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胡食”
古人歌咏食物的古诗词诗句

古人歌咏食物的古诗词诗句美食让人的味蕾得到满足和享回受,这种满足能够却能答悄悄转换成为一种前行的动力,让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去付出更多的努力,踏实迈出每一步,好运就会伴随左右!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食物的古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食物的古诗词1. 《七步诗》曹植【两汉】煮豆燃豆萁,豆在斧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只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食物的诗句朱提注酒酒如池,大白淋漓吃不辞。
——元· 杨维桢《春侠杂词(一十二首)》个中渴羌饱汤饼,鸡苏胡麻煮同吃。
——宋· 黄庭坚《奉谢刘景文送团茶》金樱身子玫瑰脸,更吃饧枝蜜果香。
——宋· 杨万里《初夏即事十二解》不须庾韭元修菜,吃到憎时始忆渠。
——宋· 杨万里《都下食笋自十一月至四月戏题》梅熟应同儿辈吃,有兄八十信东吴。
——宋· 曾几《食杨梅三首其一》夏日山居好,茅檐水饼香。
——宋· 舒岳祥《夏日山居好十首其一》赵州道个吃茶去,一滴何曾湿口唇。
——宋· 释云岫《与大知客》多种竹将挑笋吃,旋栽松待斫柴烧。
——宋· 周文璞《题尧章新成山堂》蘸雪吃冬瓜,谁知滋味好。
——宋· 释师观《偈颂七十六首其一》幸春山笋贱,无人争吃,夜炉芋美,与客同煨。
——宋· 刘克庄《沁园春·癸卯佛生翼日,将戟,梦中有作·既醒,但易数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杜甫《立春》劝君速吃莫踌躇,看被南风吹作竹。
——宋· 钱惟演《玉楼春·锦箨参差朱栏曲》槐叶冷淘来急吃,君家醪瓮却须休。
古代已有反季节蔬菜介绍

古代已有反季节蔬菜介绍古代已有反季节蔬菜专门给皇家种蔬菜的太官园,为了能让皇帝吃到反季节蔬菜,自制温室,生火升温,当达到适宜的温度时,蔬菜便开始生长了。
可惜,这么好的一个反季节蔬菜工程被管理太官园的少府召信臣给否决了。
他说:“不时之物,有伤于人。
”——不是正常季节的蔬菜,吃了有害身体健康。
除了这个理由,召信臣还说,栽培反季节蔬菜,成本太高,太铺张浪费了。
南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编写了一本非常着名的《齐民要术》,书里就有栽培蔬菜的技术介绍。
贾思勰的家乡山东寿光也是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今日寿光更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
据《齐民要术》介绍,黄河流域栽培的蔬菜有瓜(甜瓜)、冬瓜、胡瓜、茄子、葱、蒜、韭黄、白菜、萝卜等等,有些蔬菜甚至一年四季不断。
一年四季都有蔬菜,这里面肯定有反季节蔬菜的功劳。
唐朝的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有了巨大的飞跃,开始利用温泉栽培蔬菜(特别是瓜类)。
唐朝诗人王建的《宫前早春》诗云:“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
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
”在中国北方居然能够“二月中旬已进瓜”,可见当时技术之精湛。
《资治通鉴》对唐朝的反季节蔬菜有非常具体的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年)11月16日,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的回军途中,经过易州(今河北易县),易州司马(相当于副市长)陈元寿向唐太宗提供了一些新鲜的反季节蔬菜。
在寒冷的冬天,怎能有如此新鲜的蔬菜?原来是陈元寿驱使百姓烧火坑,在遮风避寒的屋棚里种植蔬菜。
陈元寿本想借此向皇帝拍一个马屁,不料李世民对此十分反感,毫不客气地把陈元寿的官职给免了。
唐代饮食中的野菜唐人最常采食的野菜包括莼、蕨、薇、荠、蓼、苍耳、马齿苋等品种。
莼菜,亦名水葵,属水生睡莲科植物,其叶片浮于水面,嫩茎和叶背有胶状透明物质,我国长江以南多野生,春夏采其嫩叶可作蔬菜食用。
唐时,江浙一带的莼菜最为知名,其水生量之多,放舟可采。
贺知章《答朝士》诗云:“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
它们是大唐进口食品,背后有精彩纷呈的故事

它们是大唐进口食品,背后有精彩纷呈的故事生命的最后一年,杜甫在耒阳“啖牛肉白酒”,食物涌入肠胃,没得来及消化,饱死了!时年59岁。
搁在两三百年前,杜甫可能是忧国忧民而死,可能老病死,但绝不大口酒肉而死,因为死亡方式是胡人特色。
纵观唐朝的饮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存在深刻的“胡化”现象。
胡是指我们古代对西北游牧民族的称呼。
《旧唐书》记载:贞观二年,远方诸国来朝者甚众,……户部奏;中国人自塞外归,及四夷前来降附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
”掐指一算,有三百万胡人来归附大唐,真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大唐的“胡化”不意味着贬义,反而是博采众长,缔造一个包容的盛世。
怀念完杜甫之后,今天还是聊一些开心的事吧。
我们现在所吃的食物有非常多是唐朝时期引入的,多得大家想象不到,菠菜、石蜜、余甘子...今天介绍大家最熟悉的三款食物,它们背后的文化故事。
