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历史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新人教版七年级上)PPT课件

两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有那些?
1、汉武帝经济大一统: 把盐铁铸币权收回中央, 统一铸五铢钱。
2、东西二京繁华,有专门 的商业区 ,叫做市。
18
1、“人不得顾, 车不得旋。”
重农抑商政策
2、 “一贫求富,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19
21
歌诀记
治理黄河谁有功 武帝王景最英雄 杜诗水排钢铁早 耧车耕犁牛抬杠 铸币盐铁归中央 东西二京市繁华
两 汉 政 治
东汉
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汉景帝时出现———局面 汉武帝时出现———局面
光武帝时出现———局面
1
16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3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汉农业、手工业 成就。
2、体会两汉兴农的局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升华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两汉许多经济的发展与400 多年 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漂流
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 方案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10 。
汉代铁犁壁(比欧洲早近1000年)
二牛抬杠
11
耧车
汉(前 206 一 公元 220 年) 播种工具。
由种子箱和三脚耧管组成。 以人或畜为牵引动力,一人 扶楼播种。据王土祯《农书》 和山西平陆汉墓壁画,并参考 南阳地区早期三脚楼车制作。
8
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利用、前景。
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 通过验收5万人不愁吃水
9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50年, 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 程。
建设“数字黄河”工
程
通俗地讲,“数字黄河”就
是把黄河装进我们的计算机,从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 军事、外交
类 别
兴修 水利
成
汉武帝 西汉_________治黄河 王景 东汉明帝派________治黄河 犁壁 耕犁安装__________ 耧车 播种工具______________ 二牛抬杠 牛耕使用__________的耕作方法 南 水稻 使用 、北
就
农 业
生产 工具 耕作 技术 农作物
9、汉朝时实行的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政 策是(A)
A、重农抑商政策 C、统一度量衡、货币 B、休养生息政策 D、大力兴修水利
10、与两汉时期人称东、西二京相对应的两个城市分别是 今天的( D ) A、西安、洛阳 B、长安、洛阳
C、洛阳、西安
D、洛阳、长安
1.亲临治河工地命令文官武将去背柴草堵塞
动脑筋:
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 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的卵, 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 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
这些规定太死了,买 东西很不方便。鸟有 益鸟,有害鸟,捕杀 害鸟是对的。
这些规定很对, 有利于市场管理 和环境保护。
总结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和手 工业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是我国的骄傲。
重点
两汉经济的发展的表现,农业和 手工业的发展成就。
难点
正确分析和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 的原因。
朕要亲自治 黄河,看它 还决口不?
汉武帝
结果:八十多年里,黄河下游没 有发生过大水灾
你去修河吧。
小麦
桑麻
广泛种植
手 工 业 商 业
丝 织
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铁制
七上 第13 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同时完成开沟、 下种、覆盖机、 及播种三行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黄河的治理
汉武帝治理 东汉明帝治理
耕犁: 耧车: ——王景主持 二牛抬杠耕作
2、农业的进步
安装犁壁
播种工具
南水稻、北小麦 桑麻广泛种植
阅读与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73---74页,西汉手工业的兴盛
表现在哪些行业?又有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呢?
布局上:长安城内的街道宽阔笔直,两 旁绿树成荫,还有较完备的排水设施。
汉朝实行抑商政策,所以 长安的东西两市不设在城中 心,而设在西北角,并用墙围起 来以便与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的管 理方面如对市场、对百姓的要求等有哪些规定?你 怎样看待这样的规定?
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 间有一定的限制:纯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 飞鸟”;城内市民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
第13 课
两汉经治者采取了什么 统治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
西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 励农耕,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初年,光 武帝减轻人民的负担,出现“光武中兴”。
导入: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
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 食京师,亿万之口。”
丝织业、冶铁业; 犁壁、耧车、提花机、水排。
二、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
提花机的使用 染色技术
2、冶铁业
水排的发明: 杜诗(东汉) 早欧洲1千年 铁器逐步取代青铜
钢材的出现
提花机
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的提花设备。
织工在工作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1971年湖南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 墓出土是我国已知 画面最大保存最完 整艺术性最强的古 代彩帛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材内容分析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一统时期,长达400年的统一局面,两汉经济也使封建经济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
这一课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我国今天经济的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两汉经济成就。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高、商业的繁荣2 、体会“两汉盛世”名不虚传(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能力2 、通过思考和概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2)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四、重难点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在学习古代生产史中的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 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 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
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 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 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
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 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新授:(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首先让我们看 看当时的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1、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⑴水利展示:黄河水咆哮的画面并叙述: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极其重要。
但有时不能 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
比如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 河,她在历史上经常决口,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汉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
问题一: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起了什景之治的局面出能够温故 现; 而知新。
汉武帝治理黄 河,此后80多年 黄河下游未有大 灾认识水对 农业发展 的作用, 所以治水 患,兴修水利是非 常重要的 统治举认识统治 者重视是农业发展汉明帝时王景治 理黄河,从此黄 河800多年没发 生大的决口改 道,下游被淹的 土地又变成了良 田。
七年级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课件

三、商业,城市
铸币权 1、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将地方的 _______和 五铢钱 盐铁经营权 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大大增加 经济 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______上的大一统。 2、 西、东二京:_______、_______。 长安 洛阳
找一找:西汉时期提高生产 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田蚡为什么不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武帝开始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 汉武帝治河,因为田蚡的田产 在 黄河北岸,河道南移,他的田地就 没有水患之忧. 而汉武帝是因为有迷信思想, 所以才听田蚡的话 .
