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论文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学院:专业:姓名:学号:内容摘要: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苦苦挣扎着。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极大的刺激了爱国人士。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关键词:近代史,耻辱,爱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
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头。
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
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为了每个爱国者的信念。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范文

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范文《中国近现代纲要》是一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课程,这门课程就是要通过教师对近现代阶段中,我国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经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范文篇一《浅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摘要:纵观国内外社会风云,那展用先辈们鲜血染红的“五四”运动大旗,现在急需我们高高举起!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所开创的中国革命事业现在需要我们青年用热血去继承!冲锋陷阵,前仆后继!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人民的呼唤!“五四”让历史和现实证明:我们青年的血是一腔革命的热血!关键词:五四运动;历史意义;五四精神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推向了新的阶段五四运动表现出的反帝彻底性,是以前历次斗争所不具备的。
在此以前,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过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这些斗争要么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反对封建势力;要么缺乏必要的反帝斗争的策略,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盲目排外。
五四时期,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中国人一度对帝国主义抱有的幻想破灭了。
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内惩国贼、外争国权”口号,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近代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表现出来的彻底反封建性,首先体现在将斗争目标指向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北洋军阀政府,指向那些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贼。
广大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及部分资产阶级,联合行动,不畏反动政府的威胁和镇压,表现了一种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决心。
其次还表现在对封建主义的猛烈抨击和对民主科学精神的追求上。
在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度里,能够以无畏的革命气概,大声呼喊“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真是破天荒的壮举。
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内容提要: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分别从各自的阶级出发分别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
虽然最终,这些对国家出路探索的道路皆以失败告终,但在探索的道路上对中国人民思想上的启蒙、对推翻封建统治的促进、对继而的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成功都有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推动作用正文: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在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为实现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都是中国近代各阶级对中国国家出路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虽然这些探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但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为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太平天国的建立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对列强的赔款,弥补财政空缺,加重了对本就受地主压迫的广大农民税款的征收,且各级官吏的浮收勒扣,横征暴敛,使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致使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
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
2.太平天国的经过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后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中国近代史纲要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内容,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生动教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篇一《浅析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的爱国运动》【摘要】五四运动史一场全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
本文从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的爱国运动为背景,探讨那个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方式、特点、及对妇女解放的贡献。
青年女性的这种意识不仅关系到自身,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女性;男女社交公开;男女教育平等;女子经济独立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全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中国民众普遍投身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当中。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女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和坚定地斗争勇气。
对绝大多数的青年女性来讲,猛促她们觉醒的是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
爱国主义的传统在受到异族凌辱时就变得格外的有力量。
因此当山东归属问题在巴黎和会上由于美英法等国操纵而划归日本,中国外交彻底失败的消息传来时,当北京学生在1919年5月4日齐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掀起惊心动魄的反帝爱国运动时,各地女学生便冲破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羁绊,战胜了自轻自贱的心理障碍,昂首挺胸投入到群众运动的洪流,显示出新女性的战斗英姿。
她们提出,“救国不能后人”、“爱国不分男女”的新口号,率先投入战斗。
这些口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辛亥女知识分子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女子岂能无责”的口号。
