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体表

合集下载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一、人体各部位名称(如图2—1)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

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

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 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 远侧——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 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 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人体的切面(1)矢状面 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

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 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3)额状面(冠状面) 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二、体表标志(如图2—2)1.躯干部的体表标志 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

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上肢部的体表标志 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

锁骨:全长。

肱骨:肱骨内上髁、外上髁。

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

桡骨:桡骨头、茎突。

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生骨结节。

股骨:大转子。

膑骨:前面。

胫骨:胫骨前缘。

腓骨:腓骨头和外踝。

脊柱局部解剖

脊柱局部解剖
颈神经后支 (C1 ~ 2)
背深肌
半棘肌
第2 ~7颈椎和第1 ~10胸椎横突
枕骨上下项线之间骨面、第2 ~7颈椎和第1 ~4胸椎棘突
一侧收缩脊柱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脊柱后伸
颈胸神经后支 (C1 ~ T10)
背深肌
多裂肌
骶骨背面、第4 ~7颈椎关节突、胸、腰椎横突
全部胸椎棘突
同上
脊神经后支 (C3Biblioteka ~ S6)(二)椎骨间的连接
1.椎体间的连结: ①前纵韧带 ②后纵韧带:腰段最窄细,是椎间盘突出好发的原因之一。 ③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上、下软骨板构成。 ④钩椎关节: Luschka关节由3~7颈椎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唇缘所组成。 重要毗邻: 后方: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 后外侧部:构成椎间孔的前壁,邻接脊神经根 外侧: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 ★随年龄增长,椎体钩常增生压迫脊神经和血管
3.骶尾区:
S1~3后支的分支组成臀中皮N
(三)浅血管:
项区浅A主要来自枕A,颈浅A和肩胛背分支;胸背区来自肋间后A、肩胛背A和胸背A;腰区来自腰A;骶尾区来自臀上、下动脉的分支。
二、深筋膜
(一)项筋膜:
(二)胸腰筋膜:
是项区深筋膜的深层,位于斜方肌深面,包裹夹肌和半棘肌,内附向韧带,上附上项线,下移行为胸腰筋膜后层
③竖脊肌:背肌中最长的肌,在腰区该肌两侧有两个三角。
四、深部的血管和神经
(一)动脉 1.枕动脉:起自颈外动脉,向后上经颞骨乳突内面进入项区,在夹肌深面、半棘肌外侧缘越过枕下三角分出数支布于枕部皮肤和项区诸肌。 2.肩胛背动脉 3.椎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第1段,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继经枕下三角入颅。 第1段:自起始处至穿第6颈椎横突以前 第2段:穿经上6个颈椎横突孔 第3段:经枕下三角入颅 第4段:颅内段 临床意义:当颈椎骨质增生而致横突孔变小时,椎动脉可受压迫而致颅内供血不足,即椎动脉型颈椎病。 (二)静脉:略

人体各部位名称与体表标志60695

人体各部位名称与体表标志60695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一、人体各部位名称(如图2—1)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

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

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下——接近足底称为下;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远侧——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人体的切面(1)矢状面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

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 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3)额状面(冠状面) 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二、体表标志(如图2—2)1.躯干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

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上肢部的体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

锁骨:全长。

肱骨:肱骨内上髁、外上髁。

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

桡骨:桡骨头、茎突。

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生骨结节。

股骨:大转子。

膑骨:前面。

胫骨:胫骨前缘。

腓骨:腓骨头和外踝。

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第二节骨骼结构知识一、骨的构造(如图2—3)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块,组成人体的支架。

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表标志

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表标志

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表标志当我们需要进行体格检查或者疾病诊断的时候,人体的表面往往能够提供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

这些信息来自于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表标志,它们是我们认识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入口。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体表标志,以及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勾骨突勾骨突位于胸骨的上部,是胸骨的一个特征性结构。

它的位置也是人体中心的标志。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常常用手指触摸勾骨突,以确定人体的中线位置。

在X光片或CT扫描中,勾骨突的位置也是确定头颅与胸部之间的居中线的关键。

二、尺骨茎突尺骨茎突位于手腕的外侧,是手掌侧面的一处突起。

它的位置对于肘关节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可以在手腕外侧感觉到一个小凸起,这就是尺骨茎突。

通过摸到尺骨茎突的位置,医生可以评估肘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范围,也可以排除一些手腕和前臂的骨骼病变。

