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2.2《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2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 课件10(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 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 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 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 “洞”
物种灭绝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扩 张,改变了广大地区的生物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 多样性,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 少。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
这些环境问题是有哪些原因造成的? 这些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不利的影响?
合作探究
小资料:白色污染的危害
A 哪些是白色污染物?
B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危害?
C 你还知道哪些因白色垃圾而造成的环境 问题例子? D 很多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 是一个资源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你的家庭一天、一周、一 月、一年会制造多少件白 色垃圾?
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问题?工厂黄ຫໍສະໝຸດ 高原贺兰山京杭大运河
知识拓展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 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 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 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全球变暖是目前全球环境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全球 平均温度已升高0.3~0.6摄氏度。其中11个最暖的年 份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 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
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做 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保护环境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人教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二单元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2)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一、一周知识概述(一)本课结构分析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以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为背景,继续把问题进一步聚焦在我国,探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采取并列方式,分别介绍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基本国情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警钟须长鸣”──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而展开。
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
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增长变化。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两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低下。
最后,选择了人口因素中对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人口数量和人口文化素质,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主要围绕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其问题而展开。
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呈现了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巨大的事实。
同时,点出丰富的资源对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后,教材笔锋一转,用一系列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量的比值,交待了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并不大的事实。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最后,简单论述了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
“环境亮起‘黄牌’”──主要围绕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两方面的环境问题展开。
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令人震撼的标题,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
随后,阐述了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现阶段的工业化,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最后,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体来看,教材在介绍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时,总是先说明问题本身及其表现,然后,再说明这一问题给社会其他方面带来的危害,从而把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
2.2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 课件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

新增人口的消耗
• 我国平均每年净增一千多万 人口,致使每年增加国民收 入的1/4以上要被新增加的 人口消费掉
(1) ( (2) (
1、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如何? 增长较慢 2、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间,我国人口总量是怎样变化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增长较快。 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再加上政策的鼓励, 使人口增长较快。 3、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是怎样的变化? 持续增长 4、请预测一下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总量会怎样 变化?请说明理由。 还将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会减慢。 其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很大。
说一说,我国的人口还 存在哪些其它问题?
关于人口国情,在生 活中你有什么感受 ?
请记住!
人口警钟长鸣
带来的压力?
人口数量大
人口素质低 人口老龄化
给资源、环境、人民 生活带来压力,阻碍 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总之,人口问题(尤其是人口过多过快增长) 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合作探究
人口专家预测60岁以上老人比重
时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百分比 9.8%
11.8% 15.5% 21.9% 25.1% 27.4%
30年后你家里的人口年龄结构。 联想未来 那时你要养活你家里的几个人?
◆ 我国的人口
国情
人口数量大 人口素质低 老龄化加剧 ……
3、“人口+教育=丰富的资源”和“人口-教育=沉重的包袱”, 这两种观点又说明了“人口”与“人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2.2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 第2课时 教案(九年级全册)

课题: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二课时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
教学目的:1、通过各种数据和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树立资源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资源国情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计:
一、课前布置:向有关部门作一次调查,了解本地资源的特点,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导入设计(将错就错)
教师板书:我国的自然资源——地大物薄,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博”与“薄”之不同,并请学生列举“博”与“薄”的例子。
从而揭示我国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少。
三、新课教学设计
1、[自主学习]阅读图2-17,回答下列问题:A、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总量在
国际上的地位。
B、在品种上的特点C、人均占有量特点
[知识拓展]:课件《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思考分析]矿产资源的这些特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我国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2、[知识回顾]
[小组讨论] 我国国土资源的质量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知识拓展:我国的能源组成
3、成果展示:本地资源的特点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参插有关本地资源的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资源问题。
4、[考一考资源问题知多少] 介绍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其他问题,请学生用我国或本地的具体例子来说明问题。
5、[议一议]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谈谈你的感想和体会。
6、[试一试]就本地存在的资源问题向当地政府提几点建议。
2.2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 课件7(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

