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频通信系统测试与设计_综合课程设计报告-精品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F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模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F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模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课题名称 F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模型设计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 BX0906 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胡之惠定稿日期: 2011 年 12月23 日目录课程设计目的 (3)课程设计时间 (3)课程设计环境 (3)课程设计内容 (3)4.1 Systemview软件简介 (3)4.2 调制解调系统的基本原理 (3)4.3.仿真设计模型 (5)4.4.结果波形图 (5)4.5.模块说明及参数设置 (7)总结及心得体会 (8)参考文献 (8)1、课程设计目的1. 学习使用计算机建立通信系统仿真模型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学会利用仿真的手段对于实用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算法进行实际验证2. 学习现有流行通信系统仿真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学会使用这些软件解决实际系统出现的问题。

3. 通过系统仿真加深对通信课程理论的理解。

2、课程设计时间1周3、课程设计环境systemview5.04、课程设计内容4.1. Systemview软件简介Elanix公司的SystemView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设计、仿真和分析的可视化环境,主要用于电路和通信系统的设计、仿真,是一个强有力的动态系统分析工具,能满足从数字信号处理、滤波器设计到复杂的通信系统等不同层的设计、仿真要求。

在SystemView环境下,可以构造各种复杂的模拟、数字、数模混合系统和各种速率的系统,可用于线性或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SystemView包括基本库和专业库。

SystemView可以实时仿真各种DSP结构,并进行各种系统时域和频域分析、谱分析,对各种逻辑电路、射频/模拟电路(混合器、放大器、RLC电路和运放电路)等进行理论分析和失真分析。

SystemView的各种专业库特别适合于现代通信系统的设计、仿真和方案论证。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越来越复杂,设计和仿真难度也随之加大,利用SystemView可以十分方便地完成相应的通信系统设计和仿真。

综合通信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综合通信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XX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综合通信系统课程设计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任务书一、设计目的和任务综合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实践性与综合性环节,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通信工程专业各门课程的综合以及通信、信息、信号处理等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环节所积累的经验,结合实际的通信系统的各个环节,设计出一个完整综合通信系统,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通信系统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设计通信系统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设计目的:1、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2、掌握通信系统工作原理;3、了解通信系统设计的基本过程;掌握基本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和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任务:1、设计通信系统的各个环节;2、将上述设计好的各个环节设计成一个综合通信系统。

二、设计工具介绍本课程设计主要是利用simulink、通信系统工具箱以及信号处理工具箱来完成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1、SimulinkSimulink是MATLAB提供的实现动态系统建模和仿真的一个软件包。

它让用户把精力从编程转向模型的构造,经常与其它工具箱一起使用,实际上,许多工具箱里的模块都被封装成了Simulink模块。

2、通信系统工具箱及其功能2.1 通信系统工具箱概述MATLAB中的通信系统工具箱是一个运算函数和仿真模块的集合体,可以用来进行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系统设计和仿真。

通信系统工具箱中包含的模块可以直接使用,并且允许使用者方便地进行修改,使其满足自己的设计和运算需要。

通信系统工具箱是以MATLAB和Simulink为工作平台运行的。

通信系统工具箱的内容包括:2.1.1 Simulink仿真模块Continuous(连续)、Discrete(离散)、Functions&Tables (函数和平台)、Math(数学)、Nonlinear(非线性)、Signals&Systems(信号和系统)、Sinks(接收器)、Sources (源)等子库。

调频实验报告

调频实验报告

调频实验报告调频实验报告一、引言调频是一种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它通过改变载波频率来传输信息。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对调频技术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更好地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搭建调频系统,实现音频信号的调频传输。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将学习并掌握调频的基本原理、调频器件的使用方法以及调频系统的搭建过程。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器材和材料。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调频器件,它可以将音频信号转换为调频信号。

