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共25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辽 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共25张PPT)

今北京、天津,河北 和山西北部地区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太宗时: 辽夺取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
战
2、宋太祖晚期: 保持友好关系
和
3、宋太宗时: 从进攻到防御
(1)交战双方
战和
4、宋真宗时
战:澶州之战
和:澶渊之盟
(2)关键人物
(3)战争结果 打退辽军
战和
签订双方:北宋,辽 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1)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 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2)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 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3)对于民众生活而言,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 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为什么北宋打退了辽军还要签订盟约?
由于辽注重向汉族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再加上本身已有的 雄厚的畜牧业基础和久居幽云十六州之地,因此,其经济处于上 升期。而宋因鉴于五代而“惧武”,从而实行轻武重文的政策, 导致军事相对较弱,但宋的经济对周边政权而言又相对繁荣富庶。 可见,宋进攻不足却防守有余,辽积极扩张却不具备灭宋的能 力;……再加上这次澶渊之战中双方互有胜负,正是在这些背景 之下,和约就顺利缔结了。
回顾:历史上的民族交融
1、民族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人南迁
2、战争与交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
3、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友好往来 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文成公主入藏
小结
战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PPT精品课件

“其地可植五谷与,阿保机率汉 人 如耕 幽种 州, 制为 度治 ,汉城 汉郭 人屋 安邑 之厘 ,市 不, 复
1.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思归。” 人
2.与汉人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辽 州圣 连宗 续统 十治 五时 年进期 丰, 收胪 。昫河与镇
3.农耕、手工业、建筑律阿保机建立辽 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
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A.削弱了契丹势力 B.维持了长期和平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加速了北宋灭亡
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
A.市舶使 B.宣政院
C.榷场
D.十三行
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破坏百姓生活 • 3.战争破坏经济贸易往来与文化
交流 • 4.战争激化民族矛盾、社会矛盾
区分概念
宋辽、宋夏战争是兄弟之争而 不是 侵略战争与反侵略战争
辽、夏以掠夺为目的,发动的 战争是非正义性的 宋保卫国土,维护安定,发动 战争是正义性的
北宋的杨家将、寇准等人是爱 国英雄、抗辽英雄,而非民族 英雄
三、一种融合的趋势 •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
汉
三国 魏晋 南北
1.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 设置西域都护府
2.东汉光武帝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缓和民族矛盾;班超出使西域
1.蜀国诸葛亮改善与西南民族关系 2.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3.少数民族建立十六国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
交往方式
民族迁徙 军事战争 少数民族统治
辽宋 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共26张PPT)

党项族
1038年
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描述的君主是 A、冒顿单于 B、元昊 C、阿保机 D、阿骨打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是哪族建立的(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纥 D.党项族 3、京剧《澶渊之盟》中有唱“将舟船暂住中流,寡人要一观 黄河夜景”寡人指的是: A、宋神宗 B、宋真宗 B、宋高宗 C、宋太祖 4、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宋神宗时,辽军攻宋,打到澶州城下 B.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 C.澶渊之盟规定宋朝给辽岁币 D.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4.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人教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自主学习:导学提纲
知道辽、北宋和西夏建立的有 关史实。 知道澶州之战的情况和正确评 价澶渊之盟。 知道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1 2 3
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与北宋的和战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探究释疑(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 唐时期。当时与北宋 并立的政权,北方有 契丹族建立的辽,西 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 夏。契丹族和党项族 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 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西夏
好水川之战
2
和(后) 战(先) 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 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 北宋 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
边界贸易兴旺。
探究释疑(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考察报告:
1.西夏政权的建立:
2.西夏北宋的和议:
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 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
宋真宗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45张PPT)

