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提升专题05表达技巧含解析20190709233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方法(高分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方法(高分技巧)语文的散文也是高考考试中的一大重点,很多学生在读了通篇之后对于整篇文章写的什么都不怎么题解。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方法,期望大家宠爱!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方法及流程1.知识模式(储备)(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猛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冲突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冲突,但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1)、位置定位。
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
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
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
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行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依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白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消灭,层层递进,逐层深化,把……感情推向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2019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2019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语文中的散文阅读是一种题型,也是考生比较容易失分的题型之一,下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供参考!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套路第一步——做题之前的读文
这一步要求有“三读”。
“一读”――文章主题。
“二读”——文章结构。
“三读”——读出重点词、句、段。
首先,一定要读出文章的主题。
现在的现代文阅读大多是阅读鉴赏散文。
散文“形散而神聚”,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而主题集中。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围绕文章的中心来选材,一定要读出文章的中心。
另外,很多问题表面上没有考文章的主题,但是回答的时候必须答出主题。
例如,问文章的某段材料什幺作用。
文章的材料能有什幺作用呢?其中必答的一点是,它一定是为了表达中心服务的,尤其是正面的材料的时候,就必须答出这段材料为某某中心服务,很好地表达了某某中心。
因此,第一步中一定要尽量读出文章的主题。
其次,要读出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
理解了文章的思路对理解文章主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两个问题要同时解决。
而且,理解了文章的结构思路,对于常出现的大分值概括信息题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出现遗漏信息点。
再者,读清楚了某些结构,例如,总括段、过渡段等,可以帮助回答某些问题。
再次,要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词句。
何谓重点呢?例如各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中的中心词,例如段落中的抒情或者议论的句子,因为它们常常是作者最直接表达主题的地方,也常常是后面做题时的最主要的参考信息。
因此,在读。
高中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中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方法对于散文的阅读,阅读理解是最重要的,这也是高中课程中广泛采用的。
学习者必须掌握解答散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处理答题。
第一,首先要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要明白散文所传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以及文中所传达的观点是什么。
一般来说,从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可以尽量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特别是说明文中的观点,可以从文章末尾的话去思考,从根本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第二,其次是要掌握文章的衔接方法,要突出文章之间的衔接因素,主要是表示说明、转折、对比、比喻、心理活动等,以便更好地把握散文所表达的内容。
第三,有一些散文会给出一些表达方式,有时,文章中会渗透出作者的情绪和思想,从而影响读者的评价。
因此,要把握作者表达情绪的方式,例如强烈抒情、热情洋溢、豪迈大气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散文的思想内涵。
第四,要多加分析文章的结构,一篇散文有个好的结构都有助于更好地读懂文章,一般来说,单纯的故事表述有六种,具体是:抒情性故事、以事例叙述、情景前后衔接、现象与原因、以假说说事、有无情节叙述。
熟悉此类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最后,认真审题是解答散文阅读理解的基础,学生要根据题干内容把握文章的重点,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句子找出来,以便找到文章中答案的位置。
一般来说,认真审题可以帮学生节省很多的时间。
以上就是解答散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学生要注意多总结有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认真地发现文章中的细节,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为解答散文阅读理解做好准备。
总之,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必须有所投入。
同学们要善于利用自身的资源,充分合理利用一些有用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潜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答题难点,为高考拿分打下基础。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推荐导语: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
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1. 树立主题意识2. 树立整体意识3. 树立思路意识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4.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
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
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第二,注意注释。
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
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
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
第四,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
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