其次,我们需要一个调频发射器和一个调频接收器,用于发送和接收调频信号。

最后,我们需要一些音频设备,如麦克风和扬声器,用于产生和播放音频信号。

2. 搭建调频系统首先,将麦克风连接到调频器件的音频输入端口。

然后,将调频器件的输出端口连接到调频发射器的输入端口。

接下来,将调频发射器的输出端口连接到天线。

最后,将调频接收器的输入端口连接到天线,将调频接收器的输出端口连接到扬声器。

3. 进行调频传输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进行调频传输了。

首先,将音频信号输入到麦克风中。

通过调节调频器件的参数,如频率和幅度,我们可以将音频信号转换为调频信号。

然后,调频发射器将调频信号发送到空中。

调频接收器将接收到的调频信号还原为音频信号,并通过扬声器播放出来。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搭建了一个调频系统,并实现了音频信号的调频传输。

调频信号的传输质量较好,音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失真或干扰。

我们还观察到,通过调节调频器件的参数,如频率和幅度,我们可以改变调频信号的特性,如音调和音量。

五、实验分析调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提供更高的传输质量和更大的传输距离。

通过改变载波频率,调频技术可以避免信号受到干扰和衰减的影响,从而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调频系统的搭建过程并不复杂。

只需要简单地连接各个器件,并调节参数,就可以实现音频信号的调频传输。

频带传输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频带传输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频带传输通信系统课程设计的简要步骤:
1.确定设计题目和要求
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选择一个具体的频带传输通信系统作为设计题目,如调频(FM)通信系统、调相(PM)通信系统等。

学生需要明确设计要求,包括系统指标、性能要求、实现难度等方面的要求。

2.系统方案设计
学生需要根据所选的通信系统类型,设计系统的总体方案。

包括信号的调制方式、解调方式、频带利用率、抗干扰性能等方面的考虑。

学生需要绘制系统的原理框图,并详细说明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电路设计和实现
学生需要根据系统方案,设计和实现具体的电路。

包括调制和解调电路、滤波器、放大器等电路的设计和仿真。

学生需要根据所选的电子器件和工具软件,完成电路设计和版图绘制。

4.系统测试和性能评估
学生需要搭建测试平台,对所设计的频带传输通信系统进行测试。

测试内容包括信号质量、频谱特性、抗干扰性能等方面的测试。

学生需要根据测试结果,评估系统的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5.总结和报告撰写
学生需要撰写频带传输通信系统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总结设计
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评估设计成果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和建议。

总结报告应该结构清晰、内容完整、语言简练,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通信系统的各种关键要素,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知识的应用。

二、实验设备1.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幅度和波形的信号。

2. 示波器:用于观测和测量信号的波形、幅值和频率等。

3. 混频器:用于合并和分离信号。

4. 模拟调制解调器:用于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5. 数字调制解调器:用于数字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6. 信道模型:用于模拟信道传输过程中的噪声和损耗。

7. 通信接口:用于连接实验设备和计算机。

三、实验步骤1. 信号发生器设置- 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到示波器,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幅度。

- 通过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信号波形。

2. 信号调制- 使用模拟调制解调器将基带信号调制为高频信号。

- 使用数字调制解调器将数字信号调制为高频信号。

- 观察和记录调制后的信号波形,并与之前的基带信号进行对比。

3. 信号解调- 使用模拟调制解调器将高频信号解调为基带信号。

- 使用数字调制解调器将高频信号解调为数字信号。

- 观察和记录解调后的信号波形,并与之前的高频信号进行对比。

4. 信道传输- 将信号通过信道模型进行传输,并引入一定的噪声和损耗。

- 观察和记录传输前后的信号波形,并分析噪声和损耗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5. 实验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中观察和记录的数据,分析信号调制、解调和信道传输的性能。

- 绘制实验结果图表,比较不同参数下的信号质量差异。

- 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信号调制、解调和信道传输对于通信系统的重要性。

合理的调制方式和适当的信道模型可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传输效率。

同时,实验中观察到噪声和损耗对信号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通信系统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五、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了通信系统的综合应用。

