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边缘旅游服务型城镇规划方法探讨
城缘风景名胜区规划探讨

城缘风景名胜区规划探讨进人21世纪,面对现代旅游业的冲击,城缘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如何协调这种矛盾,建设既与城市总体环境相融,又充分满足游人需求的高质量城缘风景名胜区,是长期以来各方面专家、学者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城缘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城缘风景名胜区是指位于城市边缘的风景名胜区,属于城市边缘区绿地空间的一种,是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中地理区位比较特殊的一类。
一般来说,城缘风景名胜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受到城市生活、城市扩展的直接影响,但这个区域又没有完全城市化,人口组成、自然景观等方面又具有乡村的某些特征。
二、城缘风景名胜区对城市的影响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欧美许多城市外围营造大片森林绿带,在很大程度上治理了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
我国城市内部绿地普遍不足,而城市用地不断扩大,有的已经是城市与城市相连,农田日益减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城缘风景名胜区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龙头,与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结合起来,保护自然资源。
如果说传统园林与城市公园是把园林作为城市美的点缀和装饰物,那么城缘风景名胜区则是把绿化看做城市的生命线。
实现点状的城市公园绿化向面状的以城缘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大环境绿化推进,让自然拥抱城市,把自然引进城市,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效方法,也是医治大多数“城市病”的一味良药。
2.提高城市旅游环境质量旅游活动一般分为长线游、区域游和周边游。
城缘风景名胜区位于城市边缘区,具有最佳的旅行经济距离,是城市的巨型的“后花园”,很自然地成为市民节假日的首选去处。
我国城市内部休闲游憩用地普遍不足,以城缘风景名胜区为龙头发展环城市旅游观光度假带非常有必要。
环城市旅游观光度假带有四个要素:“环”字标明区位;“城市”体现发展的市场目标;“旅游观光度假”提供产品;“带”说明既需要较大的单体规模,更需要群体规模,并且需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
发展环城市旅游观光度假带,有利于城市游览体系更趋系统化、合理化。
最新-城市边缘区旅游业发展研讨 精品

城市边缘区旅游业发展研讨1生态环境脆弱,西山新城处于内陆干旱地区,干旱区承载力有限的特点就使得规划区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必须科学规划和设计,要十分重视环境容量的控制,并严格游客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
2旅游成本高,由于西山新城距离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相对较远,总旅游花费在旅游产品比价上明显高出吸引力相近的其他目的地。
其它的旅游交通方式又由于路途遥远,时间成本高,也限制了游客的选择。
3季节性明显,冬季漫长,受气候和观念的影响,目前干旱地区旅游业的淡旺季差异很大,7一9月游客占全年的665。
季节性明显的特点也极大的影响了西山新城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
4基础设施缺乏,旅游接待设施档次也较低,景区、景点整体环境较差,旅游公共产品普遍短缺,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完善。
1西部大开发,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
新疆天山北坡地区被定位为全国重点开发区域,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陆地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
2乌昌一体化,乌昌一体化,实行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强联合。
乌昌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新疆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和集散地。
乌昌经济一体化政策的出台,给西山新城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3旅游需求增加,从市场趋势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在旅游需求的层次有上升的趋势。
居民整体上看出游率增加,休闲度假、回归自然需求强烈,城市边缘区旅游需求度高。
特别是城市居民,趁周末难得的休闲时间去体验大自然的和谐己经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验城郊生活,获得环境教育,越来越被众多市民所接受。
1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城缘区自身人口的膨胀和旅游业带来的暂时性人口膨胀都为经济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导致基本生存需求增加,原本就有限的区域环境容量减少,为生态环境恶化和加剧恶化提供了可能。
城缘区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2周边竞争激烈,西山新城区及周边区域生态旅游缺乏规划,开发模式单一,特色少,参与性差,品牌打造不足,效益差,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
需求导向下大城市边缘地带旅游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

需求导向下大城市边缘地带旅游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需求导向下大城市边缘地带旅游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的增长,大城市边缘地带的旅游小城镇日益获得关注。
在城市辐射带里,这些小城镇因其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和体验式旅游的吸引力,成为很多市民短期度假和周末游的首选目的地。
然而,由于资源有限、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这些小城镇的规划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因此,对需求导向下大城市边缘地带旅游小城镇规划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需求导向是制定规划策略的基石。
在规划旅游小城镇时,必须充分了解市民和游客的需求,以此为基础来确定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定位,从而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调查市民和游客的偏好、需求和行为习惯是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了解到各项旅游服务的受欢迎程度和发展潜力,为规划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次,旅游小城镇的规划策略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旅游小城镇规划的核心理念。
在制定规划策略时,需要考虑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
破坏性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对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负面影响,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确保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保持城镇特色和环境的独特性。
第三,多元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是有效的规划策略。
小城镇的吸引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
规划者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发和整合多种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文化景点、历史遗迹、自然风光、旅游培训、特色美食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小城镇的亮点。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增加游客的兴趣和参与度。
第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小城镇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商业等方面,这些设施的完善程度与旅游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
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等交通设施,在改善交通状况的同时,也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景区旅游服务型城镇规划设计方法探讨——以金佛山景区三泉镇为例

