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演练:专题6第1讲种群和群落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微专题12种群和群落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微专题12种群和群落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 (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 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 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m值偏大,则 N值偏小。
• (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 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值 与实际值相比出现较大误差。
考能 2 “J”型增长与“S”型增长的比较与分析
物质 变化
复杂→简单→稳定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减少并趋于稳定
K 考能 探究
KAONENG TANJIU
考能 1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选择及分析
• 1.(2019年南昌模拟)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 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 方法分别是( )。
• A.标志重捕法、样方法
• B.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
•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
其不能适应弱光环
解析


• (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 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 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 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考能 4
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及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 6.(2019年自贡检测)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 始条件不同
•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项目 调查 对象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 3.“J”型增长中λ和增长率的关系
•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0λt,λ 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种群数 量的倍数。如下图:
• (1)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如图中AB段(不包括 B点)。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六第1讲 种群和群落(29张PPT)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六第1讲 种群和群落(29张PPT)

2C)
[自主尝试]
________
【解析】年龄组成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 比例关系,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体 现了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差值大小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变化 的过程,由于不知死亡率的大小,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大 小无法比较,故A项错误。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 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 为100,一年内新出生个体数为20,因此该种群的年出生率= 20/100×100%=20%,故B项错误为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 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C项错误。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 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自主尝试] ________ 【解析】移栽植物后,生物的种类增加,能提高该群落结构 的稳定性,A项错误;移栽植物后,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 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B项 正确;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C 项错误;群落演替达到一个稳定的阶段后就不会随时间延长 而继续加剧,D项错误。 【答案】B
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 ( 乙 ) 不进行移栽, 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
列分析合理的是(
) 土壤有机 质(g/kg)
19.8
植被覆 小型土壤动物 边坡 处理方式 盖率(%)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4.群落的演 2013福建、江苏、四川 2011安徽、海南 替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优化探究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一讲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优化探究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一讲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优化探究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一讲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一讲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自然条件下,种群一般都呈“S”型增长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濒危物种种群的K值C.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种群的种类和数量常发生变化D.光可以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但不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天敌、食物等条件的限制,种群都呈“S”型增长;光既可以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可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①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B.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④为年龄组成,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解析:图中①为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错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正确。

④为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C错误.自然状态下,由于生存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D错误。

答案:B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及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记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B.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个体数量为X1、X2、…、X n,则种群密度为(X1+X2+…+X n)/nC.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数时同种生物无论个体大小都要计数解析:标记物醒目时易被天敌发现,影响重捕标记的个体数,标记时标记物要不易被观察到;(X1+X2+…+X n)/n是每个样方的种群平均数量,若样方面积不是单位面积,则不能代表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调查种群密度在计算数量时同种个体不论大小都应该计算在内。

2020版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6.1种群和群落

2020版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6.1种群和群落

第1讲种群和群落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纵引横连建网络]提醒: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能力[边角扫描全面清]提醒: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也不可逐个计数。

(P60正文中部)(×)2.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不可采用样方法。

(P62正文上部)(×)3.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P62正文中部)(√)4.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均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P63练习2)(×)5.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

(P66正文中部)(√)6.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P68探究)(√)7.(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P72正文中上部)(√)8.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竞争关系。

(P72资料分析)(×)9.群落的水平结构中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无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P75正文上部)(×)10.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P81思考与讨论)(√)考点梳理整合突破整合考点18“我不孤独”的种群与群落[考点突破固考基] 1.把握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2.熟记群落的结构和特征(1)种间关系写出A、B、C、D四图,a与b的种间关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2)空间结构(1)K值与K/2值的分析(2)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图中A、B、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3)K值与K/2值的应用5.理清群落结构的“3”个易错点(1)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长得错落有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范畴。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
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迁入该池塘一段时间内,该种鱼的数量呈“S”型增长 B.t2时刻对该种鱼进行捕捞能一次性获得最大产量 C.t2~t3时间段,该种鱼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的趋势
D.若向该池塘投入适当饵料,则该种鱼的K值会增大
总结:K值与K/2值的应用
(二轮大书P81)基础自测2 (2021·宁夏银川模拟)图甲表示某生 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 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头叶)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
关系的功能
1.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 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 种丰富度 B.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存在捕食和 竞争关系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 平结构 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 直结构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1种群与群落及生态系统课件

