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黄山奇松

合集下载

16 黄山奇松

16 黄山奇松

16 黄山奇松教材简析:《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

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法: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迁移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课件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查找有关资料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重点: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

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盆景后鼻音:玉屏楼状如黑虎翘舌音:状如黑虎(2)朗读下列词语: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郁郁苍苍枝干遵劲枝干蟠曲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誉地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16 黄山奇松

16 黄山奇松
第16课 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
• 这句话赞美的就是有着“天下第 一奇山”之称的安徽黄山,现在
就让我们去领略那里风光的奇丽!
yù dǒu píng bīn yì wò 誉 陡 屏 宾 屹 卧
• • • • • • •
闻名于世 情有独钟 陡崖 潇洒 挺秀 徐霞客 玉屏楼 悬崖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j ìng)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青翠 斜伸 手臂 象征 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依依不舍 千姿百态 屹立 仰 俯 卧 状如 形似
饱经风霜: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饱,充分。
看着爷爷饱经风霜的脸,他懂事 地点点头。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
地立着,常来形容坚定不可动 摇。
中国像一条巨龙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迎客松 黄山奇松 陪客松
优美遒劲 千姿百态
送客松
神奇秀美
黄山奇松 山顶上 陡崖边 情有独钟 千姿百态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近义词:
独特—奇特 屹立—耸立 潇洒—洒脱 充满—布满 秀美—秀丽 优美—美好 闻名于世—举世闻名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 郁郁苍苍—郁郁葱葱 装点—装饰 热情—热心
反义词:
独特—普通 热情—冷淡 潇洒—拘谨 盘曲—笔直 伸出—缩回 饱经风霜—养尊处优 郁郁苍苍—草木凋零 情有独钟—见异思迁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 一段。
•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 姿态。 •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 加秀丽。
黄山奇松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 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 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 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 身影。

16.黄山奇松.ppt

16.黄山奇松.ppt

欣 赏 --- 送 客 松
[伸出长臂
好像告别]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 ), 或( ),或( );或( ),或 ( ),或( );有的( ),有 的( )……它们装点着黄山, 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 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 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 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 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 ),有的如同 ( ),有的仿佛( ), 有的状如( ),它们 ( )。
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猛 虎下山),有的如同(仙鹤飞 天),有的仿佛(仙人共舞), 有的状如(大鹏展翅 ),它们 ( 装点着黄山,使黄山更加神奇, 更加秀美 )。
黄山奇松奇在“名” “形” “神”。 “名”奇在迎客松,陪客松,送 客松,以象形比喻名。 “形”奇在黄山松形状奇特,千 姿百态。 “神”奇在黄山松精神,生命力 顽强,郁郁苍苍。
1、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 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 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 勾画出来。 3、想一想: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 点?“奇”在哪里?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 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枝:
遒 劲
叶:
郁郁苍苍
[枝干斜伸
如同迎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树龄
至少800余年,扎根于山岩缝隙中, 饱受风吹日晒,从雨后的空气中, 腐烂的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 营养来维持生命,风撼不动它,雪 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 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 它的姿态吸引人,精神更震撼人。 所以是黄山奇松的代表,黄山的象 征。

16、《黄山奇松》课件

16、《黄山奇松》课件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检查预习过关:
1、小组长检查预习作业,汇报预习情况。 2、抽查小组预习过关情况。
誉为 屹立 情有独钟 千姿百态
陡崖 卧倒
屏风 遒劲
宾客 蟠曲 饱经风霜 充满生机 Nhomakorabea姿态优美 郁郁苍苍

