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七年级生物电子备课
七年级生物教案备课七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备课七篇七年级生物教案备课(精选篇1)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
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电子教案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电子教案范文电子教案范文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电子教案》主题:动物的分类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2.学习动物的分类方法,包括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PPT软件、生物课本、图片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动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发思考:动物有哪些特征?它们可以如何分类呢?二、观看视频(15分钟)播放一段3分钟的视频,介绍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和解释,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学习分类方法(20分钟)1.讲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是否拥有脊椎骨进行分类。
2.讲解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的细胞结构进行分类。
3.讲解节肢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的体节特征进行分类。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需要对动物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有哪些?有哪些分类方法?并总结教师刚才讲的内容。
五、练习和巩固(15分钟)1.展示一些动物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别。
2.出示几道选择题,让学生选出正确的答案。
六、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特殊的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等,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查找更多关于动物分类的信息,并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和讨论互动等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动物分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作业布置,可以培养学生的查找资料和撰写短文的能力。
七年级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教案(汇编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教案1本节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
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学情分析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依据技能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调查、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拓展创新和归纳总结,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配合协作、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教学重点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学生欣赏动植物图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尝试对生物分类观察思考--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角度。
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试着回答。
初中生物电子教案

初中生物电子教案
主题:细胞和细胞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认识不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 深入理解细胞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常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细胞器在细胞内的作用;
2. 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系统性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基质等;
2.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 粒状体、液泡、高尔基体、内质网、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对细胞有基本了解;
2. 讲解: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解释细胞膜、细胞核等的重要性;
3. 实验: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并且结合实验探究不同细胞器的特点;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和归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各个细胞器的作用;
5. 练习:通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归纳:引导学生对细胞和细胞器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加深对生物领域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热爱。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细胞生物学更深层次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科学学习视野。
初中生物全部电子教案

初中生物全部电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生物的分类和标本制作方法。
3. 熟悉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4. 能够理解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第一课: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 什么是生物?2. 生物的特征有哪些?3. 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第二课:生物的分类和标本制作1. 生物的分类包括哪些大类?2. 生物的标本制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三课: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生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规律。
2. 生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第四课: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态平衡1. 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2. 生态平衡的定义和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一节课: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 观察生物标本,了解生物的外部特征。
2. 分组讨论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3. 教师讲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4. 带领学生完成生物分类和命名练习。
第二节课:生物的分类和标本制作1. 教师讲解生物的分类和标本制作方法。
2. 学生分组制作生物标本,并展示给全班。
第三节课: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记录相关数据。
2. 分组讨论生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3. 教师讲解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
第四节课: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态平衡1. 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2. 教师讲解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学生分组完成生态平衡案例分析。
教学资料准备:生物标本、实验器材、课件资料等。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小组讨论总结、课堂测验等。
拓展延伸:生物实验设计、生物科普知识学习、实地考察等。
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实践操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教案电子资料

初中生物教案电子资料
年级:初中
主题:生物多样性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掌握不同生物种类的分类方法
3. 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生物分类的方法
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动植物图片,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广泛性,并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探讨。
2. 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通过简短的讲解和多媒体资料展示,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 探讨生物分类的方法: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已学知识,自行对几种生物进行分类,并汇报自己的分类结果。
5. 引导思考: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明白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6.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资料: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相关图片
2. 生物分类表
3. 学生讨论问题提纲
评估方式: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分类准确性和合理性
3. 学生理解和总结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延伸活动:
1. 邀请生物学家或生态学家来进行专题讲座
2. 实地考察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3. 制作生物分类海报展示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这一重要概念,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知识水平,培养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初中生物电子备课教案

初中生物电子备课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并能够掌握相关概念。
难点:细胞的微观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概念
教材:《初中生物教材》
教学准备:
1. 教材中关于细胞的相关知识点
2. 实验工具和材料:显微镜、玻片、载玻片、艾森染液等
3. PPT或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并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为何如此复杂。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结构与生命活动。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通过PPT或板书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 解释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自我复制、新陈代谢等功能。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进行显微镜下的细胞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样本中的细胞结构。
2. 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的各个部分,并讨论其结构和功能。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细胞结构和功能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细胞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2.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能够引发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避免简单传授知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验能力。
七年级生物课本电子书PPT教案

