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的新突破
斑岩型铜矿床成矿过程中铜的迁移与沉淀机制研究新进展

1998年第2期 第12卷1998年4月M I NER AL R ESO U R CES A N D G EO L O GY总第64期斑岩型铜矿床成矿过程中铜的迁移与沉淀机制研究新进展¹金章东 李福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 210093)摘 要 作为主要铜源的斑岩型铜矿床一直是研究、生产部门关注的热点。
依据多年研究成果和大量文献资料,并以德兴斑岩铜矿研究新成果为实例,综述了斑岩铜矿矿质迁移沉淀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包括铜的迁移形式和演化,流体演化对铜络合物作用,铜在熔体相、流体相和晶体相配分以及铜居留场所和形式等。
关键词 斑岩铜矿,铜及络合物,流体,元素配分,江西德兴在全球范围内,斑岩铜矿化均与浅成硅质小岩体(<1km2)有关,并且集中于第三系和较老的火山岩造山带(包括环太平洋、加勒比海、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等造山带)。
矿床与侵入斑岩体之间的同源性是很明显的,并且近来的研究认为此类型矿床并不是异常金属含量小岩体侵入后结晶的结果,而只要在地壳浅处斑岩体内能产生广泛的热液流体对流循环作用就可以将岩浆中的铜聚集起来,最后形成斑岩铜矿床[1-3]。
1 铜来源岩浆体系的证据自然界岩浆体系中铜的硫化物、氯化物广泛存在于火山气体和喷气孔升华物中已有越来越多的报道[3-4]。
铜的硫化物富集在熔融包裹体含CO2、Cl-的气相部分,比共存的熔体高几十倍,最高可达170×10-6[5]。
大量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中流体包裹体资料均表明:岩浆熔体在结晶分异过程中能分离出大量有利于铜、钼等金属迁移富集的饱含H2O、Cl-和溶解性离子,如Na+、K+、Ca2+、H+等的高盐度流体相[4]。
矿化斑岩体中铜丰度明显地高于维氏值几倍至几十倍,矿化蚀变黑云母中铜的含量也比未矿化斑岩体中黑云母至少高一个数量级[6]。
更多的岩石元素组合、氢氧稳定同位素、硫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均表明铜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侵岩浆。
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胡树起;马生明;刘崇民【摘要】斑岩型铜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随着矿业开发的不断深入,勘查地球化学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变得愈来愈重要.为此,在收集整理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过去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包括地球化学特征、勘查方法、异常评价及找矿标志等方面.以富家坞铜矿为例,介绍斑岩型铜矿的最新研究进展.%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pper deposit type in 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mineral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in mineral explor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Based on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paper sums up the exploration geochem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which include such aspects a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exploration methods, anomaly evaluation and prospecting indicators. Exemplified by the Fujiawu copper deposit, this paper report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1(035)004【总页数】7页(P431-437)【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地球化学特征;异常评价;勘杳方法;找矿标志【作者】胡树起;马生明;刘崇民【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斑岩型铜矿床是世界最主要的铜矿床,占世界铜矿总探明储量的55%左右[1],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铜矿床类型之一,其探明铜金属储量占我国铜储量的35.53%[2],在各类型的资源储量中居第一位,是我国铜金属生产中最主要的开采对象。
豫西八宝山矿区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

豫西八宝山矿区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导读:豫西八宝山铁矿区是一个以矽卡岩型铁矿而闻名的老矿区,近期勘查在铁矿体侧向边部新发现了斑岩型铜钼矿床,资源量达中型规模,实现了该区域斑岩型矿床的找矿突破。
本文在河南省财政地质勘查项目(豫国土资发〔2018〕22号)资助下,对比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特征,论证了新发现铜钼矿床的成矿岩体特征、矿体形态、矿石结构特征、矿床热液蚀变及分带特征,确认了斑岩型矿床类型。