三、椎弓突椎弓突位于脊柱的背部,是脊椎骨的特征性结构。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常常用手指沿着椎弓突进行检查,以确定脊柱的位置和形态。

在X光片或MRI中,椎弓突的形状和位置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脊椎的病变和功能障碍。

四、髌骨髌骨位于膝盖前方,是膝盖关节的一部分。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常常摸到髌骨的位置,以评估膝盖的稳定性和疾病状况。

髌骨的位置也是确定人体前后线的关键。

五、前哨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是指靠近体表的淋巴结,它们通常是疾病反应的早期标志。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常常通过触摸体表来检查淋巴结的大小和质地。

前哨淋巴结的检查对于肿瘤疾病和感染疾病的诊断都非常重要。

总结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表标志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医生通过触摸、视觉和影像学手段来确定这些标志的位置和形态,从而评估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状况。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才能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

脊柱各布局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转载)之青柳念文创作一,脊柱各布局的常常使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常使用,较准确.是操纵人体的骨性标记,对脊柱各布局停止触抹而确定其位置.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操纵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都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C2棘突:较大,结尾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便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 C4棘突不容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他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2) 腰椎棘突:常操纵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故L3、L4、L5棘突就可以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天性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2)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容易触抹清.(3)腰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L3横突:最易触抹.在骶棘外缘与第12肋交界处或稍下即是.另外一方法:医生将拇、食指极力张开,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桡侧贴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为 L3横突尖.L4、L2横突:既然L3横突可定,其上下即为L2、L4横突.L5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3,关节突的触抹定位: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列串珠状骨性隆起,即为关节突.颈腰椎关节突较深,胸椎者较浅,后者较易抹清.4,椎体:第L3腰椎体平脐.触抹法定位法,虽简便、实用,但因个体的发育、肥瘦纷歧,病理变更千差万别,故准确性较差.(二)比移法:即从个体的X线片上,丈量出各布局间的详细数据,再按比例(即将此数据除以X线片的放大或缩小率),将数据移到人体上,以定出各布局的体表位置.详细方法如下:1,颈椎棘突定位:从颈椎侧位片上,可以清楚地丈量出该片之C2尖至C7顶尖的间隔.而且还可丈量出C2棘突尖至C3棘突尖、C3至C4棘突的间隔;依次类推,颈椎每个颈椎棘突的位置在一张线侧位片上都能切确地丈量出.而任何人的C2、C7棘突是能准确触抹清楚的.故在人体上其C2、C7间的间隔也能丈量出.根据下列计算便可切确地标出颈椎各棘突的位置.如X线上其C2-C7,为15cm.而人体的C2-C7为10cm. 