16黄山奇松课件

16黄山奇松课件

奇松
云海
黄 山 “ 四 绝 ” 是 什 么

怪 石
温泉
• • • • • •
誉(yù) 名誉、誉为、誉不绝口。 陡(dǒu) 陡峭、陡坡、陡壁、陡直。 屏(píng) 玉屏楼、屏风、屏幕、屏蔽。
• • • • • •
宾(bīn) 宾客、佳宾、来宾、贵宾。 屹(yì) 屹立。 卧(wò) 卧室、卧底、卧龙。
16、黄山奇松
课外链接
• 黄山上的松树生长在岩石 缝中,忍受风吹雨晒,没有 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 花败草的营养养活。下无寸 土,只得扎根于岩缝中,置 身于海拔1700多千米的悬 崖,饱受风吹雨晒,从坚硬 的岩缝中,从雨后的空气中 ,从腐花败草中汲取一切可 以汲取的力量……尺把高的 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 这棵迎客松更是经历了800 多个寒来暑往。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 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盘曲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 ),游人把它比作“( 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 依依不舍 ( )地告别。
读第二自然段, 说说描写了什么?
具体地描写 了三大名松的动 人姿态。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 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 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 更加秀美。
情有独钟: 形容感情十分专注。 • 遒劲: 雄健有力。 • 饱经风霜: 形容经受过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炼。 • 郁郁苍苍: 形容草木茂密葱翠的样子。 依依不舍: 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


• •
盘曲: 回环弯曲。 千姿百态: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屹立: 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装点: 装饰点缀。

第16课_黄山奇松PPT课件

第16课_黄山奇松PPT课件
14
听录音思考
❖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 哪些特点?重点写了 哪一点?
15
奇松
黄山四绝
16
怪石
17
18
19
云海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黄山的松树为何 能在石缝里生 长?
31
松树的适应能力很强,它的根在很少 的一点土壤里就能生长,还能自己制造 养料。随着松树的生长,树根会分泌出 酸性的汁液,这些汁液遇到花岗岩,石 灰岩等,能逐渐使他们变成粉末,形成 土壤。正因为松树有着这些独特的本领, 所以即使在光秃秃的石山上,松树也能
美。
55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扎下根,茁壮成长。
32
❖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 哪几种松树?
33
迎客、陪客、送客松
34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
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
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
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了。
35
欣 赏 --- 迎 客 松
成为代表呢?
53
❖ 黄山奇松奇在“名” “形” “神”。
❖ “名”奇在迎客松,送客松,以象形比 喻名。

16.黄山奇松 第一课时

16.黄山奇松  第一课时

黄山四绝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交流:
(以闻天奇名下通被松 于过誉、世第为怪,学一“石而习奇天、人,下云们山我第海对知)一、黄道;奇温山了山泉奇黄黄”“松山山的四更“黄绝是被四山”情誉绝,为”是
指有(独奇钟松。)山、顶(上,怪陡石崖)边、,(处云处海都有) 和它(们温潇泉洒、)挺。秀在的“身影四。绝”中,人们最喜 爱的是( 奇松 ),课文说,人们
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请你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以小 组为单位谈一谈你的理解。
被被誉誉为为““天天下下第第一一奇奇山山”的”黄的山黄,山,
以奇以松奇、松、怪怪石石、、云云海海、、温温泉泉““四绝四”绝” 闻名闻于名世于世,,而而人人们们对对黄黄山山奇奇松松更是更情是 情有有它独独们钟钟 潇。洒。山、山顶挺顶上秀上,的陡身,崖影陡边。崖,边处,处都处有处 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羊庄镇庄里小学
崔振忠
一、自学生字。 yù dǒu
名誉 陡崖
bǐng
屏气 屏息píng屏风 Nhomakorabeabīn
宾客

屹立

仰卧
誉为 陡崖 屏风 宾客 屹立 卧倒 遒劲 蟠曲 情有独钟 姿态优美 饱经风霜 千姿百态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屹立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造句 以人奇民被松英誉、雄为怪纪“石念天、碑下云屹第海立一、在奇温天山泉安”“门的四广黄绝场山”上,。 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
对黄山奇松更是( 情有独钟 )。
饱经风有它霜独们:钟 潇形。洒容山、经顶挺历上秀过,的很陡身多崖影艰边。难,困处苦处。都有
造句 小明望着父亲那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 点了点头。