不仅意味着女子同男子是平等的人,而且意味着女子要与男子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在反帝反封建精神的感召下,男性与女性的利益与国家的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将爱国主义精神升华为一种神圣的理想。
这个政治口号的提出,不是某个人瞬间之际提出来的,而是有着艰辛的斗争历程和痛苦的认识过程,表明青年女性觉悟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内容提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是一部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是一部推翻反动统治的历史,是一部实现人民解放以及将中国又落后的农业国改编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
关键词:近代史、侵略、革命、胜利一、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签订了《天津条约》。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结束。
(二)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与爱国军官便掀起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开始后,许多爱国官兵英勇奋战,拼死抵抗。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外国侵略者。
台湾人民也曾多次反抗侵略者。
1900年,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进行了殊死搏斗。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才是我们国家和名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永不灭亡。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农民运动,前后坚持了14年之久,势力先后扩展到18个省,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达到了历代农民战争的高峰。
(二)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艳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一起,内忧外患一起袭来,面对统治危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进行了一系列“自救”活动。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救亡运动。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研究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曲折、艰辛与变革的历史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中国逐渐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这段历史既铸就了民族的辉煌,也铭刻了国人的悲痛。
本篇论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以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二、中国近代史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朝统治逐渐衰落,封建社会面临严重危机。
封建专制、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经济方面,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1.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等,对中国主权造成严重侵害。
2.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迫使中国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割地、开放通商口岸,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 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和澎湖列岛,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造成中国巨大损失和民族耻辱,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5.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篇章。
四、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意义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和现代化史,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段历史激发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觉醒。
其次,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最后,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经验教训。
五、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苦难和辉煌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鸦片战争一八四零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十九世纪初,英国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
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英国工业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而英国商人却需要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造成贸易有很大差距。
英国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违反国际条约,向中国倾销鸦片。
后来,道光皇帝派林则徐禁烟,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入侵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发生变化,鸦片战争称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半殖民地国家。
半封建指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原有的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同时封建的剥削与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仍然在社会经济重占据显著优势。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结课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结课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论文篇1:《论辛亥革命》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是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充分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关键词:辛亥革命运动意义道路一、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社会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3)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4)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思想武器;(5)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6)民主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7)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宣传背景: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各地次第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出刊机关报《民报》,确定了革命纲领。