2.答:鲤鱼卵的孵 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较大,孵化率低,幼 鱼的成活率也低,因 此,鲤鱼必须多产卵 ,才能保证其种类的 延续;而鸟卵的孵化 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 ,孵化率高,并能育 雏,后代容易成活, 所以不需要产太多的 卵。这是生物对环境 的适应。
七年级生物课本电征:第一,生物 的生活需要营养;第 二,生物能进行呼吸 ;第三,生物能排出 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第四,生物能对外界 刺激作出反应;第五, 生物体都有生长、发 育和繁殖的现象;生 物既能适应环境,也 能影响环境。
2.提示:判断一 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 只要看这个物体是否 具备生物的共同特征 :如需要营养;能进 行呼吸;能排出自己 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 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等。如果具备啃 食草根,影响了草 的生长。如果在一 定牧区大量饲养作用制 造有机物,是生 产者;昆虫幼虫 躲藏在树皮里, 以树的某部分为 食,为初级消费 者;而啄木鸟在 树干上找虫吃, 是次级消费者。
2.答:腐烂 的树桩由于受到 一类很小的生物 即细菌的分解, 有机物被分解成 简单的物质,归 还土壤,供植物 重新利用,因而 腐烂的树桩会消 失。
2.答:仙人掌 生活在于旱缺水的 环境,向日葵生活 在相对湿润的环境 中,但它们都需要 阳光、空气、水、 营养物质等生活条 件。牛生活在陆地 上,海豚生活在海 洋中,但它们的生 活同样离不开阳光 、空气、水、营养 等条件。
3.答:水是 农作物生长的 重要条件,干 旱缺水会严重 影响农作物的 生长,从而导 致粮食减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的原因。
2.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3.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4.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重点:
1. 细胞分裂的过程。
2.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难点:
1.细胞不能无限度的生长的原因。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视频(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一头小牛可以长成大牛,蝗虫由小长大……)试分析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
小组内相互交流,及时给予评价。
师: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那么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是如何进行的呢?从而引出课题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结合课本58页至59页文字及示意图,进行自主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人或树为什么能由小长大?
2.你认为细胞是如何生长的?结果如何?它能否无限度地生长?
3.看P59图示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出细胞分裂的过程吗?结果如何?
4.细胞核在分裂时,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什么?
(1) 分裂前细胞中的染色体是如何变化的?(2)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又是怎样变化的?
(3)这样分裂的结果如何?(4)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
5.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有何关系?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结合自己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的事实,认识细胞的生长也需要营养,结果是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3.借助活动,共同分析细胞不能无限度的生长的原因。
【学生活动】用刻度尺想办法测量篮球和乒乓球的大致直径,并以此来计算:篮球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乒乓球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并比较这两个比值的大小。
【点拨】乒乓球好比小的细胞,篮球就是长大的细胞。
细胞在不断生长,吸收能力增强,需要的物质也增多了,那么是吸收能力增强的快还是需要的营养增长的快,比值可以说明一切。
通过计算二者的比值哪个大呢?(乒乓球。
)对,是乒乓球的比值大,也就是说明,细胞在小的时候,吸收的营养物质比长大后相对较多,随着细胞的不断生长,体积不断增大,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但是吸收物质的表面积的增加相对较少,满足不了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需要,因此细胞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不能无限长大。
4.课件展示(或结合Ⅱ—13图解)细胞分裂过程,描述出分裂过程为: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结果是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5.课件展示:细胞分裂各期的图示(或观察Ⅱ—14图解),观察分析得出: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为确保物种的稳定性(也就是染色体数目不变),染色体在分裂前已加倍,分裂过程中均分,从而使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及时总结规律:细胞分裂时,若连续分裂n次,产生的新细胞数为2n个,染色体数与原细胞的相同。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1、阅读60页“科学·技术·社会”,我们平常所说的癌变是怎么回事?癌变如何导致的?如何来预防癌变?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细胞等方面有何价值?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讨论细胞分裂的过程。
1.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学生互评。
(个别题目说出做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