系对接 的可行性 策略 ,最后 以重庆金佛 山风景名 胜 区三 泉镇 的 规 划 设 计 示例 解 析 了 “ 网格 法 ”建
构 “ 力 网” 的 组 织 逻 辑 。 魅
景 名胜 区发展旅 游服务业 的黄 山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汤 口镇 ,依托
(ra o r m p c ytm) a dte t tde ub ntui s aess s e , n ni s is h u
t e f n to a y t m n a d c p y t m f h u c i n ls s e a d l n s a e s s e o h t e“ ham e ‘ a l a wev l me t n e c r n t s wel st l e e e l s u d r ' ’ n
系统 .以满足景 区游客旅 游消费 的需求 ;二是形 成富有文化特色 的城 镇空间景观形象 .充分 挖掘 和开发 城镇 自身 的各 种旅游 资源 ( 自然 资源 、文 化资源 ) ,力争从 ( 以景 区为 目的地 的 ) 经停地升 3 冈 酥 港 i 莉 一 辩 帚 唑 瓣 垫 十 法 级 为 目的 地 之 一 f 。 一 自方法鸯 嚣吉 富于特 色 的规 划设 计 盘 以上建 设 目标 对
金 佛 山风 景 名胜 区的 重 庆 市 三 泉 镇 与 头 渡镇 ,以 及 依 托 美 国 大 烟 山国 家 公 园 的 田纳 西 州 盖林 伯 格 镇等等 ( 1 。 图 )
【 关键 词】景 区旅游服 务型城镇 ;魅 力网;网格 法;城 市设计 ;规划设计体 系;三 泉镇
ABSTRAC T i a e rt o n so tt a e h sp p rf sl p i t u tt i y h h
基于旅游发展的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思路探讨

基于旅游发展的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思路探讨陈俊陈革摘要:本文以肇庆市鼎湖山风景名胜区新入口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项目为例,总结了基于旅游发展的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思路,为国内类似地区的城市设计编制以及实施提供借鉴,实现风景名胜区与周边地区的统筹发展。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城市设计思路;大景区1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改善,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风景名胜区凭借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优美的环境,已成为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也随之带来城市空间与旅游空间发展矛盾,风景名胜区内部及周边地区土地开发控制不利,破坏城市及风景名胜区的空间秩序和形象的问题。
本文以肇庆市鼎湖山风景名胜区新入口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项目为例,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探讨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思路,为城市空间形象的营造和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2 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所说的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是指与风景名胜区空间距离较短、联系紧密的城市组团和村镇。
它们与风景名胜区相互促动发展,旅游相关配套产业是其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
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决定了其旅游发展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要采取有限制的、低强度的开发模式。
这就为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高档楼盘、度假村、度假酒店等旅游配套及相关产业应运而生,解决了风景名胜区的旅游配套问题,带动了地方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发展思路过于单一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的发展强调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同质化现象严重。
这种单一的发展思路,忽视了自身旅游资源的挖掘,不利于地区旅游氛围的营造和旅游档次的提升。
2.2 空间特色挖掘不够不少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同样有着优美的山水自然资源,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其规划建设既没有对其深入挖掘和利用,又没有在空间上与风景名胜区相协调和融合,造成空间的单调乏味,严重影响城市和景区空间形象。
景区边缘地带规划设计路径探索

