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 枳花明驿墙
牡丹亭翻译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明·汤显祖【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
〔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蘑外烟丝醉软。
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
〔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
〔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
〔旦〕提他怎的!〔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
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
〔下〕〔旦叹介〕“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
”春啊,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春香那里?〔作左右瞧介〕〔又低首沉吟介〕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
枳花明驿墙明字的妙处

枳花明驿墙明字的妙处哎,说起古诗里头那个“枳花明驿墙”啊,可真是一句让人眼前一亮的好句子。
你瞧,就这么简简单单五个字,愣是把个夜晚的驿站,描绘得跟画儿似的,让人一看心里头就美滋滋的,直想穿越到那个年月,去亲眼瞧一瞧那幅景致。
咱们先说说那个“枳花”吧。
枳花是啥?就是枳树开的花儿呗。
你可能没见过,但我跟你说啊,那花儿虽小,可颜色亮堂得很,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特别招人喜欢。
你想啊,要是走了一天的路,累得跟条狗似的,突然看到这么一片亮堂堂的枳花,心里头得多舒坦啊!再来说说那个“明”字。
这字儿可真是个神来之笔!你想啊,本来驿站那墙黑漆漆的,啥也看不清,可就这么一个“明”字,愣是把墙给照亮了,就像是有人拿着手电筒,一下子就把那墙照得透亮透亮的。
你说这“明”字妙不妙?简直就是画龙点睛,一下子就把整句诗给盘活了!还有啊,这句诗里头还藏着一种情感呢。
你想啊,那时候的人,出个远门儿可不容易啊,得走好多好多的路,还得住驿站。
那驿站啊,说白了就是个歇脚的地儿,能有多好啊?可就这么一句“枳花明驿墙”,愣是把个破驿站给写成了个仙境似的,让人心里头暖暖的,觉得有个地方可以依靠,可以歇歇脚。
这不就是情感嘛!而且啊,这句诗还特别有画面感。
你闭上眼,好好想想啊,那是一片漆黑的夜晚,你走在一条小路上,突然看到前方有个驿站,驿站旁边还开着一片亮堂堂的枳花,把墙都给照亮了。
你说这画面美不美?简直就是一幅画儿啊!所以啊,每次读到这句诗啊,我都觉得特别亲切,就像是有个老朋友在跟我说话似的。
他跟我说啊,你看这世界多美好啊,就算走得再远,也有个地方可以歇歇脚,可以看看那亮堂堂的枳花,可以把心放下来。
你说是不是啊?总之啊,这句诗真的是太好了,它用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一个夜晚的驿站写得那么美,那么有情感。
每次读到它啊,我都觉得心里头暖暖的,就像是找到了个可以依靠的地方似的。
所以啊,我觉得啊,咱们都应该好好谢谢那些写古诗的人,他们可真是厉害得很啊!。
粉痕白露春含泪,夜色笼烟月断魂。 十里香云迷短梦,谁家细雨锁重门。

粉痕白露春含泪,夜色笼烟月断魂。
十里香云迷短梦,谁家细雨锁重门。
“粉痕白露春含泪,夜色笼烟月断魂。
十里香云迷短梦,谁家细雨锁重门。
”出自明代诗人文徵明的《梨花》,全诗如下:
梨花
【明】文徵明
剪水凝霜妒蝶裙,曲阑风味玉清温。
粉痕浥露春含泪,夜色笼烟月断魂。
十里香云迷短梦,谁家细雨锁重门。
洗妆见说清明近,旋典春衣置酒樽。
赏析:
明人文征明这首诗中所咏的梨花,开于早春以后、渐近清明的时光。
“翦水凝霜”的花儿,还不容蝴蝶亲近,是隐写梨花之不俗。
“曲阑风味玉清温”,点出梨花之淡装素静,宛如一位“雪作肌肤玉作容”的小家碧玉。
接下来,诗人描写沾上春天露水的梨花,如粉面含泪;而夜色中轻烟笼罩的梨花,又如冷月断魂。
这里,诗人把气氛渲染得过于凄凉了。
续下一联,诗人以“十里香云”,极言花事之盛,香飘之远。
最后两句是写清明已近,且典衣买酒,举樽酬
花,以寄托诗人的惜花之情。
全诗画面紧凑,这与诗人本身是丹青高手分不开的。
文征明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代四大画家。
又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称为“吴中四才子”。
他的诗,以晓畅清丽著称。
离开很爱的人的诗词

离开很爱的人的诗词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张鸣善《普天乐·咏世》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赠卫八处士》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
——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纳兰性德《鬓云松令·枕函香》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有情不管别离久。
情在相逢终有。
——晏几道《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
——傅玄《车遥遥篇》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王勃《别薛华》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与杏花相关的古诗词

