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5.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6.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7.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8. 电子:带有负电荷的亚原子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9. 化学变化: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10. 物理变化:物质形态或物理性质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
二、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具有固定成分和性质。
- 例子:水(H2O)、氧气(O2)。
2.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 例子:空气、果汁。
三、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 例子:颜色、密度、熔点、沸点。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 例子: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四、化学反应1. 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被消耗的物质。
2. 生成物:化学反应的结果,新产生的物质。
3.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 例子:2H2 + O2 → 2H2O(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五、化学计量1. 摩尔: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2. 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六、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1. 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2.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之间电子转移的过程,包括氧化剂和还原剂。
3.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
七、实验安全与操作1. 实验室安全规则: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了解并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程。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水分蒸发、玻璃破碎、车胎爆炸等。
(2)伴随的现象: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常伴随形状、状态或大小的变化。
2.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铁生锈、食物变质、蜡烛燃烧、火药爆炸、高粱酿酒等。
(2)伴随的现象: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是上述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就属于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3)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
3.二者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在变化中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2)联系: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毒性、腐蚀性、酸性、碱性、还原性、氧化性等。
三、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区别: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
例如:煤能燃烧就决定了煤可以做燃料,而煤在燃烧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了煤具有可以燃烧这个性质。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与实验基本操作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1.反应容器(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2)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加热时,需垫石棉网,使其受热均匀,以防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第一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相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 混合物: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包括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得出,包括颜色、硬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燃烧性、腐蚀性等。
3.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无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
4. 分子和分子式:-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单个化学实体。
- 分子式:用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和其原子数量的比例关系。
5. 原子和原子序数:- 原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原子序数:元素的标识,表示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6. 化学方程式:-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位于方程式的左侧。
- 生成物: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位于方程式的右侧。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系数表示。
7. 元素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的表格,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
8. 分子和化学键:-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或交换电子形成。
- 化学键:连接原子的力,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9. 原子结构:- 电子:位于原子中的负电荷微粒,分布在能级和轨道中。
-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决定了原子的元素性质。
- 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的中性粒子,决定了原子的质量。
以上仅为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的部分知识点总结,具体还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和复习。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的第一单元主要涉及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学习。
本文将从原子的组成、元素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三个方面来论述相关知识点。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围绕原子核运动。
质子和中子质量几乎相同,且远大于电子质量。
根据质子数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也不同。
在原子的组成上,可以进一步讨论同位素现象。
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形式。
同位素之间的质量差异十分微小,但却对元素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可以广泛应用于医学、能源等领域。
二、元素的性质元素是由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具有独特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反映在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中,如氧化、还原等。
化学性质不仅与元素的外层电子有关,还与原子核结构密切相关。
化学性质的差异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化合物的成分以及在反应中的作用。
原子的物理性质则体现在元素的物理特征上,如密度、硬度、熔点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测定,并常用于元素的鉴别和分类。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元素周期表是由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并提出的,它按照原子核结构及元素性质的特点将所有已知元素系统地排列起来。
元素周期表按照电子排布规律,将元素分为周期、族和区块。
周期数代表原子层次数,族数代表元素的化学性质和价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是该单元的重点内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使得我们可以迅速查找元素的各种信息。
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到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排布以及化学性质等。
这对于化学实验、元素的分类和化合物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元素周期表还将元素的性质与周期律有机结合起来。
周期律表明,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元素的性质呈规律性变化。
这为我们了解元素间的关系、预测元素的性质以及合成新物质提供了指导。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点。
以下是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1. 物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的表现形式:燃烧、氧化、还原等- 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转化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的定义与性质:由同种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表:基本结构与元素周期性规律- 化合物的定义与性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经化学反应形成的纯物质3. 原子结构与原子理论- 原子的组成:电子、质子、中子- 原子结构的模型:汤姆孙模型、鲍尔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 原子序数与质子数4. 周期表与元素分类-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次族等-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与周期性- 元素的分类:金属、非金属、过渡金属等5. 化学式与化合物命名-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分子式和离子式-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命名方法6. 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 摩尔的定义与计算- 摩尔质量的概念与计算方法7.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其系数 -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平衡反应方程式的概念与写法8. 溶液与溶解- 溶液的定义与性质- 溶解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变化-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为将来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学习,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分离1.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质和混合物。