皇帝、士人都喜欢的胡饼16岁的白居易来到长安,之后他的青年、辉煌期都在长安度过。
长安的小店里贩售形形色色的胡饼,尝试了第一口之后,白居易就再也离不开它。
800多年前,胡饼从西域传入大汉帝国,以五谷为主食的汉人对这款新式食物非常感兴趣,《续汉书》记载:“灵帝爱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因为汉灵帝喜欢吃胡饼,所以上行下效,整个京城流行起以胡饼为主食的风气。
胡饼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说,可能很陌生,但如果换个称呼大家就懂了“馕”(náng)。
“馕”源于波斯语,是经过维吾尔语转移汉语过来的。
“馕”在维吾尔语是“面包”的意思。
话说当年的波斯作为西亚的文明中心,为中国美食贡献良多。
白居易爱吃胡饼,爱吃之后就向胡姬请教胡饼的制作方法。
晚唐时期,白居易被擢升为忠州刺史,心情大好之下,他兴致勃勃地亲自下厨,为好友杨敬之制作胡饼,遣人送去并附上一首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白居易亲自下厨请杨大师品尝胡饼,杨大师面上有光。
白居易在诗中用“饥馋杨大使”大胆调侃这位老朋友,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乃知音之交。
古人形容吃的诗句

1. 红粒陆浑稻,白鳞伊水鲂。
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
——唐·白居易《饱食闲坐》2. 馨香饼饵,新鲜瓜果,乞巧千门万户。
——宋·吴潜《鹊桥仙·馨香饼饵》3. 夏日山居好,茅檐水饼香。
——宋·舒岳祥《夏日山居好十首其一》4. 朱提注酒酒如池,大白淋漓吃不辞。
——宋·杨万里《都下食笋自十一月至四月戏题》5. 梅熟应同儿辈吃,有兄八十信东吴。
——宋·曾几《食杨梅三首其一》6. 客来如解吃茶去,何但令人尘梦醒。
——宋·王迈《送白糍与囊山老子》7. 浊酒松醪吃两钟,醉拖长袖舞春风。
——宋·苏轼《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8. 算是处、鲜鱼羹饭,吃来都美。
——唐·郑谷《山鸟》9.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宋·苏轼《月饼》10.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宋·苏轼《竹笋焖肉诗》11.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唐·李白《将进酒》1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宋·陆游《游山西村》13. 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
——宋·马钰《西江月·赴胡公斋》14.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出自某诗15.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唐·杜甫《曾卫八处士》16.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唐·赵嘏《长安晚秋》17. 老夫畏热饭不能,先生馈肉香倾城。
——宋·杨万里《吴春卿郎中饷腊猪肉,戏作古句》18.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唐·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19. 饭香逗得垂涎堕,茗味翻令短梦惊。
——宋·陆游《村居初夏》20.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宋·陆游《初冬绝句》。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全词翻译赏析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全词翻译赏析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全词翻译赏析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对其进行阅读赏析,领略古诗词的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全词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出自南宋诗人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①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
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②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汤阴岳飞庙《满江红》手书词碑汤阴岳飞庙《满江红》手书词碑[2]③长啸:大声呼叫。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 宋·岳飞《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许地山《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三十年来,建立了一些功名,如同尘土。
⑤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⑥等闲:轻易,随便。
