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的体会

合集下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2.2条调整所引发的思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2.2条调整所引发的思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2.2条调整所引发的思考摘要:对我国先后颁布的三部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GB50011-2001和GB50011-2010)中第6.2.2条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调整原因。

通过与欧美规范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规范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已高于欧共体。

目前我国仍采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笔者提出现阶段异形柱结构设计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建议性取值。

最后通过对规范的理解,提出在设计过程中要精细化设计,以使“强柱弱梁”失效概率降到最低,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6.2.2条;GBJ11-89,GB50011-2001,GB50011-2010;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异形柱;强柱弱梁Abstract: China has promulgated three of the standard aseismatic design (GBJ11-89, GB50011-2001 and GB50011-2010) in the first article 6.2.2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adjustm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rules and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n see, the bending moment of Chinese code column increase coefficient has been higher than the European Un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still use the concrete special column frame structure technical regulations (JGJ149-2006), the author propose special-shaped columns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column advisory bending moment increase coefficient values. Finally throug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ndard,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process to fine design, to “strong column weak beam” failure probability to a minimum, and puts forward concrete Suggestions.Keywords: building the standard aseismatic design article 6.2.2; GBJ11-89, GB50011-2001, GB50011-2010; The column increase coefficient moment; Special-shaped columns; Strong column weak beam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前言框架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与其破坏机制密切相关。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____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作为一名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

在____年的学习中,我参加了一门名为“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并且学会了如何进行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

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的总结。

在课程的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抗震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产生和传递,以及建筑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性能。

通过学习抗震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我对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国内外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了解了不同地区和建筑类型的抗震设计要求和方法。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抗震分析是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的过程。

我们学习了静力分析、准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等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了解了它们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通过实例分析和软件模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软件进行抗震分析,包括SAP2000、ETABS等。

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视化界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在课程的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减震控制技术。

减震控制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

我们学习了传统的减震控制方法,如加筋加固、剪力墙等,以及新兴的减震控制技术,如基础隔震、能量耗散器等。

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演习,我们掌握了这些技术的运用和设计原则。

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具有减震控制技术的实际工程,深入了解了减震控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掌握了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这门课程培养了我对抗震设计的兴趣,并且为我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作为一个建筑系的学生,建筑抗震一直是我非常关心和重视的领域。

在2024年度的建筑抗震学习中,我有幸参加了多个学术研讨会和实地考察,并深入研究了建筑抗震的理论和实践。

在此,我将分享一下我从2024年的建筑抗震学习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在2024年,建筑抗震理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

以往的抗震设计主要是依据地震波的水平推力来计算建筑物的受力和抗震能力,而在2024年,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垂直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实践中,各种抗震技术和材料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使得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我学习了一些新的抗震设计方法,如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并了解了一些新的抗震材料和技术,如拉挤钢筋混凝土、阻尼器等。

这些新的理论和实践使我对建筑抗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2024年的建筑抗震学习使我对地震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只知道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但并不清楚地震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通过参加研讨会和听取专家的讲座,我逐渐了解到地震是地球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释放的能量导致的。

地震的发生不仅与板块运动有关,还与地震带、断层、震源和地震波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还了解到地震不仅对建筑物产生水平力,还会导致建筑物的垂直振动和地震波的传播。

这些知识的掌握使我对地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建筑抗震的设计和防灾工作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2024年的建筑抗震学习还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建筑抗震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过去的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物被摧毁,而一些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物能够安全地承受住地震的冲击。

因此,建筑抗震不仅是为了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还是为了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恢复的重要手段。

在2024年的学习中,我还积极参与了一些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

通过与当地的抗震工程师和专家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抗震设计体会范文

抗震设计体会范文

抗震设计体会范文在我的工程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程设计,其目的是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人员的安全。

在抗震设计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抗震设计需要以地震的特点和目标结构的特点为基础。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其特点为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面运动。

而不同的建筑结构有不同的特点,包括材料的刚度、柔韧性和层高等。

因此,抗震设计需要通过对地震特点和建筑结构特点的深入分析,确定适应性的设计方案。

其次,抗震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荷载计算。

在地震中,建筑物会受到地震的水平和垂直作用力而导致结构变形和损坏。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预测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和应力分布。