纯净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
元素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3.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纯净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分解成元素。
4.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5.常见的分离方法常见的分离方法包括过滤、蒸发、结晶、提纯、沉淀、浓缩、萃取等。
第二章:酸、碱和盐1.酸碱理论酸的特性是酸味、酸性反应和导电性;碱的特性是苦味、碱性反应和导电性。
酸和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
2.盐的特性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产物,具有晶体结构、无味、无臭、导电性等特点。
3.酸碱指标常用的酸碱指标物质有酚酞、酸碱指示剂和pH值。
4.酸的实验室常见性质酸具有腐蚀性、变色性、产生气体等性质。
5.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在化学方程式中可以用H+(酸)和OH-(碱)表示。
第三章:金属与非金属元素1.金属的性质和分类金属的性质包括金属光泽、导电性、热导性等。
金属可以分为常金属和稀有金属。
2.金属的反应金属可以与非金属元素发生反应,常见的反应有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反应和金属与酸的反应。
3.非金属的性质和分类非金属的性质包括不良导电性、不良热导性等。
非金属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4.非金属的反应非金属可以与金属发生反应,常见的反应有非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非金属与酸的反应。
第四章:氧气、氢气和水的性质1.氧气的制备和性质氧气可以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二氧化锰制备。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与金属和非金属发生反应等性质。
2.氢气的制备和性质氢气可以通过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等方式制备。
氢气具有轻、无色、易燃等性质。
3.水的制备和性质水可以通过合成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方式制备。
水具有透明、无味、无色、能溶解许多物质等性质。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初三化学第一单元一、绪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我国有一些化学工艺发明较早,例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会冶铁炼钢。
XXX和XXX等科学家得出了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研究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如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例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等。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蒸发B、潮解C、水变成冰D、物质燃烧。
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产生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固体D、镁带消失。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等。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一般有“能…、可…、会…、易…、极易…等”描述。
以下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E、木棒受力折断;F、铁生锈;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蜡烛燃烧实验是一个经典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物质和变化的认识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物质的性质。
3.物质的变化:物质经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类型。
a.物理变化:物质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力等,而改变形态,但其内部结构不发生变化。
比如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等。
b.化学变化: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发生内部结构的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比如金属的生锈、木头的燃烧等。
二、原子和分子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具有质量和电荷。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位于原子核外部的电子壳中。
3.元素和原子符号:每种元素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用原子符号来表示,如氢元素的原子符号为H。
4.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具有物质特性的最小单位,用分子式来表示,如水的分子式为H2O。
三、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化学式和箭头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的构成: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组成。
3.化学反应类型的表示:化学方程式可以根据化学反应类型来表示,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1.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反应生成一个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的反应。
3.置换反应:一个元素或基团从一个化合物中被另一个元素或基团置换出来的反应。
4.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的能量和氧化产物。
5.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6.物质的相互转化: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适用。
五、实验方法和技巧1.观察:通过眼睛和仪器进行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观察。
2.记录: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设计:合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前的思考和计划。
4.安全: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防止事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
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发热、发光、变色、发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2. 物理变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3. 化学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4.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1)绿色吗粉末变成黑色,(2)管口出现小水滴,(3)石灰水变浑浊。
练习:
1. 实验室里集中物质在互相谈论着。
你认为他们表达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烧杯:我被不爱惜我的同学摔碎了。
B铁钉: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
C霓虹灯:我通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给我们城市增添了色彩。
D酒精: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变少了。
讲解:A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被氧化了,有新
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反应。
C稀有气体发光现象,属于物理变化。
D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
2.改错: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2CuO+H2O+CO2
讲解:一个化学方程式要注意的内容。
空气
1) 空气中氧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a 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
同时钟罩内水面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为1/5体积。
问题:假设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a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完全燃烧b装置漏气c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3) 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和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他气体和杂质为0.03%。
4) 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较多的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练习: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以下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为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水
1) 水的污染来自于:a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b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水c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2) 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a加强对水质的检测b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c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3) 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4) 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通的是直流电。
思考:为什么用直流电不可以?
作业:
1.以下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米饭变馊 B火药爆炸 C晾衣服晒干 D铁锅生绣
2.2019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宫城县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至使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漏,日本政府向核电站附近居民发送碘片(碘-127),以降低放射碘对人体的伤害。
放射碘(碘-131)的核电荷数为5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核裂变是一种化学变化
B碘原子和放射性碘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C碘127原子和碘13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D碘131原子的中子数为131
提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