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

合集下载

地理课中的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关系探究

地理课中的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关系探究

地理课中的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关系探究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整体进行有序、协调的布局和组织,旨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它不仅关乎城市的美观与功能,还涉及到社会各方面的经济、环境和人居条件等方面。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案例,深入理解城市规划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念和城市规划意识。

一、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讲解城市规划对于商业区的规划、工业用地的规划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的规划,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些规划对于吸引外资、培育产业发展和改善交通运输效率等方面的作用。

二、城市规划与居民生活水平城市规划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通过城市规划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理解到合理的居住区规划、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和绿化环境的保护对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也能够深刻认识到城市规划不仅关乎经济建设,更关乎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感。

三、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还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通过讨论城市的绿地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以及垃圾处理规划等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城市规划在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和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还涉及到如何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

通过探究城市规划对于古城保护、历史建筑修复和文化传承的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城市规划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尊重历史和传承文化的意识。

五、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参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参与案例,如居民的意见征集、公众听证会等,学生可以了解到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结语: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精选多篇)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精选多篇)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精选多篇)第一篇: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之间如何相互适应及影响,通过分析历史进程与时代现状,针对城市规划具体工作的方向进行分析定位,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学传统的充分认知基础上进行反思,将对社会需求与社会公正的关注纳入传统空间规,并赋予城市规划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政策内涵。

关键词:都市社会学社会问题城市规划一、都市社会学分类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

主要有:①都市化派。

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

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②亚社会派。

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生存学派。

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

④经济学派。

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

⑤环境学派。

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

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

⑥技术学派。

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

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

⑦价值学派。

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成都市的差别。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社会学分析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社会学分析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社会学分析城市规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城市的未来而谋划,但是城市规划却不能仅仅是从物理环境的角度进行考虑,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的更多应该是对城市社会的了解、认知和考虑。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社会学这个学科就显得格外具有实际意义。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学科,包括城市中居民和社区的日常生活经验,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提升等内容。

在城市规划中,了解城市社会学对规划城市的职能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规划城市的初衷是提供教育的机会、工作机会和方便的购物、交通和娱乐设施。

而这些都是与城市社会学密切相关的问题。

例如,决定在某个城市中哪里建立新的商业中心、有哪些购物中心及它们的位置、抑或是对居民的健康起到影响的绿色空间的设置等问题是都能够影响城市的生活质量的。

因此,了解城市社会学对城市规划员来说十分重要。

首先,规划城市需要考虑到居住的不同社会群体对其生活的不同需求,例如,规划制定者需要考虑那些不同的社区时会发现社群人口构成、功能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差距。

因此规划制定者需要将这些都考虑到,并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使得各个社群都能够得到他们所需的资源。

其次,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中的环境问题,比如城市中交通繁忙或是空气污染等问题,这些都是社会因素对城市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在一个拥有大量雾霾问题的城市,规划者需要考虑到如何减少这些因素对居民的不利影响,并且如何更好地利用绿色空间来减少污染。

此外,城市规划也需要考虑到城市中的文化和娱乐,这一方面能够促进社区和社群之间的联系,也能够成为城市财政的一个很大来源。

例如,在规划一片城市中需要做出财政的投入,以便建立更好的文化设施,这将使得该城市的文化和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中居住者和社区的需求。

在这一方面,城市规划员必须明确城市的核心概念是居住,因此他们的工作应该始终着重这一点。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成为城市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城市规划不仅仅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关注到城市内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是以人为本的,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需求,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社会组织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组织是指城市内的社会组织系统,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企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等。

社会组织在城市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部门是城市规划的主导者,属于社会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府部门负责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非政府组织在城市规划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相对于政府部门更加灵活,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组织的多元化,发挥跨界协同的优势。

在城市规划中,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专家建议、政策研究等方式,向政府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建议。

同时,非政府组织在城市规划中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城市环境、公共设施、社区建设等方面实现优化和改善。

社区组织在城市规划中更加接近社区居民,是城市规划中的“前沿岗位”。

社区组织能够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需求,为政府制定城市规划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社区组织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不但体现在规划过程中,还包括规划的实施和推广,通过社区组织的广泛参与,可以更好的推动城市规划的实施,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

企业组织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份子。

企业组织可以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为城市治理和管理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

企业组织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就业,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社会服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关注城市内的设施和建筑物,更需要关注到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活。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社会服务。

城市规划与社会服务的目标都是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发展条件,二者相互促进。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参与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参与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参与研究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旨在塑造和改善城市的发展。

然而,传统的城市规划方式通常是由专业人员独立决策和实施,忽略了居民的参与。

近年来,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参与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参与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这一研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首先,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参与研究是一种民主化的做法。

通过将居民纳入城市规划决策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他们自己居住的城市环境进行积极的参与和贡献。

