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研究初报
小麦的种植制度

小麦的种植制度因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而异。
在中国,根据各地的条件,小麦与其他作物采取平作、复种以及间作、套种等方式,形成了一年一熟、两熟等多种种植方式。
一熟平作主要在长城沿线以北的春麦区和北部冬麦区。
春麦区的春小麦一般种在冬闲地上,春季播种,夏季或初秋收获。
北部冬麦区的小麦秋播在夏闲地上,翌年夏季收获。
在南部热量较高的地区,小麦收获后有复种糜子、谷子或养麦等生育期较短的作物,这些作物收后再秋播豌豆、扁豆、小麦,形成二年三熟或三年四熟的种植方式。
两熟平作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与西南冬麦区,其中黄淮平原是中国的主要产麦区。
全区年积温4000~5000℃,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热量资源可满意小麦、玉米或小麦、水稻两熟需要。
南部地区还有小麦和棉花、甘薯、芝麻等复种的一年两熟制。
南阳市小麦晚播试验初报

播期) 、 播期 2出苗 , 而且播期 2 未有分蘖 , 播期 1 基本达 到壮
苗标准 。2 0 1 3 年2 月2 8日, 小麦 返青期调查 时 , 经过越冬 期
和越冬后 期籽粒 萌发 , 各 播期处 理全 部出苗 , 但 只有播期 1 和播期 2 小 麦 出现 分蘖 , 形成 群体 。4 月1 3日, 播期 1 ( 正 常 播期 ) 即将进入 抽穗期 , 播期 2 处于孕穗期 , 其它播期均处 于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2 6
照, 共设 l 2 个小区, 每 小 区面积为 9 m ̄ 6 . 2 m= 5 5 . 8 , 按半 冬
性 品种 和弱春性品种分为两个 区组 , 各 区组 内小 区按播期 时
间由早到 晚顺 序排列 , 不 设重复 。为 了试验便 于操作 , 半 冬 性 品种 和弱春 性品种同一时 间播种 , 同时除 了正常播期 即播
1 . 4 播种与 管理 各小麦播期 处理按预定 时间进行人工 开 2 . 2 小 麦苗情 从 冬前苗情来 看 , 越冬 前仅有播期 1 ( 正 常
沟手撒播 种。 由于晚播期小麦苗适宜 鸟类 取食 , 因此采取 驱
鸟措 施 , 其 它管理措施 与大 田管理相 同。各播期处理 于 5 月 2 7 至6 月 1日成熟 , 6 月 3日收获完毕 。
/ J 、 麦是南阳市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6 6 . 6 7 万h m 以上 。 由于红 薯 、 棉 花等部分 作物腾 茬较 晚 , 以及 可能 出现 的干 旱 、 雨 涝等不利 天气影 响 , 造成我市 一定面 积的小麦 晚 播 。为 了采取 有效 的应 对措施 , 同时为 了研究探索小麦 晚播 在南 阳盆地 的生长发育规律 和产量形成 特点 , 在2 0 1 0 — 2 0 1 1 年开 展弱春性小 麦品种 晚播试 验 的基 础上 , 2 0 1 2 — 2 0 1 3 年 又
山东省小麦播种技术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21期粮食作物基金项目德州学院横向课题(HXKT2022373)。
作者简介张超(1969—),男,山东临邑人,学士,高级农艺师,从事小麦栽培技术推广工作。
*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23-07-06山东省小麦播种技术研究进展张超1崔慧敏1宣宇1陈广凤2冯建英2李冬梅2吴儒刚1*(1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德州253015;2德州学院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山东德州253023)摘要为创新小麦播种栽培模式,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本文概述了小麦播种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播种技术对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性,总结了山东小麦播种技术体系研究进展,展望了新型小麦播种方式的发展前景,为山东小麦增产开辟新路径。
关键词小麦;播种技术;精量播种;立体匀播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21-0010-03小麦是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高质高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创新优化播种技术是提高小麦单产的有效途径[1]。
因此,创新小麦播种栽培模式是小麦持续高产的重点研究方向,诸多学者致力于小麦播种技术和播种方式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效[2]。
