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一、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热血动物传染病,以病原菌进入体内后引起器官、组织和系统的局部和全身感染为特点。
该病病原菌的宿主为热血动物,如牛、羊、马、狗等。
布氏菌比较敏感,可以在空气中存活数小时,干燥处可存活数月。
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其有严重的经济影响。
二、预防与控制方案1、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患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动物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消化系统症状、关节肿胀、神经系统症状、流产和生殖系统症状等。
牛对布氏杆菌病的免疫反应很弱,其感染常通过分娩、接触结核牛、即使是在检疫后饮用被污染水源等途径发生。
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进行病原微生物学检查。
2、消毒杀菌措施:在对有病动物进行淘汰时应对场所进行消毒,消毒剂可使用过氧化氢或溴酸,也可使用紫外线或甲醛进行消毒。
需要注意的是,在消毒过程中,应将场所完全隔离,保证消毒效果,同时使用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
3、临床治疗和隔离措施:对被感染的动物进行治疗时,应将其隔离,并采用消炎药物、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应注意随时检查动物的体温并进行治疗。
4、加强检疫工作:在养殖业中加强外来动物和产品的检疫工作,确保疫苗的质量,以防止病原菌传播。
5、加强安全教育:针对从事养殖业的人员,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6、疫苗接种:根据当地的布氏杆菌病情况,挑选适当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前应对动物进行检查和筛查,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加强卫生管理:在养殖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同时,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和病原学检测,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防控。
三、结论针对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对感染的动物进行隔离、治疗、消毒等;加强检疫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及注重卫生管理。
同时,要加强对病原菌的研究,提高对其的识别和检测能力。
通过对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全面预防和控制,可以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养羊场布病净化实施方案

养羊场布病净化实施方案养羊场是养殖业中常见的场所,但由于布病的存在,给养羊场的养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净化养羊场的环境,保障羊群的健康生长,制定一套科学的布病净化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养羊场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
清洁消毒是净化养羊场环境的首要工作。
在进行清洁消毒时,要对养羊场内的各个区域进行彻底清洁,包括羊舍、饮水设施、饲料储存区等。
清洁消毒的目的是彻底清除布病病原体和卵囊,减少传染源的存在,为后续的净化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养羊场的卫生管理。
卫生管理是布病净化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日常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羊舍的清洁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粪便,保持通风干燥,及时更换饲料和饮水,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要对养羊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清除杂草、排水沟畅通,减少病原体的外源输入。
再者,加强养羊场的疫病监测和防控。
对养羊场的羊群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疫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发现疫病病例时,要立即隔离患病羊只,进行治疗和消毒,防止疫病的扩散。
同时,要加强对养羊场周边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病原体的存在,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最后,加强员工的健康教育和培训。
养羊场的员工是布病净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加强员工的健康教育,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布病防控知识水平,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同时,要定期开展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布病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综上所述,养羊场布病净化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科学地进行规划和实施。
只有加强清洁消毒、卫生管理、疫病监测和防控,以及员工健康教育和培训,才能有效净化养羊场的环境,保障羊群的健康生长,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养羊场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能够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措施,共同努力,为养羊场的布病净化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某年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对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影响
提高奶牛场经济效益
健康的奶牛群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奶量和质量,从而提高 奶牛场的经济效益。
增强市场竞争力
优质的牛奶产品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 奶牛场的市场竞争力。
吸引投资
成功的布病净化工作可以提升奶牛场的声誉和形象,吸引更多的 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促进奶牛场的发展壮大。
遵循科学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净化措施。
可行性
确保净化工作切实可行,符合奶牛场实际情况。
3
经济性
在保障效果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净化成本。
净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加强奶牛场生物安全管理
