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词语辨析之辨析实词的方法
专题三词语辨析之辨析实词的方法共37页文档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பைடு நூலகம்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实词辨析解题方法

实词辨析解题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实词辨析解题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实词辨析啊,那可是个挺麻烦的事儿。
我一开始真的是瞎摸索。
就比如说“必需”和“必须”这两个词吧。
我总是搞混,我当时就想啊,这可咋整呢。
最开始我就单纯凭感觉做题,那结果,不用想也知道,错得一塌糊涂。
后来我就想啊,不如从它们的意思本身入手。
“必需”呢,就强调有一种客观上的需要,就好比说人活着,水是必需的,这就像是生活必需品,它后面往往跟着名词。
那“必须”更多是强调一种事理上或者情理上的必要,得去做某件事,比如说你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跟着的往往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者句子。
我这么一理解啊,在遇到这俩词辨析的题目时,好像就比较清晰了,这就像找对了开锁的钥匙一样。
还有像“截止”和“截至”。
我之前老是犯糊涂。
“截止”我最开始以为是一个通用的表示时间到头儿的意思。
结果在做题的时候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啊。
后来经过更多的尝试才明白,“截止”呢是说这个活动什么的已经停了,不能再继续了,后面不能有时间词语的补充了。
像“截止日期”这种单独用;而“截至”就不一样了,“截至”是指截止到某个时间点,后面还可以接别的内容呢,就像截至什么时候还有多少剩余之类的内容。
在做实词辨析的时候,还有一个比较有用的方法就是代入语境。
我记得有一道题是辨析“飘荡”和“荡漾”这俩词。
我光看这俩词的解释啊,还是迷糊。
后来我就把这两个词放进句子里,比如说“歌声飘荡在山谷”和“湖面上荡漾着波光”。
你看这样就很明显,“飘荡”更多是那种在空中漂浮、飞扬的感觉,“荡漾”就是那种在液体表面晃动的感觉。
通过这样代入语境,实词辨析就变得简单多了。
另外,积累也是一个不可少的环节。
我以前做实词辨析题,老是碰到一些看似熟悉又不太确定的词。
于是我就拿个小本子,把那些容易混淆的实词啊,都记下来。
写上它们的意思,还有一些常见的用法,没事儿就拿出来看看。
就像背单词一样,这个过程虽然有点枯燥,但时间长了啊,对实词辨析真的帮助很大。
3词语

高考原题回顾
[2016•浙江卷]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 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B.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 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语言文字应用板块 三、词语辨析
专题三、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
考查对象 实词、虚词、熟语(成语、俗语、歇后语等)
一、考点透析
《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 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D。”
1、考查核心是“使用”,关键在于理解和辨 析,因为“正确使用”词语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词语 的意义。
选A A,“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 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也说“以至于”。要注意“以致” 多 指不好的结果。 B.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捐”,抛弃,《楚辞》里 《湘君》“捐余袂兮江中”。 C.热诚,热心而诚恳,应用“热情”,指人参与活动或对待别人所 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 D.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能用 来形容作品质量差。
(2012浙江卷)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一些地方房价还没有回到 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的表态,让市场对楼市调控政策放松的 预期落了空。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 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中国古典诗歌所用的许多物象,本是无情无知的,但经过历代 诗人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传统 的审美意象。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 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选C
高三词语辨析实词虚词讲解

技法点拨
1、弄清关联词语的正确搭配——从搭配上辨析 例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 停,而且越下越大。 “而且”应改为“反而”。 “不但”和“而 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 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例: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坐落在青山湖畔的黄石大剧院作为“八艺节”的
赛场之一,现已
一新
(2)台湾名导李安耗巨资拍摄的电影《色戒》竟然 鼓吹冷酷汉奸的人性柔情,真叫人难以接受
(3)有时她偷偷塞一点口香糖、瓜子什么的给小王, 小王不想要,又不便当众
A、修饰 大肆 推却
B、粉饰 大肆 推诿
技法点拨
(一)辨析词义:
例、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研究报告认为,目前
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
市场壁垒主要有这几种:产品注册、出口文件问题
及海关规范;SPS协议、技术壁垒;运输及搬运规范,
投资与融资问题;国际贸易规范。
②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
的
,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深入地学习。
C、修饰 大事 推诿
D、粉饰 大事 推却
答案:A
“粉饰”常指装点门面,掩盖实际,带有贬义;“修 饰”则指修整装点,使外表整洁美观,偏于褒 义。 ——结合句(1)语境,应选“修饰”一 词。
“大肆”指肆无忌惮地干不好的事,贬义; “大事”指大力从事,是中性词。
——结合句(2)语境,应选“大肆”。
“推却”是“拒绝、推辞”的意思;
A/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Nhomakorabea/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所以,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准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能够联想课文相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能够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能够联想成语推断。
很多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能够利用这个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高考词语辨析