毛泽东曾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2)孙中山先生揭开中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面纱,这面纱后面的革命又怎样呢?“革命可以‘救人救世’”,“无革命,则亦无和平,腐败而已,苦痛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
“诚敬为本,无人之我见,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荣辱不惊,生死不易,志存极物,不使一夫所失。
辛未仲冬书,宣统御笔。
”
——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在天津的七年,特别是他在静园生活的几年,是他人生思考已经成熟,而且行动可以自由的年代。
也就是他可以自由思考,自己决定,自己说,自己做的年代。
尽管当年他的思想主旨是要实现清朝复辟,是要挽回在他手上失去的国家政权,因此也做过许多错误的决策,甚至相信日本军阀,陷入他们为侵略中国而摆设的各种阴谋,由此而在张园和静园留下了一些错误、甚至罪恶的记录。
然而,这都是一页页与国家和民族息息相关的历史,是能够见证许多重要事实真相的历史,是不可以忘记的。
”
——《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
第一个问题:溥仪为什么来到天津?以天津为过渡,实现出国留学的夙愿。
十六七岁的他受到庄士敦的鼓动,要到英国去留学,以现代知识充实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一条新的道路,去寻回祖宗的江山。
为什么是天津?因为当时天津的殖民地色彩非常突出,“遗老”文化独树一帜,当年落魄的前总统、前总理,失意的督军、省长等高官政客和军阀头领们,大多把天津外国租界地作为最佳避风港,携家人、财宝在此落脚,寻求“洋保护”。
溥仪也是这样的心态,认为这里华洋杂处、中西交融,“遗老”、“遗少”很多,退可安逸享受、静观时局,进可从容举事、一呼百应,有助于实现他复辟大清的愿望。
实际上,在来到天津之前,庄士敦与英国公使交谈后告知英国政府对于接纳溥仪已无兴趣,英国政府变卦了。
后溥仪采用赴日的建议,先到天津再看形式决定。
但是,到津后虽经努力,东渡计划仍被搁浅了。
凡尔农·麦克尼兹在《被放逐的皇帝》一文谈到溥仪时说:“目前他在世界上已无任何重要价值。
看起来,也永远不会再有那样煊赫的一天了。
”很明显,溥仪的留学之梦最终没能实现,其重要原因是溥仪想去之国的政府在当时不愿接纳,认为溥仪已经没有使用价值了。
溥仪的留学之梦最终没能实现,既有政治上的阻力,也有经济上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溥仪生身之父载沣的坚决反对。
如果说东渡搁浅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溥仪留在天津,感受到一定限度内的自由,这让他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满足,逐渐成为定居之势。
溥仪在天津有哪些活动呢?精简来说共有7大方面:成立清室驻天津“行在”办事处,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立法。
准备复辟的第一步工作——打出“复号还宫”的旗帜。
为实现“复号还宫”的政治目标,溥仪四处联络。
依靠清朝遗老,接待他们并批阅“奏折”。
溥仪与民国政府结怨因孙殿英盗掘东陵。
溥仪在1931年的长江沿岸数省放生水灾时
慷慨捐赠别墅式楼房一座,展现“天下为公”的“帝王襟怀”。
“九一八”事变直接导致溥仪迈出卖国的一步。
除了政治,让人感兴趣的事溥仪在天津的家庭生活。
总结来说,溥仪从社会角色到家庭生活,还是充满了浓重的皇权色彩和现代化生活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溥仪对随侍、太监、杂役和护军的凶残和暴虐,以及震荡海河两岸和皇朝历史的“淑妃革命”。
“淑妃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文绣敢于运用中华民国的法律来挑战封建皇权,最后赢得胜利,民主和人权的胜利。
文绣也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向封建皇帝提出离婚并诉诸法院获得成功的皇妃,应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标志性的作用,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九一八”事变绝不是偶然的,在发生事变的半年以前,溥仪在津“行在”里,至少有四次已经感受到作为日军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地区这一历史事件的先声,静园则是一处最能印证“九一八”事变久有蓄谋的历史风貌建筑。
日本政府用“王道论”和“满洲皇帝”诱惑溥仪,在先前勾引张学良未成功之后,总算有了回响。
如果说在当时张学良写下了痛心疾首的悲愤的一页,那么溥仪写下的则是屈辱的可耻的一页。
溥仪离津出关做满洲傀儡政权。
溥仪主观理念上的复辟目标必然导致政治现实中的叛国投敌。
溥仪在天津的7年,初衷或许只有头脑中的“复辟”二字,结局却完成了从复辟到叛国的过渡全程。
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政府的政治诱惑和溥仪自身的复辟目标一致。
为了达到征服中国的目标,日本政府早就打起了溥仪的主意,在溥仪被逐出紫禁城而躲进北府,日本政府就与他
联系并开始接近他了。
后经过亲日大臣的鼓动,溥仪与日本政府交往频繁,逐渐成了最“亲密的朋友”,使溥仪产生了感激之情,真把日本政府当成“复辟第一外援”了。
实际上就是溥仪强烈的复辟思想被日本政府所利用。
溥仪在静园的两年多时间里,进入了他人生第一个过渡时期的关键阶段,但是民国政府的错误政策,和纵容盗掘慈禧陵墓一事,让溥仪与政府结怨成仇,最后成就了一个叛国者,民国政府的确有重大失误。
这与新中国政府把溥仪改造成为新人在历史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历史的教训。
溥仪走出深宫大院来到十里洋场的天津,才真正地走进了社会。
从1924年18岁到天津至1931年25岁离开,正是他的青年时代,天津是当时中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西文化汇聚,溥仪在这里尽情地过着中西杂交的生活,这一切似乎在将溥仪的人生引向与社会同步进行的轨道。
然而,隐没在悠然自得的寓公生活背后的却只有紧紧围绕复辟的政治图谋,溥仪过早地在政治漩涡中失去了自我。
纵观溥仪在天津的活动,表明他在政治上已经成熟起来:住进乾园后改为静园,作出做清静寓公的姿态,实为“静观变化,静待时机”;尽管明知是被利用,他也利用别人,在吹捧和利用中周旋于国内外军阀政客之间;慷慨解囊赈灾,博得社会赞扬,捞取政治资本;派胞弟等亲信力量留学日本学习军事等。
然而,溥仪有自己的野心与梦想,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正当溥仪陶醉在与国内外军阀政客们觥筹交错、与清朝遗老们复辟密谋之时,祖陵被盗和婚变晴天霹雳般轰然而
来,这两次心灵创痛彻底摧毁了溥仪仅存的心理底线,扭曲了人生观、世界观。
东陵被盗的奇耻大辱在溥仪的内心深处打了一个难以解开、充满强烈家族仇恨的死结,复辟思想达到了顶峰,促使他义无反顾地投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怀抱。
正如庄士敦所言:“他可以容忍民国政府一次次违背清室优待条件,一再拖欠优待费用,但当他看到自己祖先的陵寝——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坟墓被人炸开,尸骨被剁成碎片而扔得遍地都是,而曾经允诺对皇室陵寝永远奉祀及妥善保护的民国政府,对此却无只言片语的解释或安慰,这成为他决定回满洲充任傀儡的导火索。
”
1931年,淑妃文绣正式同溥仪离婚。
尽管婚姻对溥仪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溥仪又经历了一次有伤皇帝尊严的致命打击。
溥仪自幼就有情商缺陷,他3岁时被抱进宫中继皇帝位,6岁时被赶下皇帝宝座,这一阶段,他虽不谙世事,但是,被剥夺了父爱母爱之痛、周围皇亲贵戚们的惊慌失措和悲天悯人,过早地留给溥仪伤感和困惑;及至成年以后,虽有妻有妾,事实上是无效的婚姻扭曲了他全部心理、性格和行为,再加上永远废除皇帝尊号、移出宫禁,一连串的打击已经令其疲惫不堪,其心理应该是愤怒至极,只是没有发作出来,文绣离婚使溥仪的感情、理智更加错乱。
寓居天津7年,溥仪就这样带着创痛和扭曲走向成熟。
在天津,溥仪出洋与复辟的活动,体现了溥仪保守与开放相互矛盾的性格;“淑妃革命”文绣与溥仪离婚,当时在天津引起很大的轰动,
体现了溥仪倒退与进步的矛盾性格;辗转来到东北,当上伪满洲国的皇帝,体现了溥仪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性格。
溥仪的一生几乎都是处在一种囚徒的困境之中。
只有天津时期和以后的被特赦,才有了相对的自由与宽松的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津时期是他逃离紫禁城之狱,进而落入另一所大狱的桥梁过渡阶段。
因此,细想溥仪的天津时期,必然要有上牵与下连,上牵至少要追溯到从北府到日本使馆;下连至少要顺延到潜往东北。
在这两个历史节点之间,他摇来摆去、寻找机遇、漂泊沉沦的7年。
溥仪一生做过末代皇帝、复辟皇帝、傀儡皇帝;也做过寓公、囚犯和普通公民,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不同时期。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思想也因时而异,不断转变。
导致他的人生轨迹也经历了不同的转折点,而天津时期则是溥仪复辟思想由弱到强、争取外援由内转外、人生经历油寓公到傀儡的重要转折点。
参考书目:
《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李立夫路红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
艺术设计甲班
贾璐301120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