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6250213

合集下载

福建省莆田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6分)2.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问: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材料 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

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

历史-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历史-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历史中国古代史(文科)第Ⅰ卷(选择题,48分)本卷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

分封A. 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B. 强化国中央集权统治C. 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D. 推动了西周政权的建立【答案】C【解析】据材料“姬姓与姜姓封国……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有利于扩大周朝疆域,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当时也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错误;分封诸侯国不是西周政权建立的原因条件,故D项错误。

故选C。

2. 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B. 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C. 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D. 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据材料表格可知,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乐队和乐舞有严格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礼乐制的内容,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制度,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故A项错误;乐舞的差别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的体制,故D项错误。

故选B。

3. 战国时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一人。

这种现象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 破坏了贵族世袭的特权【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推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材料中反映的秦国九代国君的继承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宗法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反映出宗法制的松弛,这种现象有利于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松弛不会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没有破坏世袭特权,故AD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秦国的发展状况,故B项排除。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小题,计60分)1.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3.《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

如此则民治行矣。

”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 )A.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B.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C.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D.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4.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殉现象仍相当普遍,战国时期尚有余风,其中以秦国人殉之风最为兴盛,东周列国与秦国人殉较为接近的是保存了东夷人习俗的齐国,但人殉规模还是比秦国稍逊一筹,而与齐国一山之隔的鲁国,人殉现象就很少。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人殉制得以维持的关键B.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影响社会习俗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D.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定社会习俗5.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福建省莆田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

福建省莆田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

福建省莆田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

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

这一变化说明A.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挫 B.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C.中国知识分子逐渐学习西方文化 D.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A.急需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B.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C.武器装备落后导致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D.落后腐朽的军事制度是中国战败的主因3.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由此可知A.康有为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B.康有为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维新变法思想已形成了体系4.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该思想家的观点是A.主张中体西用,反对学习西方文化B.认为中西方的文化制度有本质的区别C.指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D.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5.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

据此可知,梁、谭二人A.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B.主张利用改革来肯定传统文化C.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 D.主张利用传统文化来进行改革6.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人:周如萍审核人:陈耿义黄桂伟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0小题,计60分)1.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 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 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2.《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 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3.“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A.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C.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4.在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四川成都江南会馆唐宋街坊遗址名列其中。

成都某校历史科研小组参观了该遗址,下列是他们列出的有关宋代地层遗迹的记录,其中有误的是()A.遗址中有残缺的纸币“交子”B.一个冶铁作坊遗址内有用煤的痕迹C.一个陶瓷作坊遗址中有许多粉彩瓷器D.街道遗址中住宅区与商业区交错5.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6.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C.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即日受值”7.下列关于右边漫画中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是商鞅变法时首倡的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③是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④保护了小农的利益,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8.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福建省莆田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

福建省莆田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

福建省莆田 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放学期期中试题满分: 100 分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 小题,共48 分)1.中国士人本来是以文野来划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

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此后发展到仰慕“泰西”的学识,簇拥出洋游学。

这一变化说明A.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挫B.通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C.中国知识分子渐渐学习西方文化 D .中国士人面对文化落差难以应付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罪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A.急需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B.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根源因C.武器装备落伍致使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D.落伍腐败的军事制度是中国战败的主因3.1888 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由此可知A.康有为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B.康有为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西方列强掀起分割中国浪潮D.维新变法思想已形成了系统4.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行强谓似也。

”该思想家的看法是A.主张中体西用,反对学习西方文化B.以为中西方的文化制度有实质的差别C.指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同D.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整照搬西方文化5.1896 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同期间的谭嗣同也以为“西法之广博精深,周祥微旨,按之《周礼》,常常而合” 。

据此可知,梁、谭二人A.传统思想看法仍旧根深蒂固B.主张利用改革来必定传统文化C.仍未打破“中体西用”的藩篱D.主张利用传统文化来进行改革6.对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触,我们扔掉了“中学” 中过去以“六艺” 为中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系统,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围。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查试题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查试题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查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

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同构C. 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事败后逃至齐国,齐景公呵斥其为“叛徒”!南蒯解释道:“我是想帮助鲁国君王夺回政权啊。

”齐国大夫韩晳指出:“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奢言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由此可见当时A. 士阶层日益成为重要力量B. 齐国积极维护周大子权威C. 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D. 宗法制度已被诸侯破坏3.“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

”材料意在说明A. 郡县制度有利于克服分封制的弊端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主辅结合C. 官僚政治代替血缘政治是历史进步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5.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6.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那县的数量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 郡国制盛行C. 中央集权加强D. 地方制度更替频繁7.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

