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意识和注意
第六章-注意与运动技能的控制PPT课件

2021/7/24
1
第六章 注意与运动技能的控制
关键概念 注意 选择性注意 倒U型理论 心理不应期 次任务技术 现象逆效应 视觉选择性注意 过滤器理论 有限容量理论 多重资源理论
2021/7/24
2
重要问题:
掌握注意资源有限性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 应用 掌握心理不应期效应及其应用 熟悉双重任务及次任务技术在运动技能学 习与控制中的应用 了解研究视觉选择性注意的方法 理解在完成不同运动技能时人们是如何进 行视觉搜索的
如:羽毛球发球动作中,球拍和手臂的信息是准备回击球动 作的主要线索;
网球运动中专业球手则将接发球的注意集中到球、手臂和 球拍上;
棒球运动中专业击球手主要是看投球手的肘、肩和头。
2021/7/24
23
案例分析:
一名网球运动员发球前的例行动作 1.决定站位与脚的位置。 2.决定发球的方式与落点。 3.调整握拍与球。 4.做个深呼吸。 5.反弹球以感受节奏。 6.表象并感受到完美的发球。 7.聚集于并将球发至上述决定的落点
2021/7/24
16
第三节 注意与运动的控制
一、注意的竞争 (一)特定信息的加工 1、 Stroop效应 2、鸡尾酒会现象
2021/7/24
17
(二)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自动加工特点:①速度快②无须注意参与,其他任务操 作不会干扰它③平行加工,可以同时进行多个任务操作 ④不需要意志努力。
你觉得技能学习中有哪些是自动加工的?
简言之:由于注意力过分集中,越努力 越容易发生心理失控,加工的信息太多 引起表现的失常2021/7/24源自22三、注意的选择
(一)选择性注意
(二)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方法(自学)
第六章 意识状态和注意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 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 象上去的特征。
1.宵夜吃米饭“催眠”效果佳
2.某些梦可能预示生理疾患
二、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三、催眠的应用
1.能否使人产生超人的力量? 2.是否能增强记忆? 3.是否能消除记忆? 4.能否止痛? 5.能否使人返童? 6.能否使感觉改变?
第四节 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它是伴随感 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 特性,即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特性。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智力活动与相适应的实际操作相结合 (3)培养间接的兴趣 (4)人格的力量
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 意。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它们往往是不能 截然分开的。因为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有 这两种注意参加。
四、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或后继性有意 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 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之后 产生。
第六章 意识状态和注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什么是人的意识 睡眠和梦 催眠 注意 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品质
你知道梦境暗示疾病吗?
第一节 什么是人的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最广义的说法是与物质相对应的意识,把 个人所有的观念、思想、感情、愿望、意 向、记忆力等都归之于意识。
二、意识的不同层面
第六节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 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 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意识和注意(药物)2

精神促动药物-- 精神促动药物--抑制剂
-镇静剂: 镇静剂:
指一些中枢神经抑制剂,主要包括鸦片、 指一些中枢神经抑制剂,主要包括鸦片、 海洛因、吗啡之类。 海洛因、吗啡之类。它降低了神经系统及行为 的活动性,最后导致睡眠 最后导致睡眠。 的活动性 最后导致睡眠。 抑制剂,包括各种镇静剂,安定药和酒精。 抑制剂,包括各种镇静剂,安定药和酒精。 最普遍使用的抑制剂是酒精、 最普遍使用的抑制剂是酒精、巴比土酸盐和苯 二氮草类镇静剂。 二氮草类镇静剂。
精神促动药物-- 精神促动药物--兴奋剂
苯丙胺类药物的危险有多大? 苯丙胺类药物的危险有多大?
滥用苯丙胺类药物有很多危险 苯丙胺类药物兴奋的后效是危险和痛苦的 苯丙胺类药物也可引起一种“与现实脱节”障碍,称为苯丙胺精神病 (amphetamine psychosis)。 例子: 追捕》 例子:《追捕》
-大麻的作用 -大麻是否会产生生理依赖? 大麻是否会产生生理依赖? -媒体对大麻危害的报道是否准确? 媒体对大麻危害的报道是否准确
精神促动药物:医疗用途、 精神促动药物:医疗用途、药效期和依赖性
生活中的心理学
如何捕捉梦? 如何捕捉梦?
