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教学大纲
药物分析教学大纲-杭太俊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课程编码】A2060Z1190【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课时】68【学分】 4【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药物分析主要是研究化学合成药物和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同时亦涉及生化药物、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为了全面控制药物的质量,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在药品的生产、保管、供应、调配以及临床使用过程中都应该经过严格的分析检验。
药物分析学,通常是指研究药物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辨别药物的真伪、检查药物的纯度和测定药物的含量。
药物质量的优劣,使用剂量、方式是否合理,使用后是否安全有效,还应以临床征象和实际疗效来决定。
所以,配合医疗需要,开展临床药物分析,研究药物进人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研究药物的作用特性和机制等,从而达到合理用药,更好地发挥药效。
综上所述,药物分析的基本任务是药品质量的检验、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及临床药物分析工作。
这些都为更好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研究发现新药等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比较完整的药品质量概念,掌握常用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原理与方法,能够从药物的化学结构出发、结合理化特性,掌握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制订药品质量标准以及分析方法之间的评价比较与选取上具有一定的能力。
此外,还应掌握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与方法。
(教学要求)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08学时,即理论课,68学时,实验40学时。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药物分析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eutical Analysis课程编号:14000004学时:96 学分:5适用对象:药学类专业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研究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和探索药物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一般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课程。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为必修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明确药物分析在药学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建立全面的药品质量管理概念。
掌握药品质量控制的法典和规范、药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代表性药物的分析规律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要求学生既要重视药物分析专业知识的积累、重视分析基本操作技能的严谨和规范训练,又要勤于思考,加强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药物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
从而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能够胜任药物研究和生产等各个阶段的药物分析工作。
本课程要求掌握药物及其制剂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掌握常用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工作中的应用,了解药物分析中最新检测技术的进展。
熟练使用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验工作,熟悉主要国外药典中有关药品的质量标准。
熟悉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各项效能指标的评价。
掌握我国药典收载的常见类型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能对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特性与分析方法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掌握中药及其制剂分析的一般程序与质量控制方法,熟悉中药及其制剂的定性鉴别方法。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药物的结构、性质、质量特征与分析方法的选择之间的关系,并具备依据不同的药物分析的目的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方法的优化设计与实施能力,以满足药品质量全面控制对药物分析专业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药物、药品、药物分析的定义,熟悉我国药品质量的管理规范,了解药物分析学的性质和任务;ICH及其技术要求;药物分析学的发展趋势。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可暂缺)课程名称:药物分析英文名称:pharmaceutical analysis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总学时:82 学分:4.5 理论课学时:50 实验课学时:32适用对象: 药学、药物制剂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在学生已学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与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研究和探索化学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一般规律的方法学科。
本课程着重围绕药物质量控制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化学合成药物或结构明确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
其任务是为药品的实验研究、生产、供应,以及临床使用提供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和合理。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药物分析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
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目的。
实验课是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实用型药学人才的目的。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并且作为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在考题中既有客观题又有论述题,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页脚内容1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掌握中国药典的性质及主要内容,了解常用外国药典的缩写和主要内容。
思考题1、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第一章药物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熟悉常用药物的一般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意义及常用方法的原理,药品检验原始记录及检验报告的正确书写。
了解不同药品的取样原则、不同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思考题1、我国药品质量管理的法令性文件有哪些?第二章药物分析方法的效能指标验证掌握验证内容,了解方法验证的目的。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药物分析学是一门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其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等内容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也研究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药物分析是我国药学专业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整个药学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掌握我国药典中常用药物的分析原理、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技能,应能正确理解、准确执行药典,具备独立完成药品全检的实际工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在对药品质量控制中应用药物分析基本原理与方法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本教学大纲所要求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四、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名称及性质杭太俊编著.《药物分析》.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二)参考书[1]刘文英编著.《药物分析》. 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2]安登魁编著.《药物分析》. 第1版.济南出版社,1992年[3]杭太俊编著.《药物分析》.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4]于治国编著.《药物分析》.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朱景申编著.《药物分析》. 第1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年[6]安登魁编著.《现代药物分析选论》.第1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年[7]马广慈编著.《现代药物分析选论》.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0年[8]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著.《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五、课程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过程考核(考勤、作业、阶段性测试等),课终考核(闭卷)(二)成绩评定办法成绩构成:课终考核成绩×60% + 过程考核成绩40%六、课外学习要求课后作业为习题,3-5次,每次作业题量2-3题,作业布置后,于一周内上交。