本文回顾小麦播种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山东小麦播种技术体系研究进展,并且展望新型小麦播种方式的发展前景,以期为山东小麦增产开辟新路径。
1小麦播种技术体系的形成传统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除需选育优良品种外,主要靠高肥水高播量提高产量,这种增产方式下的小麦产量难以突破6000kg/hm 2[3]。
20世纪80年代,余松烈[4]的小麦高产攻关协作课题组根据莱阳精量匀播高产经验,在严控基本苗、降低群体起点基础上,以个体健壮、合理群体、穗足穗重求高产,形成了完整的水浇地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随后,该高产攻关试验协作课题组经持续跟踪试验,自主创新冬小麦宽幅精播的高产育种理论模式和育种技术,并先后成功研制冬小麦宽幅精播机,于2009年创下9478.8kg/hm 2的高产纪录[5]。
玉门市春小麦深松耕播种对比试验结果初报

2 4
甘 肃农 业科 技
20 06年
第 7期
G nuA r c.n cn No7 2 0 a s g .Sia dTeh . . 0 6
玉门市春小麦深松耕播种对 比试验 结果初报
刘 春 华
( 甘肃 省 玉门市 农业机 械 管理局 , 肃 玉 门 7 5 1 ) 甘 3 2 1 摘要 :玉门市春小麦深松耕施肥播种与常规耕翻施肥播种对比试验结果初步表明, 深松耕播种春小麦产量
关键 词 :玉门市} 深松耕播种} 试验} 初报
中图分类号 : 52 1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11 6 (0 6 0—0 40 10 —43 20 )70 2—2
童
保 护性 耕作 是 一项 节本增 效 十分 明显 的农业 生 产技术, 具有 蓄 水 保 墒 、 防止水 土 流 失 、 制沙 尘 的 抑 功效 。 了推 广普 及这 一 新技术 , 门市 农机 推广站 为 玉 引进 了 2 F 7型 小麦 免耕 覆 盖施 肥播 种机 , 20 B一 于 04
表 1 深松耕 播种 春小麦物候期
试验 采用 简单 对 比法 , 设处 理 区和对 照 区 , 不设 重 复 。 理 区前 茬 作物 为 小麦 , 联合 收割 机高茬 收 处 用 割, 平均 留茬 高度 3 m, 0c 收割 后 用深松 耕机 耕深 5 5 c 并于 “ m, 小雪 ” 灌冬 水 370m。h , 后 5 / m。翌年 3月 中旬 结 合 施 肥 采 用 农 用 小 四 轮 拖 拉 机 配 带 2 F7 B 一 型 小 麦 免 耕 施 肥 播 种 机 , 种 量 85万 粒 /m。大 播 2 h , 区面积 47 m。对 照 区前茬 收 获后 用 三铧 犁破 茬 .0h ; 耕 翻深 3 m, 于“ 5c 并 小雪 ” 灌冬水 37 0m。h , 后 5 /m。 翌年 3月 中旬采 用 农用 小 四轮 拖拉 机配带 土 耙及镇 压 器 , 耱 整 平 、 压 , 量 8 5 粒 / m。大 区面 耙 镇 播 2万 h , 积 1 1 m。 验 设在 东经 9 。~ 北 纬 4 。23 . 6h 。试 703、 02 ”2 的疏勒 河 中上 游 的玉 门 市黄 闸湾 乡 ,海 拔 153I 0 n, 年 均气 温 69℃ 。处理 区和 对照 区在耕 翻前均 施腐 . 熟厩 肥 4 . 。h 、 氮2 0 0k / m。五 氧化二 0 5I / m。纯 n 4 . g h 、 磷 17 5k / m。其 中 2 3的纯 氮和 五氧 化二 磷结 2 . g h , / 合播前耙耱基施,/ 纯氮结合头水追施。 13 试验田生 育期 灌 溉及其 它管 理 同大 田 。
引进春小麦新品种(系)试验初报

南 ) 1 gh 、 酸铵 ( 西 兴 平 ) 5 g h , 20k /m。硝 陕 2 5k /m。施 后耕 翻土 地 , 耙耱 整平 。 3月 1 0日人工 开 沟播 种 , 每 小区 1 1行 , 距 2 m, 区间距 4 m, 护行 6 行 0c 小 0c 保 O c 播量 70万粒/ m。 全 生育 期共 灌 水 6 , m, 5 h 。 次 分别
于 4月 3 0日、 5月 I 1日、 5月 2 5日、 6月 1 0日、 6月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 验材 料 .
参试 春 小 麦 品 种 ( ) : 82 、 一、 4— 系 为 D6—0 XC 6 E 7 16 E4—2 ( 威 市 农 业 科 学 研 究 所 引 进 ) 宁 4 、 62 2 武 、 J 1 、0 0 农福 2号 、2 84张 掖 市农 业科 学研 究 2 O2 1 、 1 4—( 所 引进 )垦 春 1 ( 肃 省 农 垦 农 业 研 究 院 引进 ) 、 3甘 、 23 1武 威瑞 丰种 业有 限公 司引进 )对 照 品种 宁春 15( ,
量存在极显著差异 。对各品种小区平均产量进行多 重 比较的结果显示, 酒棉 2 、 号 新陆早 8 号与参试的 其 它 品种 间 的 差 异达 极 显 著 水平 ; 新陆 早 1 、 陆 O新 早 9 、 丰 1 这 3个 品种 间的差 异不显 著 , 号 硕 号 但这 3个 品 种 与 对 照 品 种 新 陆 早 7号 相 比则 差 异 极 显 著 ; 陆早 2 新 3与 对 照 品 种 新 陆 早 7号 的 差 异 不 显 著。
4 为 当地 主栽 品种 。 号
1 2 试 验 方 法 .