这需要进行合理的荷载计算,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

动力分析是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计算,包括位移、加速度、速度等参数,从而得到合理的设计参考。

另外,抗震设计需要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抗震设计的目标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发生倒塌和结构失效,以保护人员的安全。

为此,需要在设计中采用一系列抗震措施,包括增加结构的刚度、提高材料的强度、使用抗震支撑设备等。

同时,在建筑结构的各个部位,如墙体、柱子、梁等,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此外,抗震设计还需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计算和验算。

在设计中,需要进行结构的计算和验算,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结构计算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几何形状、荷载和抗震措施等参数,计算结构的承重能力和变形性能。

验算是对计算结果的检查和验证,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结构计算和验算是抗震设计的基础,也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最后,抗震设计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特点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此,抗震设计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建筑物的需求。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学习,我深刻意识到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也对减震控制这一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学习心得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我学习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抗震设计的核心目标是使建筑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承受地震作用。

通过学习结构力学和地震学的相关知识,我了解了地震的发生原理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我学会了如何计算地震力和结构的抗震反应,了解了结构的弹性与塑性行为,并掌握了如何设计和构造能够抵御地震作用的建筑。

其次,我学习了减震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减震控制是一种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降低结构对地震作用的敏感度的技术。

我了解了常见的减震控制方法,包括摇摆墩、TMD调谐质量阻尼器和基础隔震等。

通过学习减震控制的原理和实例,我认识到减震控制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还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开展抗震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我学习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动输入参数规范》等,了解了抗震设计的规范要求和相关计算方法。

我也了解了一些地震灾害防治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调查和监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我认识到抗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加强了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我参与了一些抗震设计的实际工作。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抗震设计的计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震设计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我学会了使用常用的抗震设计软件,如ETABS、SAP2000等,掌握了对结构进行动力分析和抗震设计的技术。

我还参观了一些现场工地,亲身体验了抗震设计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结构抗震设计概述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破坏性地震造成建筑结构、桥梁结构的损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造成的。

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抗震设计是根据设防要求和规范进行的,而施工要根据设计进行。

抗震设计与施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

良好的抗震设计应尽可能考虑下述原则:选择坚硬地;结构体形要均匀规整;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设计多道抗震防线;防止脆性和失稳破坏。

因此,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我们学习结构抗震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震级:震级就是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的度量。

地震烈度,指地震对地表和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

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一样,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变化,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

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越近,地震烈度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低。

所以烈度是一个综合指标。

一次地震的震级是固定的,随着距离和场地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烈度是不一样的。

抗震设防三水准:简称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小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中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受损,但经一般修理仍可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大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为实现上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基于多遇地震作用进行强度和变形以及抗震措施。

第二阶段设计,基于罕遇地震作用进行的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

对于大多数比较规则的建筑,一般可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或不规则的结构,除第一阶段的设计外,还应进行第二阶段设计。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在我接触建筑抗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抗震设计对于建筑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不仅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也是建筑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建筑抗震学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无情的和不可逆转的。

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的大小。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在设计阶段考虑到地震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才能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其次,我学习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抗震设计是将地震作用和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综合起来,通过对结构体系、材料、构造形式等的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抗震设计的前提是合理组织力学性能和地震效应的相互作用,使结构在所规定的地震动作用下不发生破坏,并且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

”这一原则指导着建筑师在设计中要有整体的抗震设计思路,考虑结构的整体和全局性能。

在学习抗震设计的方法中,我了解到了常用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如等效静力法、能量法、模态组合法等。

每个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应用的条件,建筑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抗震设计。

同时,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结构的抗侧倾、抗剪和抗扭等方面的设计,以使结构具备较好的整体稳定性和韧性。

另外,我还了解到了抗震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指标。

如设计加速度、位移角、周期等。

设计加速度是指建筑物能够承受的最大地震作用加速度,位移角是结构由于地震作用产生的变形角度,周期是结构的振动周期。

在设计中,建筑师需要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除了理论知识,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抗震设计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实际的抗震设计中,建筑师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设计。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第一篇:建筑抗震学习心得一.抗震墙设计的一般要求1. 抗震墙的布置原则: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