作者有近6年矿区勘查工作经历,较详细论述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发现过程,总结了找矿经验,为类似矿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0 引言斑岩型铜(钼)矿床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铜、钼矿来源,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及重要的学术意义而备受大家重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已在斑岩铜矿的全球空间分布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控矿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大量研究,经几十年的系统研究,已建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成矿理论和成矿模型。
斑岩铜矿床与其他内生矿床相比较,在成矿岩体特征、蚀变特征、矿石特征等方面有其独特特征。
八宝山矿区位于河南省卢氏县潘河乡,是河南省重要的矽卡岩型铁矿床,属老矿区,自20世纪60年代秦岭区测队、豫07队、豫地质四队等多家地勘单位已对本区开展过地质勘查工作(河南省地质局地质四队,1977①),提交了一个中型铁矿床,目前处于开采阶段。
以往勘查工作重点是矽卡岩型铁矿床,未能重视岩体内的勘查工作。
近十几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八宝山岩体成岩年龄、物质来源、矿床成因方面进行过研究,提出矿区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铜钼矿床,但缺乏直接证据。
近期完成的“河南省卢氏县八宝山矿区深部及外围铁铜多金属矿普查”项目(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2020②),取得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找矿突破,提交1个中型铜钼矿床(铜金属量10.9万吨,Cu平均品位0.51%;钼金属量4767吨,Mo平均品位0.089%),证实了本矿区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存在。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
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
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
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1.基本地质特征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
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
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
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
德兴斑岩铜矿床研究新进展

质 水 和大 气 降 水 也 有 不 同 比例 的 介 入 ( 如 金 章 东 等, 1 9 9 8 ; 郭新 生等, 1 9 9 9; J i n Z h a n g d o n g e t a 1 . , 2 0 0 1 ; 2 0 0 2 ; 朱 金初 等 , 2 0 0 2 ; 毛景 文 等 , 2 0 1 0 ; Ma o J i n g w e n e t a 1 . , 2 0 1 1 ) 。然 而 , 在 其 它 方 面 尚存 在 较 大 的争 议 。在 含 矿 ( 花岗闪长质) 斑 岩 的形 成 时代 方面 , 全 岩 或矿 物 的年龄 从早 侏 罗 世 ( 1 9 3 Ma ) 到 晚
白垩世 ( 1 1 2 Ma ) 都 有报道 ( 朱训等 , 1 9 8 3 ; 芮 宗 瑶
地层( 图1 c ) 。德 兴 铜 矿 是 中 国东 部 最 大 的斑 岩 型
铜矿产地 , 含有 矿 石 1 5 0 0 Mt , 约含铜 6 . 4 5 Mt , 钼
0 . 2 5 M t , 金2 4 t 和银 2 8 5 t ( Z a w e t a 1 . , 2 0 0 7 ) 。该 矿
床 的地 质特 征 、 热液蚀变 ( 包 括 围岩 蚀 变 类 型 和 分 带 型式 ) 及矿 化 等特 征 。在 成 矿 流体 来 源 及 演 化方
面 取得 了较 为一 致 的认识 : 主要 来源 于原 始岩浆 , 变
南 台隆上 , 靠 近扬 子 地块 与华 夏 地 块 新 元 古代 缝 合 线 —— 江 绍 ( 江 山一 绍兴 ) 断裂 带 , 距 矿 床 东南 侧 约 5 0 k m处 , 为 北 东 一南 西 向 的 赣一 杭 裂 谷 ( 图 1 b ) 。 区 内广 泛 出 露 中一 新 元 古 界 ( 前南华系 ) 变 质 老地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2.3在大陆内部的演化过程中,岩石圈的持续性阶段伸展或者伸展-挤压-伸展交替的背景对陆内斑岩铜矿的形成有何制约因素?大陆内部不同的构造-岩浆演化方式和不同演化阶段,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类型有何差异?阶段性的隆升和剥蚀能否是陆内伸展环境斑岩铜矿形成的重要因素?
2.6 Houetal.(2015源自)对华北中生代伸展背景下木吉村斑岩铜矿角闪岩的结果表明角闪石中Cu的含量为Cu含量17×10-6~60×10-6,与原始弧岩浆中Cu的含量基本一致,从而得出木吉村斑岩铜矿形成于正常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Piqueretal.(2017)认为伸展环境下斑岩铜矿的规模可能较小,但是可以形成大型的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床,但是,从华南地区德兴斑岩矿床的规模和品位来看,陆内伸展背景形成大型斑岩铜矿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因此,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具有形成大矿、高品位矿床的潜力,那么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高品位的大型矿床?陆内伸展背景高品位大型斑岩铜矿的形成与岩浆源区是否富含金属物质的关系如何?