2 9日、 7月 1 2日各 灌 水 1 , 结合 4月 3 次 并 0日的灌 水 追 施尿 素 ( 家 峡化 肥厂 ) 5 g h , 5 2 刘 1 0k /m。于 月 O 日、 6月 2 5日各人 工锄 草 1 , 它 管理 同大 田 , 次 其 收 获 时按 小 区单收 计产 。 2 结 果与分 析 在引 进 的 1 品 种 ( ) ( 1 , 系 XC 6 O个 系 中 表 )品 一 折 合 产量 最 高 , 1 5. gh , 为 04 45k /m。较对 照 品种 宁 春 4号 增 产 9 5 ; 系 D6—0折 合 产 量 为 . 品 82 1 4 . g h , 对 照 品种宁 春 4号 增产 8 3 ; 03 0 9k / m。较 . 品系 E4—2 折 合产 量 1 2 . gh , 对 照 品 62 2 02 72k /m。较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摘要为探求适合安徽省贫脊地区种植的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特开展了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丰华8903产量最高,抗性也较理想,有推广前景;小麦要获得高产,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必须协调发展。
关键词小麦;品种;比较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性状始终是衡量其使用价值的主要因素,因为优质、多抗只有在一定产量基础上才具有实际意义。
高产种除了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或不同年份下,能够实现高产、稳产外,还应具有产量三因素协调、源库结构平衡的特点。
据研究发现,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小麦子粒产量受源的控制。
采用优良品种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的前提条件。
我国小麦单产在20世纪经历了70年代和80年代的快速增长,许多学者认为小麦的产量能达到15t/hm2;但从90年代以来,产量上升缓慢。
为选出适合我省贫脊地区种植的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特进行本项试验,以期为生产上合理选用良种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参试小麦品种有新优一号、皖95208、隆安麦4号、新优二号、凯元70、蚌0-3-4-8、丰华8903、国优一号、皖麦38(CK),共9个品种。
1.2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4m2,小区长6.67m,宽2m,行距25cm,每小区8行,东西行向,重复间走道宽50cm,小区间隔30cm,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1.3试验地概况试验在灵璧县灵城镇进行,土质为砂浆黑土,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偏上。
排灌条件良好。
前茬作物为玉米,播前于2005年10月20日把玉米秸秆切碎还田,整地时施尿素225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硫酸钾225kg/hm2。
1.4田间管理试验地按基本苗210万丛/hm2计算播种量,定量到行,于2005年10月22日开沟条播,当天播完。
2006年2月21日喷“巨星”除草剂1次,2006年5月14日喷施40%乐果1 000倍液防治蚜虫,5月31日收获,将各生育期进行考察记录,各品种具体生育性状见表1。
小麦新品种‘石农956’耐晚播试验结果初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当前采取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1-3]的粮食种植大户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种植规模加大、农耗时间延长等原因,造成小麦播期较晚,形成晚播麦田[4-5];还由于气候、倒茬等原因也会出现一部分晚播麦田[6-8]。
晚播麦因为冬前积温少、分蘖少、群体不足,造成亩穗数偏少、产量偏低[9]。
从栽培技术方面解决晚播减产问题,一般通过增加播量来调节冬前群体,形成理想的亩穗数[10];或选择耐晚播小麦品种,而品种耐晚播能力不同,有的品种在晚播情况下,即使播量增加不大,由于自身调节能力强,也可获得较好的产量,有的品种即使增加播量,产量也会明显降低[9,11-12]。
为了探明‘石农956’在晚播情况下的适宜播量,以及晚播情况下的产量水平,特开展了耐晚播试验。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田基本情况试验地点在河北辛集马兰农场,该地点土壤基础为沙壤土、有机质2.14%、速效氮128mg/kg 、有效磷37.8mg/kg 、速效钾95mg/kg ,能代表黄淮海北片冀中南区域中上等地力地块。
1.2试验设计试验时间为2018-2019年度。
试验品种为‘石农956’,试验一级处理播期分别为10月15日、10月20日、10月25日;二级处理单位面积播量分别为225.0kg/hm 2、262.5kg/hm 2、300.0kg/hm 2、337.5kg/hm 2。
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66.7m 2。
2结果与分析从试验结果来看(表1),10月15日播种以播量262.5kg/hm 2产量表现最好,但与播量225kg/hm 2相比,差异不大,可以认为,在10月15日播种的播量225.0~262.5kg/hm 2即可。
10月20播种的以播量300.0kg/hm 2处理产量表现最好,但与播量262.5kg/hm 2处理差异不大,可以认为,在10月20日播种的适宜播量262.5~300.0kg/hm 2。