1.就寝之前,计划{己录你的梦。把笔、纸或录音机放在床边。 就寝之前,计划{己录你的梦。把笔、纸或录音机放在床边。 如果可能,最好不用闹钟而逐渐醒来。 2 .如果可能,最好不用闹钟而逐渐醒来。自然觉醒几乎总是紧跟在快速眼 动睡眠期之后。 动睡眠期之后。 3.如果你很少记住你的梦,可以设定一个闹钟,在你正常觉醒前1小时把你 如果你很少记住你的梦,可以设定一个闹钟,在你正常觉醒前1 这样做虽然不如自然觉醒效果好,但可以帮助你捕捉到一个梦。 口叫醒。这样做虽然不如自然觉醒效果好,但可以帮助你捕捉到一个梦。 4.醒后不要睁开眼睛。要躺在床上复习梦像,尽可能多地回忆细节。 醒后不要睁开眼睛。要躺在床上复习梦像,尽可能多地回忆细节。 5.交口果可能,闭着眼睛记录下你的第一个梦,用录音机把情节录下来。 交口果可能,闭着眼睛记录下你的第一个梦,用录音机把情节录下来。 睁开眼睛会破坏对梦的回忆。 睁开眼睛会破坏对梦的回忆。 6.再次回想梦的情节,尽可能多地记录你能回忆出的细节。对梦印t己忆消 再次回想梦的情节,尽可能多地记录你能回忆出的细节。对梦印t 失得很快,乙时要描述梦中的情节、人物和活动,以及自己的感觉。 失得很快,乙时要描述梦中的情节、人物和活动,以及自己的感觉。 7.把记录写到一本永久保存的梦日记本里,按日期顺序写,并定时复习。 记录写到一本永久保存的梦日记本里,按日期顺序写,并定时复习。 写到一本永久保存的梦日记本里 这个日记本总能使你产生有价值的顿悟。 这个日记本总能使你产生有价值的顿悟。 8.记住一些会对梦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
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注意的神经基础
前额叶是注意控制的关键区域,它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其他 区域的激活状态来影响我们的注意选择和集中。
注意与神经元
神经元的放电机制
神经元通过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当一个神经元接收到足够强度 的刺激时,它会放电,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注意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注意能够影响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模式。例如,当我们专注于某项 任务时,与该任务相关的神经元放电频率会增加。
注意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 情绪和行为变化,以便更 好地诊断和治疗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需要关注来访 者的需求和情感体验,以 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指 导。
精神卫生
在精神卫生领域,医生需 要关注患者的认知和情感 状态,以预防和治疗精神 疾病。
THANKS
1
通过注意选择性地关注某
些信息,而忽略其人们
通过注意来监督和评估自
身和他人的行为和思维活
动。
保持功能
2
注意的保持功能是指人们
能够将信息保持在意识中
一段时间而不遗忘。
调节功能
3 注意的调节功能是指人们
通过注意来协调和控制自 身的行为和思维活动。
Part
02
注意的理论
双重加工理论可以解释人们在处理信息和任务时为什么会表现出自动化和意识控制两种不同 的加工方式。
Part
03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注意与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大脑皮层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负责不同的认知功能。 例如,顶叶负责空间感知,额叶负责决策和规划。
注意与大脑皮层的交互
注意通过影响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激活程度,实现对信息 的优先处理。当某事物成为注意的焦点时,相关的大脑皮 层区域会更加活跃。
意识和注意

▪ 这时停止你晨起的闹钟,看自己在什么时候自然醒,这时的睡 眠是代表你身体的真实需要,也找到最适合你的睡眠节律。
2.自我催眠
自我催眠的目的是帮助人放松,入静,使大脑进入自然 的睡眠状态。此时,由于集中了心智,对睡眠的焦虑自然减 轻,转移了人对失眠的关注。
充足的睡眠对维持健康很重要。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对人的各项身体机能 会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长期睡眠剥夺可能是导致糖尿病、肥胖症以及 其他一些威胁到生命的医学病症的原因之一。
梦是睡眠的必要部分,REM睡眠能够巩固白天习得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 在考前通宵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所在。
失眠:个体入睡困难或保持睡眠状态的困难。常见于处在紧张 、焦虑、抑郁中的个体。
你正在听讲,教室的门突然被人打开,哐当 一声门响,你不由得看了一眼……
终于到你喜欢的一门课了,你认真听讲,目 不斜视、心不二用……
在大街上,一位老太太一边走路还在一边织 毛衣…..
▪ 按照目的性和需要意志努力的程度,注 意可分为: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
是一种既有目的, 又无须意志努力
的注意。
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 就维持的注意。
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 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
维持的注意。
下面图形中, 你先注意到的是哪个圆?