其放大率:15cm/10cm=1.5.若需知人体C4棘突的位置.则丈量 X线上C2-C4为6cm.那末人体上C4棘突,则应位于人体C2棘突下:若要确定人体C5的位置.则就丈量X线片上C2-C5=7.5cm.那末人体上C2-C5的间隔,应为7.5cm/1.5=5cm处.2,腰椎的棘突定位亦可如此.仅胸椎稍坚苦点.再者,操纵侧位片,还可粗略估计表皮至黄韧带的深度.以策针刀平安3,上下关节、横突、椎板间隙、椎板间距的位置,都可在颈、胸、腰段正位X线片上显示出.因而也可丈量出其间的数值关系.故亦可用比移法在人体概况标出.目标:以选取进埋线的平安区.在脊柱周围进埋线,有相对平安区、相对危险区.如患者颈椎正位片上:C5.6棘间的中点(A)到其右侧的椎板内侧(b)为0.6cm;(A)到关节突关节的外侧缘(c)为2.0cm.假如该片的缩小率为0.5.故该患C5.6棘间的中点到右侧椎板内缘的间隔,即为:A-b=0.6cm/0.5=1.2cm.中点到关节突外侧缘的间隔,为:A-c=2.0cm/0.5=4.0cm.若D为上下关节突的中点:即为(A-c)-(A-b)X1/2处.即:(4.0cm-1.2cm)X1/2=1.9cm.故该患者在中点旁1.9cm处(D点)进针,是相对平安的.亦可用此法选取胸、腰段进针之平安区.二,脊柱各布局体表定位的应用(一)用于诊断:1, 已知棘突位置,就可以定棘突间位置:2,既知棘突间位置,便可定其椎间孔、脊神经根出口处的位置.3,已知棘突位置,就可以定椎体、脊髓节段的位置.正常成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每脊神经根的分布、病损区,在体表的节段性分布,见下表及图:如颈椎病:C5脊N根受激压,出现肩、腕以上的上肢外侧痛或麻痛,三角受累最分明,C4、C5棘突及C4-5棘旁压痛分明.影象学异常所见,也应在颈椎相同节段.C6脊N根受激压,感觉异常部位也为肩及上肢桡侧,但可放射1、2指.肱二头受累重;二头肌反射异常;C5、C6棘突及C5-6棘旁压痛重.影象学异常所见节段同.C7脊N根、C8脊N根受累时,其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亦应能相互印证,其诊断才会靠得住.分歧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激压分歧腰脊神经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所见,三者均应是相互印证的.但应注意:在胸腰段,由于脊柱与脊髓节段的长度差,较颈段更大.故同是节段性皮肤感觉异常,由脊柱或由脊髓病变所致者,则棘突的压痛部位,与颈段就分歧.如下腹部皮节区,是由 T11-12脊N根支配.此区的感觉异常,若是脊髓病变,则是脊髓T11-12节段.此处相当于T8-9棘突处.应为T8、T9棘突压痛.若脊柱病变致,应为T11、T12棘突压痛.若小腿前外侧节段性感觉异常:为L5脊N根受激压之表示.若为腰椎间盘突出致,应为L4-5椎间盘突出.则为L4、L5棘突压痛.若为脊髓病变致,则为脊髓L5节段;其对应于T12棘突、L1椎体节.则为T12、L1棘突压痛.余略.(二)用于治疗:1,使选取的进针点准确:如要准确地选取颈椎棘间点:若术前拍一张与手术体位相同的X线片,对每个患者所选取的棘间点均会很准确.如颈椎手术,术前拍一张过屈侧位片(尤其是在C2、C7棘突顶,做一可显影的记号时),则若要选取C2-3、C3-4、C4-5、C5-6、C6-7、C7-T1之棘间点,均会完全准确.同样,腰椎、胸椎各棘间点的选取,也可准确无误.选点正确,是埋线疗效的基础.2,使选取的进针点平安:对埋线来讲,行脊柱周围软组织松解术,有相对危险区,即脊柱正中的椎板间隙区.也有相对平安区,即椎板和上下关节突所在的骨性区.也有危险区,如颈前区.还有应视为禁区(我个人认为),如椎管内针刀操纵.棘旁点,都选在相对平安区进针.即选取上下关节突及椎板所在的骨性区.如前述的颈椎D点即是.脊椎的疾速定位方法1、颈椎:(1)方法:采坐姿实施,并令患者正坐.(2)颈椎椎体位置断定:颈椎椎体断定以C2及C7较易断定,其余各颈椎椎体则以此两椎体来推定.a.C2:由头骨以下,首先摸到的棘突:b.C7:接近双肩,较突出的棘突为C7及T1,但当头部摇动时,会跟着活动的是C7.c.C1:此椎体由棘突无法摸到,但其横突位于枕骨下方、耳朵正后方位置.2、胸椎:(1)方法:采俯卧姿势实施,并令患者双手掌心朝上平放于身体两侧.(2)胸椎椎体位置断定:胸椎椎体断定以T4、T7及T1较易断定,其余各胸椎体则以此三椎体来推定.a.T1:如上所述,接近双肩,较突出且不会随著头部转动的椎动即是T1b.T4:在肩胛骨靠人体内侧较突出的正中点联机之椎体即是T4.c.T7:在肩胛骨最下端的平行联机之椎体即是T7.d.T10:以T4-T7之等倍间隔,由T7向下延伸点的椎体即是T10.e.T2,T3:由T1往下一、二椎体是(或由T4往上一、二椎体即为T3,T2).f.T5,T6:由T4往下一、二椎体(或由T7往上一、二椎体即为T6,T5).g.T8,T9:由T7往下一、二椎体即是.h.T11,T12:由T10往下一、二椎体即是.3、腰椎:(1)方法如胸椎.(2)腰椎椎体位,置断定:腰椎椎体断定发L4较易断定,其余各腰椎椎体则以此推定.a.L4:与骨盆顶点的联机即为L4.b.L3,L5:由L4往上及往下各一椎体,即为L3及L5.C.L1,L2:由L3往上一、二椎体即是(或由T12往下一,二椎体即是).。