⑦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⑧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一说是位于邯郸市磁县境内的贺兰山。
⑨朝天阙:朝见皇帝。
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又,明·王熙书《满江红》词碑作“朝金阙”。
参考译文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胡饼、麻饼与烧饼

胡饼、麻饼与烧饼作者:曾维华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7年第07期“胡饼” 作为一种食品,顾名思义,即“胡地之饼”,或“胡人之饼”,是因传自西域胡人之地而得名。
这与我国古代在凡由西域胡地传入中原的事物名称前,常常冠以一“胡”字相类似,如胡床、胡服、胡舞、胡瓜、胡麻等。
据文献记载,“胡饼” 在汉代已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太平御览》卷八六〇引《续汉书》云:“(汉)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后董卓拥胡兵破京师之应。
”这里不仅说汉灵帝时“京师皆食胡饼”,颇为流行,而且还把“胡饼” 与“胡兵”(“胡饼”之谐音)联系在一起。
汉灵帝时除了“京师”地区流行“食胡饼”外,其他地区也已广泛食用。
《艺文类聚》卷七二引《三辅决录》说:汉末“赵歧避难至北海,于市中贩胡饼。
孙嵩乘犊车入市,见歧,疑非常人,问曰:‘自有饼耶?’曰:‘贩之’,嵩曰:‘买几钱?卖几钱?’ 歧曰:‘买三十,卖亦三十。
’ 嵩曰:‘视处士之状,非卖饼者。
’乃开车后,载还家”。
以此可知,汉末在京师以外地区的百姓也爱食胡饼,还有专门大宗制作“胡饼”,供小贩批发、零售的,以至赵歧能够“于市中贩胡饼”度日。
“胡饼”本是西域胡人地区的食品,可能在西汉中期已逐渐传入中原。
因为那时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那么,文献记载何以尤为突出汉灵帝时期呢?这与汉灵帝特别爱好胡地文化有关。
除上引“灵帝好胡饼”外,《后汉书·五行志》还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可见,汉灵帝喜好胡地文化是很有影响的。
魏晋以后,“胡饼”在中原地区更为普及,文献中有关人们食用“胡饼”的记载日渐增多。
如《晋书·王长文列传》载:“王长文……广汉郪人也。
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
州辟别驾,乃微服窃出,举州莫知所之。
后于成都市中蹲踞齧胡饼。
刺史知其不屈,礼遣之。
唐代饮食的胡化现象

摘要饮食是人类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影响了我们当代人的饮食习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唐代饮食的胡化现象,这得益于大唐高度发达的经济、开放的思维和与周边民族的深入交流。
本文主要围绕唐代饮食中关于胡食部分进行研究。
在文章的第一章节介绍唐代饮食的胡化现象产生的背景,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然后介绍胡食的内涵,对于什么是胡食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确定我们的研究范围。
第二章主要介绍胡食的种类,了解胡食具体指哪些食物、文献上有哪些记载。
对于胡食种类的介绍分为四大类,主要是面食类、水果类、蔬菜类和酒类。
在本文的第三章介绍胡食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这里的影响主要介绍四个方面。
一是对日常饮食风格的产生的影响。
二是以“胡姬酒肆”为代表的“胡风”综合体的出现的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是胡食成为界定社会阶层高低的标准之一。
四是胡食风靡之下汉文明的延续。
本文通过对有关胡食的这几个方面的介绍,期望能够对于唐代饮食的胡化现象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认识,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唐代饮食;胡食;影响AbstractThe human die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the activity, die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a unique food culture. These food culture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affected our modern eating habits. Of particular concern is the Tang Hu diet phenomenon, thanks to Datang highly developed economy, an open mind and in-depth exchanges with neighboring peoples. This paper, focusing on Hu Tang Dynasty diet food portions were studied. Background In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Tang Hu diet of the phenomenon, analysis of