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三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2016年高考实用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专题(上)

2016年高考实用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专题(上)
பைடு நூலகம்
(6)①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②度过瑞丽江后,乃将 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③这一情形感动了沿途民众, 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 位?” ④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⑤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 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⑥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 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⑦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 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 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 无违。” ⑧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⑨新中国成立后,中 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 “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以上第六自然段共9个句子,写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国共两党及民众对 他的悼念和爱戴)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2016年高考实用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专题(上)
整体思路:感知高考→理性总结→知识清单→对点检测→拓维训练 一、感知高考:重做考题---高考试题是最好的应试引领资料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将军赋采薇 (1)①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 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 情。②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徉的《过零丁 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以上第一自然段共2个句子,讲戴安澜将军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官兵 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 zhì 害,嫉妒);功名之际要看得 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 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链接 1,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表现了戴安澜将军对自己与他 人、功名、生死的看法)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 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 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链接2,引述戴安澜将军子女的话,表现其多才多艺的儒雅名士之 范)

(完整版)高考人物传记阅读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人物传记阅读及答案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练习一二、吉林省五校高考高端命题研究协作体2016届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学家可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他们醉心于那个由各种抽象符号组成的世界,而似乎离现实很远很远。

《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的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在爱与理智的帮助下,逐渐痊愈的感人故事。

但电影毕竟是艺术抽象,它偏重于纳什博士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过程。

那么,他属于数学家的一面,又是如何呢?“这人是个天才。

”这就是纳什的硕士导师给他写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的推荐信。

约翰·纳什的确是个天才。

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在附近的大学旁听高等数学的课程了。

尔后,他得到了卡耐基技术学院的奖学金,攻读数学。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完成了硕士学位。

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普林斯顿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多,纳什认为这表明普林斯顿更看重他的才能。

“士为知己者死“,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

刚进入普林斯顿的纳什,不像电影描述的那个腼腆的天才。

相反,他属于骄傲好胜的类型。

他不爱上课不爱看书,相对于跟随前人的步伐,他更喜欢自己在数学的世界探索。

吹着巴赫曲子的口哨,他可以独自做上一整夜数学,不知疲倦。

但普林斯顿并不是只有他一位数学天才。

这些天才凑在一起,总爱分个高下,而像国际象棋和围棋之类的智力对抗游戏恐怕最对他们的胃口了,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纳什其实算得上下棋高手。

实际上,纳什当时研究的博弈论,正是一门以各种博弈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数学分支。

当纳什在1950年发表对非合作博弈的研究时,博弈学界眼前为之一亮。

以此为题材,纳什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

可是,此时纳什的研究兴趣早已转向更纯粹的数学领域。

甚至在他完成博士论文之前,他已经开始对代数几何——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领域——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

高考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

高考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

高考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篇一: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一)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2016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人物传记类古文汇总(含答案)

2016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人物传记类古文汇总(含答案)

黄浦区:①申公,鲁人也。

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

汉兴,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于鲁南宫。

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

元王薨,郢嗣立为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

戊不好学,病申公。

及戊立为王,胥靡①申公。

申公愧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

复谢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

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亡传、疑者则阙弗传。

②兰陵王臧既从受《诗》,已通,事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

武帝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累迁,一岁至郎中令。

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为御史大夫。

绾、臧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

于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弟子二人乘招传从。

至,见上,上问治乱之事。

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是时上方好文辞,见申公对,默然。

然已招致,即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③太皇窦太后喜《老子》言,不说儒术,得绾、臧之过,以让上曰:“此欲复为新垣平②也!”上因废明堂事,下绾、臧吏,皆自杀。

申公亦病免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胶西内史,夏宽城阳内史,砀鲁赐东海太守,兰陵缪生长沙内史,徐偃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

【注】①胥靡:古代服劳役的徒刑。

②垣平:汉文帝时赵人,以望气附会人事,诈伪被揭露后,下狱诛死。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 分)(1)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2)申公愧之()(3)复谢宾客()(4)以让上曰()17.下面各项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 分)A.(1)此欲复为新垣平也(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B.(1)上问治乱之事(2)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C.(1)即以为太中大夫(2)安车以蒲裹轮D.(1)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2)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18.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高三语文复习(word文档)专题9综合提能练(一~四)人物传记类

高三语文复习(word文档)专题9综合提能练(一~四)人物传记类

综合提能练(一)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一)(时间:40分钟满分:38分)一、(2015·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袁珙,字廷玉,鄞人。