2我国斑岩铜矿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文以我国华南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为例,作者认为,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可能有以下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与俯冲以及后俯冲伸展型斑岩铜矿相比,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岩浆起源的诱导机制是什么?金属铜的来源是哪里?大规模铜矿的形成是受控于富铜的岩浆源区还是受控于岩浆-热液过程?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地壳物质的混染(包括早期侵位的岩浆岩及其上升通道中围岩)对形成大型斑岩铜矿有何影响?何种作用导致了陆内伸展环境形成不同金属组合的矿床?新生地壳?古老地壳?还是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和新生的岩石圈地幔?
埃达克岩研究及斑岩铜矿找矿新方向

文章编号:1009-3842(2004)02-0001-06埃达克岩研究及斑岩铜矿找矿新方向Ξ同济大学 廖宗廷摘 要 埃达克岩是一种成因方式特殊的钙碱性系列岩浆岩,其典型特征是:S iO2≥56%,Al2O3≥15%,MgO通常小于3%,贫Y和Y b(Y≤18×10-6,Y b≤1.9×10-6),高Sr(多数大于400×10-6),LREE富集,无Eu异常或仅有轻微的负Eu异常。
其成因主要有两类:一类由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成因(O型);另一类由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时发生部分熔融或下地壳拆沉作用成因(C型)。
两类埃达克岩都与斑岩铜矿的成矿作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世界上大多数超大型的斑岩铜矿与O型埃达克岩有关,而我国的斑岩铜矿则大多数与C型埃达克岩有关。
埃达克岩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找矿标志,将为斑岩铜矿的找矿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 埃达克岩 斑岩铜矿 找矿勘探 德兴铜矿中图分类号:P624.4 文献标识码:A 埃达克岩最早由K ay(1978)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中的Adak岛发现[1],由Defant等(1990)命名[2]。
当埃达克岩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后,便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们对埃达克岩的重视程度,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关埃达克岩的研究不但在成因类型、形成方式、构造环境、地球动力学意义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3-8],而且许多研究者已开始讨论埃达克岩与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9-11]。
鉴此,本文在对埃达克岩研究进展作初步总结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试对中国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探新方向作初步讨论。
1 埃达克岩研究1.1 关于埃达克岩G reen等(1968)提出,大洋玄武岩在岛弧俯冲带转变为榴辉岩后可以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钙碱性安山岩[12]。
然而,Stern(1974)和G ill(1981)的实验研究证明,绝大多数岛弧安山岩不可能由俯冲的大洋玄武岩部分熔融产生[13-14]。
斑岩型铜金矿床研究新进展_聂凤军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 ,可将斑岩金属矿床划分为若干类型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 1)根 据含矿斑岩体的形态、岩性组合和形成深度 ,可将斑岩矿床划分为经典型、火山岩型和深成 岩型 ; ( 2)依据成矿主岩化学性质 ,可将其划分为钙碱质和碱质类矿床 ; ( 3)根据金属元素组 合 ,可将其划分为斑岩铜矿床、斑岩铜钼矿床、斑岩钼矿床、斑岩铜金矿床、斑岩金矿床、斑岩 铜钼矿床和斑岩钼金矿床。 限于篇幅 ,这里我们仅对第一种分类方案、富金斑岩金属矿床和 碱质类斑岩铜金矿床进行介绍。 3. 1 经典型斑岩铜金矿床
N ew Advances on Porphyry
Copper and Gold Deposits