高考词语辨析高考词语辨析实词(按词头字音序排列)1.保障/保证保障”强调保护生命、财产、权力,使其不受侵犯和破坏。
“保证”指担保,确保既定的要求标准,不打折扣。
2.包含/饱含包含”是事物本身所含有的意思。
“饱含”是充满的意思。
3.必须/必需必须”副词,表示事实上情理上必要;一定要。
在句子中作状语。
“必需”动词,一定要有,不可少。
在句子中可作谓语中心语、定语。
4.暴发/爆发暴发”是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可引申为发财得势之意,多含贬义。
“爆发”本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如火山爆发,可引申为力量、情绪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爆发”可以带宾语。
5.摈弃/抛弃摈弃”有抛弃意,但多用于抽象。
“抛弃”多用于具体。
6.波及/涉及波及”强调影响到,“涉及”强调关联到。
7.不止/不只不止”是超出一定数量或范围,动词。
“不只”是不但的意思,属连词,用在递进关系得复句中。
8.不齿/不耻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鄙视),如“人所不齿”。
“不耻”指不以之为羞耻。
如“不耻下问”。
9.不及/不如梅花三弄》不及《春江花月夜》幽雅动人。
③在会议上,代表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辩。
辨析】“分辨”指分清事物的好坏、真假等,作动词使用。
“分辩”指为自己的言行辩解,作动词使用。
“争辩”指双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进行的争论,作动词使用。
三个词语都有明确的对立关系,但语意略有不同。
你如果知道自己错了,就应该及时承认,不要再找借口为自己辩解了。
分辨”表示区别、辨别的意思,是动词,可带宾语,多用于区分人或事物。
“分辩”是用语言辩驳,是动词,不带宾语,多用于争辩是非曲直。
“争辩”指争论、辩论的意思。
在这里,罪犯被培养成了认罪服法、遵守监规、文明礼貌的守法群体。
公审大会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已于当日伏法。
一部分中年人生活负担很重,除了抚养子女,还要扶养老人。
扶养”是用财物养活的意思,多用于晚辈对长辈,也可以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对平辈。
“抚养”是用精神或行为爱护并教养的意思,只能用于长辈对晚辈,与“赡养”的适用范围相反。
文言实词的辨析方法总结

文言实词的辨析方法总结
1. 从字义上辨析
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从字义上分析词语的含义、内涵,以及和其他词语的异同之处,并据此推测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纵」和「横」在字义上都有「方向」的含义,但「纵」更强调垂直方向,而「横」则更强调水平方向。
2. 从用法上辨析
通过观察词语的常用搭配、语法结构、修饰方式等等来判断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掌声」和「喝彩」都是表示观众对演员表演的赞许,但「掌声」更常和「鼓起」、「响起」等动词搭配,表示表现出来的声音;而「喝彩」更常和「一片」、「热烈」等形容词搭配,表示观众的情感反应。
3. 从语境上辨析
通过理解上下文、分析语境来判断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青年」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如在政治宣传文献中指年龄较轻的员、干部;而在广告宣传材料中则可能指年轻有朝气的消费群体。
总之,在辨析文言实词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用法、语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高考语文复习之实词辨析“3角度”、虚词辨析“看5点”

(一)从意义角度辨析
着眼点
方法示例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 1.医学专家、防疫专家等专
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 业人士失去了话语权,曾
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表 经备受公众
的白
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 宫冠状病毒应对工作组重
示程度浅、性质轻。
要成员福奇似乎凭空消
看词义
如:诬蔑、诬陷
失,已经很难在媒体上见
(二)从用法角度辨析
着眼点
方法示例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有很多实词有特定的 4.以刑罚手段
高空
适用对象。辨析适用对象 抛物这一社会公害,《刑法
的差异也是区分实词的方 修正案(十一)草案》于 6 月
法之一。主要看词语是用 28 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
于自己还是用于他人,是 会议审议,拟从六个方面修
表谦称还是表敬称,是适 改补充刑法 。(遏止、遏制)
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3.婚姻法规定:子女 应当尊重父母的婚 姻权利,不得 父母再婚以及婚后 的生活。(干涉、干 预) 解析:“干涉”着重 于强行参与,横加阻 挠,多指用粗暴强硬 的手段过问或制止, 迫使对方服从;“干 预”着重于过问别 人的事,一般是给对 方一定的压力和影 响。 答案:干涉
用于物,如“爱护公物”。 答案:遏止
着眼点
方法示例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看词性 语法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
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 5.水泊梁山旅游将以鲜明
的主题形象、较高的资
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
源
、独特的景观
辨析词义。
形态和巨大的生态效应吸
如:启示、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