《药物分析》教学大纲

《药物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药物分析是药学、药剂学等专业的必修课、专业课、核心课程,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其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包括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以及信息学等)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品从研制、生产、供应到临床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检验与质量控制,为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保驾护航。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强烈的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观念,掌握药物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能够胜任药品检验工作,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能够具备为新药创制和全面提高药品质量所需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1.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
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
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药品质量控制的法典和规范、药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代表性药物的共性分析规律、药物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内容及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熟悉辅料、中药、生化药物与生物制品、体内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了解药品质量控制中分析方法的进展。
3. 考试:闭卷考试。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左右的超大纲内容。
成绩评定: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4.本课程选用教材:宋粉云主编. 药物分析(案例版)(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总学时为63。
教学内容包括:药品质量控制的法典和规范;药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代表性药物的共性分析规律——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分析方法的相关性,典型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方法;药物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内容;药用辅料的分析;药品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制定或修订标准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中药、生化药物与生物制品、体内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药品质量控制中分析方法的进展。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药物分析是一门重要的药学专业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药物分析技能,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在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一定的教学大纲,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教学内容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药物分析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分析方法、标准物质、质量标准等。
2.药物合成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如合成路线、试剂选择、产物纯度等。
3.药物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制剂工艺、药物含量、有关物质等。
4.药物分析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如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5.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方法和应用,如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
二、教学方法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和PPT演示,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
3.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真实的药品质量案例,使学生了解药物分析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
4.自主学习: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和提供相关参考书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三、教学评估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评估包括以下几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
2.期中考试:通过试卷考察学生对药物分析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试卷考察学生对药物分析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4.综合评估:包括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总之,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教学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药物分析》教学大纲..doc

《药物分析》教学大纲Pharmaceutical Analysis课程编码:27A20402 学分:5.5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112 其中讲课:64 实验或实践:48适用专业:药学、制药工程推荐教材:杭太俊,《药物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参考书目:刘文英,《药物分析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李好枝,《体内药物分析》(第2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宋粉云,《药物分析实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施耐德,《现代液相色谱技术导论》(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于治国,《药物分析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孙毓庆,《现代色谱法》(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特征、存在状况与分析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掌握国内外药典的主要组成与内容,药物及其制剂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和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基本规律和代表性药物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以及相应的知识技能,使学生能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1. 中国药典的基本组成与正确使用。
2. 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3. 从药物的结构分析出发,运用化学的、物理化学的以及其他必要的技术与方法进行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与原理。
4. 化学药物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生物制品和中药制剂质量分析的一般规律与主要方法。
5. 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6. 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绪论建议学时:0.5[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药品的定义和特殊性2. 熟悉药品的质量管理规范3. 了解药物分析的发展和学习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药品标准和药物分折的主要内容[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授课内容]§0.1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0.2药品质量管理规范§0.3药物分析的发展概略§0.4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要求第一章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建议学时:3.5[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药品质量和稳定性研兖的目的与内容、药品标准制定的方法和原则。
药物分析 教学大纲