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充分感受到了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改进空间。

调频接收系统课程设计

调频接收系统课程设计

调频接收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调频接收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调频信号的特点及其调制解调过程;2. 学会分析调频接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了解天线、高频放大器、混频器、本地振荡器、中频放大器及解调器等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3. 掌握调频接收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灵敏度、选择性、噪声系数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调频接收系统电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对调频接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提升问题解决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对调频接收技术发展及应用进行深入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表达、沟通、协作;3. 培养学生关注我国调频接收技术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特点,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通过讲授、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调频接收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及性能,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优秀电子工程人才。

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调频接收系统原理:介绍调频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调频信号的特点及其优缺点,使学生理解调频接收系统的工作基础。

2. 调频接收系统组成:详细讲解天线、高频放大器、混频器、本地振荡器、中频放大器及解调器等关键部件的作用及工作原理,使学生掌握整个系统的结构。

3. 调频接收系统性能指标:阐述灵敏度、选择性、噪声系数等性能指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帮助学生评估接收系统的性能。

4. 调频接收系统电路设计: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调频接收系统电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5. 调频接收系统仿真分析:教授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如Multisim、ADS等)对调频接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6. 调频接收技术发展及应用:介绍调频接收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其在无线电通信、广播、导航等领域的应用。

调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调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调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调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掌握调频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 学会分析调频信号的特点,了解调频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3. 掌握调频器、调频解调器的工作原理,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调频电子线路,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2. 掌握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调频信号发射和接收的方法,具备实际调试能力。

3. 能够分析调频通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线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现代通信技术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电子线路相关专业的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调频电子线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调频电子线路基本原理:包括调频通信系统的组成、调频信号特点、调频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3章“调频通信原理”- 内容安排:2课时2. 调频器与调频解调器:讲解调频器、调频解调器的工作原理,相关公式计算。

- 教材章节:第4章“调频器与调频解调器”- 内容安排:3课时3. 调频电子线路设计:介绍调频电子线路设计方法,实际操作步骤。

- 教材章节:第6章“调频电子线路设计”- 内容安排:4课时4. 调频信号发射与接收:讲解调频信号发射和接收过程,设备操作方法,调试技巧。

- 教材章节:第5章“调频信号发射与接收”- 内容安排:3课时5. 调频通信系统实例分析:分析实际调频通信系统,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

- 教材章节:第7章“调频通信系统实例”- 内容安排:2课时总计:14课时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题目模拟调制系统GUI实现专业通信工程年级 2012级学生姓名XXX 学号 XXXXXXXXXXX一、设计要求运用MATLAB GUI仿真软件对模拟调制技术进行仿真。

设计任务如下:1、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DSB)及相干解调原始信号为频率f0=1Hz的余弦信号m(t),载波频率fc=10Hz;2、具有离散大载波的双边带调幅(AM)及相干解调原始信号为频率f0=1Hz的余弦信号m(t),载波频率fc=10Hz;3、单边带调幅(SSB)及相干解调原始信号为频率f0=1Hz的余弦信号m(t),载波频率fc=10Hz;4、残留边带调幅(VSB)及相干解调频率f01=5Hz的余弦信号与频率为f02=2.5Hz的正弦信号叠加作为信源m(t),载波fc=20Hz.二、设计目的1、熟练掌握MATLAB软件GUI的使用方法。

2、编程实现上述几中模拟调制技术及解调,并画出已调信号的波形,解调信号的波形,将解调信号与原始信号进行比较,完成设计任务的要求。

三、设计思路3.1 设计原理模拟信号的载波传输是指用基带信息信号调制正弦载波的参数形成已调信号后再送往信道传输的信息传输方式。

通常把不含信息的高频信号,它可能是正弦波,也可能是脉冲序列,称之为载波;携带信息并且需要传输的基带信号(或低频信号)称之为调制信号;按调制信号的变化规律去改变载波的摸个或默写参数的过程称之为调制。

