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减排过程仍存在四方面主要问题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及其应对之策

浅谈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及其应对之策

浅谈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及其应对之策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世界经济的发展就得益于能源的大量投入和广泛应用。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能源危机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面临着能源危机的重大挑战。

当前,我国应大力开发新能源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能源危机;能源发展战略;新能源;太阳能;氢能;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各种能源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了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得益于各种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等的大量投入和广泛应用。

可以说,世界经济就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经济。

然而,由于人类长期的无度开发和使用,使得这些化石能源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就接近枯竭,进而导致世界能源危机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也面临着能源危机的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应努力开发新能源并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当前全球能源的现状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大问题,它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尤其是世界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更是成为导致全球性能源危机的根本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枯竭的危险进一步逼近,然而全球能源消耗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无疑使得能源问题雪上加霜。

据乐观估计,石油大约还可以用50年,天然气大约只够用70年,煤炭最多可用300年,普通的核裂变材料铀-235不到100年就即将用完,人类的能源前景令人堪忧。

根据欧佩克的《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到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将从目前的7700万桶/日增长到1.14亿桶/日。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文档资料1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文档资料1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文献标识码:A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针对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排放的公共政策陆续出台。

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节能减排政策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形成了政策演进的不同阶段。

系统梳理各个阶段的政策及其特征,并在公共政策相关理论框架指导下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及作用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优化路径。

一、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过程节能减排的本质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

节能减排政策的产生,源自解决资源、能源消费的环境外部性及稀缺性问题。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将节能减排政策界定为“节能节水、减少SO2和COD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及发展或使用新能源方面的政策”[2]。

中国现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可分为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两大类。

其中,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发展规划、节能减排相关法律和法规条例;财税政策包括节能减排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等。

另外,围绕节能减排政策而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节能减排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也属于节能减排政策的范畴。

[3]1978年以来,中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相关政策。

根据政策的出台时间、时代背景和内容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节能政策与减排政策并行的政策形成阶段(1978―1988)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相比1978年版宪法,1982年版宪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内容,突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普通法律的根本依据。

依据宪法,197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三十二字方针”,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

中国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中国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无论 是从 时 间上 还是 从 已采 取 的措 施 和取 得 的成
业和各领域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 还存在很多
问题有 待改进 和完善 。 ( ) 一 单位G I E D ̄ 下降的同时节能任务仍然艰 巨
节能减排是中国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重要 抓手 和突破 口。随着 国家各 项宏 观调控措施 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 中国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 业的增速的下降成为重点攻关的目 。 标 尤其是出口 退税大幅降低 , 加征关税之后 , 出口成本 明显增加 , 将直接对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 品出口形成有力遏
社会经济延续 了“ 十一五” 间又好 又快发展的良 期
好势 头 。20 年前三 季 度 ,在经 济增 长 1. 07 5 1 %的 同 时 , 能 减排 工 作 也取 得 了明显 成 效 , 而 为在 经 节 从
济快速增长中实现节能减排 目标提供 了有益的经
验 。然 而 , 在取得 成效 的 同时 , 还必须 看到 中国各 行
看 ,煤炭下降约8 %,钢铁下降约7 %,建材下降约
8 化工下降约5 %, %, . 纺织下降约0 %, 3 . 电力下降 8
Hale Waihona Puke [ 作者简介 ]肖 真(9 6 )男, 元 15 一 , 山西临汾人 , 上海经济研究 中心秘 书长 , 国务院发展研 究中心研 究员, 士, 究方 向为管理科 博 研 学; 王明和(9 5 ) 男, 15 一 , 上海人 , 东北大学高级工程师, 究方向为 自动控制 ; 家(9 3 ) 男, 研 曹积 15一 , 辽宁大连人 , 东北大
战略 目标。 目前, 中国节能减排 的任务还相 当艰 巨, 应增加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 , 高节能减排的激励和处罚标准 。 提

关于节能减排措施不合理的说法

关于节能减排措施不合理的说法

关于节能减排措施不合理的说法节能减排是当前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然而,在讨论节能减排措施时,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说法,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并进行回应。

第一种说法是认为节能减排会限制经济发展。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通过节能减排,可以促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减少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节能减排不是限制经济发展,而是在可持续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种说法是认为个人的节能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虽然个人的节能行为可能看似微小,但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措施,累积起来的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例如,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等,都是个人可以做出的贡献。

而且,个人的节能行为还能够影响他人,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形成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第三种说法是认为节能减排措施成本过高,难以实施。

事实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许多节能减排措施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有些措施甚至可以实现零成本。

比如,简单的节约用水、熄灭灯光、调整温度等,都是低成本的节能行为。

而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引入节能技术、优化生产流程,也可以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节能减排的成本并不是不可承受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能够带来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综上所述,节能减排是一个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节能行为对环境的重要性,采取实际的措施来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政府、企业等各方也应该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建设美丽的家园。

