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陈年往事腊八粥
梁实秋《腊八粥》原文

梁实秋《腊八粥》原文我不爱吃粥。
小时候一生病就被迫喝粥。
因此非常怕生病。
平素早点总是烧饼、油条、馒头、包子,非干物生噎不饱。
抗战时在外做客,偶寓友人家,早餐是一锅稀饭,四色小菜大家分享。
一小块酱豆腐在碟子中央孤立,一小撮花生米疏疏落落地洒在盘子中,一根油条斩做许多碎块堆在碟中成一小丘,一个完整的皮蛋在酱油碟里晃来晃去。
不能说是不丰盛了,但是干噎惯了的人就觉得委屈,如果不算是虐待。
也有例外。
我母亲若是亲自熬一小薄铫儿的粥,分半碗给我吃,我甘之如饴。
薄铫儿即是有柄有盖的小沙锅,最多能煮两小碗粥,在小白炉子的火口边上煮。
不用剩饭煮,用生米淘净慢煨。
水一次加足,不半途添水。
始终不加搅和,任它翻滚。
这样煮出来的粥,黏和,烂,而颗颗米粒是完整的,香。
再佐以笋尖火腿糟豆腐之类,其味甚佳。
一说起粥,就不免想起从前北方的粥厂,那是慈善机关或好心人士施舍救济的地方。
每逢冬天就有不少鹑衣百结的人排队领粥。
“饘粥不继”就是形容连粥都没得喝的人。
“饘”是稠粥,粥指稀粥。
喝粥暂时装满肚皮,不能经久。
喝粥聊胜于喝西北风。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某些粥还是蛮好喝的。
北方人家熬粥熟,有时加上大把的白菜心,俟菜烂再洒上一些盐和麻油,别有风味。
名为“菜粥”。
若是粥煮好后取嫩荷叶洗净铺在粥上,粥变成淡淡的.绿色,有一股荷叶的清香渗入粥内,是为“荷叶粥”。
从前北京有所谓粥铺,清晨卖“甜浆粥”,是用一种碎米熬成的稀米汤,有一种奇特的风味,佐以特制的螺丝转儿炸麻花儿,是很别致的平民化早点,但是不知何故被淘汰了。
还有所谓大麦粥,是沿街叫卖的平民食物,有异香,也不见了。
台湾消夜所谓“清粥小菜”,粥里经常羼有红薯,味亦不恶。
小菜真正是小盘小碗,荤素俱备。
白日正餐大鱼大肉,消夜啜粥甚宜。
腊八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
北京雍和宫煮腊八粥,据《旧京风俗志》,是由内务府主办,惊师动众,这一顿粥要耗十万两银子!煮好先恭呈御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这不是喝粥,这是招摇。
(知识积累)腊八粥的来历习俗及故事传说

腊八粥的来历习俗及故事传说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腊八粥的来历习俗及故事传说,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腊八粥的来历习俗腊八粥的故事传说各地腊八节习俗介绍腊八粥的来历习俗腊八节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这一天在中国,家家户户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又叫八宝粥。
相传腊八粥来自印度,它的普及多亏了佛教。
众所周知,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
根据民间传说,在未成道之前,释迦牟尼周游了印度许多地方。
一天,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路边。
一位牧羊姑娘发现了他,给他饭吃,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体力。
然后,他在附近的河里洗了一个澡,独坐在菩提树下,静观思维。
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牧羊姑娘的饭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里采摘的新鲜野果做成的。
从那时起,释迦牟尼的追随者就开始用新粮米和鲜果做粥。
粥要从腊月初七开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
这种粥象征性地用来祭佛。
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成为“佛祖悟道纪念日〞。
大约在九百年前,宋朝时代,腊八粥开始传人中国。
根据文字记载,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忠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大的佛教寺院都提供用大米和其他香料一起煮成的粥。
大约五百年前,明朝年间,腊八粥已成为一种圣餐,以至于节日期间皇帝们把它赠给他们的官员。
由于腊八粥受到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青睐,也就很快在全国普及开来,到现在一直作为传统食品受到尊崇。
现在,我们习惯上称腊八粥为八宝粥,指的是做这种粥需用许多种有营养的配料。
这里介绍一下制作八宝粥的特殊方法。
首先把糯米、小米、高粱、栗子、干枣、花生、杏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其他干果一起煮,然后再加红糖。
这样做出来的粥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也可以加上红豆,菜豆,松子仁,莲子,或者另外一些有营养或美味可口的东西。
这样,你会发现粥的配料已远远超过八种。