森林破坏
物种灭绝
土壤污染
水土流失
森林破坏
生 态 环 境 破 坏
土地沙漠化
物种灭绝
大气污染
水污染
环境 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土壤污染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荒漠化 废气 废水 固体废弃物污染
太湖蓝藻事件
2007年初夏,名列中国经济前十强城市的无锡,遭遇了前所未有
的生存考验:因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200万市民断水一周,举国关注。 据介绍,蓝藻的出现主要是有机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所致。为
(1)青少年应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 意识,积极宣传环保; (2)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依法同破坏环 境的行为作斗争; (3)从日常小事做起,做到爱护花木, 植树种草拒绝在街头露天烧烤,不焚 烧废弃物,不乱扔垃圾等。
据了解,在舟山海域有部分渔民随便向海里倾倒废柴油。据此 回答1-2题。 1、部分渔民的这种行为会造成( D ) A、大气污染 B、噪声污染 C、热污染 D、水体污染 2、为避免上述行为的出现,就应该( B ) ①坚持以治理为主 ②加大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 ③提高渔民的环保意识④大幅度提高渔用柴油价格 A、 ① ③ B、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3、“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 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中的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 B ①人们不能利用资源发展经济 ②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③要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④发展生产会不可避免的 污染环境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土 地 沙 漠 化
黄 土 高 原 水 土 流 失
—
到 处 漂 浮 的 白 色 垃 圾
弥 漫 的 工 业 废 气
2.2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 第1课时 教案(九年级全册)

课题: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课时《人口警钟须长鸣》结构分析:本课时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
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三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口的老龄化。
最后通过专题探究,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学设计:一、导入设计知识抢答:中国人口知多少?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人口的三个特点。
二、新课教学设计1课件中国人口走势图(1840——2001)设问:分析各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预测今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回顾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相关知识。
2计算六国单位面积的人口,比较我国人口对国土的压力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树立人均观念。
讨论人口过多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3读图2-15及右边的文字说明补充: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资料分析我国人口的素质特点及其对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4读图2-16,说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小组讨论:我国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应对的措施,倡导敬老爱老的美德。
5知识拓展:分析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变化的原因。
6辩论赛: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课前准备:选取12位同学分两组组成正反双方,并收集相关资料,其余同学做拉拉队。
注意方面:(1)活动最后不要求学生支持某一方的观点、结论。
(2)教师须指出双方观点均有片面性,应全面地分析人口问题。
(3)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上述观点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重要的是要使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适应。
教学反思:。
《直面中国的环境问题》教学设计04