用调制信号改变载波的某个或某些参数锁形成的携带信息的带通信号称之为已调信号,多数情况下已调信号是一个窄带带通信号;将携带信息的带通信号变回到基带信息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

3.2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DSB)调制DSB的定义:抑制载波分量的传送,既不影响信息的传输,而且还会提高功率利用率,这种调制方式就是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简称双边带调幅,记作:DSB。

1、信号表达式为:2、频谱表达式为:3、双边带调幅信号的波形和频谱示意图:解调解调一般要用相干解调器,它由乘法器和低通滤波器组成,这种方法要求接收端提供一个与发送端载波信号完全同频同相的相干载波(或称为同步载波),因此又称为相干解调(或同步解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调频通信系统测试与设计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2 年7 月6 日《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通信0704指导教师: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题目: 调频通信系统测试与设计课程设计目的:1.通过对THEX-1型综合实验平台的使用,深入了解通信电路的原理;2.掌握通信电路的测试方法和设计实验的方法;3.学习构造简单通信系统的方法;4.提高正确地撰写论文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1.重点测试项目:实验4、5、7、8、18、19;要求详细分析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说明每个元器件的作用和功能),写出测试项目,并对测试结果作出详细分析,在实验18、19中改变调制方式,观察测试结果。

2.一般测试项目:实验1、2、6、9;简单说明电路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或功能,写出测试项目,并对测试结果作出详细分析。

3.其他实验项目可以选做。

4.查阅不少于6篇参考文献。

初始条件:1.THEX-1型综合实验平台及实验指导书;2.示波器,万用表。

时间安排:第17周,安排设计任务;第18周,完成重点测试项目;第19周,进行一般测试项目;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1变容二极管调频实验(FM1) (1)1.1电路工作原理 (1)1.2 测试项目和方法 (2)1.2.1 振荡器输出的调整 (2)1.2.2 变容二极管静态调制特性的测量 (3)1.2.3 变容二极管动态调制特性的测量 (3)1.3 测试结果及分析 (3)2集成锁相环调频鉴频实验(FM2) (5)2.1 电路工作原理 (5)2.1.1 LM565简介 (5)2.1.2 实际电路介绍 (6)2.2 测试项目和方法 (15)2.2.1 压控振荡器各频段的测试 (15)2.2.2 压控振荡器两种输出信号的观察 (15)2.2.3 滤波器带宽的测试 (16)2.2.4 调频器实验 (16)2.2.5 同步带和捕捉带的测试 (16)2.2.6 解调器实验 (16)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17)3分立元件相位鉴频实验(FMDEM1) (20)3.1 电路工作原理 (20)3.2 测试项目与方法 (21)3.2.1 相位鉴频器的调整 (21)3.2.2 鉴频特性的测试 (22)3.2.3 相位鉴频器的解调功能测量 (22)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22)4乘积型相位鉴频实验(FMDEM2) (23)4.1 电路工作原理 (23)4.1.1 相位鉴频的原理 (23)4.1.2 MC1496乘积型相位鉴频器 (24)4.2 测试项目与方法 (25)4.2.1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25)4.2.2 鉴频特性曲线(S曲线)的测量方法 (25)4.3 测试结果及分析 (26)5高频大系统综合实验(发送部分) (27)5.1 实验基本原理 (27)5.2 测试项目 (27)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28)6 高频大系统综合实验(接收部分) (30)6.1 实验基本原理 (30)6.2 测试项目 (30)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31)7LC与晶体振荡(本振)实验(OSC) (35)7.1 电路工作原理 (35)7.1.1 起振条件 (35)7.1.2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35)7.1.3 晶体振荡器 (37)7.1.4 实验电原理图介绍 (37)7.2 测试项目与方法步骤 (38)7.3 测试结果及分析 (38)8模拟乘法器幅度调制实验(AM) (42)8.1 电路工作原理 (42)8.1.1 幅度调制原理 (42)8.1.2 集成模拟乘法器 (42)8.1.3 MC1496应用介绍 (43)8.2 测量项目与方法 (45)8.3 测量结果及分析 (46)9集成锁相环调频实验(FM3) (48)9.1 电路工作原理 (48)9.1.1 集成锁相环调频与鉴频 (48)9.1.2 LM4046简介 (48)9.1.3 锁相环的自由振荡频率f0、同步带与捕捉带的测量方法 (49)9.1.4 实验线路分析 (50)9.2 测量项目与方法 (50)9.3 测量结果与分析 (51)10集成锁相环鉴频实验(FMDEM3) (53)10.1 电路工作原理 (53)10.1.1集成锁相环调频与鉴频 (53)10.1.2实验线路分析 (53)10.2 测量项目与方法 (53)10.3 测量结果与分析 (54)课程设计总结: (55)参考文献 (56)1 变容二极管调频实验(FM1)1.1电路工作原理变容二极管实际上是一个电压控制的可变电容元件。