最能引起你注意的是图中的哪一张笑脸?
无意注意
▪ 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强度、对比、运动、变化、新异性 主观原因:知识经验、需要、兴趣、情绪状态、
期待等
▪ 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意识和注意

• 3.潜意识(unconciousness):指潜藏在意 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 验因受意识的控制和压抑的意识。
• 4.前意识(preconciousness):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 种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下所压抑的欲望 和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之前必先经过前 意识。另一种解释来自认知心理学,指未 经提取的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这种 信息只有经过提取时才能重新进入意识层 面。
• 3.认知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 认知功能。睡眠时认知系统依然会对储存 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 这些活动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Foulkes(1985)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 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 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
• 4.新近的观点
• 一些研究表明,对快速眼动睡眠的剥夺会 导致对事件的记忆力下降,特别是那些带 有情感色彩的事件。近年来发展了通过“ 夜晚帽”对梦进行研究的技术。
• 常见的无意识有:
• (1)无意识行为。指不需要意识支配的自 动化了的动作行为。
•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往往不能觉察对 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些刺激事件。
• (3)盲视(blindsight)。有一类刺激产生 的无意识是由于脑损伤引起的,当病人看 不到刺激时,但却能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 的加工。
心理学知识意识和注意

心理学知识-意识和注意1.睡眠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混淆的、频次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连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迸发的,频次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连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次会连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连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话、尿床等发生在此。
(5)迅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像,△波消逝,高频次、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迅速左右上下挪动,并且往常陪伴着梦幻。
2.梦的功能解说(1)精神剖析的看法。
弗洛伊德和荣格以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展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靠谱的路径。
或许说,梦是被压迫的潜意识激动和梦想以改变的形式出此刻意识中,这些激动和梦想主假如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应。
(2)生理学的看法。
霍布森以为梦的实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看法。
梦担负着必定的认知功能。
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旧对储藏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稳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幻。
3.注意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行能对全部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经过各样感觉通道进着迷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体制。
只有部分信息能够经过这个体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余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整丧失(分耳实验否定)。
(2)衰减理论:当信息经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不过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整消逝。
(3)后期选择理论:全部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以前已遇到充足的剖析,而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此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响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一样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此中本理论的两个假定是:1,在进行选择以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薪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靠于目前的任务要求。
大脑中的意识意识与注意力的关系

大脑中的意识意识与注意力的关系意识和注意力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大脑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影响着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大脑中意识与注意力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认知功能和神经机制上的联系。
一、意识的定义与特征意识是人类主观体验的核心,也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类对外界和内在经验的感知和理解,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意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主观性:意识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每个人的意识都是独特的。
2. 私密性:意识是个体之间无法直接共享的,只能通过交流和描述进行间接传递。
3. 综合性:意识涵盖了多个认知能力,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等。
二、注意力的定义与特征注意力是指人类选择性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对象或任务上的能力。
它是在有限的认知资源下,对某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注意力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选择性:注意力能够选择性地将注意资源集中在感兴趣的对象或任务上,排除干扰。
2. 集中性:注意力能够集中持续一段时间,以便更好地处理所关注的信息。
3. 分配性:注意力可以在不同的任务间进行分配,帮助人们进行多任务处理和切换。
三、意识与注意力的互动关系意识和注意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方面,意识对注意力的引导和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自己的意识和意图来选择和调节注意力的方向和强度。
例如,当我们有意识地决定关注某个特定的事物时,注意力会被导向到这个特定的对象上。
另一方面,注意力的分配和调控也会影响意识的内容和品质。
注意力的选择性、集中性和分配性决定了我们在意识流中感知和处理的信息数量和质量。
四、意识与注意力的神经基础意识和注意力的神经机制是复杂而庞大的,涉及多个大脑区域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前额叶、顶叶和顶下皮层等区域参与了意识和注意力相关的进程。
特别是前额叶皮层在意识的产生和维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与其他脑区的连接网络形成了意识网络,实现了信息的整合和意识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容易接受催眠的人的特征: 3、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主动性反应性降低 (2)注意层面狭窄 (3)旧记忆还原 (4)知觉扭曲与幻觉 (5)对暗示性的接受性增高
第二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一)什么是注意
1、定义: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 集中。 2、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二、注意稳定性
注意稳定性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的 久暂特性。 同广义的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被无 关刺激所吸引的现象。
三、注意转移
○注意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
(四)控制学生分心的措施 当学生即将分心或已在课堂上出现分心现象,这时就 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重新唤起学生对教学活动的 注意。一般来说,常用的措施有: 1.超前控制 2.信号控制 3.提问控制 4.提问控制 5.表扬(批评)控制 6.偶发事件的处理
完
第六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重点:
1、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 2、意识有哪些状态? 3、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4、注意的理论有哪些?