实际上,八宝粥用的配料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腊八粥的来历与传说故事_关于腊八粥的来历简介

腊八粥的来历与传说故事_关于腊八粥的来历简介腊八节,俗称“腊八” ,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的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习俗。
大家知道腊八粥是怎么来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有关腊八粥的来历与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腊八粥旧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总爱煮上一锅美味可口的腊八粥。
这个腊八节的来历风俗已和元宵吃圆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沿袭至今。
腊八粥,是由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而得名。
“腊”本是古代的一个祭器名。
早在《史记·秦本纪》中,就有“惠文君十二年初腊”的记载。
因古代常在十二月间进行“腊祭”,十二月便叫“腊月”了。
相传,腊月初八,是佛教开山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古代各寺院在“腊八”这天,用蔬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并被尊为“佛粥”,供佛之后,再将粥分施给贫民。
随着佛教的流传,吃腊八粥就慢慢地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
到了南宋,“腊八粥”除了供佛外,它又是民间一种盛行的食品,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
大诗人陆游的诗句:“今朝佛粥便相陵,更觉江村节物新”授是一个佐证。
腊八粥究竟由哪些材料煮成的呢?这在各地并不一样。
有的用青菜、芋艿、蚕豆,荸荠、白果、果子,黄豆等七种菜蔬干果,掺入桂皮,茴香等调味品和以大米煮成。
因而,它又有“五香七宝粥”的别名。
这大概和江南名点“八宝饭”的来历是一样道理。
但是,许多地方并不拘泥于七种蔬果,而是多多益善,随各人所好。
腊八粥有甜有咸。
通常,北方人爱用糯米(或小米),赤豆,蜜枣、米仁,黄豆、桂圆、莲子、胡桃、松子等煮成甜味的;而南方人则喜以大米加入各种时令蔬果煨成成味的。
腊八粥煮起来方便,材料也比较好买,甜咸皆宜,色香俱全,而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不愧为冬令应时佳品。
说起腊八节喝腊八粥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但是知道腊八粥的来历的人估计就屈指可数了。
据说腊八粥的来历源起于印度的佛教传说,与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有关。
相传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
腊八粥的来历习俗及故事传说

腊八粥的来历习俗及故事传说腊八粥的风俗,已非佛门全部,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始终流传至今。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腊八粥的来历风俗及故事传奇,供大家阅读参考。
名目腊八粥的来历风俗腊八粥的故事传奇各地腊八节风俗介绍腊八粥的来历风俗腊八节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这一天在中国,家家户户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粥又叫八宝粥。
相传腊八粥来自印度,它的普及多亏了佛教。
众所周知,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
根据民间传奇,在未成道之前,释迦牟尼周游了印度许多地方。
一天,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路边。
一位牧羊姑娘觉察了他,给他饭吃,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体力。
然后,他在附近的河里洗了一个澡,独坐在菩提树下,静观思维。
苦行六年后,最终在腊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牧羊姑娘的饭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里采摘的新颖野果做成的。
从那时起,释迦牟尼的追随者就开始用新粮米和鲜果做粥。
粥要从腊月初七开始,始终煮到第二天黎明。
这种粥象征性地用来祭佛。
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成为“佛祖悟道纪念日”。
大约在九百年前,宋朝时代,腊八粥开始传人中国。