景区边缘地带规划设计路径探索作者:向晓红来源:《名城绘》2019年第01期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越发强劲,现有景区以核心产品为依托,逐步拓展的需求越发强烈,原边缘地带如何规划设计成为重大命题,本文以紧邻云水谣核心景区的云水谣庄园规划为例,探索景区边缘地带规划设计路径。
关键词:云水谣景区;旅游提升;规划运营;一、规划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旅游业呈现出世界遗产游、文化体验游、自然生态游三大发展热点。
当前自然和文化遗产已逐渐由单纯的保护据点,转化为国际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已被评为世界遗产的据点,往往成为国际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这种方式着重体现在游客与当地的自然、文化的互动交流体验,从旅游体验过程中,满足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追求回归自然。
随着世界遗产旅游逐渐成为国内外热门旅游产业,景区客流量不断以10%-20%的增长速度逐年递增,因此申遗成功的宣传效应是国际层面的,世界瑰宝级的自然和文化据点势必成为国际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在福建省旅游市场中,作为主要景区的福建土楼(永定、南靖)2017年接待游客人数达424.23万人次,同比增长17.8%,是福建接待游客人数最多的景区。
福建土楼这一世界瑰宝级的文化据点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福建土楼在漳龙,漳龙土楼精华在南靖永定!两县一体化构建土楼生态休闲区,势必成为全区旅游发展的强力引擎!土楼生态休闲区内以“六群四楼”为据点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山水优美之处为数众多,土楼精巧雅致之地也不少见,土楼和云水谣遥相辉映,云水谣景区散发的文化色彩、浪漫情怀却是独一无二的!云水谣情结是本区灵魂所在!只有与景区琴瑟和鸣,不断赋予云水谣情结新时代的意义,云水谣庄园才能实现自身发展!只有琴瑟相和,才能共谱华章!二、定位策划通过考量云水谣景区现状问题、深挖功能潜力,规划提出打造以闽南客家民俗风情体验为依托,重点面向沿海都市中高收入群体、情侣、发烧友、儿童的文化体验、生态慢游、时尚运动、高端度假、康体养生的浪漫庄园,以实现四大发展愿景:(一)【文化生态大观园】山水尽展中,云水文化谣。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成为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乡村小镇的发展是当前城市旅游的热点之一,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融合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现状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是指位于景区附近,依托景区资源进行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宿等经营的乡村地区。
由于景区的吸引力,这些地方通常都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成为了当地的经济支柱。
但与此随着客流量的增加,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垃圾堆积、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都影响着当地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
二、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第一步是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让当地居民和经营者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要加大垃圾分类处理力度,建立健全垃圾清运体系,采取科学的垃圾处理方式,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要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管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当地的水源、土壤和空气质量。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还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要加强对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对游客的服务水平。
还要加大对农村旅游设施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停车场、公共厕所、游客中心等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3.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要推动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民宿等产业与当地的特色产业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农村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4. 注重文化传承,塑造乡村品牌形象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塑造乡村品牌形象。
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区规划的生态学方法