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一个文献综述


蕾 力

魏 后凯
王振 霞


目前

大 部分 学 者 都 是 利 用 全 要 素 能 源 效 率 来 测 量节 能 减 排 的 潜


全 要 素 生 产 效率


是基 于 数 据 包络 分 析


种 全 新 的 能 源 效率 测 度 方 法


到 广 泛 应用

测量 我 国 节 能 减排 的 潜 力 需 要有



激 励 与 约 束机 制 不 完 善 导 致 政 府缺 乏 节 能 减排 的 动 力


分税


我 国 产 业 结 构 的 不 合理

为 此

我 们 需 要 从优 化 产 业 结构


调 整 外 贸结 锦 标赛



弱化


污 染避 难所 完 善 激励

效应


及 增 强 技 术进 步 效应 入 手
我 国 节能 减排 的 现 状

问 题 与
解 决路径
个文 献 综 述
余泳泽

邓 姗姗

南 京财 经 大 学产 业 发 展 研 究 院
南京
摘要

国 的
节 能减 排 问 题


趋突



本 文从 文献梳 理 角 度 对 我

国 巨
节 能 减 排 的现 状 大


存在 的 问 题 以 及解 决路 径 进 行 低下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 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时科技部等 13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落 实国家方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 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 ”同年 11 月,中国启 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 。2008 年 10 月 29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 动白皮书》,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 的影响、应对气候战略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各种积 极措施。2009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已着手制定《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全国各地都在探索 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模式,纷纷制 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并以低碳经济理念来指导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
而技术瓶颈的存在也使得清洁能源替代火电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交通部门通过制定尾气排放标准来限制汽 车CO2排放,各大汽车企业加紧研制新能源如混合动 力汽车还普遍存在成本较高和推广困难,其中最大的 制约因素是技术成本问题,虽然在许多情况下,中国 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但大量的引进费用是 一个沉重的负担,也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 低碳经济”转移的关键。
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艰巨 节能减排是指减少能源浪费 和降低废气排放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 少10%。但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 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 不仅浪费大,污染严重,而且资源利用率低。2006年 全年万元GDP能耗实现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 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全年全国未能完成年初确定的 节能减排目标。虽然 2007 年两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 碳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同比下降,但在经济增长情 况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紧迫。2009 年初,面对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保经济增长、促就业的政 策,很多地方重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强劲,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自古以来,人类就为改善生存条件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停地进行奋斗。

在这一过程中,能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能源的消耗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能源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人们已经把能源比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能源的重要性还使大多数国家把能源的供应与国家的安全联系在一起。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化石能源的短缺:目前人类使用最多的能源是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因为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而导致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和天然气开始得到广泛利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石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由于化石燃料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其资源十分有限,未来化石燃料将会变得日益紧缺。

目前我国的能源形势十分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持续攀升。

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已经使我国目前的能源生产供不应求,未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会更加尖锐,能否保障充足的能源供给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因此节能已经成了势在必行的任务。

2、能源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煤炭作为消费占比最多的化石能源,在利用时会释放出大量烟尘和有害物质,引起环境的严重污染,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

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导致气候异常。

CO2的大量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化石能源的使用还会排放大量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它们会形成酸雨,对人体健康和土壤等产生不良影响。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日趋严重。

污染使得中国在外交、外贸方面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中和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碳中和的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

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文章将先对碳中和及能源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概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

随后,我们将分析当前中国能源转型的主要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如能源结构调整、技术瓶颈、市场机制不完善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在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能源转型的现状在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中国能源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投入显著增加,推动了一系列能源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则在持续上升。

在电力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市场。

截至2023年,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清洁能源发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逐年提高。

中国还在积极推进核电项目的建设,计划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增加核电装机容量。

在交通领域,中国正在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和公共交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政府通过提供购车补贴、建设充电设施等措施,鼓励消费者使用电动汽车。

同时,中国还在发展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在建筑领域,中国正在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效。

政府通过制定节能标准、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建筑行业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工业领域,中国正在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降低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比重。

中国政府还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然而,尽管中国能源转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粪攀糍翘篇黧 蒸
整体能源 中 占
根本改变 当 。
成为国际趋势
是 国际上 其他 国家人 均碳 排放 基 本成下 降趋
势 中 国 目前 这 一 数 据 仍 在 上 升

..
第 三 个 问题 是 国 内节 能减 排技 术相 对 落 .

