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主干知识课件
合集下载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5课 第2框 精品

实事:客观事物;求:研 究;事:规律。实事求是一 方面强调从实际出发,尊重 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强调发 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 规律
类别
区 别
侧 重 点
联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侧重强调物质第一 性,要求主观符合 客观
侧重强调规律的客观 性,要求在发挥主观 能动性的同时必须按 规律办事
①哲学范畴相同,都属于辩证唯物论的范畴 ②都是科学的方法论。都要求从客观实际出 发,依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去认识事 物的不同性质,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成了农业专 家。呆在公司里的努力学习,任劳任怨,成了经理。 【思考】 对一碗饭的不同理解导致二人不同的选择,体现了 什么哲学道理?
自主学习•新知突破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 . 意 识 活 动 的 特 点 : 意 识 活 动 具 有 _目__的__性___ , 具 有 _主__动__创__造__性_____和__自__觉__选__择__性____。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把发挥_主__观__能__动__性____和_尊__重__客__观__规__律__结合起来,把高 度的_革__命__热__情____同严谨踏实的__科__学__态__度____结合起来。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_唯__意__志__主__义____,又要反 对片面强调__客__观__条__件___,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 思想。
A.正确的意识决定低碳生活方式 B.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可忽视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 答案: B
2.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合乎中国国情的新型发 展道路的迫切需要。下列选项与题干体现的唯物论观点相一致 的是( )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5课 意识的本质(第1课时)课件

Ⅰ.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 错误。“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客观存在 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意识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 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1课时
意识的本质
[目标导航]
1.能够从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三个方面说明意识的本质。 2.学会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 3.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进一步坚定唯物主义信念。
01课前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 物质基础 。 (2)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 前提 。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1)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 自发地 形成意识。 (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脑 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 语言 的产 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 物质系统 ,是意识活动的 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 生理基础 。
解析 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自身不能改造世界,A 项错误。意识本身属于主观现象,不是沟 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排除 B 项。人们置身苏州园林而生江南情思,C 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的生 理活动,排除 D 项。
对意识的内容理解要全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虚幻的意识、未来的预测,都是 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能理解成是对客观存在的照搬照抄,而是经 过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
2017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总结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漫画5 坚持真理
分析:漫画中的领导说“公鸡能下蛋”,其身后的下属齐声喊,“我们亲眼 见”。漫画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出发。 新解: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 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 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领导的观点是不是真理,需 要实践来检验。
引文类选择题解法
题型特点
引文类选择题一般以名人名言、成语、俗语、经典著作中的著名论断、 网络上的流行语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为素材,要求学生分析 其中蕴含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道理。此类试题主要包括三种 形式,第一种是借助名言,选出对应的教材理论知识;第二种是依据教材 理论知识,要求选出对应的名言名句;第三种是题目材料和选项均为引 文,要求选择蕴含道理一致或不一致的选项。
3.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漫画新解
漫画1 深水捕鱼
转换思维
另辟蹊径
分析: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漫画《深水捕鱼》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文艺工作者要写出好的新闻,必须到人民群众的实 践中去搜集好的素材。
新解:1.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新闻
单元总结
网络构建 知识整合 漫画新解
能力提升
网络构建
分析脉络
解读网络
网络解读 一个体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种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
两条主线:唯物论、认识论。 四对关系: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 四种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 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 动性结合起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漫画5 坚持真理
分析:漫画中的领导说“公鸡能下蛋”,其身后的下属齐声喊,“我们亲眼 见”。漫画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出发。 新解: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 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 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领导的观点是不是真理,需 要实践来检验。
引文类选择题解法
题型特点
引文类选择题一般以名人名言、成语、俗语、经典著作中的著名论断、 网络上的流行语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为素材,要求学生分析 其中蕴含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道理。此类试题主要包括三种 形式,第一种是借助名言,选出对应的教材理论知识;第二种是依据教材 理论知识,要求选出对应的名言名句;第三种是题目材料和选项均为引 文,要求选择蕴含道理一致或不一致的选项。
3.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漫画新解
漫画1 深水捕鱼
转换思维
另辟蹊径
分析: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漫画《深水捕鱼》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文艺工作者要写出好的新闻,必须到人民群众的实 践中去搜集好的素材。
新解:1.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新闻
单元总结
网络构建 知识整合 漫画新解
能力提升
网络构建
分析脉络
解读网络
网络解读 一个体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种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
两条主线:唯物论、认识论。 四对关系: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 四种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 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 动性结合起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二单元_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共56张PPT)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各是什么? 6.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上帝创世说
盘古开天 女 娲 造人
• 关于世界起源的说法有两种观点:
•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2)哲学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
前者是对后者共同本质的概括,二者是一般 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3)哲学物质概念≠自然科学物质概念
前者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 后者是指自然界中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它 包括精神、意 识现象)
客观实在 (它不包 括精神、 意识现象)
•具有永恒性、绝对性。
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
只涉及自然界中的一部分, 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物质具 体形态的共性特征。
•具有暂时性、相对性。
•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 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 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 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
哈哈,SF是我的! 我叫伽森狄, 和霍尔巴赫一样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 代表人物。我认为“物质是按一定次序 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 和。”
…… … ……
(N楼过后)
嗯 … 大家好!我就是物质,但我好像被 你们弄晕了 … 天啦,我到底是什么啊 …
抽象
概括 总结 升华
具体
个性 特殊
表现
共性 一般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一定是“客观实在” 。
上帝创世说
盘古开天 女 娲 造人
• 关于世界起源的说法有两种观点:
•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2)哲学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
前者是对后者共同本质的概括,二者是一般 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3)哲学物质概念≠自然科学物质概念
前者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 后者是指自然界中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它 包括精神、意 识现象)
客观实在 (它不包 括精神、 意识现象)
•具有永恒性、绝对性。
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
只涉及自然界中的一部分, 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物质具 体形态的共性特征。
•具有暂时性、相对性。
•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 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 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 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
哈哈,SF是我的! 我叫伽森狄, 和霍尔巴赫一样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 代表人物。我认为“物质是按一定次序 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 和。”
…… … ……
(N楼过后)
嗯 … 大家好!我就是物质,但我好像被 你们弄晕了 … 天啦,我到底是什么啊 …
抽象
概括 总结 升华
具体
个性 特殊
表现
共性 一般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一定是“客观实在” 。
2016-2017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6课 第1课时 精品