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精华版)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精华版)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这种题型通常考查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需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XXX,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的方法包括标明句子出处、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同时,需要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这种题型通常提问使用某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对于第一人称,它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对于第二人称,它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对于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这种题型通常要求分析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或者从全文看某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需要掌握专用术语,包括文首、文中和文末的结构作用。
文首可以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文中可以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文末可以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收缩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这种题型通常要求分析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或者作者是如何写某个事物,或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或者赏析这段文字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回答这种题型需要掌握表达方式,包括说明、议论、描写、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同时,需要分析手法、艺术效果和表达感情。
注意叠词,使语言更加生动。
文章写作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其中,描写手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描写环境、场景、人物等,为文章营造氛围,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可以烘托人物形象和情感,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
2019散文阅读——表达技巧

名称
内涵
艺术效果 ①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 简洁明了,更容易突出 主题,使中心明确。② 使读者有更清晰的观 感。③使文章有更清晰 的逻辑,容易做到围绕 中心,组织材料,条理 井然,显得内容集中, 脉络清晰。
作者组织材料的 思路在文章中的 反映,是把文章 线索 的全部材料贯串 成一个有机整体 的脉络。
例 1 P69 老腔》
回顾语言艺术鉴赏 一、语言特点
具体内容 角度及作用 精美的炼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 字 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用 词 之 美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具有绘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 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 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 一气呵成之感。
记叙 详略 记 叙
详写 略写
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 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从侧面烘托中心。
顺叙
记叙 方法 倒叙 插叙 补叙
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 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 或衬托作用。 造成叙事的波澜。
描 写
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等( 感觉角度 形、声、色角 度)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 步换景
照应 题目
文章正文与题 目照应。
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 蔓,行文紧凑集中。②反复 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 出之效。
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 中心、深化主题。②首尾遥 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 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 构圆合严密。
首尾 文章开头与结 呼应 尾的照应。 前后 上下文间内容 照应 的前伏后应。
高中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中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方法
散文读起来虽然很轻松,但阅读理解答题却是一种有讲究的技巧。
要能够端正地处理散文阅读,尤其是能够有效地去发掘散文中隐藏的信息,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首先,在阅读散文之前,要对文章进行全面掌握,尤其是要注意文章大意及中心观点等重点内容,需要分析作者怎样使用语言来表达,甚至要从历史、文学、哲学等多种角度去分析文章的意义。
在把握过程中,要留有余地,以便于对没有把握的地方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第二,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及主题,首先要先理清观点的结构,尤其是开头、主体及结尾,以便于把全文的内容统一起来,让自己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是何种观点。
其次,要关注文章主题,即文章最为重要的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通常是由几个重要概念构成的。
这就需要自己特别关注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语,把握其所蕴涵的信息,以此来指导自己去理解文章整体思路。
第三,要把握文章的情感及表达技巧。
尤其要理解作者的情感,使自己能够把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以便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另外,要加强对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特别是掌握散文中典型的表达技巧,比如比喻、拟人、结构等等,只有把握了这些表达技巧,才能够有效地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
最后,一定要多思考,多动脑,要正确地理解文章的每一个细节,让自己的有的思考不住,经过反复思考活动,将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加
以分析,分析答案,而不是急于求答案,最终才能够准确地答题。
综上所述,要想在高中散文阅读理解答题上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握文章的大意及中心观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及主题,把握文章的情感及表达技巧,多思考,多动脑,以便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最终考出优异的成绩。
2019年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7页word文档

2019年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开头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例1.(四川卷)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答案: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例2.(辽宁卷)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解题思路探寻】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灯火的温情》: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何好处?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溯源》: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或回答“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做铺垫”也可。