一、农业的进步
1、水利 2、农具
犁壁 ①耕犁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______ 耧车 ②发明播种工具_______ 汉武帝 ①西汉:_______治理黄河 王景 ②东汉:明帝时_______治理黄河
第 13 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有一个电影摄制组想拍摄一部以两 汉时期历史为背景的电影.为了力 求表现出两汉时期真实的社会原貌, 导演想请大家担任这部影片的历史 顾问,给以下三个场景的设计提供 一些建议:
黄河岸边农村的田园风光 城市中的商贸活动 贵族家庭中的宴乐生活
二牛抬杠耕犁法,始于西汉, 优点是节省劳力。
3、耕作技术: 二牛抬杠 牛耕普遍使用_________的耕作方法 4、农作物
水稻 小麦 ①南、北方分别以_______、_______为主。 桑麻 ②______广泛种植。
二、手工业的辉煌成就
提花机 染色 1、丝织业:已经使用_______,而且_______技术 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水排 东 杜诗 2、冶铁业:___汉的南阳太守_______发明了______, 一千多 比欧洲早________年。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 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自主预习】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师: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在两汉时期是如何注重兴修水利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框: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回答问题:在何时,谁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效果如何?学生阅读,回答明确:1、汉武帝时下令治理黄河。
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2、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多媒体展示答案和相关图片)师: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汉代的农耕技术和农具也随之进行了很大的改善,农作物的种植也广泛起来。
学生阅读了解:汉朝的农耕技术和农具有很大改进。
1、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是一种播种工具。
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治理黄河(1)背景: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洪灾严重。
(2)治理的情况①西汉: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
②东汉:下令水利专家主持修河。
2、农业的进步(1)农具的进步:①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牛耕普遍采用的耕作方法。
③还出现了新型播种工具,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2)农作物的种植:汉代已经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多种。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大量种植。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丝织技术:已经使用,染色的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不仅为国内各族人民喜爱,也为外国人叹服。
2、冶铁技术:(1)汉代的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
(2)水排的发明:东汉的南阳太守,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铁质量。
水排的利用,比早一千多年。
(3)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4)西汉时发明了炒钢法。
三、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1、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1)人物:(2)措施: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3)意义:抑制了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的大一统。
2、商业的繁荣: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人称“东西二京”,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3、重农抑商政策:汉朝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
为防止农业劳动力流失,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汉高祖刘邦曾下令禁止商人穿用丝织品,携带武器和乘车骑马;加倍征收商人的人头税;商人及其子弟不准入仕做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业
1.水利: ①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 ②东汉: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2.生产工具: ①耕犁装上犁壁 (农具) (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②发明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 4.农作物: ①南方多种水稻,北方普遍种植小麦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种植桑麻
二、手工业
1.丝织业:样——染技非凡 2.冶铁业: ①东汉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 (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农业(1组、4组)
1. 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起到了 什么效果? 2. 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在生产 工具和耕作技术两个方面分别有什么进步? 3. 汉朝的农作物有什么变化?
手工业(2组、5组) 商业(3组、6组)
1.西汉手工业的兴盛 1.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 表现在哪两个行业? 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西汉商业繁荣体现在哪 2.这两个行业分别有 两个城市?有什么表现? 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
②铁器数量大增,铁制兵器已取代 青铜兵器;发明钢材的制作方法。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繁荣
1.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促进大一统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①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②统一铸造五铢钱
2.商业的繁荣:
东西二京——长安和洛阳的繁华
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2.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1.
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3. 4.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