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说 屏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品味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二、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屏风(Píngfēng):室内陈设。
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常有字画。
纳凉(nàliāng)乘凉。
帷幕(wéimù):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缓冲(huǎnchōng):减缓冲击力。
伧俗(cāngsú):粗俗鄙陋。
雅俗之别(yǎsúzhībié):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二)了解关于屏风的知识。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堂活动
(一)、导入:
1、介绍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屏”的知识。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说说介绍了有关“屏”的哪些知识?(说明:什幺是“屏”;“屏”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语的含义,积累文中描写屏风的精彩语句。
(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3)培养说明文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说明对象,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的含义,积累文中描写屏风的精彩语句。
(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屏风吗?它有什么作用?二、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阅读过程中,将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做好标记。
三、课堂讲解1.针对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2.讲解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结构,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屏风?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的结构和说明方法。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的结构,帮助同学们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作者的说明方法,让同学们学会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说“屏风是一种活动的建筑”?四、课堂小结2.强调屏风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屏风的小论文。
2.收集有关屏风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反思1.优点: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入,课堂讨论氛围浓厚。
2.不足:部分同学对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理解不够到位,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人教版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说“屏”》教案

人教版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说“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屏”的多种意义和用法;2.掌握运用词语“屏气凝神”等的语境;3.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屏”的多种意义和用法;2.深入理解运用词语“屏气凝神”等的语境。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2.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准备1.准备课本及相关课外资料;2.准备黑板、粉笔、PPT等教具。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古人常说:“不屏息精神,不可以得帛书之知;不屏声息者,不可以得深谋之迹。
”那么,“屏”字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谈一谈。
学习任务任务一:学习“屏”的多种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观察以下例句:1.屏障/屏幕2.屏气凝神3.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正如用一座破旧屏风掩饰背后的秘密,也无济于事。
请学生根据上述例句,分析“屏”的多种意义和用法,并思考更多的例子补充:词义例子表示隔离、分割屏障、屏蔽、屏幕隔离、分割、遮挡篱笆、帘幕屏风分隔、装饰可以避开普通人注意力而进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动作屏气凝神集中注意,极度安静阻挡、封锁屏蔽、屏障阻挡、封锁覆盖、背景屏幕覆盖、背景任务二:深入理解运用词语“屏气凝神”等的语境请学生观察以下例句:1.特种兵在悬崖上“屏气凝神”,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悬崖下的动静。
2.在高考前夜,考试的同学们都在“屏气凝神”地复习,这时候周围的一切都与考试无关了。
请学生结合上述例子,讨论“屏气凝神”的语境和含义,并尝试自己运用该短语造句。
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屏”的多种意义和用法,梳理“屏气凝神”等词语的语境和含义。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屏”的多种意义和用法,掌握了“屏气凝神”等词语的语境和含义,并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课后作业结合学校或家庭的实际情况,运用“屏”的多种意义和用法,写一篇文章,并在作业簿上完成。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说屏》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说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1.2学习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1.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他人观点的品质。
3.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1.2学习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难点:1.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2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屏风的历史与作用。
1.2学生分享自己对屏风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梳理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2教师分析课文表达技巧,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拓展延伸5.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5.2教师展示屏风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描述其美感。
6.写作训练6.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6.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结构。
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课堂讲解和写作训练环节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说屏》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说“屏”》
析说明文的语言
来说说“屏”
)展示屏的图片(我们
锦屏,比较华丽;石屏,比较典雅、庄重。
这叫挂屏,它已经
(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
一个用具,师:“遮挡”,强调“遮挡”。
然后把它再引申一下。
山,作
自由诵读课文,说说你积累的词语。
你们看作者就是这样有层次的为我们介绍了屏,
(在我们办公室里有这么一格一格的蓝色东西隔开了各个老你觉得教室办公室的屏的设置巧妙吗?