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区规划的生态学方法
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区规划的生态学方法可以定义为将自然资源作为基础, 将其保护、利用、发展和协调,为人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的一种实践。
由于山地
资源有限,因此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与环境有关,因此规划者也应该 consider
carefully 其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以确保旅游活动的成功和最大化的社会福利。
针对山地旅游规划,通常采用生态学方法,即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作为基础,
为了充分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开发和利用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首先,在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规划活动中,可以利用现有的生态学原则,确定山地资
源的可持续性。
这就要求一定要考虑山地及其周边环境的实际状况,分析山区气候和地貌
条件,以确定应该建立什么项目、规划什么路线,从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同时,该地
区自然资源特色也应及时评估,如植物群落、动物群落、水源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这
些资源,同时避免来自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
此外,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自然资源的有效使用。
这些保护措施包括:禁止破坏植被,并制定合理的砍伐标准;对物种过度捕捞及影响生态
平衡的人为破坏行为实施严格的限制;并与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积极交流,参与旅游规划,以确保在规划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总之,以上分析表明,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规划的生态学方法很重要。
要实现山地旅
游规划的可持续性,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当地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未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1月下【创新与发展】住宅与房地产
景区边缘旅游服务型城镇规划方法探讨
李艳群
(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 潍坊 261041)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闲的生活方式全面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旅游风景区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而催生了以服务旅游业为主的旅游服务型城镇。
这些城镇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服务于旅游业,但是在规划建设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对城镇经济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文章从旅游服务型城镇特点和功能出发,结合工作实际,对其规划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旅游服务型城镇;发展;特点;功能;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7)01-0272-01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突破40亿,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
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周边城镇向着旅游服务型城镇的发展。
到2020年,国内将形成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将超过5%,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美好的发展前景,对景区边缘城镇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
1 景区边缘旅游服务型城镇
1.1 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区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旅游收入明显增加。
但风景名胜区内部城市化现象日益严重,导致景区内各种接待基地林立。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却严重降低了景地价值。
基于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国家实施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规划和建设与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建成的要逐步迁出的规定。
旅游景地服务配套设施逐渐向边缘地带发展,为景区边缘地带小城镇依托风景名胜区,通过一系列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1.2 特点
旅游服务型城镇一般位于城市和靠近景区的边缘地带,并与景区处在一个完整的区域自然生态和区域文化系统之中,是景区旅游地的集散中心,为景地旅游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
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为主要目的,其价值在于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具有显著低于特色的城镇景观。
很多景区边缘小城镇并没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是利用紧邻景区的区位优势和本身完善的设施条件,逐渐发展成为景区游客购物、住宿、休闲,以及为游客们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服务型城镇。
因此具有环境优美、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各种康体休闲、休息等为主要功能等特点,经济受旅游业淡旺季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2 景区边缘服务型城镇的主要功能
景区边缘服务型城镇围绕旅游人群、城镇发展和景区发展而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2.1 为景区游客提供基本配套服务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都会有住宿、吃饭、购物等各方面的需求。
因此景区
边缘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会涌现出大量
的宾馆、饭店、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纪
念品店、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等,为游
客们提供了基本的配套服务。
这也是此
类小镇的主要功能。
2.2 信息服务功能
随着交通业的普遍和私家车的普及,
游客会选择异地旅游或者是境外旅游。
他们从国内或者国外来到旅游目的地,
对当地地域文化特色、风景名胜区详细
信息都不是很了解,景区边缘服务型城
镇通过为游客们提供导游服务、景区门
票信息、地方文化、美食特色信息,具
有了信息服务功能。
2.3 宣传功能
景区边缘的这些服务型城镇,每天
都会接待来自不同地方的成千上万的游
客。
在为游客们提供了大量优质服务的
同时,也为游客们提供了详细的当地地
域文化、美食等特色信息,给每一位游
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风景优美的景
区一起,制作一张精美的名片,搭载着
游客们的顺风车,走向全球各地人们的
心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3 景区边缘服务型城镇规划方法探讨
3.1 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景区边缘城镇在旅游业的带动
下,其无论在经济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
的发展。
但由于经验不足等各种原因,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服务设施体
系建设不合理、城镇产业布局混乱、城
镇服务功能与其他功能相互混杂抑制、
城镇地域特色不明显、自身旅游资源开
发利用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
一方面阻碍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目
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给游客带来了负面
影响,降低了景区品质,对区域经济的
快速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2 景区边缘服务型城镇规划方法探讨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其服务功能的
外延,使景区迫切需要一个功能完善、
环境优美的服务基地为游客们提供全面
优质的服务,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根据此类城镇特点、功能及发展需要等,
从规划理念、规划措施、功能布局、发
展城镇自身旅游业等方面对此类城镇规
划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1)规划理念。
城镇规划理念要在
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融和现代新型
城镇的建设理念,坚持城镇经济的发展
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与景区规划相协
调,推进城镇与景区的共同健康发展。
(2)规划措施。
规划措施的主要内
容:①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建立服务业
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②规
划城镇空间结构,使城镇区功能布局能
够满足旅游服务业的各项需求;③充分
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城镇的资源优势。
在与旅游服务业不冲突的情况下,发展
其他产业,以降低旅游业淡季对城镇经
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增强城镇自身实力。
(3)功能布局。
城镇的功能布局充
分考虑城镇区建设现状、经济发展情况、
自然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确定城镇特色,注重道路网的建设和空
间开敞组织的规划,并发挥自然环境优
势,将山水等自然环境融入城镇,最终
实现分散的城镇区与广阔的自然环境相
互交融的空间形态。
(4)发展城镇自身旅游业。
持续扩
大规模和接待人数增长将对景区的可持
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城镇自身旅游
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景区建设量的
控制和游客的分流,另一方面,也有利
于城镇产业布局的调整和自身经济的发
展。
在城镇规划过程中,采取自然与人
文明旅游资源相辅相成、镇内与镇外经
典成一体系的手法,注重城镇区旅游资
源的开发。
根据城镇区旅游资源和文化
特色,强化城镇区景观和建筑风貌规划,
形成与景区不同的旅游项目,并相互补
充,打造别具特色城镇旅游项目。
4 结束语
我国景区边缘服务型城镇建设成功
的案例并不多,对于此类城镇的规划方
法也就没有现成的模式做参考。
因此此
类小镇的规划,我们要以新型城镇化建
设为导向,明确其特点及功能,结合地
区实际及此类城镇的规划策略和技术,
为景区边缘旅游服务型城镇做好规划,
促进其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靖涛.“魅力网”概念下的景区边缘旅游
服务型城镇规划方法探讨[D].重庆大学,2010.
[2]尤海涛.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
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