,相对于其他商品,土地会越来越稀缺。
根据供需原理,这意味着土地的价格会不断上升,支付给地主的租金也会上涨。
如此一来,地主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会越来越大,而提供给其他人的份额就会减少,从而破坏社会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来源:Escosura and Rosés (2003). “WAGES AND LABOR INCOME IN HISTORY: A SURVEY”.
农业就业人口:1950-1990
•
Lucas(1988)借鉴了Becker(1964)对人力资本研究的成果,在内生增长的框架下分析了 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人力资本的形成结合到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卢卡斯认为 由于教育改善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不断提高了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资本深化
• 资本深化: 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积累快于劳动力增加的 速度,从而资本-劳动比率或人均资本量在提高。
第一阶段 工业化:资本利润份额上升,收入差距拉大
工业革命前后的资本深化
F. R. Crafts and C. K. Harley. Output Growth and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 Restatement of the Crafts-Harley N.
表3 一些国家历史上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英国 1856 1873 1913 1924 1937 1953 1964 1973 1992 50.4 47.7 48.5 57.9 56.7 61.0 62.0 60.9 57.4 52.1 52.5 53.3 60.0 59.0 47.0 64.0 45.0 50.0 德国 法国 36.0 美国 45.5 44.0 37.9 43.1 41.7
18.5 12.6 61.2 72.0
23.8 16.9 52.8 66.2
47.3 25.3 28.6 54.9
20.0 19.3 37.4 51.4
20.0 21.3 37.5 46.6
31.5 25.2 24.9 37.2
48.4 31.4
资料来源:N.F.R. Crafts,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xford, 1985)
•
Goldin and Katz (2001)的研究表明,在1890-1915期间,教育对生产率的积极贡献可以 解释11%的美国增长率。而在1915-1999,这个比率上升到20%。Abramovitz and David (2000)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来自物质资本的贡献由1800-1890期间平均为56%降低到 1890-1927期间的31%,而到了1929-1966期间,进一步下降到21%。
•
人力资本对增长的重要性,也意味着在收入份额的分配中,发生了倾向于劳动的分 配。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不断演变,制造业份额逐渐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 由于制造业相对资本密集,服务业更劳动密集,制造业份额的下降也意味着资本回 报占总收入的份额逐渐下降。
1688 1759 1801-03 1867 1913
0.55
英格兰和威尔士,基尼系数
注释:1913年的数据为整个英国 数据来源:Feinstein,P.723;Lindert and Williamson,P.98;Soltow,P.20。
讨论1:农业技术进步对工业化的影响
• 1、Kiminori Matsuyama的观点:农业技术的进步,转移更 多劳动力到工业部门。由于工业部门具有外溢性,具备内 生增长的可能。因此农业生产率提高对实现经济增长,摆 脱马尔萨斯陷阱很重要。( Matsuyama ,1992) • 2、降低维持生活花费的成本:工人的工资就是维持最低 生活水准的补偿。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工业生产的 成本,提高了利润率。
投资率(%) 投资率 1700-1760 1760-1800 1801-1831 1831-1860 5.0 7.0 10.0 11.3
2、部门间要素份额差异效应(俄林效应)
• 1)不同部门内在的要素投入要求不同 • 2)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生产属于资本密集部 门 • 3)工业产出份额上升提高了资本份额
法国 56.0 67.0 71.0 81.0
美国 66.7 63.0 62.4 71.5 76.5 77.3
77.2
69.1
66.4
资料来源:Escosura and Rosés (2003). “WAGES AND LABOR INCOME IN HISTORY: A SURVEY”.