根据文字记载,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忠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大的佛教寺院都提供用大米和其他香料一起煮成的粥。
大约五百年前,明朝年间,腊八粥已成为一种圣餐,以至于节日期间皇帝们把它赠给他们的官员。
由于腊八粥受到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青睐,也就很快在全国普及开来,到如今始终作为传统食品受到尊崇。
如今,我们习惯上称腊八粥为八宝粥,指的是做这种粥需用许多种有养分的配料。
这里介绍一下制作八宝粥的特殊方法。
首先把糯米、小米、高粱、栗子、干枣、花生、杏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其他干果一起煮,然后再加红糖。
这样做出来的粥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养分丰富。
也可以加上红豆,菜豆,松子仁,莲子,或者另外一些有养分或美味可口的东西。
这样,你会觉察粥的配料已远远超过八种。
事实上,八宝粥用的配料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精选腊八粥的来历习俗及故事传说

腊八粥的来历腊八节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这一天在中国,家家户户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又叫八宝粥。
相传腊八粥来自印度,它的普及多亏了佛教。
众所周知,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
根据民间传说,在未成道之前,释迦牟尼周游了印度许多地方。
一天,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路边。
一位牧羊姑娘发现了他,给他饭吃,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体力。
然后,他在附近的河里洗了一个澡,独坐在菩提树下,静观思维。
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牧羊姑娘的饭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里采摘的新鲜野果做成的。
从那时起,释迦牟尼的追随者就开始用新粮米和鲜果做粥。
粥要从腊月初七开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
这种粥象征性地用来祭佛。
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成为“佛祖悟道纪念日”。
大约在九百年前,宋朝时代,腊八粥开始传人中国。
根据文字记载,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忠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大的佛教寺院都提供用大米和其他香料一起煮成的粥。
大约五百年前,明朝年间,腊八粥已成为一种圣餐,以至于节日期间皇帝们把它赠给他们的官员。
由于腊八粥受到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青睐,也就很快在全国普及开来,到现在一直作为传统食品受到尊崇。
现在,我们习惯上称腊八粥为八宝粥,指的是做这种粥需用许多种有营养的配料。
这里介绍一下制作八宝粥的特殊方法。
首先把糯米、小米、高粱、栗子、干枣、花生、杏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其他干果一起煮,然后再加红糖。
这样做出来的粥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也可以加上红豆,菜豆,松子仁,莲子,或者另外一些有营养或美味可口的东西。
这样,你会发现粥的配料已远远超过八种。
实际上,八宝粥用的配料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这里“八”简直就是指“许多”。
怪不得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八宝粥被认为是一种保健食品,它特别有益于人的脾、胃和血液。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现在八宝粥食谱已成为家常便饭。
实际上,这种色、香、味俱全的美味粥,人们不只是在腊月初八食用,在中国市场上人们到处都可以买到它,并可一年到头尽情享用。
说说北京的腊八粥

说说北京的腊八粥今天是腊月初八,按说应该喝一顿腊八粥。
腊月初八为啥要喝腊八粥?这一习俗,最早源于佛教。
据说释迦牟尼出家后,曾立下宏愿,要游遍名山大川,寻求解决“安身立命,度脱众生”的问题。
有一天,连日长途跋涉而腹中空空,导致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河边。
一位心地善良的牧羊女,用拣来的各种干果野豆,加上五谷杂粮,熬成一锅浓浓的粥汤,喂给他喝。
释迦牟尼甦醒后,逐渐恢复了体力,终于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修成正果。
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即腊月初八,各地庙宇和芸芸众僧都要诵经颂佛,民间则仿效牧羊女,以多种米豆干果熬粥敬佛。