福建省莆田市2017-2018学年初二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福建省莆田市2017-2018学年初二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O 小题,每小题2分,共6O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国家的历史事件是()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西藏的和平解放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建国初期,捍卫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保卫了国家独立,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事件是()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抗美援朝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3、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句表达了()()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B.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中学历史教学园地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D.“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4、12月4日是全国普法宣传日,那么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哪一次会议()A.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党的十二大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标志着我国进入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是()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6、“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A.1954年访问缅甸时B.出席万隆会议时C.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D.1971年会见基辛格时7、“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其结束的标志是()A.一月革命 B.二月革命C.九一三事件 D.粉碎“四人帮”8、根据“求同存异”、“小球转动大球”、“伙伴关系”等内容提炼出一个最恰当的学习主题是()A.伟大的历史转折B.挑战两极格局C.艰难的探索历程D.走向世界舞台9、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史上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A.成功举办APEC会议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rrayC.加入世贸组织 D.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10、图2壁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A.三大改造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11.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历史期中考试题一、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材料表明()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2.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3.《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4.图1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

对秦汉和明清时期官阶制度解读正确的是()图1A.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B.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C.明清官僚特权萎缩而待遇向职位靠拢D.明清官阶超越士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转5.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

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

这导致()A.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B.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C.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6.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

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7.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体。

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 A.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B.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C.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D.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8.司马光认为汉武帝“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与“内侈官室”关系最密切的史实是()A.霍去病北击匈奴B.盐铁酒专卖,与民争利C.巫蛊迷信风气盛行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读中国古代的思想地图可得()A.学术的发展体现东学西渐B.体现了战国晚期文化趋同C.诸子百家的思想严重区隔D.孔子学说得到了各国欢迎10.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

王阳明的这一主张()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11.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该思想意在() A.宣扬“知行合一”B.否定孔子思想C.反对“格物致知”D.强调主体意识12.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这说明王守仁()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13.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

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14.“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但在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和《中庸》也只是《礼记》中的两篇。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书之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

导致四书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B.理论化思辨化的儒学形成C.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D.市民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15.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

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

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A.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B.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C.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D.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16.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 A.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17.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直截简明,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明中期以后迅速传播开来。

这说明()A.经济生活影响市民价值取向B.心学已经取代了程朱理学C.心学适应君主专制强化需要D.科举制推动了心学的传播18.唐宋很多皇帝各种宗教都提倡。

如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上述现象说明()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B.理学的社会基础薄弱C.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D.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19.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0.表1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表1据表可知()A.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21.下表是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记述文献出处“回纥纵掠坊市及妆、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旧唐书·回纥传》“云锁木龛哪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

”《全唐诗》“诸邵多透纸袄为衣。

”宋代《渑水燕谈录》转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丝绵,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A.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B.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C.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D.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22.下表是明代米价表期间每公石平均价格(单位:公分银)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单位:公石)14世纪后半期17.19 58.1715世纪前半期10.84 92.2215世纪后半期16.35 61.1616世纪前半期20.19 49.5216世纪后半期23.00 43.4817世纪前半期32.19 31.07平均18.00 52.91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明初大明宝钞升值和政府控制使银价上涨B.钱价上涨和白银增加导致白银购买力下跌C.赋税征银导致米价上升白银价格上涨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米价上升银价上涨23.据史料统计: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

据此推论正确的是()A.清朝初年中国商品经济发展B.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C.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D.刺激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24.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

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

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A.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D.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25.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

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26.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这主要反映了()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27.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

这() A.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B.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C.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28.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

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

“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29.在考古发现的汉代官吏墓葬中,陪葬品除《秦律》等大量律令外,还经常伴有一些用来预言凶吉、卜定疑难的简册,如《日书》等。

这反映了当时()A.沿用了秦代的基本政治制度B.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C.儒学融合了法家、阴阳家思想D.社会生活受神秘主义影响30.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

这说明()A.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C.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31.宋代,妇女缠足习俗在特权阶层中流传开来。

对于农村和城市下层的妇女来说,它是不可行的;但是富有的家庭经常为他们的女儿缠足以增加她们的魅力、展示她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加强对女孩行为的控制。

这表明宋代()A.缠足之风在上层社会更加盛行B.缠足是贵族妇女所独有的特权C.富家女子更易受理学思想影响D.经济条件是缠足的决定性因素32.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后,日夜反省,一天夜里,他忽然顿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据此可知,王阳明()A.否定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B.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封建正统地位C.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D.抛弃了程朱“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33.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