完善奶牛场生物安全设施,定期对养殖环境 、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加强养殖人员培训
提高养殖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和防控技能,规 范养殖操作。
对确诊感染布病的牛只进行隔离治疗 ,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疾病传 播。
03
免疫接种
对未感染布病的牛只进行免疫接种, 提高群体免疫力,预防感染。
人员防护
加强人员管理,规范操作流程,防止 人为传播。
05
04
环境消毒
定期对牛舍、饮水、饲料等环境进行 全面消毒,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 径。
实施计划的保障措施
通过净化工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 少布病疫情的传播,保护人畜健康。
02
布病的基本知识
布病的定义
0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 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 侵害生殖系统,引起关节炎、流 产、不育等。
02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 呈球杆状或短杆状,不运动,无 芽孢,无鞭毛。
布病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
升市场竞争力。
对奶牛生产和公共卫生的影响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概述
布病是一种传染病,会对奶牛的健康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和数量。
因此,奶牛场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和控制布病的传播。
本文档将介绍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目的
本方案旨在通过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布病的发病率和传染风险,确保奶牛场
的生产安全和稳定。
措施
1. 管理
•严格实施奶牛的管理制度,从出生时就对奶牛进行定期体检和疫苗注射,确保奶牛身体健康。
•加强奶牛场的卫生管理,每天对牛舍进行清洁消毒,定期进行深度消毒。
•建立奶牛的档案,记录每头奶牛的年龄、体重、疫苗接种情况等信息,以便日后对病情进行追踪和分析。
2. 滋生源控制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减少可能带进细菌的风险。
•对饲料、水源等进行规范管理,防止被污染。
•对活体卖牛进行检测,清除可能带菌的牛只。
3. 疾病监测和控制
•对发现的布病病例进行隔离,采用药物治疗或者安乐死等方式解决病情。
•对所有奶牛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及时发现病变情况。
•配备专业的防疫队伍,定期进行消毒和病毒检测等工作。
风险管理
在实施本方案时,应当注意以下风险:
•药品滥用。
奶牛在使用药品后,可能会产生抗药性,进而增加疾病的传播风险。
•误杀健康奶牛。
在处理病毒时,需要注意对健康奶牛的保护,避免误杀健康奶牛。
结论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是一项稳健的风险管理策略,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传播。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风险管理和经验总结,不断完善方案,从而实现最佳的效益。
种畜场、奶牛场(小区)布鲁氏菌病净化方案

种畜场、奶牛场(小区)布鲁氏菌病净化方案一、净化标准以种畜场、奶牛场(小区)为单位,连续2年无临床病例,且血清学或病原学监测结果连续1年以上无阳性。
二、净化技术路线按照“检测 -扑杀/隔离-检测-扑杀/隔离-检测-扑杀/隔离-净化”的程序,采取对感染畜群进行扑杀、对同群阴性畜群进行隔离,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综合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开展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
具体技术路线如下:三、净化实施步骤(一)集成净化检测方法1.筛选检测: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 18646-2002中规定的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全乳环状试验(MRT)进行检测,适用于血清样品和乳汁样品。
2.阳性复核: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 18646-2002中规定的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阳性复核,适用于血清样品。
(二)规范饲养管理行为按照《畜牧法》及配套法规、《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种用动物健康标准》的规定,做好饲养管理和动物防疫工作。
根据净化结果分群饲养,不从非净化场引种;严格执行引种隔离、观察、检测制度。
(三)净化前的准备1.实施方案:制定符合本场实际的净化实施方案。
2.技术人员:具有熟练进行尾静脉或前腔静脉血液的采集与检测的技术人员。
3.仪器设备:配备血液样品采集、处理、保存设备,血清学检测设备。
(四)净化1.犊畜检测、扑杀、隔离犊畜于20日龄时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第一次普检,100~12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普检。
对检出阳性畜隔离并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核,对确诊阳性畜进行扑杀;间隔3个月再次普检,扑杀确诊阳性畜,阴性畜继续饲养。
2.污染畜检测、扑杀、隔离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对污染畜群进行普检,以后每间隔3个月进行1次普检,对检出阳性畜隔离并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核,对确诊阳性畜进行扑杀,直至全部阴性。
3.成年畜净化群检测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普检,阴性畜继续维持,确诊阳性畜按照污染畜进行检测、扑杀。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2

4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早上起来,一杯咖啡,坐在电脑前,我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布鲁氏菌病,这个让人头疼的病害,已经困扰了养殖户们太久。
今天,我就要用我的经验,给大家出一个详细的净化工作方案。
我们要明确目标。
这个方案的核心,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彻底净化牛羊布鲁氏菌病,让养殖户们不再为此烦恼。
一、前期准备1.成立专项小组。
这个小组由畜牧专家、兽医、防疫人员组成,专门负责布鲁氏菌病的净化工作。
2.开展宣传培训。
通过各种渠道,让养殖户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
3.调查摸底。
对养殖场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布鲁氏菌病的感染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具体措施1.严格检疫。
对新引进的牛羊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不带菌入场。
同时,对场内牛羊定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羊,及时隔离。