N IE Feng jun, JIAN G Sihong , ZHAO Xing min
(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 100037, P RC )
2000年第 2期
内蒙古地质
· 3·
( 2)部分斑岩型铜金矿床在优地槽褶皱带和陆块内部产出 ,它们要么同造山期或造山晚 期钙碱性岩浆活动有关 ,要么受基底深大断裂控制。
( 3)西利托 ( 1987)认为 ,大约有 85% 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与俯冲板块的张性构造活动有 关 ,低角度和快速的板块俯冲是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形成的关键所在。 部分地质学家也指 出 ,斑岩铜金矿床是局部岩浆活动的产物 ,与板块俯冲的角度和速率毫不相干。 2. 2 含矿侵入岩特征
在岩石化学方面 ,含矿斑岩体的 SiO2、 TiO2含量相对较高 ,并且见有斜方辉石或刚玉标 准矿物分子。 另外 ,含矿侵入岩的 87 Sr /86 Sr初始比值变化范围为 0. 704 0. 706,属幔源或深 源岩浆上侵定位的产物。 2. 3 形成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的新突破
[摘要]在大陆环境,能否形成和如何形成大型-巨型斑岩铜矿,是成矿学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
科学家通过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及中国东部斑岩铜矿得出:(1)发现并证实四种大陆环境均可以产生巨型斑岩铜矿,从而大大扩展了寻找斑岩铜矿的战略选区;(2)证实这些斑岩铜矿的形成与大洋板块俯冲过程无关,属于一种新类型的大陆环境斑岩铜矿;(3)发现大陆环境的含铜斑岩多为钾质埃达克岩,来源于加厚的镁铁质新生下地壳,而不是岩浆弧环境的地幔楔形区。
富水含铜岩浆经历了两级岩浆房结晶分异,并排泄出大量成矿流体。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床研究新突破
1斑岩Cu-Mo-Au矿床研究的新认识与新进展
斑岩型矿床作为一种最重要的铜钼和铜金矿床类型一直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近些年来又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岛弧和陆缘弧是斑岩型矿床产出的重要环境,但大陆碰撞造山带也具有产出斑岩型矿床的巨大潜力。
按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可以分为弧造山型斑岩矿床和碰撞造山型斑岩矿床;
(2)弧造山型含矿斑岩主要为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而碰撞造山型含矿斑岩则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粗质(shoshonitic)。
两种环境的含矿斑岩多具有埃达克岩(adakite)岩浆亲合性,但前者主要来源于俯冲的大洋板片,后者主要来源于碰撞加厚的下地壳。
大洋板片的部分熔融缘于俯冲角度的平缓化,而加厚下地壳的熔融起因于俯冲大陆板片的断离(slab breakoff);
(3)在弧造山环境,大洋俯冲板片的膝折(kink)或撕裂(slab tear)不仅导致俯冲角度变缓,而且引起弧地壳耦合变形,产生切弧断裂,控制斑岩铜系统的时空分布。
俯冲板片撕裂引发软流圈上涌,诱发大洋板片熔融,产生含矿岩浆;
(4)在碰撞造山环境,大陆俯冲板片的裂离导致软流圈上涌,向下地壳注入新生物质,并诱发下地壳物质熔融,产生含矿岩浆。
碰撞后地壳伸展形成横切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为斑岩侵位提供运移通道,并导致岩浆流体大量分凝和铜钼金淀积。
不论是斜向俯冲的弧造山带,还是斜交碰撞带的构造调节带,常常发育一系列的走滑断裂带和伴生的拉分盆地,也是含矿岩浆浅成侵位和分凝流体排泄运移的重要输导系统;
(5)在许多斑岩成矿带或矿集区,斑岩型矿床的热液蚀变系统常出现套合作用(telescoping),早形成的斑岩Cu-Mo 系统常被浅成低温热液Cu-Au系统叠加,或者形成两个共存的独立矿床,或者构成一个巨型高品位矿床。
热液套合和矿化叠加可能与成矿后或成矿过程中的区域快速隆升有关[1]。
2构造背景与成矿环境
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岛弧和陆缘弧环境。
陆缘弧环境的经典成矿省包括安第斯中部(如阿根廷Bajo de la Alumbera ,Marte 等矿床),美国西部(如Bingham ,DosPobers 矿床)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伊利安爪哇(如Grasberg ,Oki Tedi ,Freida River 矿床等)岛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则环绕西太平洋广泛分布,如印尼的Batu Hijau 和菲律宾Lepanto2FSE等。