并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中应起到的作用。
们说了几个
欣赏能力。
最后我们能够学以致用,一起根据课文内容探讨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说屏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1

15 说“屏”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年代的久远,屏风已淡出我们的生活。
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作者在文中也并未对“屏”作形象化描述,加上“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多见,没深入大众生活,这种时空上的隔膜,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兴趣,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教师巧用多媒体展示,提供各种屏风图片,给学生直观印象,让学生对屏风的古朴美、通透美、玲珑美、趣味美、文化美有些了解;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学生的能力可能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在品味语言方面,由于本课的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文本古朴的、诗意的语言。
因此,在问题设置和学法指导上应尽量做到具体,有梯度,易操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轻松走入“屏世界”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
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
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二、示范朗读了解屏视频朗读,学生听读、赏读并勾画关于介绍屏的知识的句子或段落。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自主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明确:“屏者,障也。
”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屏”》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说“屏”》;掌握词语“屏”“障”“间隔”等的基本含义;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审美观点及其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审美观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屏风的历史与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让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说‘屏’”为题?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陈从周及其作品。
3.课堂讨论课文中的“屏”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说“屏”是“间隔的艺术”?你如何看待作者对屏风的审美观点?4.精讲课文(1)教师精讲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屏风的作用及审美价值。
(2)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
(3)教师讲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屏风的实用价值。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说“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课堂参与度。
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屏风?谁知道屏风是什么?生1:我见过,家里客厅有个小屏风,很漂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
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初一学习《*》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屏,就是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
下面请看一下屏风的图片。
屏风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多媒体展示)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等2、学生听朗读,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明确:“屏者,障也。
”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说屏教案新
人教版
课题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概述
重点
难点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语言运用
1.找出下列句中用得准确的词语。
(1)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
2.造句。
既……又……而且……
3.模仿例句,用所给的诗句写一段话。
例1: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1)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2: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 “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2)江山如此多娇
4.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因为研究古
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课内精读
(一)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
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j-以挡风。
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
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
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5.文段的中心句是:
6.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7.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8.结合文段内容给“屏”下个定义。
【二】
屏也有大小之分。
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伦俗,绘画尚少诗意。
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
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9.选文的总说旬是:
10.从选文看,作者认为屏的设置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三)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1.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是:
12.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课外选读
桂林阳朔
从阳朔县城沿公路南行约五公里,便到了田家河,有工农桥,是旧时青克渡渡口,东望有獭岩、骆驼过江诸山,更有农舍、绿竹点缀期间,波光筏影,山川如画。
再前行约半公里,便到穿岩。
这是个造型别致的小石山,就在穿岩村边,前临金宝河,山石色彩斑斓,岩洞前后穿透,像个巨大的城门,又像个中空的“石罩”。
在靠近山顶的岩边,有一小石悬空横出,形状如钩;河边有一石似浮蛙;南面山坡上的数块奇石很像小熊。
渡口对岸有株古榕,大逾六抱,荫蔽亩余,一枝横出如卧龙。
据说此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有人把这些景色编为歌谣说:“金钩挂山头,青蛙水上浮,小熊满山跑,古榕伴清流。
”
月亮山在穿岩之南约一公里许,山顶有一穿洞,如一轮皓月。
若在山东南面历村边的“赏月路”上边走边望,随着人们行进的位置不同,洞后山峰掩蔽天空光亮的多少不一,可看到上弦月,娥眉月,下弦月等圃缺变化的奇景。
清人徐延诤有诗说:“峰峦顶上镜光浮,旦夕空明未见收。
自昔悬崖崩一角,至今遗魄照千秋。
山穿月曜无圆缺,月出山辉任去留。
万古不磨惟此镜,与君长作广寒游。
”
(徐君慧)
13.第一自然段引用歌谣有什么作用?
14.第二段中观月的顺序是什么?可看到
几种情形的月?
15.结尾处两句诗中的“惟此镜”“广寒游”里的“镜”和“广寒”分别指什么?
思考探究
16.文中含“屏”的诗句很美,请摘抄一两句,并对其作简要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