当外加反向偏置电压变化时,变容二极管PN 结的结电容会随之改变,其变化规律如图1-1所示。

图1-1 变容二极管的C j -u 曲线变容二极管的结电容Cj 与电容二极管两端所加的反向偏置电压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式中,U φ为PN 结的势垒电位差(硅管约0.7V ,锗管约为0.2~0.3V );Co 为未加外电压时的耗尽层电容值;u 为变容二极管两端所加的反向偏置电压;γ为变容二极管结电容变化指数,它与PN 结渗杂情况有关,通常γ=1/2~1/3。

采用特殊工艺制成的变容二极管γ值可达1~5。

直接调频的基本原理是用调制信号直接控制振荡回路的参数,使振荡器的输出频率随调制信号的变化规律呈线性改变,以生成调频信号的目的。

若载波信号是由LC 自激振荡器产生,则振荡频率主要由振荡回路的电感和电容元件决定。

因而,只要用调制信号去控制振荡回路的电感和电容,就能达到控制振荡频率的目的。

若在LC 振荡回路上并联一个变容二极管,如图1-2所示,并用调制信号电压来控制变容二极管的电容值,则振荡器的输出频率将随调制信号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实现了直接调频的目的。

图1-2 直接调频示意图实际电路原理图如图1-3所示。

BG 1为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产生10MHz 的载波信号。

变容二极管D 1和C 2构成振荡回路电容的一部分,直流偏置电压通过R 17、RW 1、R 3和L 1加至变容二极管D 1的负端,C 2为变容二极管的交流通路,R 2为变容二极管的直流通路,γϕ)||1(U u Co C j +=L 1和R 3组成隔离支路,防止载波信号通过电源和低频回路短路。

低频信号从输入端J 1输入,通过变容二极管D 1实现直接调频,C 1为耦合电容,BG 2对调制波进行放大,通过RW 2控制调制波的幅度,BG 3为射级跟随器,以减小负载对调频电路的影响。

从输出端J 2或TP 2输出10MHz 调制波,通过隔离电容C 13接至频率计;用示波器接在TP 2处观测输出波形,目的是减小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图1-3 变容二极管调频实验电原理图1.2 测试项目和方法1.2.1 振荡器输出的调整1.将切换开关K 1的1-2接点短接,调整电位器RW 1使变容二极管D 1的负极对地电压为+2V ,并观测振荡器输出端的振荡波形与频率。

2.调整线圈L 402-1的磁芯和可调电阻R 4,使R 7两端电压为2.5±0.05V (用直流电压0.1J2L3L4表测量),使振荡器的输出频率为10±0.02MHz。