这些成矿省和巨型矿床通常形成于第三纪,成矿年龄介于 1. 2~38 Ma 之间,含矿斑岩多属钙碱性(岛弧)和高钾钙碱性(陆缘弧),矿带规模均为世界级,单个矿床的Cu储量多在1000万t 以上,品位变化于0. 46 %~1. 3 %之间,Au 储量在300 t 以上(300~1 550 t),品位介于0. 32~1. 42 g/t 之间[2]。
这些巨型矿床的吨位2品位模式表明,岛弧和陆缘弧环境具有产出斑岩型矿床的巨大成矿潜力。
3埃达克岩与成矿模型
3.1俯冲-板片熔融模式
智利北部古新世以来,陆缘弧演化与岩浆活动受太平洋板块(Farallon板块)俯冲速率、角度和方向诸因素的约束(Oyarzun et al . ,2001)。
在古新世-早中新世,Farallon板块以正常的俯冲速度和中等的俯冲角度向智利大陆边缘下部俯冲,诱发地幔楔形区的部分熔融,导致钙碱性弧火山活动和岩浆浅成侵位,形成小规模的斑岩铜系统和浅成低温热液金系统(Silltoe ,1988)。
进入晚中新世,Farallon 板块开始低角度、斜向、快速俯冲(Davidson et al . ,1991 ;J ames et al . ,1999),导致俯冲的洋壳板片直接熔融,形成埃达克质熔体(Oyarzun et al . ,2001)。
该熔体在相对挤压应力场中上升侵位,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演化,发育成规模较大的斑岩铜系统。
这种模式为“俯冲-板片熔融模式” 。
3.2拆沉-板片熔融模式
在青藏高原,两套斑岩铜系统显然不能用上述冲-板片熔融模式”来解释,因为斑岩铜矿系统的育,远远滞后于相应的洋壳板块的俯冲。
对于玉斑岩铜矿带,时差在190~240 Ma (莫宣学等3 ;2001),对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时差则在30~Ma (Allegre et al . ,1984 ;侯增谦等,2003)。
尽管此,有3个重要的证据证明,含矿斑岩主要来自于垩纪之前俯冲的特提斯洋壳板片。
笔者认为,西藏高原的埃达克质斑岩岩浆主要起源于俯冲堆积于地幔岩石圈某个部位的MORB 成分的榴辉岩堆积体。
残留于地幔中的榴辉岩堆积体部分熔融产生的埃达克质熔体,在上升穿过地幔楔形区时势必与热的地幔物质发生反应。
尽管多数人认为埃达克质熔体通常与地幔橄榄岩发生相互作用(Defant et al . ,1990 ;Stern et al . ,1996 ;Rapp et al . ,1999),但青藏高原含矿斑岩的Pb ,Sr-Nd 同位素系统数据通常处于MORB 端员和EM Ⅱ端员混合区内,似乎更为支持埃达克质熔体与幔源熔体发生混合。
正是由于来自富集地幔的钾质熔体与埃达克质熔体的混合作用,导致了含矿斑岩不仅具有较高的w (K2O)和Mg #值,而且具有容载金属和硫的能力。
简单的热估算表明,俯冲并堆积
于大陆岩石圈地幔深处(100~200 km)的古老洋壳板片,在青藏高原正常的地温下,将变质为榴辉岩相,但不会发生熔融。
榴辉岩发生熔融所需的热量只能由下部软流圈提供。
在高原地壳挤压增厚的情况下,变质的榴辉岩因地壳加厚而随地幔向下移动并达到其固相线温度,也有可能发生部分熔融。
由于密度差异引起的榴辉岩堆积体的拆沉作用可能是软流圈物质上涌并提供巨大热量的有效机制(Kay et al . ,1994Leech ,2001),榴辉岩堆积体部分熔融层因形成构造-热薄弱带,而成为软流圈物质置换上覆地幔物质的重要空间。
埃达克质熔体在经历了与钾质熔体的混合后上升侵位。
之后,长英质含矿熔体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分异演化在应力释放背景下(如走滑拉分盆地、正断层系统)含金属流体和岩浆硫从岩浆中充分分离出来,形成斑岩铜系统。
将这种由拆沉作用所诱发的俯冲洋壳熔融成矿过程以“拆沉-板片熔融模式”表示。
4结语
总之,斑岩型矿床既可以产出于弧造山环境,也可形成于碰撞造山环境,前者称为弧造山型斑岩矿床,后者称为碰撞造山型斑岩矿床。
两者既有广泛的类似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侯增谦.斑岩Cu-Mo-Au 矿床:新认识与新进展.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11 卷第1 期2004 年3 月.
[2] GUILBERT J M. Geology ,alteration ,mineralization ,and genesis of the bajo de la Alumbrera porphyry copper2gold deposit ,Catamarca province ,Argentina[J ] . A rizona Geological Society Diges ,1995 ,20 :6462656.
[3] TOOKER E W. Gold in the Bingham Dist rict ,Utah[J ] . U. S .Geological S urvey B ul let i n 1857 E ,1990. 1216.
[4] 曲晓明侯增谦黄卫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 铜矿带[J] 矿床地质,2001,,20(4):36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