这种民主决策方式有助于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冲突,并提高城市规划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参与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

居民是城市的实际使用者和最直接受影响的群体。

他们对城市规划的问题和需求有深刻的了解。

通过社会参与研究,城市规划者可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并根据这些反馈来调整规划方案。

这将增加规划方案的可接受性和可实施性,并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第三,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参与研究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性。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式往往忽视了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和权益。

通过社会参与研究,这些弱势群体可以表达他们的意见和需求,进而获得更好的权益保障。

这种包容性的城市规划方式有助于打破社会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并建立更公平和包容的城市环境。

那么,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参与研究应该如何实施呢?首先,城市规划者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与居民进行沟通和交流,例如举办公开论坛、开展问卷调查等。

这些沟通和交流渠道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了解居民的意见、需求和担忧,为规划过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其次,城市规划者应该在规划过程的不同阶段与居民进行合作。

这包括规划目标的确定、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监督等。

居民可以通过参与不同的工作组或委员会,与城市规划者一起制定规划政策,并监督规划方案的落实情况。

这种合作机制有助于确保城市规划方案的多元性和合理性。

最后,城市规划者应该采纳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发展研究

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发展研究

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发展研究在如今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议题,因为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地理空间,更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城市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得到平衡和协调。

首先,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环境因素。

城市作为一个庞大的人口聚集地,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必须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系统,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并且鼓励绿色出行。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和公园,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并且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和娱乐场所,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规划也需要结合社会因素,满足不同层次人口的需求。

城市的居住区域规划可以根据居民的需求和收入水平来划分,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

同时,应该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学校、医院、交通等,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该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支持。

城市规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提高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

例如,在商业区规划中合理引导和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

同时,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城市间的连接和交流,打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该注重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城市是文化交流和创意活动的中心,规划应该保护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和传统社区,以及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通过文化建设,城市可以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然而,城市规划的实施并非易事。

城市规划需要政府、专家、社会团体和居民的紧密合作,以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智慧的结合。

此外,城市规划需要长期而持续的投入和执行。

仅仅有一个完善的规划方案是不够的,必须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来保证规划的落地。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诸多挑战也需面对。

例如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不平等等。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风险与城市安全问题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风险与城市安全问题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风险与城市安全问题研究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

然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系列的社会风险和城市安全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研究。

一、城市社会风险问题城市社会风险问题是指由城市自身的社会性、复杂性以及多样性而导致的潜在危险与不确定性。

这些风险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居民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1. 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是城市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规划需要有效应对这些自然灾害,降低灾害风险,并确保城市的安全。

2. 环境污染风险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垃圾处理等行为导致环境污染,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风险。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环境风险的评估与管控,推动可持续发展。

3. 社会不稳定风险城市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贫困、失业、社会犯罪等,对城市的安全与稳定构成风险。

城市规划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

二、城市安全问题研究城市安全问题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既包括社会安全、治安问题,也包括基础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

1. 社会安全与治安问题城市规划需要注重社会安全与治安问题的研究,包括犯罪率、治安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评估与改善。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保障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 基础设施安全问题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建筑结构的安全、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水资源保障等方面。

城市规划需要确保基础设施的韧性和可靠性,以应对可能的灾害和突发事件。

3. 交通安全问题交通事故是城市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交通安全问题的研究,包括交通流量控制、道路设计、公共交通建设等,以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

三、城市规划中的社会风险与城市安全问题应对策略城市规划对于解决社会风险和城市安全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社会调查报告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报告

城市社会调查报告 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报告

城市社会调查报告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报告【城市社会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城市规划是指规划人员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通过分析城市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城市布局和发展方向规划的过程。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居民对当前城市规划的满意程度,掌握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为城市规划部门提供参考,促进城市规划与居民的紧密结合。

3. 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我们在城市的不同社区中随机抽取了一定数量的居民进行访问调查。

我们使用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以便更好地收集居民对于城市规划的主观意见和实际需求。

4. 调查结果:(1) 对于城市交通规划的满意度:- 60%的居民表示对城市的交通规划较为满意,认为交通系统便利且安全。

- 30%的居民表示对城市的交通规划不满意,认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交通安全存在隐患。

- 10%的居民对城市的交通规划表示中立,对交通问题没有明确的看法。

(2) 对于城市绿地规划的满意度:- 70%的居民表示对城市的绿地规划较为满意,认为城市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化带。

- 20%的居民表示对城市的绿地规划不满意,认为绿地面积不足,需要增加更多的公园和绿化带。

- 10%的居民对城市的绿地规划表示中立,认为目前的绿地规划尚可,但可以进一步改善。

(3) 对于城市居住规划的满意度:- 50%的居民表示对城市的居住规划较为满意,认为居住环境舒适,配套设施完善。

- 40%的居民表示对城市的居住规划不满意,认为居住区域过于拥挤,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 10%的居民对城市的居住规划表示中立,认为目前的居住规划还有待提升。