•
Kravis (1962)和Kuznet (1966)认为劳动份额在20世纪初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工资 份额在总收入中比例的提高(下表)。Kravis (1962)认为由于产业结构变化, 劳动力基本实现了从农村传统部门转移到现代产业部门。企业规模逐渐扩大, 股权稀释,由传统的创业资本家经营转为经理层管理,资本家地位相对下降, 属于资本家的利润分成占国民收入的份额逐渐下降。Kuznet (1966)同时强调了 公共教育改善了劳动力构成,技能工人比例上升。尽管就业总量上升,劳动 力素质的改善提高了劳动相对于资本的边际收益。库兹尼茨指出,由于劳动 力素质提高,相应地其他资源也调整,由于劳动和资本设备的互补性,更提 高了劳动力相对回报和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英国工业革命阶段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几种效应
• • • • 1、刘易斯效应 2、部门间要素投入不同(俄林效应) 3、恩格尔效应 4、贸易和比较优势效应
1、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刘易斯效应 刘易斯效应
• 在刘易斯模型中,经济是由农业和工业(或服务业)组成的二元经济。 劳动力的流动是不完全的,农业部门中的劳动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MPL)低于或等于工业(或服务业)部门的MPL。他 认为当农村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阶段时,工人工资受到制约,工资由 机会成本决定,资本拥有者将获取更多剩余,农业和工业(或服务业) 部门的工资率均与农业部门的MPL相等。农业部门的劳动份额较高, 工业部门的劳动份额相对较低。伴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 离开农业部门,因而农业部门的MPL逐渐提高,各部门的工资水平也 相应提高,但始终低于工业部门的MPL。当农业部门的MPL与工业部 门的MPL相等时,劳动力停止转移,劳动份额保持稳定。
3、恩格尔-克拉克效应(偏好)
• 1)需求等于供给,俄林效应描述了供给结构改 变的影响,但供给是为了顺应需求。 • 2)人类需求存在着从农产品到工业制成品,最 后到服务业的等级式需求。处于更高等级的产品 具有更高的收入效应,但是必须在满足次级产品 需求后才能对高级品有需求。 • 3)随着收入的提高,对工业品有着更多的需求。
4、比较优势(李嘉图)效应
• 1)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技术进步加强了制造业生产的 比较优势 • 2)这意味着除了本国对制造业的需求(恩格尔效应), 还存在着国外对制造品的需求。 • 3)英国出口较多劳动份额低的产品(工业品),进口较 多劳动份额高的产品(原料)。 • 4)英国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 Paper: Kei-Mu Yi and Jing Zhangy, “ Structural Change in an Open Economy”
英国实际GDP增长率的估计(%)
1760-1780 农业 工业 商业 GDP 0.13 1.29 0.64 0.64
1780-1801 0.75 1.96 1.38 1.38
1801-1831 1.18 2.78 2.13 1.90
N. F. R. Crafts and C. K. Harley. “ Output Growth and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 Restatement of the Crafts-Harley View.”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 45, No. 4 (Nov., 1992), pp. 703-730
第二阶段
劳动收入份额的回升
一些国家历史上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1856 1873 1913 1924 1937 1953 1964 1973 1992
英国 57.8 54.4 56.0 66.6 65.1 70.0 71.4 72.8 71.9
德国 77.8 76.4 70.7 89.2 76.6 74.6
英格兰1750-1871的职业变化 的职业变化
Leigh Shaw-Taylor: The Occupational Structure of England 1750-1871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
英国和欧洲经济结构变化的比较(%)
1700 男性劳动力 工业就业人口比例 1、英国 2、欧洲大陆 农业就业人口比例 3、英国 4、欧洲 产出 工业产出比例 5、英国 6、欧洲大陆 农业产出比例 7、英国 8、欧洲 城市化率 人口百分比 9、英国 10、欧洲大陆 1760 1840
要素收入份额与收入不平等:基于历史的 视角
主要内容
• 1、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结构变化 和要素收入变化的文献和历史事实 • 2、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趋势进行了三阶段划分 1)第一阶段: 工业化导致资本利润份额上升,劳动 收入份额下降,收入差距拉大。 2)第二阶段: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人力资本深化), 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提高,工资比重上升。 3)第三阶段:偏向技能的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等降低发 达国家劳动收入份额。
• 1、要素份额变化。在十九世纪的前四十年,资本收入份额上升是以 地租和劳动份额下降为代价的,平均实际工资基本停步不前,而利润 翻了一番。 • 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是相互关联的。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扩大了对 资本的需求,进而提高了利润率和资本份额。农业生产力的进步释放 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生产的集中和要素在城市的 聚集,催生了对基础设施建设资本和交通运输资本的需要。由于资本 家和工人储蓄率不同,投资的需要也促使更多收入倾向资本家分配, 不断上升的利润也为工业革命的继续提供必要的资本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