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治进展
KLF7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160 -①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②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广西 百色 533000通信作者:周喜汉KLF7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王嘉玥① 周喜汉② 黎秋麟① 黄彬彬① 姜红梅① 【摘要】 Kr üppel 样因子(KLF)是锌指转录因子的一个亚家族,是一组DNA 结合转录调节因子,在各种细胞中具有多种基本功能,包括增殖、分化、迁移、炎症和血管生成。
KLF7是一个羧基端具有3个高度保守的C 2H 2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研究发现,KLF7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复杂的生物学作用,在不同类型肿瘤中发挥促癌或抑癌的作用。
本文就KLF7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关键词】 Kr üppel 样因子7 消化系统 恶性肿瘤 Research Progress of KLF7 in Malignant Tumors of Digestive System/WANG Jiayue, ZHOU Xihan, LI Qiulin, HUANG Binbin, JIANG Hongmei.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06): 160-165 [Abstract] Kr üppel-like factors (KLF) is a subfamily of zinc 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 and a group of DNA-binding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factors, which have many basic functions in various cells, including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migration, inflammation and angiogenesis. KLF7 i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with three highly conserved C 2H 2 zinc finger motif at the carboxyl terminal.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KLF7 has a complex biological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umors, and plays a role in promoting or suppressing cancer in different types of tumo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KLF7 in malignant tumors of digestive system. [Key words] KLF7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t tumors First-author's address: Graduate Schoo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533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06.038 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疾病,主要包括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肝细胞癌、胆管癌、结直肠癌等。
消化系统肿瘤治疗新进展

消化系统肿瘤治疗新进展第一章介绍消化系统肿瘤是指发生在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的肿瘤,包括食管、胃、肠、胰腺、肝、胆囊和脾等组织。
目前,消化系统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针对这一疾病,近年来得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将对其治疗新进展进行介绍。
第二章治疗方法2.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直是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高手术技术水平的外科医师可以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病人的身体情况进行手术并切除肿瘤。
手术是治疗早期肿瘤的首选方法。
同时,手术对于恶性肿瘤的手术也可以通过去除病灶来缓解病人的痛苦,或增加化疗和放疗的疗效。
2.2 化疗化学治疗是通过给予患者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预防癌细胞的分裂和繁殖。
针对消化系统肿瘤而开发的化疗药物,一般是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减轻病人的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事实上,化学治疗还可以在术后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并与手术和/或放疗进行联合治疗。
化疗常常并发症较多,例如毒性作用、造血抑制等,需要医生对病人进行跟踪观察和治疗。
2.3 放疗放射治疗是使用高能量X射线或其他形式的辐射所抑制或破坏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其作用是通过高能量射线杀死癌细胞、控制恶性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在外科手术或/和化疗治疗后使用,来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
尽管放射治疗也有广泛的应用,但其副作用也比较大,如对患者的造血系统和消化道系统的影响,所以需要进行合理的治疗方案。
第三章新进展3.1 靶向治疗随着针对恶性肿瘤具体细胞功能的更深入的理解,靶向治疗正日益成为化学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靶向治疗指的是使用特定的药物或其他治疗策略来针对癌细胞表达的特定蛋白质,从而选择性地破坏这些细胞。
近年来,在肝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中,靶向药物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贝伐珠单抗、卡马西平等。
靶向药物通过特异性的作用于癌细胞,在保护正常的细胞的同时,对恶性肿瘤的生长、分裂和扩散产生作用。
消化道肿瘤的内镜诊治进展PPT课件

起型腺瘤的基本类型; Ⅳ型:指象沟回、枝杈或脑回样的腺管开口,更象早期癌; Ⅴ型:该型腺管开口不典型或无结构的表面,这是粘膜下癌
及进展癌的基本类型。
23
根据大量对比研究,有学者发现小凹结构 可反映组织学的特点及性质,最为著名的 是Kudo分型,即Ⅰ型、Ⅱ型为非肿瘤的小 凹结构,ⅢL、Ⅳ型见于凸起性腺瘤,Ⅲs型 为凹陷性腺瘤的特征,Ⅴ型为高度不典型 增生或浸润性腺癌的表现。
3
消化内镜是近几十年来消化领域最大、最重要 的发展,是消化系疾病的最好的诊断和治疗手 段之一,90年内镜技术发展进入电子时代,内 镜下观察病变更清晰。
联合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等先进手 段,可明显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诊断率;
采用粘膜大块切除、激光烧灼、氩气凝固等多 种内镜下治疗方法对肿瘤进行治疗,可以大大 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医疗费用。
19
放大电子内镜
具有高像素和高分辨率 特点。
可使肉眼直观所见到的 黏膜组织被不同程度放 大。
有利于观察黏膜组织及 病变部位微细结构变化。
有利于发现早癌以及对 良恶性病变进行较准确 鉴别。
Gastric pits appeared as round spot 点状腺口
20
Olympus GIF-Q240Z放大 电子内镜配备20寸显示 器时可使上消化道黏膜 组织被放大115倍;
卢戈氏碘液, 正常黏膜为棕色、病灶不 着色。
美蓝,正常黏膜不着色,病灶为水蓝色。
17
卢戈氏碘液染色机制是正常的鳞状上皮 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糖原来, 遇碘后呈棕色, 而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内由于糖原含量 的减少或消失, 遇碘后浅染或不染, 称为 黏膜不染色区.