小麦新品种石农086适期播量试验结果初报

选择适宜播期、播量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措施之一[1,2],特别是在黄淮海北片麦区,由于光热资源相对不足[3-5],因此适宜播期范围内的播量往往就成为决定亩成穗数的关键,进而影响产量的高低[6,7]。
为了探明小麦新品种石农086适期播种的适宜播量,我们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河北辛集马兰农场进行了适期播量试验。
该小麦季降雨、气温、积温、产量水平等属于正常年份,可以代表常年水平,其试验结果能参考应用,现初报如下。
1基本情况试验地点在河北辛集马兰农场,该地点土壤基础为沙壤土、有机质2.14%、速效氮128mg/kg 、有效磷37.8mg/kg 、速效钾95mg/kg ,能代表黄淮海北片冀中南区域中上等地力地块。
该区域常年集中播期为10月5~13日,本试验于10月13日播种,属于适期播种范围内的末期。
2材料与方法试验品种为石农086,在10月13日播种,设4个播量处理,分别为150kg/hm 2、187.5kg/hm 2、225.0kg/hm 2、262.5kg/hm 2。
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66.7m 2。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科技奖励性后补助资金项目(17927685H )。
作者简介:张冲(1979-),男,河北安国市人,硕士,农艺师,从事农作物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E-mail:ddzyzc01@ 通讯作者:李月华(1964-),男,河北赵县人,推广研究员,从事小麦栽培与农技推广工作。
E-mail:yuehuali6368@小麦新品种石农086适期播量试验结果初报张冲1侯大山2张振卫1张晓利1李月华2(1.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石家庄050041;2.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石家庄050000)摘要:为确定高产小麦新品种石农086在冀中南地区适宜播期内的最佳播量,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4个播量水平下的产量结构与产量情况。
研究表明,石农086在当地适宜播期的末期(10月13日左右)的最适播量为225.0kg/hm 2,适期播期中期(10月8日左右)的最适播量为187.5kg/hm 2,适期播期前期(10月5日左右)的最适播量为165.0kg/hm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研究初报
作者:武婉丽牛为民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8年第11期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田概况。
试验田设在卢氏县东明镇江渠村神耕农机专业合作社田块。
试验田土
地平整,具备灌溉条件。
(二)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众麦1号。
(三)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大田对比,设3个处理。
处理1:小麦宽幅匀播;处理2:小
麦防缠绕机械施肥沟播;处理3:常规播种(对照)。
小麦宽幅匀播为机械深耕播种,播幅8cm,行距26cm;小麦防缠绕机械施肥沟播沟宽33cm,深12cm,每沟播种2行,肥料施在沟底中间、种子侧下方5cm处;常规播种(对照)为等行距20cm。
每个小区面积为667m2。
(四)田间管理。
播种时间分别是2016年10月12日和2017年10月23日(因播期连阴
雨天气,造成晚播),每667m2播种量12.5kg。
播种时每667m2施45%洋丰复合肥(N:P2O5:
K2O=25:12:8)50kg。
在小麦越冬期普遍进行灌溉,返青期后进行3次病虫害统一防治。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小麦不同时期苗情见表1。
(二)不同处理对小麦成产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见表2。
三、小结与讨论
(一)从苗情指标来看,小麦宽幅匀播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常规增产栽培方法,
利于实现苗齐、苗匀、苗壮,小麦安全越冬;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有效减少田间病害;便于浇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和全程机械化操作;宽幅匀播个体发育良好,单株大分蘖较高,成穗率也高。
(二)从成产三因素来看,亩穗数:小麦宽幅匀播45.05万穗,较常规播种(对照)40.0
万穗多5.05万穗;小麦防缠绕机械施肥沟播39.2万穗,较常规播种(对照)40.0万穗略低。
穗粒数:小麦宽幅匀播29.0粒,较常规播种(对照)27.55粒多1.45粒;小麦防缠绕机械施
肥沟播28.6粒,较常规播种(对照)27.55粒多1.05粒。
千粒质量:小麦宽幅匀播43.25g,
较常规播种(对照)42.55g多0.7g;小麦防缠绕机械施肥沟播42.7g,与常规播种(对照)42.55g基本持平。
(三)从产量结果来看,小麦宽幅匀播平均产量480.3kg/667m2,较常规播种(对照)398.6kg/667m2增产81.7kg,增长20.5%;小麦防
缠绕机械施肥沟播平均产量406.9
kg/667m2,较常规播种(对照)398.6kg/667m2增产8.3kg,增长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