我在北京住过几年,发现北京的腊八粥不仅是一道美食,还是一道趣味浓浓的风景线。
北京的老奶奶、老婆婆和老嫂子们,对腊八粥有着浓浓的、解也解不开的情结,一本正经地当作一个过节的重头戏。
腊月初八的前几天,这帮人就忙活起来,开始东奔西走“买粥果”,即开始采买腊八粥的原料。
讲究的人家将原料分为‘粮’、‘果’两大类。
粮类包括粳米、糯米、大麦米、玉米、小米、黄米、薏仁米、高粱米、绿豆、红豆、芸豆和小豌豆。
果类有红枣、栗子、莲心、桃仁、松子、榛子、白果、花生、莲子、桂圆、荔枝、龙眼、百合干。
还要买好各种果仁果脯,如瓜子仁、葡萄干、青梅干、桃脯干、糖冬瓜、杏仁脯、苹果脯和柿饼条。
此外,还要备齐撒在粥面上的青红丝、糖渍橘子皮和糖水桂花。
南北干果和蜜饯,凡能进嘴的大多可以进锅,全部动用的花色品种可达几十种。
有的人家为了显摆家资丰厚,还特意采买了许多精美的点心,配上各种琳琅满目的餐具和碗具,一时气度非凡。
有人说,像模像样的一顿腊八粥,几乎能制造出满汉全席般的辉煌排场,其费用直顶贫困人家一年半载的生活开销。
熬粥之前,得耐心把各种米料一一拣净,果料则分门别类,该切丝的切丝,该成条的成条。
接下来的煮粥是一项劳神费力的灶头活。
腊月初七的夜里就得起五更,先用硬火,再续小火,细熬慢煮,按时投入各种果料,容不得一点差错。
熬好的头锅粥,毕恭毕敬地用于拜佛、祭祖,二锅粥供家人食用,三锅以后的专门赠馈亲友。
腊八粥的由来及各地习俗

腊八粥的由来及各地习俗一、腊八粥的由来腊八粥,也被称为“佛粥”,是由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日所吃的一种粥演变而来的。
据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之前,曾苦修六年,每天仅以野果为食。
在他即将成佛的腊月初八日,天上的诸佛为他示现并供养了“五味五谷杂粮”的粥,这便是腊八粥的起源。
在中国,腊八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南宋时期,民间便有了在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腊八粥的食材和做法不断丰富,各地的习俗也各具特色。
二、各地腊八粥的习俗1.北京:北京的腊八粥以糯米、红枣、核桃、栗子、杏仁等为主,还会加入莲子、百合等,寓意“和和美美”。
此外,北京人还会在腊八节当天腌制腊八蒜,以备过年时食用。
2.陕西:陕西的腊八粥又称为“红枣小米粥”,主要以红枣、小米、玉米等为原料,做法简单,营养丰富。
此外,陕西人还会在腊八节当天制作腊八面。
3.江苏:江苏的腊八粥以糯米、红枣、核桃、百合等为主,还会加入一些菱角、莲子等。
江苏人认为,吃了腊八粥可以增加体力,为过冬做好准备。
4.四川:四川的腊八粥以糯米、黄豆、花生、白果等为主,还会加入一些红糖,寓意“甜蜜幸福”。
四川人认为,吃了腊八粥可以驱寒保暖。
5.广东:广东的腊八粥又称为“五谷杂粮粥”,主要以大米、糯米、燕麦、玉米等为原料,还会加入一些干贝、瑶柱等海鲜食材,口感鲜美。
广东人认为,吃了腊八粥可以增加免疫力,预防感冒。
无论是哪种做法和食材,腊八粥都是一种寓意吉祥、营养丰富的美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寒冷的冬季,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不仅可以驱寒保暖,更是一种温馨的家庭美食文化。
有关腊八粥的作文:老北京的腊八粥

有关腊八粥的作文:老北京的腊八粥
2018-03-27有关腊八粥的作文:老北京的腊八粥煮粥的方法各地不同,地方制作时也有精粗之别。
北京煮粥用料以米、豆、枣三者为主体。
米的繁多,分为粳米、糯米,再加黍稷(黄米和小米),大麦米,果类的薏仁、芡实。
豆以赤豆为主,也可以少加芸豆。
黄豆、豌豆等绝用。
枣是果类之首,取其香,起调味作用。
考究的煮法是先取豆汤和枣汤,取汤之法是将赤豆煮烂,用做豆沙的方法去皮留沙,再溶入豆汤内。
枣煮烂去皮、核,枣的原形,另放侍用,剩下枣、豆的皮渣,用淘米箩在清水中滤一二次,加入原汤,煮粥时用汤做底,加清水下米,再加上的果肉就煮成味道的腊八粥了。
用此法煮出的粥,颜色绎红,充满枣、豆的甜香。
北京煮腊八粥除供佛、自吃外,还馈赠亲友。
礼尚往来,不免竞务新奇。
用粥果,还粥果在粥面上摆出美丽的图案。
所用的干果和果仁中,以核桃仁为最要。
蜜饯中以葡萄干为主。
粥初七日就煮好了。
晚间,把送人的粥分盆分碗盛出,就在粥面上用果子摆起图案来。
场面俗称摆粥”。
大人小孩全家出动,各逞技巧。
上面所说小小节日气氛就指摆粥活动。
尤以小孩子最感兴趣。
摆粥剥制果子手续很繁复,剥果仁的皮,属核桃最难,剥的要完整不碎,还小镊子钳净折皱部分的皮,以不伤肉为标准。
此外用小刀在蜜糕、青梅、柿饼上刻花样。
如原只核桃肉作狮子头,原只枣肉作狮身。
枣肉作花篮,生栗子切片切条作篮柄篮框等等随意。
一碗粥摆好,外表装饰得瑰丽多姿,博取的欣赏和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陈年往事腊八粥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每到这段日子,北京的城里城外,到处寒风肆虐,一片冰天雪地。
自打建成帝都以来,老北京的大娘、大婶和老婆婆们,无论贫富,也无论忙闲,总要忙活一阵,专心诚意地煮上一锅腊八粥,暖暖肠胃,造造气场,以扛过风雪严寒,为岁末大年来个铺垫。
那为啥不早不晚,偏偏选定这天,一定要喝上一碗粥,这粥里又有什么名堂呢?