生有异禀,好学能诗。

尝游海外洛伽山,遇异僧别古崖①,授以相人术。

先仰视皎日目尽眩布赤黑豆暗室中辨之又悬五色缕窗外映月别其色皆无讹然后相人其法以夜中燃两炬视人形状气色,而参以所生年月,百无一谬。

珙在元时已有名,所相士大夫数十百,其于死生祸福,迟速大小,并刻时日,无不奇中。

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由闽海道见珙。

珙曰:“公神气严肃,举动风生,大贵验.也。

但印堂司空有赤气,到官一百十四日当夺印。

然守正秉忠,名垂后世,愿自勉。

”普署台事于越,果为张士诚逼取印绶,抗节死。

珙见江西宪副程徐曰:“君帝座②上黄紫再见,千日内有二美除.。

但冷笑无情,非忠节相也。

”徐于一年后拜兵部侍郎,擢尚书。

又二年降于明,为吏部侍郎。

又尝相陶凯曰:“君五岳③朝揖而气色未开,五星④分明而光泽未见,宜藏器待时。

不十年以文进.,为异代臣,官二品,其在荆、扬间乎!”凯后为礼部尚书、湖广行省参政。

其精类如此。

洪武中,遇姚广孝于嵩山寺,谓之曰:“公,刘秉忠之俦也,幸自爱。

”后广孝荐于燕王,召至北平。

王杂卫士类己者九人,操弓矢,饮肆中。

珙一见即前跪曰:“殿下何轻身至此。

”九人者笑其谬,珙言益切。

王乃起去,召珙宫中,谛.视曰:“龙行虎步,日角⑤插天,太平天子也。

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

”已见藩邸诸校卒,皆许以公侯将帅。

王虑语泄,遣之还。

及即位,召拜太常寺丞,赐冠服、鞍马、文绮、宝钞及居第。

帝将建东宫,而意有所属,故久不决。

珙相仁宗曰:“天子也。

”相宣宗曰:“万岁天子。

”储位乃定。

珙相人即知其心术善恶。

人不畏义,而畏祸患,往往因其不善导之于善,从而改行者甚多。

为人孝友端厚,待族党有恩。

所居鄞城西,绕舍种柳,自号柳庄居士,有《柳庄集》。

永乐八年卒,年七十有六。

赐祭葬,赠太常少卿。

[注]①别古崖:僧名。

高三人物传记类文本练习

高三人物传记类文本练习

高三人物传记类文本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①檀道济①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

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

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

道济夜唱筹量沙②,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

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

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②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

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等八人并诛。

③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魏人闻之,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④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

”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

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注】①檀道济,南北朝时南朝宋著名将领。

②唱筹量沙,故意把沙子当粮食来称量,并高声喊出来,以安定军心。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北略.地,转战至济上(2)道济虽不克.定河南(3)道济不复可制.(4)有饮.马长江之志18.对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1)以.资运竭,乃还以.所余少米散其上(2)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及.其子等八人并诛(3)不敢逼,乃.归乃.坏汝万里长城(4)道济见.收慈父见.背A. 四组全不同B. 有一组相同C. 有两组相同D. 有三组相同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

(2)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

20.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人物传记类(10)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人物传记类(10) Word版含答案.doc

人物传记类课后练习(10)1.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

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联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胜也。

朕于宗室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

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

”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

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胜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

”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

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胜,愿陛下慎之。

”太宗大悦,赐绢二百段。

四年,累迁中书侍郎。

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台龙逢、比干,竟不免孥戮。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

我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

人主亦有有逆鳞,卿等遂不避触,名进封事。

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国之储副,自古所重,必择善人为之辅佐。

太子年在幼冲,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见之,可得随事诫约,今既已委以监国,不在目前,知卿志怀贞愨,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

”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

时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谒,好昵近群小。

太宗谓正伦曰:“我儿疾病,乃可事也。

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

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

”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

承乾抗表闻秦。

太宗谓正伦曰:“何故漏泄我语?”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

冀其有惧,或当反善。

”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

后承乾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州。

[注](1)起居注:指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练习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练习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

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中华诗国开创了一个以“胡适之体”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他创作出中国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

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国。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

胡适的白话革命大获成功。

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7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国哲学史。

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

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洪范》。

有同学问他:“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他回答:“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

”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况且才二十几岁!”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

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新派教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了讲台。

他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这样一改,给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用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的话说,“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

顾颉刚听过几堂课后,认为胡适讲得不错,便找到当时最敢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要他去听一听,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老师从哲学系赶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综合训练人物传记阅读(一)一、(2014·河南省三市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

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

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

”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

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

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

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

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

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

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

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

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

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

”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

《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

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就闭门著书立说。

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

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

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

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

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

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

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

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

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

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

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

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

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

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

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新亚书院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

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

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

1992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撒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

2009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

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秀雅,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

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离开大陆由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

[解析]B.“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理解过窄,余英时是从赞赏钱穆先生的学识人品的角度说的,紧接着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注脚。