上消化道多原发恶性肿瘤(附40例临床分析)

【 关键词】 上消化道 ; 多原发恶性肿瘤
中图分 类号 : 7 5 R 3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5 0 6 (0 6 1 1 3 —5 6 2 0 )0—0 1 —0 77 2
Cl i l n lsso 0 c ss o l p ep i r a c n ma p e a to n e t a a t i c a y i f4 a e mu t l rma y c r io s u p rg s r i ts i lt c . n a a f i n r
F NG R —q g L u ,HU Y —s ,t 1 e e n epe S si lfLaceg,La ceg,5 6 1 S a d n E u i ,I nZ n J u e e a. n Sc dPo l, Ho t o p a o i hn o i hn 2 2 0 , h n og,C ia o hn .
道 多原发 恶性肿瘤 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 占同期上消化道 恶性肿瘤 的 0 6 %, . 8 同时癌 3 4例 , 时癌 6例 , 异 食管 多原发 癌 5例 , 管 胃多原发癌 1 , 食 9例 胃多原发癌 1 。全部病灶 受累及次数依次 为食管 、 6例 胃窦、 f 、 贲 - 胃体 。结论 提高对上 消化道 1 多原发 恶性肿瘤 的认识, 早诊早 治是提高疗效 的关键 。
to s p g a lp e p i r a cn ma , 6 g ti l pe p i r r io s Al r lt d f c s s we o h g s g src a — re o h e l a mut l r i ma y c r io s 1 a r mut l r y c cn ma . l ae u e r e p s c i ma a e o e s a u, a ti n t J c r i g src b d n p p ro d r 00 n m, d a, ti o y i r e r . NCI S 0N Th e o i r v h u a ie e e t i t h n e t n wld e o a a o e 卫 e k y t mp e te c r t f c s o e a c h k o e g o v n e f mut l r lp e p i r a c n ma p rg s r it s i l r c O a rie a i l d a n ss a d te t n . i ma c r io s o u p tone t a t S s t a r ta t y f e a a n t o v e m y ig o i n r a me t
内镜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早治核心技术

内镜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早治核心技术作者:潘锋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8年第14期“2018海军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3月29-30日在北京举行,多位来自消化领域的知名学者针对消化病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发表了专题演讲。
本次会议得到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的支持,由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承办。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教授向记者介绍了我国消化内镜专业的发展情况。
他指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内镜筛查是“消灭”中晚期癌症的必由之路。
肿瘤筛查取得初步成果王贵齐教授说,我国是胃肠癌高发地区,胃癌和结直肠癌均位列前五大高发恶性肿瘤,发病率分列第2位和第5位。
胃肠癌严重影响人民健康,每年导致近100万患者死亡,消耗医疗费用近千亿元。
为降低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科学家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肿瘤筛查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防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7 年,河南省林县负责人在“国务院全国山区工作会议”上向党中央汇报了林县路不通、水不通、食管不通的“三不通”现状,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林县解决了路不通和水不通的问题,但食管不通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1960年,原河南医学院沈琼教授用其发明的“双腔管带网气囊”在林县开展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发现了大量早期食管癌患者并使他们得到根治,这一食管癌筛查早诊早治技术从此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食管癌早诊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现实。