□本章难点:
1、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2、注意的理论有哪些?
第一节 意
一、什么是意识
识
(一)含义:意识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指 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 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中止的监控。 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2、睡眠的功能 3、失眠:规律性的无法入睡。
(二)梦
1、关于梦的解释 2、对梦的研究
二、什么是催眠
(一)催眠
1、定义:催眠是一种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 以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等方面发生变化 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的状态。
暗示: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其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 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二)分心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心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注意的警觉水平降低,对事物和活动不能做出清 晰的反应。 2.经常改变注意对象,不能长久将注意力指向和集 中于必须注意的事和活动上,心理活动处于频繁动摇 状态。 3.注意凝滞,缺乏反应的灵活性。 4.注意发生转移。
(三)引起分心的原因 1.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学习不感兴 趣,缺乏自觉性和信心;注意分配能力弱,稳定性 差,身体不适,情绪烦乱等。 2.从客观方面来说,主要有无关诱惑性刺激物的干 扰,长时间从事一种单调的活动,学习内容过难, 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紧张,学习环境杂乱不卫 生等。 3.其它一些不可预期的因素,如课堂里的偶发事件 等。
二、无意识
(一)含义:是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 心理过程。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对刺激的无意识 2、无意识行为 3、盲视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1、睡眠
A.睡眠及其阶段 (1)睡眠的属性:睡眠时并非完全失去意识,睡眠是意识的 一种形式。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通过睡眠仪记录到得脑电和眼动、肌肉紧张度、血压等各项 身体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研究睡眠。
课堂上学生出现分心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取得良好 的效果,为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对学生的 分心现象做一些了解。 (一)什么是分心(也叫注意分散) 所谓分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 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指向和集中 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也就是 我们通常所说的“开小差”“走神”等。
1、定义: 2、研究方法: 3、影响因素:
【补充】注意的品质(有些教科书的写法)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广度
1、定义: 注意范围也叫做注意广度,是指人在同 一时间内所能清楚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多少的特性。 2、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 :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 ②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与目的 ③ 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2、如在活动之初,通过组织活动,引起学生 的有意注意,使师生顺利完成角色定位;在教学 活动中,合理组织各个教学要素,尽可能较多引 起学生无意注意;在处理重点难点时,则有必要 提醒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两种注意交替进行, 张弛有度,使学生的注意始终能保持在教学活动 上,使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课堂上学生的分心与控制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明确目的任务,激发学习动机 (二)使学生掌握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三)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确立合理的教学常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二者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在 一项复杂活动中,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活 动的完成。在教学活动中,只强调无意注意,则会使 教学活动容易陷入无序,缺乏计划性与目的性,学生 的注意也容易被无关干扰因素所吸引,从而不利于教 学活动的进行。若只强调有意注意的作用,则易使学 生陷入疲劳,同样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所以 ,在教学中,常常需要二者交替进行。
(2)脑电波的类型: ①β 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
态时出现,频率较高、波幅较小。
②α 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大
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出现,频率较低、波幅稍大。
③△波:频率为每秒1-3次,睡眠状态时出现,频率
更低,波幅更Leabharlann 。(3)睡眠的阶段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约10分 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 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约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 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约40分钟。 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 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注:迄今为止,意识没有准确的定义)
【补充】
(二)作用 1、监督:监督自我与环境。 2、执行:控制和规范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三)研究方法 1、出声报告法:要求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将思考的过程大声 说出来。 2、经验收集法:被试佩戴一些寻呼机,当它响起来时,回答 主试的一些问题,回报自己的意识过程。
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 ①原有注意的强度 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③注意主体的神经过程的特点
四、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
【补充】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优良教学环境 2、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上——新异性 (2)教学目标上——略高于学生原有水平 (3)教学手段和形式上——富于变化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与监控功能
二、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释】两个分类标准:预定目的 和意志努力
分类
是否有预定目的 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
×
有意后注意
√ √
√
×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广度 1、定义: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 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范围。 2、研究方法:双耳分听实验
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 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个耳朵 所获得的信息。
(二)持续性注意(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1、定义: 2、影响因素【补充】
⑴刺激物的强度; ⑵刺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方式; ⑶活动的意义; ⑷人本身的身体状况、兴趣、态度。
3、测量方式:
(三)分配性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