C.因果关系不当,把钱穆离开大陆的直接原因归为“没有得到聘书”,文章没有说明;把它进一步分析为“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也于文无据。

D.说钱穆“十余年无学术成果”有误,只是这时精力用在办学上,使学术界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答案]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学生中有“校外旁听者”,说明钱穆学识渊博,所讲课程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力,他的课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②学生们“争坐满室”,说明钱穆的讲座激起了抗战期间学子们的求学热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③“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一句极写听众之多,引用名家的原话,使文章的叙述具有可靠性和感染力,更具体形象地使当日的盛况再现。

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能够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使他们有一个存身之处和精神归依;②能够培养在民族存亡之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递文化薪火之人;③更有助于唤起青年人在艰苦时期经世救国的远大人生抱负,即“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的不屈精神。

4.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心怀祖国,就要把民族精神传扬下去,使之发扬光大。

①要传扬民族精神就要做有益于民族精神传扬的工作。

②发扬民族精神,葆有民族情怀也表现在平时的生活中,使民族情怀落在实处。

③当外族入侵、民族危机的时候,更要多做一些对传扬民族精神有用的实事。

观点二:在民族危机的时候,更需要有人担当,把民族精神传扬下去。

①在民族危难时,民族精神的传扬尤为重要。

②要传扬民族精神,就要做一些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的具体之事,要有所担当。

③传扬民族精神,尤其要有一种不慕名利的奉献精神。

二、(201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赵紫宸:工楷写耶稣徐百柯那一年的平安夜,并不平安。

狱中的赵紫宸忆起每年燕京大学庆祝圣诞的盛况,不禁凄然,不知夫人孤独在家,情何以堪,又不知天上人间,何等的远隔,于是吟诗曰“圣母有余哀”。

圣诞清晨,他听得钟声传响,不由谨肃起来,复吟诗曰“在劫一心宁”。

北平沙滩红楼日本宪兵队,1941年的圣诞节,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在囚禁中度过。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闭燕京大学,将十余位教授投入监狱,其中赵紫宸被羁达193天。

他在狱中坚守了中国人的气节和基督徒的信仰。

教友本担忧“他的修养才识,拿来应付日虏,是绰有余裕的,但他的身体,并不强健,一旦困身囹圄,横遭暴虐,是否担当得住”,却欣喜发现“紫宸兄没有被痛苦所屈服,肉体的煎熬,精神的窘迫,反而使他更坚强地站立起来……在6个多月的虏狱生活中,他的信仰是更深刻,更超越,更纯化了”。

赵紫宸是耶稣的信徒。

全世界曾有那么多人用那么多种文字描述过那么多耶稣的形象,其中一个人,用了我们最熟悉的语言,赞他为“独举的明月,高映的孤霞”。

这是纯粹的汉语的意境,出于中国神学家笔下。

这位中国神学家很清楚,作《耶稣传》《基督传》的人,这两千年来,已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生平,比耶稣的还要多受人们的研究、解释与宣传;也没有一个人的生平,比耶稣的还要难懂、难解释。

他之所以还要“凑热闹再来一本”,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中,到如今还没有人自出心裁,用独到的眼光,脱西洋的窠臼,做过这件事”,也因为“我感觉到我们中国人中,尤其是耶稣的中国弟子之中,很少有人认识耶稣的”。

1935年,赵紫宸在一种巨大的热忱中,22天内“睡得甚少,完全不运动,也不作他事”,一气呵成近17万字的《耶稣传》,这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耶稣传记。

学术研究谓“本书集中反映了赵先生早期的自由主义神学”,然而对于普通信众乃至国人而言,再单纯不过,赵紫宸是以自身的体认和感悟,塑造了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可以仿效的、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人格典范。

这是一本基督教的书,也是一本中国的书。

开篇是友人填的《满江红》二阕,题词是赵本人所填《东风第一枝》,书末的跋词则是赵所作的《满江红》。

每章的标题,均为精心辑出的与所述耶稣事迹相对应的中国古籍:第一章辑文天祥“宇宙方来事会长”,述耶稣时代;第二章辑庄子“而特不得其朕”,述耶稣幼年;第三章辑朱熹“全体大用无不明”,述耶稣的大觉悟……第七章辑杜甫“世上万事无不有”,述耶稣的奇能;第八章辑《论语》“循循然善诱人”,述耶稣的教训……第十二章辑陶渊明“心知去不归”,述耶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第十三章辑张载“而浑然中处”,述耶稣赴耶路撒冷途中的人事;第十四章辑李白“”,述耶稣挑战耶路撒冷的领袖……第十七章辑李商隐“上帝深宫闭九阍”,述耶稣受难;第十八章辑佛书“如是我闻”,述耶稣受难后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