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 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 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解析 本题意在说明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 A项说法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合 作 探 究] 浙江东阳蔡卢村的水稻不是按行整齐插栽的,而是成片散播。 这种散播方式的变革源于一位妇女的“懒惰之举”。50多岁的妇 女卢法素因家中缺乏劳动力,把种子直接撒播到田里。没想到, 这种播法不但节约了劳动力,还使早稻大幅增产。党支部决定 推广这一方法,可许多村民认为这是“懒办法”,不足为效。 口号喊千遍,不及一个具体行动,党支部带领党员家庭进行直 播试验,结果75亩水稻平均亩产从原来的300多公斤增加到447 公斤,这一示范,全村震动,“直播法”第二年不令而行,使 全村粮食大幅度增产,种粮效益大幅度提高。 思考: 水稻直播法推广中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 (1)实践处在_主__观__和_客__观__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_观__念__的存在变为_现__实_ 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_认__识__和实践所产生的_结__果__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考目标 1.实践的含义和特 点(b) 2.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c)
解读导航 1.以具体事例考查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的理解。 2.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考查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一 实践及其特点源自[自 主 学 习] 1.实践的含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复习课(共20张PPT)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 规律
1、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 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四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1)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滴水石川→低等动物应激感应特性→高等动物的心理活动
所以,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 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人的意识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上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内容上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目的强调认识回到实践中,服务实践
①正确认识、科学理论→促进
②错误→阻碍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 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①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
七 真理
1、含义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2、特征
(1)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 (2)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具体的 :相对于特定过程而言,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七 真理
1、含义 2、特征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区别 :含义不同,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联系 :①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七 真理
1、含义 2、特征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4、三个统一
高考政治 哲学二单元第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件

化。其外延小 能够反作用于客 世界中所具有的
于 意 识 的 能 动 观事物。
精神状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主观能动性 系 的过程包含前两者,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意识的
反作用。
第四十一页,共94页。
• (2010年高考·山东卷24).图7既可以看成正 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 表明
第二十页,共94页。
第二十一页,共94页。
第二十二页,共94页。
第二十三页,共94页。
• (2010年高考·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是
• 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 B.世界万物是永恒(yǒnghéng)发展的 •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第五十五页,共94页。
单元总结提升(TÍSHĒNG) │ 热点追踪
第五十六页,共94页。
单元总结(ZǑNGJIÉ)提升 │ 热点追踪
第五十七页,共94页。
单元总结提升(TÍSHĒNG) │ 热点追踪
第五十八页,共94页。
第36课时 │ 求索真理(ZHĒNLǏ)的历程
第五十九页,共94页。
考点整合
第八页,共94页。
第34课时 │ 探究(TÀNJIŪ)世界的本质
第九页,共94页。
考点整合
第十页,共94页。
第十一页,共94页。
第十二页,共94页。
第十三页,共94页。
第十四页,共94页。
第十五页,共94页。
第十六页,共94页。
第十七页,共94页。
第十八页,共94页。
第十九页,共94页。
第六十页,共94页。
第六十一页,共94页。
第六十二页,共94页。
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2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