《阳台上的遗憾》:文章首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何作用?答案:(1)铺垫作用(2)对照作用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泥泞》: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答案:文章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技巧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修辞手法(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9)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戈壁听沙韩少功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
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
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
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
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
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
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
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
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
那林立的清真寺呢,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⑤这里的人种和文化是多元交汇型。
直到50年代,这里还流通着英镑、卢布、马克和“袁大头”,还流散着各种英国的、俄国的、日本的枪炮。
当文化用枪炮来体现的时候,密密火舌就把西部焚烧得进一步沙化了。
我曾在汽车上看到不少干干的河谷,问起来,当地人也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只是说那些河早就不存在了,仅隐约闪烁在老人传唱的民歌里。
于是,我就只能默默注视这些河的尸骨,干瘦,痉挛,像一个个问号葬在风沙深处。
⑥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
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
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
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
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
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
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⑦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
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⑧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
苗史专家们曾推测苗族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后东迁中原以至西南。
一些土家族史学者也曾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
⑨如果这些古代民族都是源自西部,或者至少说——它们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
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⑩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
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干泣。
⑪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⑫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
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
这时,车头长啸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
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选文时有删节)1.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①借代,用“枪炮”代指武力,突出西部文化遭武力破坏;②运用叠词,“密密”“干干”“默默”;③运用拟人手法,用“干瘦”、“痉挛”形象地写出了河消逝后的枯寂;④运用比喻手法,将干枯的河谷比作问号,那些河早已消逝在风沙中而寻不到名称,表达了对西部文化的审视与思考。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
高考中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典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老青春万晓岩⑴搬家是一场检索。
搬家的前缘必定是新旧的交替。
新旧的置换必有一个喜新厌旧的舍弃在前。
一节一节往前找,这一场累,最终落实到一个贪念而已。
贪恋新居的新,舍弃旧居的旧。
⑵面积小,就想换大的,爬楼梯爬够了就想有个电梯,电梯不累,几十层高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人却嫌累,半天云里住着,星空没觉得近,地面却远了,想法不落地,整天提溜着,实在是累人。
雨来了不知道,下无声电影,必须看窗外有没有撑伞穿雨衣才能鉴别。
雨打芭蕉,也打残荷,就是打铁皮桶,也是好音乐。
若是下成这样,鬼鬼祟祟地没个声响,人的心里也会无端空缺了。
⑶想法多了,室内盛不下了,就延伸到室外。
要听得雨,摸到风,闻得流水与落花。
开发商最不怕你有贪念,你欲望千朵,他荷田万亩。
房价翻过来滚过去,基本就一个标准,以咱当房奴为标准。
⑷话说一把岁数了,一箪食一瓢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于现状最好。
可哪里敌得过这心心念念的物欲,佛家讲的“贪嗔痴”,视它为三毒之首。
⑸搬一次家,才彻底做一次减法。
年复一年的叠加,蚂蚁一样,不停地往窝里运输。
必需的,不必需的,可有可无的……从各个角落汹涌而出。
我根本无从知道一栋房子的承载有多重,当我把一个家庭数年的收纳全部置于门外时,我被心里的负重压到喘不过气来。
⑹我知道我根本没有办法搬走的,太繁杂了。
钢琴是最为沉重的一个单件,我却不觉得它是我的累赘,因为我很明确地知道,我要带它走,它再沉重,在我的意识里不过是一件物品,它单纯、明了,指向清晰。
而这些林林总总的物品,大小不一,新旧各异,我完全懵掉了,多少物品要继续用,多少要送人,多少要直接扔掉。
如同一大堆复习题,没有重点,全是难点,不知道如何下手,满心都是焦灼。
⑺衣服是最难的。
家具电器,能用的送人,不能用的扔掉。
衣服怎么办!每一件都有你的呼吸,你的气息,与你一起共享风雨和阳光。
不穿,却扔不得。
厚的薄的,纯棉、真丝、羊毛、化纤……年复一年买来一堆难题。
总有人说我要是有个多大平的衣帽间就好了之类的傻话,如今听来真是苦笑。
女人心都是大海,你盛得下大海么?⑻一边大宗旧物运走处理掉,一边再去旧货市场买回铁架子放在储物间分类盛装杂物。
不辞劳苦,为物所累,更为心所累。
这样一个林林总总的家,我们真正用的物品有多少呢。
网上你浏览过的商品,会被整理好清单,见缝插针地向你推送。
人已经无处隐藏了,在你的手机或电脑上,已经清晰地暴露出你的一切,甚至,更为隐秘的嗜好和暗疾也都暴露无遗。
这样一个可怕的时代!面对透明的网络,我们早已把自己和盘端出。
⑼我们总是疲惫,苦不堪言,如果停下来搬一次家,才知道这些年我们给自己制造了多少负累。
车拉人扛,终日奔波,不过是人与物的争夺。
人占有物,物拖累人,物欲出卖人的内心。
⑽物在民法学里,作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之一,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
在法庭,每日里又有多少物权之争,为的不过是这个控制与支配。
⑾秋风起凉,庭前的繁花渐渐开尽。
大自然在不停地做减法,惟清风明月恒久不怠。
⑿这一场检索,不亚于系统重启。
⒀储藏室杂物基本归拢到架子上,便于翻找。
娃他爹说,喏,你的老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