16 黄山奇松

16 黄山奇松

16 黄山奇松教材简析:《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

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法: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迁移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查找有关资料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重点: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

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盆景后鼻音:玉屏楼状如黑虎翘舌音:状如黑虎(2)朗读下列词语: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郁郁苍苍枝干遵劲枝干蟠曲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誉地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黄山奇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郁郁苍苍”、“屹立”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地广博,山清逸,水恬静,树含蓄,草质朴,你知道哪些祖国的
风景名胜?(板书:黄山奇松)今天让我们去黄山看看,齐读课题。

看了课题,你想课文重点写什么?
2、抓住课题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知道文章的重点
(板书:明重点)
3、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根据它理层次呢!(板书:理层次)围绕“黄山奇松”
你想课文会具体写什么?(板书:知内容)
4、根据“黄山松树是怎样的”“它奇特在哪里”我们可以知道文章层次。

二、理清课文
1、自由读课文,理清层次。

作者是怎样写黄山奇松的?
2、小组交流。

3、汇报。

一(1)奇松是黄山一绝;二(2)具体写三大名松;三(3)黄山松千姿百态
三、学习生字词
1、第一课时我们除了了解课文、理清层次外,还应学什么?(读好课文,学习生
字词)
2、你准备怎样学习生字词?
3、小组学习。

4、交流:(1)你学会了什么字?(从音形义三方面说)
(2)是怎么学会的?(方法指导)
(3)相机造句:“饱经风霜”、“屹立”。

四、读通课文
1、你准备怎样读好课文?选择难的句子读好。

2、在小组中读。

3、自告奋勇读。

评。

4、读了这些句子,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我们插上翅膀去欣赏一下吧!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通版插图,师背第一自然段,生听,记住给你印象深刻的词。

2、交流。

3、自读,你体会出什么?
点拨:
(1)“四绝”说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美到极点,所以全世界都知道。

(2)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呢?(奇)
(3)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4、黄山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山”,通过朗读来表达心中的激情吧!齐读。

六、课堂作业
你觉得本堂课应该做些什么作业?
1、必做题:抄写生字词。

2、发展题:造句。

3、机动题: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就让我们去领略一下
天下第一奇山吧!齐读课题。

2、从课题看,课文重点写什么?你想知道什么?黄山奇松到底奇在哪儿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打开书,读读第二自然段。

2、这一节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奇松呢?再读课文,用“——”划出。

谁来说?谁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
3、出示投影片,这三棵奇松你认识吗?不认识?再读课文,联系课文去认识。

准备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

(可加上自己的语言)
4、谁愿意?先在找出你要介绍的,贴在黑板上,指着图介绍。

(生贴板书)(相机板书:虽然……却……,……如同……,……好像……)
5、他说得怎么样?说法指导。

(板书:名称样子感受)
6、四人一组看书上的图说。

互相评一评。

7、谁想说?(生抢说,贴图)
8、书上是怎么写的呢?齐读第二自然段。

9、黄山松真奇呀,我们真想插上翅膀去看一看,你愿意做导游带我们去吗?
10、怎么做导游呢?首先要有礼貌,怎么说呢?还要有导游词,它就在课文中。

11、分组练说。

12、每组推荐一个说,评。

奖导游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引读:黄山奇松不愧是黄山第一绝,它们千姿百态,近看或……或……远看或……或……从整体上看有的……有的……省略号说明什么,除了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还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2、看课件:黄山奇松。

3、感情朗读。

四、总结作业
1、学到这儿,有什么话想说?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可以怎么办?
2、出示:
(1)阅读祖国风景名胜等文章,办一份手抄报;
(2)上网查阅了解祖国的风景名胜;
(3)到图书室找一找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书,看一看;
……
选择感兴趣的做。

板书设计:
迎客
松虽然……却……
黄山奇松陪客松……如同……
(千姿百态)送客松……好像……
……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