【解析】 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说明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体现了真理是 不断发展的,故选 C;A 项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 项错误,人类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能够全面认识世界;D 项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本 身是正确的认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
【答案】 C
3.近两年,多地密集出台英语高考改革方案。山东从 2014 年起高考取消 英语听力测试,英语试卷满分从 150 分降到 120 分。而北京市 2016 年高考方案 中,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调为 100 分,并逐步向一年两次社会化考试过渡。 对此,社会各界争议四起。社会各界出现争议,是因为( )
不容混淆。 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___________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
谬误。 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______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______ 具体 的______ 历史的统一。
核心速览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 一个过程。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 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真 理 是 客 观 的、具 体 的 有 条 件 的
[ 基础· 初探] 1.真理是客观的
条件性 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荒谬往 (3)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真理的________ 和________
往是相伴而行的。
思考:怎么判断一种思想是否是真理?
提示:一种思想是否是真理,取决于它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是取 决于是否被社会公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主干知识
一、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第一,从意 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从意识的生 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第三,从 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 和创造性,通过意识我们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 律。第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 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出只有人的参与才能出现的东西。第 三,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 用,不能等量齐观。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 的,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4.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 我们必须重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2014 高考全国Ⅱ卷,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 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的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 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 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 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 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 )
②无生命
③无生命物质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
A.①② C.②③ 解析:B
B.①④ D.③④ 本题考查规律、认识论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理
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球上的无机环境能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 质, 说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该实验 为我们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可能性, 说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 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故①④正确,选 B 项。②③ 表述错误,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 无生命物 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解析:D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认识手段即认识工具的
不断改进推动认识的发展,A 项观点错误;以往的认识经验有 正确和错误之分,错误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发展, B 项观点错 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C 项观点错误;影响认 识形成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D 项观点符合题意。
2.(2015 高考全国Ⅰ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 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 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会不同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 ( )
三、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 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 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
解析: C
①中的“决定了”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观点错误,
应该首先排除。排除①后,可以断定正确答案在 C、D 之中。C、 D 两项都包括②,说明此项一定正确,可以不做判断。这样,我 们如果对肯定或者否定③④的一项, 此题的答案就选出来了。 人 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往往不同,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殊途同 归”的可能性,因此④中内容不准确。正确选项是 C。
高考真题体验
1.(2015 高考全国Ⅱ卷,23)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 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 马蹄是交替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 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 )
二、全面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 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首先,主观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其次,主观能动性的发 挥程度,取决于对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总之,尊重客观规律是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 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 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否定主观能动性,把人变成规律的奴隶的 消极宿命论,又要反对不顾客观规律,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冒险 蛮干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一、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第一,从意 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从意识的生 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第三,从 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 和创造性,通过意识我们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 律。第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 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出只有人的参与才能出现的东西。第 三,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 用,不能等量齐观。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 的,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4.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 我们必须重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2014 高考全国Ⅱ卷,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 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的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 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 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 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 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 )
②无生命
③无生命物质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
A.①② C.②③ 解析:B
B.①④ D.③④ 本题考查规律、认识论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理
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球上的无机环境能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 质, 说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该实验 为我们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可能性, 说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 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故①④正确,选 B 项。②③ 表述错误,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 无生命物 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解析:D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认识手段即认识工具的
不断改进推动认识的发展,A 项观点错误;以往的认识经验有 正确和错误之分,错误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发展, B 项观点错 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C 项观点错误;影响认 识形成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D 项观点符合题意。
2.(2015 高考全国Ⅰ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 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 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会不同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 ( )
三、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 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 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
解析: C
①中的“决定了”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观点错误,
应该首先排除。排除①后,可以断定正确答案在 C、D 之中。C、 D 两项都包括②,说明此项一定正确,可以不做判断。这样,我 们如果对肯定或者否定③④的一项, 此题的答案就选出来了。 人 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往往不同,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殊途同 归”的可能性,因此④中内容不准确。正确选项是 C。
高考真题体验
1.(2015 高考全国Ⅱ卷,23)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 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 马蹄是交替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 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 )
二、全面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 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首先,主观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其次,主观能动性的发 挥程度,取决于对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总之,尊重客观规律是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 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 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否定主观能动性,把人变成规律的奴隶的 消极宿命论,又要反对不顾客观规律,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冒险 蛮干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