《直面中国的环境问题》教学设计大堰初中董方君【教材分析】《环境问题》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三课时。
本课以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为主线,分析人类因为生产、生活过程中改造和利用环境而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让同学们在认知“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去发现社会问题、去思索社会该如何发展,同时启迪同学们认识到年轻一代在环保方面的社会责任。
本课重点:环境问题的成因世界环境问题的表现本课难点: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学生分析】1.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环境问题并不陌生。
但是要正确的从理论上去认识: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却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他们虽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要从本质上去系统地认识一个问题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巧妙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
2.本课有很大的联系实际的空间,而作为初三的学生是完全有能力很好的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的。
这为本堂课向“讨论型”课堂发展提供了条件。
3.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而本课内容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基础。
4.学生对环境问题方面的认识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因此对于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学生来讲学习本课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意识。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中:环境、环境问题的成因和世界环境问题的表现。
2.明确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无视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结果。
3.启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争做21世纪的绿色使者!4.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善于发现问题与思索现实社会的思维。
5.帮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思维。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式教学启发探究式教学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法【设计理念】1.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大胆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淡化教育痕迹。
2.2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 课件5(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 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 造成的。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 电,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还可以通过植 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 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 缓温室效应。
德国黑森林事件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黑森林”,是 因枞、松绿的发黑而得名,是欧洲著名的 度假圣地,因为酸雨之害,有一半树染上 枯死病,树叶黄褐脱落,其中46万亩完全 死亡。
酸雨已经与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一起成 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热点。
美国”黑风暴“事件”
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与 加拿大西部的辽阔土地。风暴从美国西部土地破坏最 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狂风卷着黄色的尘土,遮天蔽 日,向东部横扫过去,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 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当 时空气中含沙量达4O吨/立方千米。风暴持续了3天, 掠过了美国2/3的大地,3亿多吨土壤被刮走,风过 之处,水井、溪流干涸,牛羊死亡,人们背井离乡, 一片凄凉。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事件。“黑 风暴”也称沙尘暴或沙暴,主要是由于美国拓荒时期 开垦土地造成植被破坏引起的。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水 俣 病 事 件
关注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环境问题
你认为日本水俣病的起因是什么?这一环境问题 导致的后果又是什么?
起因:化工厂把没有经过处理的有毒废水直接排放到 海里,导致鱼类带毒,人类与猫食用后也因此中毒。 后果:这一环境问题不但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直接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罗布泊湖中的流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建议课时安排三课时
结构分析:
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以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为背景,继续把问题进一步聚焦在我国,探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采取并列方式,分别介绍了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基本国情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课时人口警钟须长鸣教学设计
本课时结构分析:
本课时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
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三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口的老龄化。
最后通过专题探究,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知识抢答:中国人口知多少?
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人口的三个特点。
二、新课教学设计
1课件中国人口走势图(1840——2001)
设问:分析各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预测今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回顾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相关知识。
2计算六国单位面积的人口,比较我国人口对国土的压力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树立人均观念。
讨论人口过多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3读图2-15及右边的文字说明
补充: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资料
分析我国人口的素质特点及其对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4读图2-16,说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小组讨论:我国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应对的措施,倡导敬老爱老的美德。
5知识拓展:分析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变化的原因。
6辩论赛: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课前准备:选取12位同学分两组组成正反双方,并收集相关资料,其余同学做拉拉队。
注意方面:
(1)活动最后不要求学生支持某一方的观点、结论。
(2)教师须指出双方观点均有片面性,应全面地分析人口问题。
(3)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上述观点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重要的是要使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课时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教学设计
本课结构分析:
本课时主要围绕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其问题而展开。
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呈现了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巨大的事实。
同时点出丰富的资源对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后教材笔锋一转,用一系列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的比值,交待了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并不大的事实。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最后简单论述了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
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布置:向有关部门作一次调查,了解本地资源的特点,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导入设计(将错就错)
教师板书:我国的自然资源——地大物薄,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博”与“薄”之不同,并请学生列举“博”与“薄”的例子。
从而揭示我国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少。
三、新课教学设计
1、[自主学习]阅读图2-17,回答下列问题:A、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总量在国际上的地位。
B、在品种上的特点
C、人均占有量特点
[知识拓展]:课件《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思考分析]矿产资源的这些特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我国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2、[知识回顾]
[小组讨论] 我国国土资源的质量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知识拓展:我国的能源组成
3、成果展示:本地资源的特点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参插有关本地资源的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资源问题。
4、[考一考资源问题知多少] 介绍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其他问题,请学生用我国或本地的具体例子来说明问题。
5、[议一议]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谈谈你的感想和体会。
6、[试一试]就本地存在的资源问题向当地政府提几点建议。
第三课时环境亮起“黄牌”教学设计
本课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围绕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两方面的环境问题展开。
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令人震憾的标题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
随后,阐述了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现阶段的工业化,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最后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布置:拍摄一些反映当地环境问题的照片或收集一些反映当地环境问题的资料。
向爸爸妈妈调查家庭每天扔掉多少塑料制品。
二、导入设计
1、漫画:《长江与黄河的对话》黄河:长江,长江,我是黄河!
长江: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
2、淮河流域流传的一句谚语:六十年代洗衣做饭——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身心受害——九十年代洗不尽马桶盖
问: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揭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问题的两种类型。
三、新课教学设计
1、[自主探究] A、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B、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2、[成果展示] 说说本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学生展示相关照片和材料。
[知识拓展]教师出示一些本地或我国存在的典型的环境问题图片。
如:城市大气环境、水污染问题、固体废物污染、赤潮等,设问:
A、你知道我国还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感受?
B、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
3、[合作探究] 白色污染的危害(要求先看书后讨论)
[小资料] 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
A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危害?
B[算一算]你的家庭一天、一周、一月、一年会制造多少件白色垃圾?
C[感悟体会]
(1)一个家庭会制造那么多的白色垃圾,你有什么感受?
(2)请你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提几点建议;
(3)你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