此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引进了内镜+碘染色+指示性活检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内镜的诊疗效果;胸部外科与胸部肿瘤学专家黄国俊院士通过创新手术方法,明显提高了早期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内镜下早期食管癌手术取得了令人鼓舞的5年生存率超过90%的效果。
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病理诊断研究进展观察

基础研究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病理诊断研究进展观察王凌霄 李攀阳 薛玉仙 亢春彦 吕丰收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 451191【摘 要】恶性肿瘤的发展漫长且复杂,恶性肿瘤种类繁多,且经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多种类型的肿瘤均有癌前病变存在,并在癌前病变病理基础上出现衍生为癌的情况。
其演变过程主要经历的阶段为:正常上皮,单纯增生随后演变为异型增生,之后变为原位癌,最终发展为浸润癌[1]。
目前为止,医学界广泛认为异型增生开始后便即将进入癌前阶段。
消化道癌一般包括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等三种,且此三类均具有显著的癌前病变[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和黏膜内癌(结直肠内膜瘤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注意。
消化道早期癌越早诊治治愈效果越佳,而病理诊断对消化道早期癌的早期诊治和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因各国各地文化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各国各地均存在不同的见解[3]。
本文主要针对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病理诊断的进展进行研究与观察。
【关键词】消化道;癌前病变;早期病理诊断;研究进展我国的消化道肿瘤、食管癌以及胃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居高不下,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对我国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因此,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尽早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治疗手段。
从病理学角度而言,于食管和胃部发生的早期癌仅为黏膜及其下层分布的的侵袭性癌[4]。
对于结直肠癌并没有早期癌的诊断,而仅有黏膜内瘤变(黏膜内癌)。
1 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变的分类及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TO)中关于消化道系统肿瘤的分类主要有:无上皮内瘤变(可按异型增生定义)、不确定上皮内瘤变(可按异型增生定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按异型增生定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按异型增生定义)和黏膜下浸润癌[5]。
维也纳(Vienna)[6]分类中将胃肠道上皮肿瘤分为:(1)无肿瘤,包括反应性、增生性、萎缩性、再生性或化生性病变[7],主要采取的解决方法为选择性随诊,由内镜医生诊断后,决定是否进行随诊;(2)不确定肿瘤,患者需要随诊;(3)黏膜低级别瘤变,包括低级别异型增生等,向浸润性癌进展的的风险性较小,但需利用内镜切除或观察随诊;(4)黏膜高级别瘤变,主要包括高级别腺瘤(异型增生)、非浸润性癌(原位癌)、可浸润性癌和黏膜内癌,当疾病发展为此阶段时,有较高浸润或转移风险,需通过影像或内镜下观察,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判断,再对相应的治疗方法予以确定,可采用外科手术进行局部切除;(5)黏膜下浸润性癌,在医生的诊断下建议尽快采用外科手术切除。
消化道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征与发病现状分析

消化道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征与发病现状分析一、内容概括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也是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中排名前几的疾病。
本文将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常见癌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导致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
此外长期食用过多的腌制、烟熏、烧烤等食品,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以降低患病的可能性。
我们要关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由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