5. 结论与建议:- 城市交通规划需加强,要解决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问题,提升整体交通效果。

- 增加城市绿地规划,提高城市绿化率,满足居民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

- 在城市居住规划中注重舒适度和居住配套设施的完善,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920004203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收稿日期:2006211202作者简介:马 鹏(19802),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李京生(19562),男,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马 鹏 李京生摘 要:根据对嘉定区农民动迁住宅区的案例研究,对动迁住宅区空间形态的特点进行了介绍,指出农民动迁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不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并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现状布局的成因及其对规划的启示,从而得出社会研究与规划研究的区别。

关键词:城市规划,动迁住宅区,空间形态,规划研究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规划界对社会研究的讨论正逐步深入。

一些学者坚持空间问题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建设的本体与核心,而其他相关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只是作为城市学的一部分起到支持作用[4,6]。

而另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学研究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的本体,不仅仅起到理论支撑作用[3]。

文中通过亲自调查的一些案例,对社会研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阐明一些看法。

1 案例调查———农民动迁住宅区1.1 动迁住宅区空间形态的特点文中列举了嘉定马陆镇樊家村、包桥村两个典型的动迁住宅区,并与一般的城市小区进行对比。

1.1.1 行列式布局表1 南京某造纸厂胶印车间桩参数桩长m 桩径m 置换率%垫层厚度m 桩体强度施工机械承载力标准值kPa100.346.30.15C10振动沉管打桩机211表2 地质工程条件土层厚度h /m 承载力f k /kPa 孔隙比e 含水量ω/%液性指数I L 压缩模量E s /MPa 淤泥质粉粘土3.085 1.17841.8 1.56 3.0淤泥质粉土 3.0100 1.06937.6 1.784.0淤泥质粉粘土3.090 1.08934.3 1.61 3.5粉土 1.01800.93633.6 1.20 5.0加权平均值100.51.09437.51.613.652.4 网络输入输出数据预处理由于BP 神经网络使用的非线性激励函数sigmoid 函数要求输入输出的各个影响因素均以范围在[0,1]的数据形式表示,因此对样本数据进行如下处理:对桩的强度、置换率、桩间土孔隙比、液性指数、压缩模量,分别除以该参数的最大值或大于最大值的数值;对桩径、承载力分别除以1000;桩间土含水量,将原值除以100;对不同的施工工艺,取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施工工艺数值为1;振动沉管打桩机施工工艺数值为0。

表3 置换率的仿真预测值及误差编号置换率真实值、预测值及相对误差真实值预测值相对误差/%2010.9812 1.88210.2950.2891 2.00220.4050.4165 2.842.5 网络的训练将22组数据分为两组:19组用于训练,3组用于仿真预测。

把预处理后的样本值输入网络,分别建立训练集数据文件和仿真预测集数据文件,运行程序。

2.6 网络的训练结果置换率的仿真预测值及误差见表3。

经过30万次训练后,仿真数据组与实际值的学习误差为6.61823×10-5,仿真数据组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在3%以内。

3 结语在合理选择桩长的情况下,应用文中给出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能够得到符合承载力要求的置换率。

从而避免了在设计过程中用经验公式所带来的误差。

参考文献:[1]阎明礼.CFG 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2]刘利民.桩基工程的理论进展与工程实践[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3]王勇刚.BP 神经网络预测嵌岩桩承载力[J ].岩土工程技术,2005,19(10):2272232.[4]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神经网络理论与MA TLAB7实现[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5]齐宏伟,李文华.基于BP 算法的CFG 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神经网络预测[J ].工业建筑,2005,35(sup ):5252528.[6]李菊凤.基于RBF 神经网络的软基沉降预测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0(9):49252.Study on CFG pile aided design based on BP neural net workMENG Wen 2qing JIAO Jian ZHANG Ya 2peng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factors influenced bearing capacity of CF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this paper confirms the structure of aided design model ,trains the established neural network by collected pract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to build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aided design ,and points out that using this model to design can man effectively cope with the error brought by empirical formula.K ey w ords :BP neural network ,CFG pile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aided design model・4・第33卷第9期2007年3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3No.9Mar. 2007 动迁住宅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其行列式布局,方格式路网,道路均为直线型。

空间处理极为机械与单调。

而城市小区一般布局更为自然,道路讲究“通而不畅”。

1.1.2 形式高度一致动迁住宅区内的建筑从整体外观到局部,如材质、色彩、室外铺装等都完全一致。

除面积不同的套型之间有差别,其余则几乎雷同。

与城市小区内建筑外观的五彩缤纷、室外环境的标新立异相比,动迁住宅区如同从流水线走下来的工业产品。

1.1.3 缺乏中心绿地等公共空间几乎所有的动迁住宅区都没有中心绿地和广场。

只有在村委会和公共活动室前面才有一些简单的活动场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小院落,位于住宅主入口处。