应遵循“八字方针”即“对称均匀周边连续”外,还须注意:a. 将长墙分成墙段对于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若内纵墙很长,且连梁的跨高比小,刚度大,则墙的整体性好,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的剪切变形较大,墙肢的破坏高度可能超过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2001规范规定(6.1.9.1)将将长墙分成墙段,使墙的高宽比大于2。

墙段由墙肢和连梁组成。

89规范也有相同的规定(第6.1.13条)区别在于:连梁。

89规范为弱连梁2001规范为跨高比不小于6 的连梁其目的是:设置刚度和承载力较小的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先破坏,屈服。

使墙段成为抗侧力单元,且墙段以弯曲变形为主。

b. 避免墙肢长度突变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墙肢的截面长度,沿高度不宜有突变,当抗震墙的洞口比较大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不宜有错洞布置的剪力墙。

2.框支层墙体的布置:a. 对框支层刚度的要求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抗震墙减少,侧向刚度降低,在地震作用时有可能变形集中在框支层。

框支层是使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

对于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为避免框支层成为薄弱层或软弱层,2001规范第6.1.9.3条规定:框支层的侧向刚度不应小于上一层非框支层侧向刚度的50%。

(应该说规范的要求并不过分,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这种对抗震极为不利的结构形式。

与建筑师一起努力,为建造牢固的建筑产品而共同奋斗)新规范取消了原89规范对框支层落地剪力墙数量的规定,从设计上讲比原规范抽象但却更加合理,所以我建议:在平面布置时可以借用原规范的数量控制作为直观的手段,然后进行量化计算。

b. 框支墙落地的间距不宜过大框支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主要由落地剪力墙承担.作用在紧邻框支层的上一层非落地剪力墙的水平力亦通过框支层楼板传到落地墙,为保证楼板有足够大的平面内刚度(传递水平力)2001规范规定:落地墙的最大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4米(第6.1.9.3条)取消了原“四开间”的含糊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的体会
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增加或调整的主要内容
1.将Ⅰ类场地细分为Ⅰ。

和Ⅰ₁两个亚类。

2.调整了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了软弱黏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

3.增加了抗震性能设计的原则规定、大跨屋盖结构、单建式地下建筑结构等抗震设计内容、相应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

4.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反应谱)的阻尼系数和形状系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

5.补充了8度(0.30g)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及6度、7度(0.10g)区、高度小于24米、不设置抗震墙的板柱-框架结构的相关规定。

6.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对框架结构楼梯间的相关规定。

7.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相关规定,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墙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

8.补充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过渡层要求、上部为混凝土小砌块墙体的相关要求、底框部分框架柱的专门要求等规定。

9.补充了7度(0.15g)和8度(0.30g)钢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修改了钢结构的阻尼比取值、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地震作用下内力和变形分析等相关规定,增加了关于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的规定,并补充了相应的抗震措施要求。

10.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

11.修订了大跨空旷房屋砖柱的适用范围、增加7度(0.15g)时钢筋混凝土柱和组合砖柱的构造要求。

12.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数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能检验要求等规定。

13.增加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补充了女儿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二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重要内容
1. 对于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除应满足3.4.3条的规定外尚应对其计算模型提出特别要求,这就使计算工作量增大,计算难度提高;计算手段增多,但并不能保证其计算结果绝对“准确”,从而使结构安全度难以控制。

因此,设计中(特别是建筑设计)应尽量避免采用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尤其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除非该方案的使用功能特殊需要或建筑效果是唯一最好的。

2. 设置防震缝是解决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在震情发生时避免相互碰撞的一种好方法。

但对于高层,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
构方案而不设防震缝,同时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以消除不设防震缝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要注意由于设置了防震缝而形成结构高宽比超限问题。