因此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便隐血检测等检查项目,有助于及早发现病变,提高治疗成功率。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加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为预防消化道恶性肿瘤贡献自己的力量。
1.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定义和分类消化道恶性肿瘤,简单来说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体里消化系统的那些可怕的肿瘤。
它们可以像胃癌、结肠癌这样,也可以像食管癌、胰腺癌这样,它们无处不在,让人胆战心惊。
这些肿瘤按照起源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上消化道肿瘤和下消化道肿瘤,比如胃癌、十二指肠癌等就属于上消化道肿瘤,而结肠癌、直肠癌等则属于下消化道肿瘤。
消化道恶性肿瘤就像是一个无声的杀手,总是在我们最不经意的时候悄然出现。
这种疾病发病率高,危害大一旦患上,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了解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相关知识,提高防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姑息性治疗进展期上消化道癌的探讨

2 1 按 内镜操 作 常规 进镜 , 细 观察 病变 部 位 、 态 、 小及 . 详 形 大 浸 润范 围等 。首先 选 择 隆 起性 病 变 , 尽量 由 幽 门侧 开 始注 射 治疗 , 由活检管 道插 入 注射针 , 针刺 的 点宜 在无坏 死 组织 及 出 血 、 地韧 , 物缓 慢 推 入 , 物 的 剂 量及 种 类 选 择应 根 据 范 质 药 药 围 、 态 及 病 理 组 织 学 类 型 , 腺 癌 多 采 用 5一 F 5 形 胃 U 20~ 5 3gI 0m 、 L一25 1 ~ 0万 u 鳞 状 细 胞 癌 加 用 B 朋 5 ; I 0~5 3 g 对 0m , 于 溃疡性 病灶 宜在 其 边缘 0 5 m处 选择 4~6点 呈 4o .c 5角斜 行 进 针 为宜 , 于 隆 起 性 病 变 在 其 顶 部 及 边 缘 选 择 6~8点 , 对 呈 垂 直 或 4 。 进 针 , 点 注 射 剂 量 0 5~2 /使 病 变 黏 膜 由 红 5角 每 . m, 变苍 白为止 。术后 禁食 水 6~1h 同时行 支持 疗法 , 日可进 2, 隔 流 食 , 于 狭 窄 程 度 0 I每 5 对 一 d注 射 1次 , 次 为 1个疗 程 , 4 对 于病 变范 围 较大 的可 问隔 2周行 第 2个疗程 。 2 2 对 于食 管 癌 性 狭 窄 0~ I, 过 上 述 化 疗 方 法 后 , 善 . 通 改 到 Ⅱ级 , 管腔 直径 可达 0 6m 以上 , 食 .c 可行 食 管扩 张术在 结 合 x线下 食 管支架 置 人 , 于溃 疡型 食 管 癌 可 行 1个 疗程 后 进 对 行食 管支 架 置人 。 2 3 对 于 胃息 肉 型 癌 , 过 1 . 通 ~2个 局 部 化 疗 疗 程 后 , 时 肿 此 瘤 的实质 细胞 明显 减 少 , 间质 细 胞较 多必 要时 选用 无水 酒精 , 剂 量 依据 肿 瘤 的大小 而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4的新概念
新分期将T4进一步细分为T4a(侵犯胸膜、心包和膈肌,可根治性切除) 和T4b(侵犯主动脉、脊柱和气管等其他邻近结构,无法根治性切除) [1]。本院研究结果发现T4b患者预后极差,即使术后辅以放疗化疗 等综合治疗亦难以获得长期生存,而T4a与T3病例间生存率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28% vs 32%)[4],这一结果再次提示根治性切除仍是食 管癌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颈部淋巴结转移
第6版分期将胸上段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列为 M1a以示其预后好于胸中下段肿瘤,
新分期则将颈段食管旁淋巴结列入N分级, 将颈部大血管外侧的斜角肌前淋巴结列为M分
级[1]
颈淋巴结转移预后评价
颈淋巴结转移的判定及其预后与手术方式有很大关联, 本院选择性三野清扫病例颈淋巴结转移达15.8%,其 中单纯颈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仍可达20% [2]。
上消化道肿瘤诊治进展(2)
食管癌部分
关于NCCN指南
NCCN即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是由美国最顶 尖的21家美国癌症中心组成的学术联盟。该组织通过 文献回顾、专家共识等对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 进展每年进行更新,“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当前最佳的 治疗建议,改善和提高肿瘤治疗水平”。2006年 NCCN首次与中国肿瘤专家合作,推出NCCN中国版。
T1的新概念
2009年新版UICC食管癌分期[1]将T1进一步细分为T1a和T1b, 因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食管癌很少发生淋巴结 转移,在有条件的单位非常适合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 (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EMR)等局部治疗手段,在保证 疗效的同时能够避免手术切除以及消化道重建带来的巨大创伤和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但鉴于目前的分期手段在早期食管癌浸润深 度判断的准确性上尚有待提高,内镜下局部切除后必须进行仔细 的病理检查以确认肿瘤尚未累及黏膜下层,因为食管黏膜下层富 含淋巴管,肿瘤一旦侵及此处局部淋巴结转移率即可达20%~ 30%,本院病例组T1b患者中局部淋巴结转移率即达到25% [2],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淋巴结清扫方能达到准确分期和根治 效果[3]。