3.调整电位器RW2,使输出振荡幅度为1.6V P-P。

1.2.2 变容二极管静态调制特性的测量输入端J1无信号输入时,改变变容二极管的直流偏置电压,使反偏电压E d在0~5.5V 范围内变化,分两种情况测量输出频率,并填入表1-1中。

1.2.3 变容二极管动态调制特性的测量与分立元件相位鉴频实验FMDEM1联试。

在变容二极管调频器的输入端J1接入1K的音频调制信号V i。

将K1的1-2短接,令E d=2V,连接J2与鉴频板J1。

用20MHz双踪示波器同时观察调制信号与解调信号,改变V i的幅度,测量输出信号,结果填入表1-2中。

1.3 测试结果及分析(一)振荡器输出的调整振荡器输出端的振荡波形与频率为f =9.82MHz, V p-p =2.1V,波形图如下图1-4所示。

图1-4 振荡器输出端的振荡波形(二)变容二极管静态调制特性的测量表1-1结果分析:此表反映了输出频率随二极管反偏电压变化的规律,并C4 的输出频率比不并C4 的输出频率略大;随着二极管反偏电压的逐渐增大,频率先增大到一定程度再略微下降。

(三)变容二极管动态调制特性的测量(与分立元件相位鉴频实验FMDEM1联试)表1-2结果分析:此表反映了解调输出信号幅度随调制输入信号幅度的变化规律,随着输入信号的逐渐增大,输出信号也逐渐增大。

2 集成锁相环调频鉴频实验(FM2)2.1 电路工作原理2.1.1 LM565简介LM565是一块工作频率低于1MHz 的通用单片集成锁相环路,其组成方框图和引脚框图如图2-1所示。

它包含鉴相器、压控振荡器和放大器三部分。

鉴相器为双平衡模拟相乘电路,压控振荡器为积分—施密特电路。

输入信号加在2、3端,7端外接电容器C 与放大器的集电极电阻R (典型值为3.6K )组成环路滤波器。

由7端输出的误差电压在内部直接加到压控振荡器的控制端。

6端提供了一个参考电压,其标称值与7端相同。

6、7端可以一起作为后接差动放大器的偏置。

压控振荡器的定时电阻T R 接在8端,定时电容T C 接在9端,振荡信号从4端输出。

压控振荡器的输出端4与鉴相器反馈输入端5是断开的,允许插入分频器来做频率合成器。

VC O 参考电压解调输出图2-1 LM565内部原理框图和引脚框图对LM565而言,压控振荡器振荡频率可近似表示为:压控灵敏度为:C E fK 500= 式中C E 是电源电压(双向馈电时则为总电压)。

鉴相灵敏度为: π4.1=d K放大器增益为: 4.1=A ,放大器增益为:4.1=ALM565工作频率范围为0.001Hz ~500KHz ,电源电压为±6~±12V ,鉴频失真低于0.2%,最大锁定范围为±60%f ,输入电阻为10K ,典型工作电流为8mA 。

主要用于FSK 解调、单音解码、宽带FM 解调、数据同步、倍频与分频等方面。

TT C R f 42.1≈VC O2.1.2 实际电路介绍实际电路如图2-2所示。

E14.7uJ4J3图2-2 集成锁相环调频鉴频电原理图图中,9脚的定时电路选择为锁相环压控振荡器的频率粗调,分为三个频段。

8脚的定时电路选择为压控振荡器各个频段的频率细调。

带宽选择确定环路滤波器的带宽。

滤波器可选择比例积分滤波器或RC滤波器。

1.调频器从图2-1可知,压控振荡器自身就是一个调频器,因为它的瞬时频率正比于输入音频信号的幅度,所以压控振荡器可以直接用作调频器,但是由于它的振荡频率的温度漂移以及控制特性的非线性,不能产生高质量的FM信号。

同时由于锁相环中压控振荡器的线性范围可限,所以输入信号的幅度不应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