CT 扫描范围

CT 扫描范围
2.扫描范围:
从气管隆突下1cm至心脏膈面下方;
怀疑冠状A异位起源或者冠状A-肺A漏时, 应向上扩大扫描范围;
冠状A搭桥术后复查者,自锁骨下缘至心脏 膈面下方;
胸痛三联征检查者,自主A弓至心脏膈面下 方。
即扫描基线:冠状动脉CTA为气管隆突下; 冠脉搭桥术后复查者为锁骨下缘; 胸痛三联征检查为主A弓。
一四.心脏冠状A钙化计分:
1.检查体位:仰卧位,双手上举。
2.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下1 cm至膈顶下 0.5cm。
一五.腹主动脉CTA扫描: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 双手上举。
2.扫描范围:从胸腔入口至盆底或依据病变情 况而定。
一六.下肢动脉CTA: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 双手上举,足尖并拢,足先进体位。
2.扫描范围:从乳突尖向上扫描至岩锥上缘。
六. 胸部扫描:
1.体位:一般取仰卧位,双手臂上举,身体尽量 置于床面中线;
2.扫描范围:在正位定位像上,由肺尖至肺底 (第十二胸椎下缘)。
七. 腹部扫描:
1.扫描体位:患者常规取仰卧位,双手臂上举过 头,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
2.扫描范围:
上腹部扫描:自膈顶向下扫至脐(平髂骨嵴水平); 下腹部扫描:自脐向下扫至耻骨联合下缘; 全腹部扫描:自膈顶向下扫至耻骨联合下缘;
2.扫描范围:从髂总分叉上缘(平L4水平)至 靶血管远端。一般从L3水平至足尖。
一七.髋关节扫描:
1.检查体位:常规取仰卧位,双手臂上举过头, 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
2.扫描范围:从髋臼上缘扫描至小粗隆下缘或 依病变情况而定。
一八.膝关节扫描: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先进,足尖向上, 患肢尽量放置在检查床中间,健肢稍分开。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一、人体各部位名称(如图2—1)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

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

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 远侧——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 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 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人体的切面(1)、矢状面 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

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 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3)、额状面(冠状面) 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二、体表标志(如图2—2)1、躯干部的体表标志 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

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上肢部的体表标志 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

锁骨:全长。

肱骨:肱骨内上髁、外上髁。

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

桡骨:桡骨头、茎突。

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生骨结节。

股骨:大转子。

膑骨:前面。

胫骨:胫骨前缘。

腓骨:腓骨头和外踝。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格标志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格标志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一、人体各部位名称(如图2—1)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

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

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下——接近足底称为下;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远侧——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人体的切面(1)、矢状面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

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3)、额状面(冠状面)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二、体表标志(如图2—2)1、躯干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

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上肢部的体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

锁骨:全长。

肱骨:肱骨内上髁、外上髁。

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

桡骨:桡骨头、茎突。

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生骨结节。

股骨:大转子。

膑骨:前面。

胫骨:胫骨前缘。

腓骨:腓骨头和外踝。

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三、骨的构造(如图2—3)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块,组成人体的支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体表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

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2)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易触抹清。

(3)腰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
L3横突:最易触抹。

在骶棘外缘与第12肋交界处或稍下即是。

另一方法:医生将拇、食指尽力张开,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桡侧贴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为L3横突尖。

L4、L2横突:既然L3横突可定,其上下即为L2、L4横突。

L5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

3,关节突的触抹定位: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列串珠状骨性隆起,即为关节突。

颈腰椎关节突较深,胸椎者较浅,后者较易抹清。

4,椎体:第L3腰椎体平脐。

触抹法定位法,虽简便、实用,但因个体的发育、肥瘦不一,病理变化千差万别,故准确性较差。

(二)比移法:即从个体的X线片上,测量出各结构间的具体数据,再按比例(即将此数据除以X线片的放大或缩小率),将数据移到人体上,以定出各结构的体表位置。

具体方法如下:
1,颈椎棘突定位:从颈椎侧位片上,可以清楚地测量出该片之C2尖至C7顶尖的距离。

而且还可测量出C2棘突尖至C3棘突尖、C3至C4棘突的距离;依次类推,颈椎每个颈椎棘突的位置在一张线侧位片上都能精确地测量出。

而任何人的C2、C7棘突是能准确触抹清楚的。

故在人体上其C2、C7间的距离也能测量出。

根据下列计算就可精确地标出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如X线上其C2-C7,为15cm.而人体的C2-C7为10cm. 其放大率:15cm/10cm=1.5。