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1种群与群落及生态系统课件

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
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
(6)图2中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
关;若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
的抵抗力稳定性。
()
(7)图3中FNE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
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 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 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 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 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典例示范3】 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 C2+D2)
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 W1 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 D.W1=D1+D2
【思维流程】
【解析】 由图可知,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W1= A1+B1+C1+D1;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1=A2+ B2+C2+D2;由于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所以W1>D1+ D2。
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
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
()
(2)下表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植物→田鼠→鼬”能量流
动进行研究的结果[单位是J/(hm2·a)],则能量从田鼠传

生物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人教版)

生物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人教版)

第1讲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构建网络]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种群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一般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产生条件(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理想条件,实验室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1)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2)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错混诊断]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江苏,5A)(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江苏,5B)(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浙江,4C)( ×) 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浙江,4D)( ×) 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浙江,4B)( √)6.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福建,3A)( √)7.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海南,21D)( √)题组一以图示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1.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
1.(高考题汇编)判断正误(对:√,错:×)
(1)(2015·全国卷Ⅰ)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丰富度相同。

( ×)
(2)(2015·广东卷)对于酵母细胞数量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算。

( ×)
(3)(2015·浙江卷)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大灌木呈均匀分布,其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 √)
(4)(2015·海南卷)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 ×)
(5)(2015·江苏卷)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
(6)(2016·全国卷甲)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 ×)
2.(2017·江西景德镇质检)下列有关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B.种群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的
D.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属于其数量特征
解析: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人的基因组中含X、Y同源染色体,A错误;群落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D 错误。

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解析: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密度,对蚜虫、跳蝻等活动范围小的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位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计数相邻两边线上及顶点上的,D错误。

4.下图表示达到稳态的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中a~l间隔时间相等,一个种群是另一个种群的唯一的食物来源。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②可能属于食物网的第一营养级
C.种群②b~c段与i~j段的增长率基本相同
D.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比种群①小
解析:由图示可得,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增加而增加,随种群①的减少而减少,因此种群①为被捕食者,种群②为捕食者;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有的个体数,由图可知,种群②在b~c段和i~j段增加的个体数基本相同,但原有的个体数不同,所以种群②在b~c段和i~j段的增长率不同;种群①是种群②唯一的食物来源,且种群②个体数比种群①多,所以从能量流动来看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应该比种群①的小。

5.(2017·北京海淀模拟)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环境容纳该种群的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 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曲线的斜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将在K值附近维持动态平衡,D 错误。

6.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可被另一个群落替代,若以P代表群落的总同化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A.过度放牧的草原,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B.当群落受到外界干扰或破坏,群落的演替不会受影响
C.当P/R≈1时,表明群落演替不再进行
D.当P/R>1时,表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可能会增大
解析:过度放牧的草原,仍保留着土壤等条件,因此,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外界的干扰或破坏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当P≈R时,表明该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但群落演替仍会发生,C错误;当P>R时,说明会积累大量的有机物,群落处于发展时期,因此,生物种类可能会增加,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可能会增大,D正确。

7.(2017·南京调考)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解析:由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是捕食关系;引入暴猎蝽,桑毛虫因天敌的捕食作用,环境容纳量减小;暴猎蝽最初呈“J”型增长,一段时间后因食物、空间的资源有限,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呈“S”型增长曲线,B点暴猎蝽数量约为K/2,增长速率最快。

8.(2017·常州模拟)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

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蜘蛛。

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土地上了。

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在上述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B.与在废弃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一样,上述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880种动物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植物的垂直分层有关
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解析:根据题目所述,此种演替为初生演替,先有植物后有植食性动物,再出现肉食性的动物,A正确;在废弃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不正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正确;题目演替中,动植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加,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