吴天墀(1913—2004)
《西夏史稿》
敦煌西夏壁画
陈
炳
应
著
西夏琉璃瓦当
石 雕 人 头 像
位于银川西部、贺兰 山东麓。存帝陵九座,陪 葬墓二百零八座。
谈史明理
1.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 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 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 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 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探史明理
2.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 带来什么影响?
❖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 ❖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
争灾难; ❖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
澶渊之盟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 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 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 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 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 万两,绢二十万匹。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辽史·营卫志序》
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 发现时未经盗
掘
契丹贵族只有耶律、萧两大姓氏,形成两大通婚集团, 为中国古代各民族政权所仅见。
契丹大字《北大王墓志》
较早创制的契丹大字
契
丹
小
契丹小字是一
字 《 宣
种拼音文字,可 以用为数较少的
懿
“原字”拼出无
皇
数的新字、词。
后
哀
《西夏史稿》
敦煌西夏壁画
陈
炳
应
著
西夏琉璃瓦当
石 雕 人 头 像
位于银川西部、贺兰 山东麓。存帝陵九座,陪 葬墓二百零八座。
谈史明理
1.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 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 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 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 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探史明理
2.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 带来什么影响?
❖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 ❖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
争灾难; ❖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
澶渊之盟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 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 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 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 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 万两,绢二十万匹。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辽史·营卫志序》
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 发现时未经盗
掘
契丹贵族只有耶律、萧两大姓氏,形成两大通婚集团, 为中国古代各民族政权所仅见。
契丹大字《北大王墓志》
较早创制的契丹大字
契
丹
小
契丹小字是一
字 《 宣
种拼音文字,可 以用为数较少的
懿
“原字”拼出无
皇
数的新字、词。
后
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共24张PPT)

党项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幽云十六州】 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 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 十六州,使中原王朝失去了北 方的屏障。 幽云十六州位置在何处?
结合地图,谈一谈幽云 十六州有多重要?
幽云十六州所辖土地囊 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 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 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 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 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 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澶州之战】
澶 州
东京
宋真宗
寇准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从性质方面谈谈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 战争? 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 有战有和,此时的民族关系主流流。
4.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5.“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北宋与金 6.“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 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基础巩固
1.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夏 B.金 C.辽 D.元 )
2.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③推动了 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以下选项不属于北宋与西夏和谈后带来的结果是( ) A.西夏皇帝向北宋称臣B.北宋定期给西夏岁币 C.西夏、北宋双方商业互不往来 D.宋夏边境安宁,生产贸易兴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共26张PPT)

政权 名称
辽 北宋
建立 时间
10世纪初 960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上京临潢府 开封 兴庆府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赵匡胤 元昊 汉族 党项族
西夏 11世纪前期
探究一:政权篇
学以致用
下面三个年代分别是哪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呢?请填 在图中的相应位置。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1 1 3 2 2 3
探究一:政权并立
契丹族
2、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民族过着怎样的生活?
游牧、狩猎
探究一:政权并立
合作探究
结合33-34页课文内容及插图,小组合作,概括归纳 下面问题。
契丹族(辽)和党项族(西夏)的兴 起并逐渐强大有哪些相同点?
1、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制定各项典章制度、 并创制本民族文字; 2、重视农耕,发展经济。
契丹文字 契 丹 货 币
澶渊之盟的内容
①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
仍以齿论。
②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 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 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 得创筑城隍。 ③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 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 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未离海底千山黑, 月到中天万国明。”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 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探究一:崭露头角齐登场(政权并立)
探究二:化干戈为玉帛(民族交往)
探究一:政权并立 知识点梳理
阅读33-34页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8张PPT)

西夏政权建立?
时间:
民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建立者: 元昊 都城: 兴庆府(银川)
西夏统治者是怎么巩固统治的?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 并鼓励垦荒, 发展农牧经济, 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观察契丹和西夏的 文字与货币图片,你能 从中得得什么启示?
契丹文字和西夏文字与汉 字很相似,有许多字的笔画 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辽和西 夏在同中原密切交往中逐渐 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
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 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 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 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 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
西夏的兴起
1 、党项族的生 活方式怎样?
2、党项族的生 活在哪一地区?
1、党项族的生活方式怎样?
游牧生活
2、党项族的生活在哪一地区?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唐朝时主要集中在甘 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从辽、 西夏与北宋 民族政权的 并立与和战 关系中,你 能得到什么 启示? 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共同推 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 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
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A )
1
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国名: 契丹(辽)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2.建立者: 3.时间: 10世纪初 4.定都: 上京 5.辽太宗时,夺取幽云十六州
保耶 机律 阿
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 契丹各部,提倡农业;制定各项典 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 位期间,以汉人为谋士学习汉族政
治制度,设置州县,契丹创制文字。
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27张ppt)