防震缝同时又能兼作温度缝,对于超长建筑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3“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体现在具体设计中,一是注意建筑平面的长宽比不宜过大,二是对于矩形平面,在剪力墙的布置、柱截面
bh的摆向以及楼层结构布置中,应采取增强结构横向(短方向)刚度的设计方
法而不是其相反,否则将本已有差距的两主轴动力特性进一步扩大,对结构的抗震不利。

抗震措施的正确运用是满足抗震设计内容的重要补充。

1 一般的建筑物通常都是采用抗震方法(设置抗震构件、抗震墙)和防震措施(如设置防震缝)来预防地震灾害的,隔震和减震仅适用于特殊要求和高烈度抗震结构。

2 由于强调“强剪弱弯”故需改变传统的做法——箍筋只用Ⅰ级钢,现在提倡用Ⅱ、Ⅲ级钢箍;砼强度越高,其脆性越大,抗裂性能越低,所以对砼强度等级的采用是有所限制的,不是越高越好,正确的设计方法是恰当、适用就行。

在附录B中可体会到,采用高强砼时,有关构件剪力、轴压比、柱墙箍筋特征值都比普通砼要求严。

3 “部分框支抗震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意即不包括高位转换层框支结构,换句话说,即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最大高度应从严控制。

对于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框架,不管设防烈度高低也不管房屋高度如何,其抗震等级最低为二级,不存在三级,意即其结构计算及构造措施要求都较严。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属于复杂结构之一,故规范附录E1对框支层楼板厚度、砼强度等级、楼板的配筋率等都有特别要求,设计时务必给予满足。

4 设置抗震缝时即出现“抗撞墙”的新概念,什么情况下需设置抗撞墙,如何合理设置,均应按6.1.4条第2款规定实施。

5 应注意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刚度要求大,而在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的刚度要求小,两种结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

6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从楼板厚度、砼强度等级、板的配筋率、楼层的侧面刚度等都有具体要求。

此外,从规范条文说明中看到,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层数不宜少于两层,这意味着对高层建筑来说,地下室层数或总深层不仅由地基基础埋深决定,还必须考虑上述因素。

框架-抗震墙及框架结构、抗震墙等的抗震构造措施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1 梁的钢筋配置必须符合6.3.3条规定的各项要求,这是保证其抗震性能所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条文.
2 扁梁楼盖的抗震性能并不优于传统梁板结构,因此扁梁楼盖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即扁梁楼盖的应用是有一定限制的。

只有当客观条件受到限制,比如房屋总高与层数关系、层高与净高关系等,才考虑采用扁梁楼盖。

3 对柱抗剪线刚度的要求不再是其结构尺寸简单比例的“短柱”概念,而是用内力形式—剪跨比λ=Mc/VcH0≥2来衡量。

4 柱的轴压比可以通过加强复合箍筋和加芯柱的办法给予提高,轴压比最高可达1.05,即使是一级的框剪或筒体—框架结构的框架柱,其轴压比可达0.9,这对于缩小柱截面很有现实意义。

5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与柱的轴压比,砼强度等级和箍筋钢筋种类有并,ρv≥λvfc/fyv,不像旧规范简单的箍筋体积比的计算方法。

6 抗震墙端部和洞口两侧的边缘构件根据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分为“约束边
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者的配筋范围和配筋量都有不同的规定,尤其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决定于砼强度等级和箍筋钢筋种类,具体设计时颇为繁琐。

边缘构件的形式除规范中列出的典型截面外,由于建筑平面开门洞的关系,会产生许多异型截面,设计时也颇费周折。

7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的周边要设置梁(暗梁)和端柱,这条在设计中容易忽略,应特别注意。

8 核心筒与框架之间的楼盖不宜采用板柱体系;加强层的采用有所限制,而不是一遇到侧向刚度太弱就设加强层。

9 筒体楼层的结构布置有特别要求,角部不宜布置放射性楼层梁,也不宜支承在洞口连梁上,后者尤其要避免。

筒体转换层在附录E.2有特别要求:不宜采用二次转换、厚板转换层有限制、转换层楼盖不应有大洞口、转换层的采用有限制。

10 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承受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另板柱部分承受20%的地震作用,即整体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等于或大于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