social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Hu then introduce food connotation, Hu eat what is done to define a conceptual, determine scope of our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types of food Hu, Hu to understand what food specifically refers to records on what foods literature. Hu introduced species for food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mainly pasta, fruits, vegetables and wine. In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the impact on food Hu Tang Dynasty social life. Influence here introduces four aspects. First, the impact of diet-style produce. Second, "Hu Ji wine shop" is impacti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u Feng" complex society of that time. Third, Hu food become one of the criteria to define the level of social class. Fourth, the continuation ofChinese civilization under Hu food popular. Based on Hu about eating these aspects of the presentation, expect to diet for the Tang Hu phenomenon has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understanding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Key words: Tang Dynasty diet; Hu food; impact1绪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关于胡人的25个诗句

关于胡人的25个诗句1.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2.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王昌龄《胡笳曲》3.深入匈奴战未休,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王昌龄《箜篌引》4.胡人争骑义州马,日日来牧长城下。
——周祚《嘉靖庚寅辽左有洪沟之败作悲洪沟》5.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李白《九日登山》6.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7.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8.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9.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二首》10.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11.白狗喫生姜,胡人夜渡关,若不得流水,还应过别山。
——释如净《偈颂三十八首·钟楼上念赞》12.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王昌龄《箜篌引·卢溪郡南夜泊舟》13.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
——戴良《凉州行》14.一朝虏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
——刘商《胡笳十八拍》15.当轩赐与锦缠头,汉人喝采胡人喜。
——唐顺之《古北口观降夷步射复戏马驰射至夜》16.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17.代马流血死,胡人抱鞍泣。
——刘希夷《将军行》18.一朝胡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
——刘商《胡笳十八拍·第一拍》19.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
——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胡旋女》20.蛮夷共事古来危,监军巧落胡人机。
——沈与求《山西行》21.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22.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23.连营壮士心先服,并塞胡人胆已寒。
——刘学箕《宴吴侯致语口号》24.时世重古不重新,破图谁画四胡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胡食”作者:
来源:《餐饮世界》2019年第08期
在我国古代,对外来东西的名称前常常冠以“胡”字。