若需知人体C4棘突的位置。

则测量X线上C2-C4为6cm。

那么人体上C4棘突,则应位于人体C2棘突下:
若要确定人体C5的位置。

则就测量X线片上C2-C5=7.5cm.那么人体上C2-C5的距离,应为7.5cm/1.5=5cm处。

2,腰椎的棘突定位亦可如此。

仅胸椎稍困难点。

再者,利用侧位片,还可粗略估计表皮至黄韧带的深度。

以策针刀安全
3,上下关节、横突、椎板间隙、椎板间距的位置,均可在颈、胸、腰段正位X线片上显示出。

因而也可测量出其间的数值关系。

故亦可用比移法在人体表面标出。

目的:以选取进针刀的安全区。

在脊柱周围进针刀,有相对安全区、相对危险区、危险区。

如患者颈椎正位片上:C5.6棘间的中点(A)到其右侧的椎板内侧(b)为0.6cm;(A)到关节突关节的外侧缘(c)为2.0cm。

假如该片的缩小率为0.5。

故该患C5.6棘间的中点到右侧椎板内缘的距离,即为:A- b=0.6cm/0.5=1.2cm.
中点到关节突外侧缘的距离,为:A-c=2.0cm/0.5=4.0cm.
若D为上下关节突的中点:即为(A-c)-(A-b)X1/2处。

即:(4.0cm-1.2cm)X1/2=1.9cm.
故该患者在中点旁1.9cm处(D点)进针,是相对安全的。

亦可用此法选取胸、腰段进针之安全区。

二,脊柱各结构体表定位的应用
(一)用于诊断:
1, 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棘突间位置:
2,既知棘突间位置,就可定其椎间孔、脊神经根出口处的位置。

3,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椎体、脊髓节段的位置。

正常成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脊神经根的分布、病损区,在体表的节段性分布,见下表及图:如颈椎病:
C5脊N根受激压,出现肩、腕以上的上肢外侧痛或麻痛,三角受累最明显,C4、C5棘突及C4-5棘旁压痛明显。

影象学异常所见,也应在颈椎相同节段。

C6脊N根受激压,感觉异常部位也为肩及上肢桡侧,但可放射1、2指。

肱二头受累重;二头肌反射异常;C5、C6棘突及C5-6棘旁压痛重。

影象学异常所见节段同。

C7脊N根、C8脊N根受累时,其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亦应能相互印证,其诊断才会可靠。

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激压不同腰脊神经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所见,三者均应是相互印证的。

但应注意:在胸腰段,由于脊柱与脊髓节段的长度差,较颈段更大。

故同是节段性皮肤感觉异常,由脊柱或由脊髓病变所致者,则棘突的压痛部位,与颈段就不同。

如下腹部皮节区,是由T11-12脊N根支配。

此区的感觉异常,若是脊髓病变,则是脊髓T11-12节段。

此处相当于T8-9棘突处。

应为T8、T9棘突压痛。

若脊柱病变致,应为T11、T12棘突压痛。

若小腿前外侧节段性感觉异常:为L5脊N根受激压之表现。

若为腰椎间盘突出致,应为L4-5椎间盘突出。

则为L4、L5棘突压痛。

若为脊髓病变致,则为脊髓L5节段;其对应于T12棘突、L1椎体节。

则为T12、L1棘突压痛。

余略。

(二)用于治疗:
1,使选取的进针点准确:如要准确地选取颈椎棘间点:若术前拍一张与手术体位相同的X线片,对每一个患者所选取的棘间点均会很准确。

如颈椎手术,术前拍一张过屈侧位片(尤其是在C2、C7棘突顶,做一可显影的记号时),则若要选取C2-3、C3-4、C4-5、C5-6、C6-7、C7-T1之棘间点,均会完全准确。

同样,腰椎、胸椎各棘间点的选取,也可准确无误。

选点正确,是针刀疗效的基础。

2,使选取的进针点安全:对针刀来说,行脊柱周围软组织松解术,有相对危险区,即脊柱正中的椎板间隙区。

也有相对安全区,即椎板和上下关节突所在的骨性区。

也有危险区,如颈前区。

还有应视为禁区(我个人认为),如椎管内针刀操作。

棘旁点,都选在相对安全区进针。

即选取上下关节突及椎板所在的骨性区。

如前述的颈椎D点即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