2.澶渊之战与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 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 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 一片恐慌
澶渊之战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 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 退辽军
澶渊之盟
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具体内容
即为岁币
• 影响:澶渊之盟之后很长时间,辽宋 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仕 女 出 游 图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
• 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 道辽和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 2、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 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
• 【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拓展延伸】
1.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 方来说有何不同? • 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 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 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 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 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 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 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时间: 10世纪初
定都: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契丹武士
10世纪 阿保机 建立契丹国 定都上京
治国措施:
• 阿保机建国后, 发展生产,创 制文字,国力 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国号: 大夏,史称西夏
建立者: 元昊
时间: 11世纪前期 定都: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4、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 间的议和?
• ①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②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③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 易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趁热打铁,练一练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匡胤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是哪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纥 D.党项族 3、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 )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 化交流 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 )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北宋关系 战争 如何? (2)西夏为什么要与北宋和谈?
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中
(3)宋夏和约的内容是什么?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4)议和的影响是什么?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内容整合
澶 渊 之 盟
澶 州 之 战
探究活动
有人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条 约,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也有人说,澶渊之盟结束了两国多年 的战争,增进了两国的交往,促进了社 会的发展。
讨论: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 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 民的沉重负担。
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看,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 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保持着 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 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我的收获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 部》吧,那里面的乔峰 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 (北宋的汉人)后来发 现自己是什么人?(辽 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 峰、段誉、虚竹兄弟三 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 (西夏)当时汉族建立 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 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 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 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 期。
澶 州
寇准
宋真宗
东 京
澶渊之盟
——先战后和,兄弟之国
界;北宋每年送给 辽银、绢等钱物, 成为“岁币”。
主要内容: 双方撤军,各守疆
影 评
响:
宋辽间出现一百多 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价:消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积极:北宋与辽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 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 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赵匡胤 大夏国皇帝
耶律阿保机 宋太祖
元昊 辽太祖
三、辽与北宋和战
1、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
宋太祖 宋太祖晚期
战?和?
冲突加 剧
辽
辽太宗
友好和平
战争 战争
辽
辽
宋太宗
宋真宗
辽
澶渊之战
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直逼黄河岸边的 澶渊城,都城东京局势危急。有人主张迁都避 让,宰相寇准坚决反对,力劝宋真宗亲征。宋 军士气大振,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
D
C
A
B
趁热打铁,练一练 6、1005年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 D A、辽与西夏 B、辽与南宋 C、辽与金 D、辽与北宋
7、11世纪前期,称大夏国皇帝的元昊是哪个民族的首 领( )A、契丹族 B、回纥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8、辽宋关系、夏宋关系有些类似,但也不尽相同,指 出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辽、夏都曾与宋发生战争 B、辽、夏都先后与宋达成和议 C、辽、夏都迫使宋向自己称臣 D、辽、夏都得到了宋给的岁币 9、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 A.防御 B.进攻 C.和亲 D.投降
A
)
)
D.赵匡胤
2.澶渊之盟是下列那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A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3.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
A.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
C
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 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 支。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 有所发展。
西夏政权
时间: 11世纪前期 都城: 兴庆府 建立者: 元昊 国号: 大夏 民族: 党项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立了西夏文字。
西夏铜牌
契 丹 ( 辽 )
《天龙八部》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以游牧为主。
辽的建立:
时间: 10世纪初 都城: 上京临潢府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国号: 契丹(有时又称辽) 民族:契丹族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措施),国力不断增强(作用)。
契丹文铜镜
契丹文字及大字银币
二、党项族
)
C
趁热打铁,练一练
4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 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 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5、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 ) A .辽和西夏 B .北宋和辽 C .北宋和西夏 D .北宋和吐蕃
建立时间: 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1038年 西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夏 建立时间: 960年
北 宋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
识图找答案 辽
下北宋 辽 西夏
北宋 西夏 辽 北宋
C
西夏 北宋 辽
小练习
谁主沉浮
“乱世造英雄”,下面三位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请你分别给他们上一个称号。请连连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