“胡”字的意思,原本是指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后来引伸为泛指国外的民族。
例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记:汉代的时候,“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其贵戚皆竞为之”。
唐代盛行胡食,唐人慧琳《-切经音义》称:“胡食者,即烧饼、胡饼、搭纳等是也”;“此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
见诸正史的记载则有《旧唐书-舆服志》:“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唐时胡风胡食的发达,一是因为唐的开放,二是因为唐高宗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本来就有胡人的血脉和基因,他们对于胡风胡食也就采取了开放和鼓励的政策。
胡麻饼样学京师
唐代的胡食品种很多,据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说:“胡食者,即解罐、烧饼、胡饼、搭纳等。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胡饼,长安卖胡饼的店摊十分普遍,长安的胡饼闻名全国,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诗中“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对长安的胡饼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
这里胡麻饼,就是饼上沾上胡麻,也就是今天的芝麻。
胡麻饼在今日仍然可以吃到,安康石泉等地的炕炕馍最像昔日的胡麻饼,而浙江一些地区在中秋节家家户户都烙胡麻饼。
不同调料烹制的羊肉
胡羊肉也很受欢迎,用羊肉煮、蒸之法烹制,《齐民要术》称作“胡炮肉法:肥白羊肉,生始周年者,杀,则生缕切如细叶,脂亦切。
著浑豉、盐、擘葱白、姜、椒、筚拨、胡椒,令调适。
净洗羊肚,翻之,以切肉脂内于肚中,以向满为限,缝合,作浪中坑,火烧使赤,却灰火。
内肚著坑中,还以灰火覆之,于上更燃火,炊一石米顷,便熟,香美异常”。
据记载,古时候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中外商人都爱吃这道胡羊肉风味佳肴。
丝绸之路交通要冲甘肃各地俗称
此肴为“胡炮羊肉”。
胡羊肉一肴为历代美食家所称赞,比如在陆游《蔬食戏书》中写道:“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
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苏東坡在陕西吃羊肉的时候就曾留下“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
“羊羹”是陕西的“羊肉泡馍”,其羊汤都是用腿骨长时间熬煮出的浓汤,而泡馍是采用少许发酵面团和死面团结合的方法,入汤不散,充满了浓浓的地方特色。
宋朝的晁公溯曾说:“沙晴草软羔羊肥,玉肪与酒还相宜。
”许有壬也在《秋羊》里写道“肉净燕支透,膏凝琥珀浓。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羊肉配酒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胡食与汉食的最大的不同在于调料。
经丝绸之路,唐代输入了大量的外来调味品,其中最有名的是胡椒。
苏恭《唐本草》称:“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
”还有莳萝子,又名小茴香,也是唐代引进的一种调味品,李珣《海药本草》称莳萝子“生波斯国”,这些调料都被广泛用于长安的胡食烹饪中。
胡椒在唐时因量少价高,十分珍贵,甚至被一些达官贵人视为财富而收藏。
唐代宗时宰相元载家中收藏胡椒九百石,本想以此发一笔大财,不料被朝廷发现,不但没发财,还被赐死抄家。
跨越千年,胡椒我们今天还在使用,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蔗糖工艺的改进
唐朝时还从西域引进了蔗糖及其制糖工艺,使得唐代长安饮食又平添了几分甜蜜,其意义不亚于葡萄酒酿法的引进。
据王溥《唐会要》记载:“西番诸国出石蜜,中国贵之。
太宗遣使至摩伽佗国取其法,令扬州煎蔗之汁,于中厨自造焉。
色味愈于西域所出者。
”中国过去甘蔗种植虽多,却不太会熬蔗糖,只知制糖稀和软糖。
唐太宗专派使者经丝绸之路引进了制糖的生产技术,结果所得蔗糖不论色泽与味道都超过了西域,并用于长安的饮食烹饪之中。
南宋遂宁人王灼所撰《糖霜谱》-书记载了,当时制造冰糖的情景大致是:在农历正月初天寒之际把蔗汁(选色紫嫩的杜蔗)熬熟至稠如饧。
先把竹篾插在瓮中,然后灌入蔗浆,用竹席盖上。
两日后,液面上析出如细沙的糖晶粒。
到正月十五日后便“结成小块或缀竹梢如粟穗,渐次增大如豆”,或者“成座如山”。
直至五月春生夏长之际,结晶不复增长,这时要及时倒出剩余糖水,晾冰糖至干硬,否则一旦过初伏,天变热,冰糖就要复化为水。
取下竹篾上及釜壁上的结晶。
因为冰糖很怕阴湿,收藏很讲究:先在一个大瓮的底部铺上一层大(或小)麦糠皮,其上放一个竹篓,篓的底上又先垫上一层笋皮,然后放进冰糖,最后用竹席盖好瓮。
这种冰糖以颜色紫者为上,深琥珀色者次之,黄色者又次。
它在唐宋时期很受人们喜爱,是亲友间馈赠的佳品。
苏东坡就曾赋诗说:“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
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
胡店与胡酒的幸福生活
西域酒在长安名气很大,经久不衰。