⑵淋巴结转移未超过6个以上(N0-2,无淋巴 结广泛受累);
⑶无远处脏器转移c期以上疾病则被明确列为手术禁 忌证,包括:
⑴病变严重外侵(T4b); ⑵多组、多野及多个淋巴结转移(N3); ⑶全身其他器官转移(M1)。
手术方式选择
对于大多数实体肿瘤而言根治性切除都是最为重要的 预后因素之一,因此食管癌的手术方式也必须以彻底 切除为出发点进行选择。然而对于胸段食管鳞癌而言, 如何定义手术切除的根治性尚存在争议,如前所述, 由于胸段食管缺乏浆膜层,加之食管癌早期发现困难, 大多数患者就诊时肿瘤已浸润或超过食管外膜,故若 肿瘤已累及胸膜、心包、奇静脉或胸导管等周边结构, 则在考虑横向切缘时必须将病灶与受累结构一并切除, 方能保证根治效果、减少瘤床局部复发。
上海市胸科医院对N分期的认识1
不同数目淋巴结转移患者间5年生存率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N0~pN3分别为48%、32%、 12%和0)[4](方文涛)
上海市胸科医院对N分期的认识2
他们发现,无淋巴结转移、单组淋巴结转移 与2组以上多组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生存率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48%、38%和11%),并且如 果将淋巴结受累区域分为颈胸腹三野,则一 野淋巴结转移(34.2%)、二野(12.1%)与三野 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 义(P<0.001)。
上海市胸科医院对N分期的认识
提示对于淋巴结广泛转移的病例而言,手术 切除作为首选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提高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 效的诱导治疗,肿瘤获得降期后再行手术切 除或许是改善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治疗效果的 出路。
颈部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在胸段食管癌患者中属常见 现象,其发生率与胸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相似, 均可达20%[7],不少学者在研究中认为其 预后优于器官转移的患者,但又较区域淋巴 结转移差。
手术方式选择
其次,胸段食管鳞癌具有多中心起源的特点,文献报 道食管多病灶癌发生率高达18.8%~31%[10],是 十分常见的临床现象。另外,食管黏膜下层具有丰富 的纵向淋巴引流,肿瘤侵犯淋巴管后在远离原发瘤床 的食管黏膜下形成转移灶也是食管鳞癌特有的临床现 象,其发生率亦可达到10%以上[11]。基于这两 个原因,胸段食管鳞癌手术的纵向切缘应尽可能行食 管次全切除,于颈部、胸顶或主动脉弓上水平进行吻 合,以保证根治效果,避免微小癌灶的残留。
与贲门腺癌不同的是胸段食管在解剖学上缺乏浆膜层,肿瘤一旦浸润 至食管表面极易侵犯胸膜。鉴于目前的手术技巧,T4a病例根治性切 除并无困难,故T3与T4a的划分是否合理尚有待大样本结果验证
而对于T4b病例而言,有效的术前诱导治疗或许有助于改善手术切除 根治性,进而使患者长期生存。
N的新概念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许多实体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 预后因素,就食管癌而言尤为如此。新分期对N分级 的改变体现在将原先单纯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细化为 根据淋巴结转移的枚数分为N1~N3 3个等级[1]。 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淋巴结转移数目与食管癌生存期 呈负相关[5-6]
Tachimori等[8]也报道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行三野 清扫后3年生存率可达43.8%。
当然颈部可扪及肿大固定淋巴结或者已累及喉返神经 引起声音嘶哑仍是公认的预后不良因素。
指南中的食管癌手术指征
新出版的《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9]明 确指出,胸段食管鳞癌的手术适应证应为:
⑴病变未侵及重要器官(T0-4a,提示可根治 性切除);
上海市胸科医院对N分期的认识3
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淋巴结的组数、野数 是影响食管癌手术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转移 淋巴结的不同枚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说明较之转移淋巴结的枚数而言,淋 巴结转移的范围能更好地涵盖肿瘤进展程度 的信息。
上海市胸科医院对N分期的认识
鉴于根治切除后单个(32%)、单组(38%)及单 野(35%)淋巴结转移患者仍能获得满意的长期 生存,而多组乃至多野淋巴结受累的病例即使 手术彻底切除亦难以获得理想的远期疗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