1、《画堂春·雨中杏花》明朝·陈子龙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
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
玉颜寂寞淡红飘,无那今宵。
2、《途中见杏花》唐朝·吴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3、《北陂杏花》宋朝·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4、《故乡杏花》唐朝·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5、《杏花·石梁度空旷》宋朝·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陈维崧《点绛唇·夜宿临洺驿》原文译文鉴赏

陈维崧《点绛唇·夜宿临洺驿》原文|译文|鉴赏《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是清代词人陈维崧所的一首纪游词。
词通过写北地出寒景色和缅怀历史陈迹,暗喻身世漂泊的感慨。
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点绛唇·夜宿临洺驿》原文清代:陈维崧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
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
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译文及注释译文晴日丘峦历历在目,就像美人的发髻。
远望蜿蜒曲折的太行山如同蝌蝌。
稗花开满田中,像浓重的霜雪落了一寸多厚。
昔日赵魏燕韩古国,往事历历在目,令人不堪回首。
悲风凄厉地吼着,中原大地枯枝败叶到处飞舞。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双调,41字,仄韵。
临洺(míng):县名,在今河北省永年县西。
驿:驿站。
晴髻:晴空中山峰如女子的发髻。
髻:本指妇女的发式,此处比喻山峰。
离离:分明可见的样子。
稗(bài):一种稻田中的害草,其花色白。
一寸霜皮厚:指稗花堆积如凝霜一寸。
赵魏燕韩:战国时的四个国家。
此指作者曾经游历的地方。
赏析《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是一首纪游怀古词。
“临洺驿”在今河北省永年县,离邯郸市很近,是“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燕赵之地。
上阕写登览所见。
首二句当是傍晚斜日下远眺太行山的情景一峰峦攒聚。
峰如髻,在晴日光照下清晰入目,这是凝视的感觉。
当视线扫射呈散点横延时只觉山势起伏蜿蜒,游移如蝌蚪。
几句粗笔点画,境界阔大而苍凉。
动静相合,以动写静。
词一起首就出气势,正好向怀古之情过渡。
“稗花”二句是近看,视线下沉。
稗花指杂草,望中犹若一层厚霜铺在地面。
“盈亩”,意思是一片片有广度感;“一寸”是泛言厚度。
田野本应是庄稼物,而今却是“稗花”一片,秋色原应呈绚烂状,可现在灰白迷蒙眼帘映入的是如此单调的色彩。
这是写眼前景,但此景呈现的是萧瑟悲凉之感,同时勾出的也是心中情远山雄峙,绵延成势,乃自然之景,山河依然,并不随沧桑剧变而减其势;田亩破败稗花遍地是社会之貌,山河易主,一切都没有从战乱中苏复。
关于菊花的诗词集锦