和城市小区相比,农民动迁住宅区的空间特征可以总结为两点:均质性和独立性。

即空间形态高度统一,并被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单元,由单个家庭所占有。

1.2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动迁住宅区陈秉钊先生对江苏某地农村类似住宅新区的评价代表了规划师经典的职业认知:“几百幢新独立住宅整齐统一,连分组分团都没有……,对规划结构,建筑空间艺术的处理几乎毫无知识”。

如果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评价,农民动迁住宅区的设计水准无疑是相当低下的。

2 现状布局的成因分析及其对规划的启示2.1 空间的均质性———利益的要求农民对利益均衡性的强烈要求是导致空间均质性的主要原因。

原本同为邻里乡亲,对动迁后居住条件的要求自然是要一视同仁。

如此一来,城市小区变化多端的布局模式显然是下策,如果张三家靠近中心绿地,而李四家却偏于一隅便难以服众。

在这种情形下,采用行列式布局、取消中心绿地,形成完全均质的空间布局,取得形式上的平等,便是一种能将矛盾消灭于无形的办法。

村干部并非缺乏接受城市小区设计模式的审美能力,而是缺乏勇气,因为那会给自己带来无法预料的麻烦。

即便是目前这种布局,也时常有村民上访告状,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平等待遇,私下里的抱怨则更普遍。

城市小区则完全不同。

1)居民是非固定的购房者,彼此之间并无任何既有的利益关系。

2)城市小区空间环境的差异,不仅满足了不同业主的喜好,在住宅价格上也有了高低之分,可以面向不同层次的购房者。

简而言之,城市小区是有差别的居住环境,这种差别是社会竞争和自由选择的结果。

而农民动迁住宅区则必须在互相熟识的邻里之间寻求平衡。

利益格局的不同造成两种小区形态的大相径庭。

2.2 空间的独立性———生活方式的差异1)对于动迁农民来说,最关心的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住宅面积。

因为农村家庭人口较多,通常是几代人住在一起,居住面积的大小是头等大事,而反映小区环境质量的中心绿地则无关紧要。

在目前农民收入普遍偏低,每天要为生计奔波的状况下,也不会对居住环境有过高的要求。

这就是为什么动迁住宅区没有中心绿地和广场,而每家每户却必须有一个前院的原因。

因为前院属于家庭私有,能够晾晒衣物、堆放物品等。

同时,中心绿地的维护费用也不是农民可以承担的。

2)中心绿地和广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小区公共生活的载体。

因为,城市小区的居民大多互不认识,彼此之间的交往很少,中心绿地和广场提供了一个可供居民互动的平台。

但在动迁住宅区,村民本来就互相熟识,邻里交往保留了在农村时互相串门的方式,前院则是串门的最佳场所。

村民们根本无需舍近求远,去中心绿地和广场“交往”。

2.3 农民动迁住宅区对规划的启示2.3.1 均质性下的空间设计动迁住宅区应该在满足均质性的大前提下,丰富空间层次,完善小区环境,改变目前刻板、机械的形象。

由几栋住宅围合而成,中间设有小型绿地。

整个小区可由相同的组团构成,户间差别小,可以被居民所接受,而且这样的小型绿地易于维护,不会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

2.3.2 住宅前院的设计住宅前院应成为空间设计的重点,作为小区室外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前院应能够进行储藏、晾晒衣物、会客、娱乐等活动,并有一定的绿化。

居民室外活动大部分可以在前院进行。

具体的设计可以多样化。

但其大小、主要设施应保持一致。

3 对动迁住宅区案例的反思3.1 社会调查的作用:规划编制行为的科学化在该案例中,社会调查最主要的作用是为规划提供了社会理性,促进了规划编制行为的科学化。

社会调查让规划师知道规划要做什么,为什么而做。

对城市规划编制方式的质疑是目前规划界面临的一大挑战,认为规划中的经验性大于科学性。

规划距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专注于规划手法而忽视其社会基础。

事实上在规划中设计手法并非决定性因素,规划服务对象的需求才是核心。

如果不针对规划服务对象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其现实需求,却任意照搬经典的教义,必将适得其反。

社会调查必须纳入到规划过程之内。

3.2 后续研究课题该案例在社会研究层面,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没有答案,那就是,为什么动迁农民会有如此的意识?这便是一个社会学问题。

农民对利益均等的强烈要求、居住方式的特殊性等,其内在的原因可能有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等。

受专业素养的限制,规划人员难以做出科学的分析,需要社会学专家的介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