2.隔离治疗。
对于检测出布鲁氏菌阳性的牛羊,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使用敏感抗生素,结合中药辅助治疗,尽快治愈病羊。
3.生物安全防护。
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防护,做好消毒、灭鼠、防蝇等工作,减少病原传播。
4.疫苗接种。
对于布鲁氏菌病疫苗,要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科学接种,提高牛羊的免疫力。
5.改良品种。
通过选育抗病力强的品种,提高牛羊对布鲁氏菌病的抵抗力。
6.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增强牛羊的抗病力。
三、后期跟进1.建立健全监测体系。
对养殖场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布鲁氏菌病得到有效控制。
2.推广成功经验。
将净化工作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养殖场,提高整体防控水平。
3.持续宣传培训。
让养殖户深入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增强他们的防控意识。
4.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养殖户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
这个方案,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大量的细节和技巧。
只有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彻底净化布鲁氏菌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养殖户的积极配合,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我想说,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任重而道远。
农牧局牛羊两病净化工作意见

农牧局牛羊两病净化工作意见牛羊布鲁氏菌病、结核病(以下简称“两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
为深化牛羊“两病”净化工作,根据省畜牧兽医局和市畜牧水产局《“十二五”期间奶牛场布病结核病净化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现制定我县“两病”净化实施意见。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畜牧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果断处置”的方针。
20XX-20XX年采取“四强制、两强化、一落实”(强制检测、强制扑杀、强制免疫、强制消毒,强化疫情报告、强化动物卫生监督,落实免疫标识制度)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牛羊布病防治净化工作。
通过五年的工作,全县牛羊布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减少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确保不发生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确保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公众身体健康。
目标任务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实施“两病”净化工作。
(一)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防治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基本遏制牛羊“两病”疫情,20XX年底基本达到净化标准。
(二)具体目标。
1、20XX年底前为摸底阶段。
全县在3个奶牛场、6个养羊场(户)首先开展工作。
抓好典型,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2、20XX年底前,全县XX%的奶牛场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其中XX%达到净化标准。
3、20XX年底前,全县XX%的奶牛场达到净化标准,其余保持稳定控制标准。
4、20XX年底前,全县XX%以上奶牛场达到净化标准,其余保持稳定控制标准。
工作措施(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全面落实“两病”净化工作县政府成立正定县牛羊“两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畜牧水产局。
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加强“两病”净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关口前移,重心前置,全面落实“两病”净化工作。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做好全国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净化布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计划。
一、防治现状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
上世纪50年代布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疫情严重地区人畜感染率达 50% 。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加大防控力度,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自2012年《规划》颁布以来,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密切合作,认真落实监测、检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布病防治试点经验,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对迅速遏制疫情上升态势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受我国布病疫源广泛存在、防治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基层防疫体系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人畜间布病疫情仍较严重,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2015年,全国报告人间布病病例56989例,人间病例仍处于历史高位;畜间布病流行严重地区的15个省份,监测阳性率同比上升0.38% 。
据对布病重点地区22个县248个定点场群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牛羊的个体阳性率分别达到3.1% 和3.3% ,群体阳性率分别达到29% 和34% 。
二、防治原则、目标和策略(一)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采取因地制宜、分区防控、人畜同步、区域联防、统筹推进的防治策略,逐步控制和净化布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
为尽快消灭我区畜间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保障畜牧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及公共卫生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属地管理,分区净化,多措并举,各方联动,稳步推进。