西域名酒及其制作方法在唐代传入长安,据《册府元龟》记载,唐初就已将高昌的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唐太宗亲自监制,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缇盎。
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歌咏葡萄酒的唐诗。
唐朝还从波斯引进了三勒浆及其酿造方法,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三勒浆,
类酒,法出波斯。
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
”这是一种果酒。
唐朝还从西域的乌弋山离国引进了“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的龙膏酒。
在长安都市内,人们的物质生活都崇尚西域风气,因此当时胡人在长安开的酒店也多,并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长安还有胡人美食一条街,“胡姬酒肆”众多。
李白有“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等诗句,可见其时长安胡食酒肆之多。
胡店、胡酒、胡肴、胡姬、胡歌、胡舞,给这些具有浓厚异国情调的饮食业带来很大的繁荣。
胡姬酒肆还有个方便饮者之处,即可以欠帐,正如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王绩所咏:“有钱须教饮,无钱可别沽。
来时常道贳,惭愧酒家胡”(《过酒家》)。
这类胡姬酒肆常设在城门路边,适合人们送别亲友启程在此饯行,岑参《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薄》写有在胡姬酒肆饯别友人的情景:“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
曾经流行的饮酪之风
“食肉饮酪”历来被认为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特征。
《释名·释饮食》解释“酪”曰:“酪,泽也,乳汁所作,使人肥泽也”。
这就说明,东汉时期,人们便认识到食酪不仅可保身体健康,亦可使人皮肤润泽,有美容之功效。
汉末三国时期,乳酪开始进入中原的上层社会,《世说新语》里一个非常出名的故事就与此有关。
有人送了曹操一盒酪,曹操尝了以后,提笔在盖子上写了个“合”字以示众。
大家都不知道曹丞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唯独杨修笑道:这是曹丞相让大家都来尝尝,“合”者,“一人一口”也。
刘义庆等人将这个故事收入《世说新语》当然主要是用来赞颂杨修的智慧,但也暗示当时的乳酪在中原尚是珍贵之物,要不然曹操也不会让手下人都来尝尝鲜了。
到了西晋时期,乳酪已经深受中原人所喜爱,“饮酪”的风气一度流行起来。
因此还产生了有名的羊酪与莼羹之争的典故。
三国归晋以后,东吴名将陆抗的儿子陆机曾经“上洛”拜访侍中王济。
这位晋武帝的女婿得意洋洋地指著饭桌上的“数斛羊酪”问陆机,“你们江南吴地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可与此物相媲美么(卿吴中何以敌此)”?陆机倒也反应敏捷:“我们那里千里湖出产的羹,不必放盐豉就可与羊酪媲美呢!(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因为饮食习惯有异,当时的南方人还吃不惯乳酪。
永嘉南渡以后,南渡士族王导请江东士族陆玩吃饭,端出了名贵的奶酪。
谁知吃了奶酪国家之后,陆玩的身体居然出了问题,结果只能写信给王导自嘲,“仆虽吴人,几为伧鬼。
”这个故事其实还有下文。
到了南北朝时期,一方面,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作酪法》、《作干酪法》、《作马酪酵法》等专篇,介绍了乳酪的制作和加工技术,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乳品制作方法的汉字记载;其中特别提到制酪时掌握温度的重要:“温小暖于人体为宜,适热卧则酪醋,伤冷则难成”。
另一方面,南梁的沈约是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他食用了别人赠送的“北酥”之后并没有身体不适,还写了一封“谢司徒赐北酥启”,称赞这种食品“自非神力所引,莫或轻至”,算是代表当时的南方社会上层,给了乳制品一个正面评价。
到了隋唐时期,奶制品的消费在古代中原的上层社会可能达到了一个顶峰。
隋代谢讽在《食经》里记载了许多食品名称,如“加乳腐”以及“添酥冷白寒具”等,用到“乳”、“酥”等字,说明乳品是制作馔肴的重要原料。
唐代韦巨源著名的《烧尾食单》也有不少馔肴的原料是乳品,如“乳酿鱼”、“单笼金乳酥”等。
彼时食用乳制品的风气也留存在了敦煌壁画上。
莫高窟第9窟的挤奶图画面中,一个妇女站在牛旁,另一妇女蹲着挤奶。
第23窟的制酥图中,两人在过滤奶子,旁边另一人在一个容器中搅动,以使水和奶酪分离,后世将此称作“打酥油”。
胡食器具
此外,不少异域的饮食器具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其方式有二:一是使臣贡献,如《觥记注》记载的“厨宾国献水晶杯”;二是通过贸易,如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镶金牛首玛瑙杯”,有人猜测它是被波斯或阿拉伯商人带入中国的。
域外文化使者们带来的各地饮食文化,如一股股清流,汇进了长安,也正因如此,唐代长安的饮食文化才能表现出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多彩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