药物分析教学大纲药物分析教学大纲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药物的成分、质量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药物分析的教学大纲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药物分析的教学大纲首先应该介绍药物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是药物分析,为什么要进行药物分析,以及药物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此外,还应该介绍一些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等,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二、药物分析的常用技术和仪器药物分析的教学大纲还应该涵盖药物分析的常用技术和仪器。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常用的药物分析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同时,还应该介绍这些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它们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三、药物分析的样品制备和处理药物分析的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药物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选择适当的样品制备方法,如提取、萃取、浸提等,以及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如稀释、过滤、净化等。
此外,还应该介绍一些常见的样品处理技术,如固相萃取、液相萃取等。
四、药物分析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药物分析的教学大纲还应该涵盖药物分析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药物分析的质量控制,包括样品的质量控制、仪器的质量控制和分析结果的质量控制等。
同时,还应该介绍一些常用的质量保证方法,如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曲线法等。
五、药物分析的应用和实践药物分析的教学大纲最后应该涵盖药物分析的应用和实践。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将所学的药物分析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药物分析中,如药物质量控制、药物成分分析和药物稳定性研究等。
同时,还应该进行一些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药物分析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分析技术。
总结起来,药物分析的教学大纲应该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常用技术和仪器、样品制备和处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应用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将来从事药物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新进展》教学大纲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al
课程编码:27A20702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适用专业:药学、制药工程
参考书目:1. 魏福祥,《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第2版),中国石化出版社,2015
2. 丁黎,《药物色谱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张正行,《有机光谱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 施耐德,《现代液相色谱技术导论》(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 游小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原理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6. 盛龙生,《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目前分析实验室常见各类分析仪器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对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有基本的了解。
培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选择分析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及开展分析工作打好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以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为主要内容,以掌握定量仪器分析为主要目的,另外也了解一些定性、结构剖析的仪器分析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选择分析方法,设计分析方案的能力。
要求学生对仪器分析中的方法、步骤和现象能够进行适当的理论解释,了解各类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
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区别、仪器分析的分类、特点与作用。
2)了解仪器分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了解仪器分析在科研、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仪器分析的分类和特点
[授课内容]
一、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方法
二、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和特点
三、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光吸收的定量定律;常见定量分析方法。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及使用。
3)了解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吸收光谱的产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朗伯比尔定律及定量计算。
[授课内容]
§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
§1.2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章红外分光光度法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熟悉红外光谱的影响因素以及溴化钾压片法测定红外光谱
3)了解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图谱解析
[授课内容]
§2.1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2.1红外光谱法的应用及图谱解析
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及原子发射光谱法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及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熟悉火焰原子吸收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基本应用3)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原子吸收光谱及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授课内容]
§3.1原子吸收光谱
§3.1原子发射光谱法
§3.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第四章气相色谱法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原理、色谱条件的选择及定性、定量方法
2)熟悉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及FID、ECD和TCD检测器的原理
3)了解气相色谱仪的使用及常见故障
[教学重点与难点] 色谱条件的选择内标法定量方法
[授课内容]
§4.1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及原理
§4.2气相色谱法色谱条件的选择及定性、定量方法
第五章高效液相色谱法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液相色谱法的原理、色谱条件的选择及定性、定量方法以及分析方法的验证2)熟悉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及UV、RI、DAD检测器的原理
3)了解液相色谱仪的使用及常见故障
[教学重点与难点] 色谱条件的选择
[授课内容]
§5.1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及分离原理
§5.2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的选择及定性、定量方法
§5.3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和应用
§5.4分析方法的验证
第六章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有机质谱的基本原理
2. 熟悉质谱仪的主要参数和设置
3. 了解液相色谱质谱仪联用的应用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机质谱的基本原理和质谱的解析
[授课内容]
§6.1质谱的分类
§6.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6.3有机质谱的基本原理和质谱的解析
§6.4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毛细管电泳法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2. 熟悉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组成
3. 了解毛细管电泳的主要检测方法和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授课内容]
§7.1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7.2毛细管电泳的主要检测方法和应用
第八章薄层色谱法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及分离的影响因素
2. 熟悉薄层板的制备方法
3. 了解薄层色谱法的应用及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及分离的影响因素
[授课内容]
§8.1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及分离的影响因素
§8.2薄层板的制备方法
编写人:刘拥军审核人: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