二、目标任务
从2015年开始,用3年时间,全区达到布病净化标准。
1 / 14
1.2015年,调查摸底,划分片区。
2.2016年,制定和实施净化方案,分片区细化管理,全面推进监测净化,实现布病稳定控制,种畜场布病检测无阳性。
3.2017年,巩固提升,全面净化。
全区规模场、散养户实现布病检测无阳性;种畜场达到布病净化标准;全区达到布病净化标准。
三、技术路线
四、具体措施
---------------------------------------------------------------范文最新推荐------------------------------------------------------ (一)监测
1.监测方法
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初筛,以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复核。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elisa试验阳性,确定为疑似阳性;疑似阳性经试管凝集试验复核阳性,确定为阳性;有确定阳性个体的群体确定为阳性群体。
3 / 14
2.采样要求
常规消毒,颈静脉采血,采血量为2ml-5ml。
采血完成后,将注射器活塞外拉预留血清析出空间,倾斜放置放置冷藏箱中析出血清,使用过的棉球、注射器推杆、注射器包装等废弃物应回收集中处理。
全血也可于水浴锅中37℃温浴自然析出,尽可能不采用离心,避免震荡、抖动导致溶血,影响判定。
新分离的待检血清尽可能立即检测,应避免反复冻融。
被检动物:山羊、绵羊1月龄初检布病,怀孕羊在在产后0.5-1个月检测布病;牛6月龄初检布病,怀孕牛在产后0.5-1个月检测布病。
3.监测数量
---------------------------------------------------------------范文最新推荐------------------------------------------------------ 每个群体每年开展两次监测。
2016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所有规模场及散养户全群采样监测。
2016年7月至2017年底,规模场全覆盖抽样监测。
存栏100只(头)以下的抽检比例不低于30%,100只(头)以上的按照存栏量的递增可以适当降低抽检比例,但不得低于10%,抽检总数不低于30只(头),其中种用牛羊全部检测。
农村散养户全覆盖抽样监测,抽检比例不低于10%,每户不低于5只(头),存栏少于5头的散养户全群采样监测。
种牛、奶牛、奶山羊、种羊全群采样监测。
阳性场(户)每月开展一次全群检测,直到全群监测为阴性,半年后再次监测为阴性,转入常规监测。
阳性场(户)周边区域的养殖场(户)每季度开展一次抽样监测。
5 / 14
(二)疫源控制
1.阳性动物扑杀
确定阳性动物须采用不放血方法扑杀。
监测阳性率大于或等于40%的养殖场,全群扑杀;监测阳性率小于40%大于等于1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及与阳性家畜密切接触的同圈(栏)家畜;监测阳性率小于1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
2.无害化处理
---------------------------------------------------------------范文最新推荐------------------------------------------------------
阳性病畜、高危家畜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肉、乳肉制品等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进行焚毁和深埋。
做好相关记录、报告、扑杀登记备案等。
3.消毒灭源
对病畜圈舍环境、集中放牧区域、污染的场地进行消毒。
集中放牧区域夏季可通过阳光或者常用消毒药杀菌;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流产的胎儿、排泄物和羊水污染的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选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不带群消毒;带群消毒可采用适当浓度的过氧乙酸、百毒杀、新
7 / 14
洁尔灭等;车间、实验室等室内区域可用1~3%来苏溶液、1~3%漂白粉上清液、0.3%新洁尔灭溶液、0.1~0.4%二氯异氰脲酸钠水等消毒药消毒;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处理。
阳性养殖场每天消毒2次,直到养殖场全群监测阴性180天后转入常规消毒。
(三)动物监管
严禁从国家公布的布病一类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其他规定不能引进牛羊的区域引入牛羊。
调入牛羊应全群采样检测,阴性方可调入,调入后经隔离饲养45天后,监测阴性方可混群。
---------------------------------------------------------------范文最新推荐------------------------------------------------------
阳性场(户)的动物不能用作种用或饲养,屠宰动物须检测布病阴性方可调运。
五、人员防护和宣传教育
按照省《布鲁氏菌病高危从业者个人防护技术规范》要求,加强饲养、防疫、检疫、屠宰、实验室检测人员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加强与卫生、检疫、食品、工商、教育等部门的联系合作,加大布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布病的危害,熟悉布病的防护知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人身与财产安全。
9 / 14
六、考核验收
根据《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结合我区防控实际,区农业局组织对乡镇进行验收。
(一)验收标准
1.稳定控制标准
(1)规模场和乡镇级稳定控制标准
---------------------------------------------------------------范文最新推荐------------------------------------------------------ 连续2年以上具备以下3项条件:
羊血清学检查阳性率在0.1%以下、牛0.2%以下。
抽检羊、牛等动物样品材料检不出布鲁氏菌。
患病动物全部扑杀,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2)县级稳定控制标准
所辖规模场和乡(镇)全部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11 / 14
2.净化标准
(1)规模场和乡(镇)级净化标准
连续2年以上具备以下2项条件:
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后,连续两年无布病疫情。
布病监测全部阴性。
---------------------------------------------------------------范文最新推荐------------------------------------------------------ (2)县级净化标准
所辖规模场和乡镇全部达到净化标准。
(二)申报主体。
备案注册的养殖企业(规模养殖场)和代表管辖区域的乡镇人民政府(所辖散养户)、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均可申报。
(三)验收内容和程序。
查阅养殖档案、检测档案以及无害化处理等资料;现场检查防控制度执行情况,按比例抽样检测等。
申报材料逐级上报。
规模场和乡镇申报,由区农业局组织验收。
(四)发证与监管。
经验收达到相应标准的规模场或代表区域的县
13 / 14
(区)、乡镇人民政府,由验收单位发放相关证明;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辖权加强对达标申报、验收、发证以及后续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