关于菊花的诗词集锦1、《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2、《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不第后赋菊》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5、《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6、《多丽·咏白菊》宋·李清照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7、《庭前菊》唐·韦庄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8、《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9、《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0、《寒菊/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人教版】九下金榜学案: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训练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沙砾.(lì)窥.测(ɡuī)深渊.(yuān)樵.夫(qiáo)B.浩瀚.(hàn)愤懑.(mǎn)峡.谷(xiá)袅.袅(niǎo)C.吝啬.(sa)徘.徊(pái)崛.起(ju?)沉湎.(miǎn)D.瘠.薄(jī)无垠.(yín)嶙.峋(lín)孱.弱(chán)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B.上课铃声响了,原本还在七嘴八舌交头接耳的学生都静了下来,教室里万籁俱寂....。
C.从我所知道的一切来看,他可能是一个隐姓埋名....的亲王。
D.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
3.综合性学习。
我们曾在八年级探究过“莲文化的魅力”这一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大家也许被莲花的出尘芳姿所吸引,而忽略了那田田可人的叶子,现在,我们九年级(3)班开展“趣话‘叶’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1)【积累知识】请写出两个含“叶”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才艺展示】根据“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意境描绘一个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探究感悟】古人咏叶常以“木.叶”替代“树.叶”,以此来传达更加沉郁的情感,如屈原《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意是:秋风吹拂,洞庭湖水生波澜啊叶飘落),请你试着从以下角度辨析下列两组词语,体会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一夜枳花明驿墙
作者:杨月英
来源:《中国收藏》2014年第04期
温飞卿的《商山早行》中,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素来为人称道,因其纯用名词,从普通的场景中见出苦闷的心情。
这是很难用画笔描绘出的画面,而通过名词的拣择与铺陈,那种早起出发时的孤独与寂寞,却历历如在目前。
接下来的“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各家对此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沈德潜就认为这两句在整首诗中较为“卑弱”。
大致的原因是这句仍然状景体物,虽然亦具风致,到底已有珠玉文辞在前,因此看起来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沈德潜所谓的“卑弱”,所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指这句在诗中并非警句,如同凑诗用的句子罢了。
然而在这句诗里,有着很少入诗的枳花。
枳这种植物,早在《周礼·考工记序》里便已被提及:“橘逾淮而北为枳。
”《晏子春秋》里化用了这个典故,以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更加广为人知。
实际上,芸香科枳属的枳,和芸香科柑橘属的橘虽然同属却并不同科,是不同的植物。
枳的果实味道酸苦,无法直接食用,可以制成中药里的枳实、枳壳。
枳和橘的区别,大致为枳的植株较橘矮小,枝干曲折且多刺,种在院子里可以形成天然的树篱,比如陆游诗里的“枳篱茅屋枕孤峰”,读来有一种野趣。
此外,从叶子上来分辨,枳叶是三出复叶,即叶柄的顶端有三片小叶,而橘是单身复叶,在叶柄和叶片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关节,看起来就如同是大叶子和小叶子上下拼合而成的树叶。
枳亦称枸橘,据《中国植物志》,也有将柑橘科的酸橙制成枳实的记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及枸橘又名臭橘,认为枸橘的果实“形如枳实,而壳薄不香”,被人用来冒充枳实。
然而对于枸橘和枳的不同,仅有这语焉不详的九个字,并没有说明出两者之间具体的区别。
因此本文依照《中国植物志》的描述,将枳、枸橘和臭橘,视作同一种植物的别称。
枳花白色,花瓣五出,开在春季,《商山早行》是一首作于春日旅途中的诗。
这种花的颜色和香气都没有特别可称道之处,因此用植物来托物言志的古代诗文那么多,单独称美枳花的作品则极为少见。
商山在陕西商洛一带,距离长安已经有一段距离了。
而在那个凄凉的清晨,温庭筠又要离开商山,去到更加遥远的地方。
他心心念念的长安,已经远成了一个梦。
在出发的时刻,白色花瓣的枳花开在驿墙边,是这个场景中惟一的亮色。
明人周珽注意到了这点,因此写道:“而五六落字…明‟字,诗眼秀拔,谁谓晚唐乏盛、中唐音耶?”纪昀却赞同沈德潜的观点,认为“归愚讥五六卑弱,良是。
”我因此疑心周珽见过枳树开花的时候,而沈德潜、纪昀则未必。
要看到枳树之后,才能明白写下“枳花明驿墙”的这个人,当时心里有多么难过。
这亮色来自于一种如此朴素的花朵,因此这里面的悲哀显得益发的委婉和黯淡,且有无限的言外之意。
温飞卿另有一首《送洛南李主簿》,洛南属商州。
诗的前两联,他描述了想像中李主簿旅途所见商山的景色:“想君秦塞外,因见远山青。
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
”读到这里“槲叶”和“枳花”的意象,很容易联想起“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树要在春天长出新叶的时候,枝条上去年的枯叶才纷纷褪去,而这时正是枳花开放的季节。
北宋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记载:“枳壳生商州川谷,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为佳。
”枳壳是商州的特产,在温庭筠的时代,槲树的落叶和白色的枳花,是商山春天寻常的景色。
唐代朱庆余有一首《商州王中丞留吃枳壳》:“方物就中名最远,只应愈疾味偏嘉。
若教尽吃人人与,采尽商山枳壳花。
”从中亦可想见商山遍植枳树的情形。
而这首诗本身也写得十分有趣,主人留客人同吃枳壳,除了药效,还有不错的味道。
于是客人担心如果大家都这么吃将起来,会把商山的枳壳都采尽吧。
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像是在分食好吃的零食一样。
比起白居易“实成乃是枳,臭苦不堪食”的大有深意,这首吃枳壳的诗别有一种可爱之处。
连传统上公认不好吃的东西都可以吃得心满意足,这种风趣并不多见。
我猜想也许枳壳可以像陈皮一样,加点调味料也能制成零食。
或者在柠檬传入中国之前,早已有吃货把以酸苦出名的枳开发出类似柠檬的调味效果。
只是文献中尚未找到这样的佐证,倒是用陈皮调味的情况很常见。
由商山种满枳树,可见固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佳句,然而“枳花明驿墙”的画面,同样写出了商山春天的景色。
那是用朴素的枳花、商山的枳树和“明”的字义结合起来,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