据史书上说,这一习俗,最早源于佛教。
佛祖释迦牟尼诞身于无忧树下后,曾立下宏愿,要云游四方,以“安身立命”,“度脱众生”。
有一天,因连日跋涉而腹中空空,导致体力严重透支,一头栽倒在河边。
一位好心的牧羊女,拣来各种干果野豆,加上五谷杂粮,熬成一锅稠粥,一勺一勺喂入他的口中。
释迦牟尼甦醒后,慢慢恢复了体力,经过七天七夜,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修成正果。
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即腊月初八,各地庙宇和众僧都要诵经颂佛,善男信女和芸芸众生则仿效牧羊女,以多种米豆干果煮熬成粥,敬佛礼佛。
民间则流传说,腊八粥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朱元璋小时候为财主放牛,常常挨打,吃不饱饭。
有一天,老牛一跤滑落,跌断一腿,老财主气急败坏,将朱元璋关进灶屋,不给饭吃。
时间一长,他饿得前胸贴着后脊梁,不得不到处寻食,无意中发现有只老鼠洞,扒开一看,里面有米、有豆、有芋艿,还有红枣,便把这些东西混在一起,煮成一锅粥,吃得又香又甜。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珍肴美味吃腻歪了,忽然想起小时候的那锅鼠粮粥,便叫御厨做了一餐百果甜粥,这一天正值腊月初八,因此命名为腊八粥。
满朝文武见皇帝吃起腊八粥,纷纷仿效,传到民间,遂成风俗。
北京的腊八粥不仅是一道美食,还是一道趣味横生的风景线。
日子越往前穿越,北京古城的老婆子、老妈子和老嫂子们,越对腊八粥有着浓浓的、解也解不开的情结,个个豪情万丈,热火朝天地参与一场盛大的节日“嘉年华”。
刚刚踏进腊月,一帮女人就迫不及待地忙碌起来,开始东奔西走“买粥果”。
大户人家特意将腊八粥里的粮豆和干果分开买入。
前者包括糯米、红米、大米、小米、黄米、白米、玉米和高粱米等;豆类则细分为绿豆、红豆、黄豆、扁豆、芸豆和豌豆。
干果揽入红枣、栗子、桃仁、松子、榛子、白果以及花生、莲子、桂圆、荔枝、龙眼和百合干。
各种果仁、果脯也必须备齐备全,如瓜子仁、葡萄干、青梅干、杏仁脯、苹果脯和柿饼条等。
此外,还要准备撒在粥面上的青红丝、糖桂花和甜枣泥等。
凡是南北干果和蜜饯甜食,只要能入锅进嘴的大多可以掺合,越多越杂越显得家大业大气派大。
只是干果甜食一多,有时倒有些反客为主,粥不成粥了。
有的人家为了显摆家资丰厚,还特意采买了许多精美糕点,摆放在大大小小的套碟套盆里,装点堂屋,光彩照人。
像模像样的一顿腊八粥,几乎能制造出满汉全席般的辉煌排场,其费用直顶贫困人家一年半载的生活开销。
清朝乾隆年间,皇宫里的腊八粥由雍和宫承包,皇帝会派出专人监制。
喇嘛熬成的两大锅粥,竟敢对上报销十万纹银,相当于现今的几千万元,真正令人匪夷所思。
朝廷里的高官,能分到一勺半碗的残羹冷炙,自是喜上眉梢,分不到赏赐的则忧心忡忡,担心头上的乌纱帽自此不保。
民间熬粥,不但费钱,也忒费神。
下锅之前,得耐心把各种豆米一一拣净,果料则分门别类,该切丝的切丝,该成条的成条。
接下来的煮粥更是一场劳神费力的灶头活。
腊月初七的夜里就得五更起床,先用硬火,再续小火,细熬慢煮,按时投入各种果料,容不得一星半点的差错。
熬好的头锅粥,毕恭毕敬地用于拜佛、祭祖,二锅粥才供家人食用,三锅以后的则用于馈赠亲友。
所以旧北京城在腊月初八的早晨,小巷胡同,大道宽街,人流如潮,满是来来往往的送粥人。
有的提着食盒,有的捧着托盘,有的干脆端着热气腾腾的粥碗,一路快跑,煞是热闹。
喝粥之余,老少爷们会将剩余的粥尾,涂抹在院子里的各种果树上,说是果树“喝”了粥,年年往上走,能多子多孙,结出更多的果子。
兴至浓处,兴许还会给猫猫狗
狗和五畜六禽也来上一点,真正算得上祥和互动,和谐共处,其乐融融,共襄盛举了。
那些年头的富贵人家,喝上腊八粥并非一喝了事,而是天天喝,顿顿喝,一直喝到二月二的“龙抬头”,才算合乎礼仪规矩。
那时节,谁家有钱有势有地位,一碗粥里,立见高下。
穷人家里往往揭不开锅,天天有顿玉米糊糊灌下肚子就不错了,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或借或讨,怎么说也要往玉米糊糊里丢一把红豆或几个枣子,聊以自慰,意思意思就混过去了。
时至今日,腊八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已经逐渐淡忘,如果一定要喝粥,孙子孙女会很好奇地追问:为什么今天非要喝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