T 业 增 加 值 同 比增 长 19 5 % 像钢 铁 有 色 电
依 执法 不 严 的问题 更要 加大 力度改变执法 不


严 的情况 。
轻市场手段 : 重做大单位
激原油 消费的方法来加快经 济增长 “ 节能是长期优 。
GDP 能耗分母 轻做小社会总耗能


应该发挥市场
先坚持的战略 要 将节能减排作 为新 的生 产 和 消费增 .
主导作用 将节能作为一 个盈 利市场来经 营


蜜 嚣羹芸羔鬻嚣黼 篇 兹裟

商 的 判 断 大 概 到 2


究 院院长黄震 表示 这 表 明我 国长期处 在 出 口 产业 .
下积极稳妥地 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 。
链 末端 以 粗加工 消耗 不 可 再 生 资源 卖苦力 的方



据 悉 国 家 能 源 局 官 员 称 中 国 考 虑 调 整 《核 电 巾 .
式 的出 口 创汇 而 这种方式需要改变


长期发展规 划》将原 定 的到 2 0 2 0 年 时 核 电装 机 容量 ,


在体制 政 策 法 规方 面有 待进 一 步健全



E 三
年上 半年 与 2 0 0 7 年 同期相 比 国 内单位 GD P 能
国 家 社 科 院 副 院 长 陈佳 贵 在 论 坛 上 指 fJJ .
要 健全 节能减排 的相关法规 强 制企业 加大节 .
藕罴巍巍 滋 善漂
能减排 的投入 。
同时更加应该 注意 的是有法 不
年 的 时 候 ’ 中 国能源 消 费


还 要 翻一
番 。
目煎它垦的蒌黜 。~
,。

,…
‰.

a* ”

姆 能 源 ’ ≮

黼1 * ‰
煤炭 虽 然近年来核能技术得到发展 但在 国内


? 爵邕 i 顾 秉 林 表 示 节 能 减 排 中存 在 的第 一 个 问 ,
翔或 题是 国 内工 业 化 比 重 不 平 衡 高 耗 能 高 污 染
据介绍 经 济增 长 的资源 和环 境代价过大是制 .
计 划 达 到 4 0 0 0 万 k W 的 目标 渊 高 为 7 0 0 0 万 k W .
约我 国经 济社 会发展 的首要 因素 我 国万 元 GDP 能 。
或以上 。
目前 我 国 的 核 电装 机 容 量 约 为 9 0 0来自万 k W..



后 。
因 为 国 内资源 消耗 型 产 业 占比较 大 .
单位
GDP 能耗较 高 例如水泥 占 50% 生 产过 程 中


i 与F 力 等 都 属 于 高 耗 能 行 业 而 同期 国 内规 模 以 上 ,
耗水 耗能与 国际先进 水平差距 较大 多数行业


壅吴尝黧飘麓 麟
篓生 产耗水 高 于 国 际 水平 例如 建筑 陶瓷 国 内耗


水是国际水平的 1 97 倍


第 四 个 问题 是 国 内节 能 减 排 的政 策体 系



水排放量 废 气排 放 量 等都成 下 降趋 势 尤其


绩效考核体系 以 及执法监 管体系仍很 不 完善


町函 十 “ 一
五 期 ,, 间 节 能 减 排 力 度 加 大 据 了 解 2 0 0 8
对 于 如何 在 金 融 危 机 中刺 激 经 济 周 大地 表 示


占总 发 电量 的 8 4 % 。
加大基 础设施 建设 并不 是拉动经 济增 长 的很好 的方
有专家指 出 在节 能减 排T 作 巾还 存在 着两 个 .
式 他说 虽 然现 在石油价格走低 但是也 不能采用 刺



误 区—

重 行政命令 .

日前 举 行 的 中 国 国 际 节 能 环 保 论 坛 上 国 家 发 ,
’ I上 改 委 能 源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周 大 地 表 示 我 国 经 济 .
长点 并且 在危机 过 后 能源 高价将会 卷土 重 来 ”



在他看来 本次金融危机 恰恰是调整能源结构


发展呈 现减缓势头 并不完全是受金融危机影 响的 .
的机 遇 。
今后 优质能源 发展 空 间包 括将核 电作为主
结果 .
同时 也 是 我 国经 济 内部 调 整 的表 征 。
对于金
要 的发展 能源 把天然气作为能源调整 的重要 部分


融危机 对 出 口造成 巨大影 响 上 海交通 大学能源研 .
坚定地 发展 水 电 在分析技术 经 济和 可行性 的前提

源 消耗为发达 国家的 4 倍之多 .
比 H本高
9
倍 。

占全 国 电力 总 装 机 容 量 的 1 3 % 。 而 以 烧 煤 为 主 的 火
业 占 G D P 的 5 0 % . 工 业 占据 了 7 0 % 的 能 源 消耗 。
电装 机 却 占到 全 国 电 力 装 机 总 容 量 的 7 6 % 火 电发 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